《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4篇

來源:文萃谷 1.8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4篇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1

今天我閲讀了一本優秀的著作,叫做《當呼吸化為空氣》,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發,讓我受益良多!

保羅對生命意義的探究似乎從兒時便開始了。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求知是什麼讓人類的生命充滿意義?而他的想法便是: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經系統科學則探索大腦最為優雅的規律。“意義”這個概念,很是讓人捉摸不定,但也難以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道德價值觀割裂開來。

兒時的保羅並不認為自己會成為醫生,愛好是文學,是其中的力量。在其母親的啟蒙下,保羅的文學素養日益提高。而一切的轉變是在其看了《撒旦:不幸的卡斯勒醫生的心理療法與治癒》後產生的假設:思想不過就是大腦運轉的產物。儘管人類擁有自由的意志,但仍然是有機生物體,大腦是器官,也遵循一切物理定律。文學是人類的一大筆財富和意義,而通過某種方式實現文學價值的,就是大腦這個機器。至此,保羅開始尋找生物和神經系統科學的相關課程進行學習。縱觀所有,年輕的少年可以擁有無限的遐想。可以夢想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有夢,才敢追夢。探索,是年輕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堅持便是使其實現的精神力量。我想保羅所傳達並不是人生只有一種可能性。人的一生在不斷成長,成長的過程中人生觀價值觀也可能會不斷改變,再一一修正自己前進的步伐。直至完成。

成年後的保羅,最後選擇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見證過許多死亡,也見證過許多別離。身為一名醫生,有的病人你救不了,有的卻可以妙手回春。而每有一個病人逝去內心的沉重也益發加深。有的時候,這種沉重感非常明顯。壓力與沮喪瀰漫在空氣中。只能將這愁雲慘霧呼吸進去。現實生活中有些醫生會麻木,會無感。而誰又知道,在這之下的真實內心又是如何呢?為多救病人的超負荷工作,不眠不休只為和死神賽跑。醫生的工作無疑是聖潔的。後期的保羅,上帝似乎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在即將抵達人生巔峯的他,忽然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對比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保羅沒有暗無天日的絕望,也沒有怨天尤人憤恨上帝不公。他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亡,只是不知道這天具體是什麼時候。而如今,只是它來了而已。觀至此處,我很訝異會有人如此平淡地去接受死亡。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有限的生命裏究竟有沒有做完自己所有想做的事。人在世上走一遭,總歸有遺憾和不甘。而保羅似乎並沒有這些遺憾和不甘。他堅持做了身為醫生的工作,身為丈夫的責任,身為父親對子女的期盼。人活一遭不在於壽命的長短而在於生命的意義。

保羅,一名得了癌症的醫生,他還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年裏,一邊跟腫瘤作鬥爭,一邊完成了這本書。他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死亡意義的思考。正是當下浮躁的人們應該靜心思考、學習的。

終了,內心不免有點沉重又帶着點新生的期盼。人生在世不求功名利祿,但求勿忘初心。我們智慧的最高峯,便是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卻又不僅僅是當下。全心全意地做好每一件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即時享樂。且每當一件事情全力去完成之後,暢快淋漓的內心總是澎湃的。身隨意動,每日每時每刻。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2

在放春節假期收拾行李準備回家的時候,隨手在書架上拿了一本專業方面的書和另一本名為《當呼吸化為空氣》的書放進行李箱。當時有猶豫了一下確定在過年看本書嗎?似乎覺得在大過年的熱鬧氣氛下,看這本書或者討論這個話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這是人生需要直面的話題之一不是嗎?那這樣又有何時間之差呢?

書的作者是一名叫保羅.卡拉尼什(PaulKalanithi)的男醫生。他成長在亞利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人體生物學的學士學位。其後於劍橋大學取得了科學醫藥歷史與哲學的研究碩士學位。還以優異成績從耶魯醫學院畢業。之後保羅一直在斯坦福,並以神經外科住院醫生的身份在與一個個神聖的“生命”打交道。

書中有描述到保羅在求學時期的回憶和在斯坦福住院部高強度的培訓的工作生活日常。從初接觸解剖人體的緊張到在神經外科面對過一個個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到主刀了無數台重要的手術等等,這一些經驗和付出,讓他的醫術有了飛躍般的進步,也收穫很多榮譽。從一個剛進去接受培訓,還不停跟在有經驗的前輩身邊學習的初出茅廬的男醫生,到可以成為神經外科的總醫生。

按照大家所預想,保羅醫術精湛,事業處於上升期,也有一個陪伴已久且相愛的女醫生妻子(露西.卡拉尼什)。這樣的職業發展前景和身份,是多少人都敬佩和嚮往的啊~然而現實就像保羅説的一樣,從一個醫生一下子變成了病人,整個過程措手不及,慌張忙亂。也正是因為自己是醫生,才更加明白得了癌症,自己將會面對的是什麼。這讓他不斷思考在人生最後與時間較勁的階段,應該怎麼怎麼渡過以及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面對死亡,是什麼讓我們的什麼值得一活?

像露西所説,保羅並沒有故作堅強,他允許自己敞開心扉,展露脆弱,接受別人的安慰。就算身患絕症,保羅也活得很充實,還是充滿希望,希望充實地度過目標明確,意義深遠的每一天。看到書中保羅從發現身體的各種不適,到確診身患癌症,到之後每個階段治療的反應。這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的,甚至在身體極度不適的情況下,保羅還堅持回到醫院工作和主刀了很多手術,這是需要多強的意志力才撐得下來啊!我想那個叫“醫生”的崗位帶給他的不止是高薪,而是真正的熱愛和責任心,也是常年與生命打交道更讓他明白不能這樣在病牀接受治療且等時間奪取他最後的時光。他還想再留下些什麼,這也與他重新堅持寫作寫下這本書,並要求家人保證會出版這本書可以理解到,他更在乎讓人們引發對生命的思考等。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3

這是我看過的第一本關於生命告別的書,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很小心地避開了幾乎所有類似和相關題材的書。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身份的轉互,並以獨特的寫作視角來完整部作品。這是一個特例,而正是所有的特例才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研究價值。

這是一本200多頁的小冊子,就像書名一樣,花不了多少時間就能讀完,很自然,很順暢。甚至自然和順暢得有一些不自然。略感意外的是,一本有關生死的書,內容是如此平和,幾乎沒有任何起伏,原本還以為會有什麼驚心動魄地過程和描寫,到最後什麼都沒有,輕輕巧巧地就結束了。

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同時作為醫生和病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對可預知的死亡。作者用超乎常人想像的冷靜與理智告訴讀者,也許是唯一正確的.面對死亡的方式。我一直很懷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人可以有計劃地倒數自己剩餘的生命,為短暫的餘生做冷靜理智的安排。作者甚至沒有花什麼篇幅去追問自己的內心,探討生命的意義或者回憶過往的幸福,而只是平實地記述了自己的經歷。這是因為這,才讓我覺得這本書樸素得過分。

我不知道有多少讀過這本書的人會像我一樣,覺得有那麼一點點失望,嗯,就是一點點。這一點點的失望不是因為書的內容低於預期,而好像是因為一個這麼厚重的話題被這麼薄薄的一本書講得平白無奇,就好比看到一個精巧的魔術,被一句話點破之後所產生的——"就這?"

現代醫學和科研幾乎已經證明了人並沒有什麼特別,只是一台機器——有時候運行正常,有時候出點故障,最終徹底失靈。我曾經表達過一個略顯消極的想法——人生就是一個認命的過程。無論是誰,最終的結果大概是:"不過如此"和"只能如此".我猜想,作為醫生,可能比我們這些人更早地認識到人和生命究竟是什麼。於是,就像書裏所寫到的那樣,病人和家屬更關心的是如何治療、花多少錢、還能活多久;而醫生也許更想知道的是:上帝保佑,希望我剛剛放在隔壁房間的冰淇淋還沒化……

換一個視角思考問題是一件挺困難的事情,尤其是要換位到自己的對立面。這種困難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生存的環境,認識的高度和維度,自身的社交網絡等等。這種困難造成的結果是我們在大多數的時間裏都無知地過活——這並不是一件壞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時往往不理智。我親眼見到一個醫生臉上略帶微笑地對家屬解釋,病人目前已經處於腦死亡的狀態,幾乎無法挽救生命了,而家屬一再哀求是否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甚至還有什麼辦法起死回生。

於是,意義在哪裏?無論一個人是偉大還是渺小,最終,最終都"不過如此"、"只能如此"——要向死亡低頭,無論有沒有機會,最終的結果都只是"認命".也許,我們可以站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往前看往後看。這個時間點就是答案終將揭曉的那一刻,往前看,過去做了什麼;往後看,將來要做什麼。只不過,在那一刻,往前看的意義好像已經不太大了。

《當呼吸化為空氣》讀後感4

《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保羅·卡拉尼什的作品,這也是他的自傳。

保羅是美國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優秀而成功,在高強度的醫生工作中,他仍不停思考生命的意義。在似乎已經到達人生巔峯,保羅即將成為一名神經外科教授之際,年僅35歲的他患上肺癌。而全世界只有萬分之零點一二的人會在36歲前患上肺癌。這種戲劇性卻不是小説的情節,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真實人生,何其可歎。當保羅看着他的CT掃描圖,一個個熟悉的名詞,他自己可以判斷出來的情況,醫生的身份變得格外沉重而無奈,從醫生到病患,卻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生命流逝。

患病前保羅斷斷續續地寫了他對醫學,對人性,對醫患關係的理解,回憶了自己是如何“棄文從醫”,從思考文學與哲學,到拿起手術刀解剖屍體,在患病後,保羅對生與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筆耕不輟,仍將前行。

醫生的筆調總是冷靜而理性的。在確診自己的病症之後,保羅做了一個出乎人意料的決定——他決定重返手術枱。或許生命的長度,保羅已無法確定,但他卻可以努力做好剩餘的每一分每一秒。當他重新拿起手術刀,強忍疾病帶來的不適,努力確保着不出差錯,依舊適應着高強度的工作時,人性的堅毅在保羅淡淡的筆下淌出,作為讀者的我,心疼、羞愧以及欽佩,百感交集。診斷癌症六個月後,保羅的病情穩定下來,未來似乎又有了新的希望。

保羅通過一份面試,條件豐厚,妥善處理好自己的未來,可是,保羅自己同樣清楚,癌症是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劍,將懸未懸。保羅力求完美地做好最後一台手術,充滿了儀式感,彷彿在為自己的醫生生涯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

意料之內地,保羅的病情開始惡化,他再一次從醫生變成了病患,無法拿起手術刀,無法出席自己的典禮。保羅已經無力迴天了。疾病是令人無望的存在,好在上天還會這個男人留下了一絲安慰,保羅的女兒卡迪出生了。孩子的出生為這個沉痛的帶來了歡笑。在生命彌留之際,保羅和妻子露西的感情愈顯動人,他們一大家人,笑着玩着,陪着孩子,也像是在陪着保羅,家裏充滿了色彩與活力,彷彿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悲痛的事情。保羅繼續寫着他的書,這是他獻給女兒卡迪的書。

最後,“我準備好了。”保羅在病牀前的這句話很温和,很淡然,直面死亡的他一直是最偉大的戰士。作為醫生的他目睹了很多死亡,保羅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坦然地面對。當呼吸化為空氣,當軀體腐去,靈魂仍將永存。

這是保羅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後一本書,也是他的自傳。而此刻,我多麼希望這只是一本小説,一個存在於虛擬世界的故事。然而,20xx年3月,保羅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書的封面寫着保羅生前的一句話:“我將死去,但仍將前行”,這句話是保羅對於死亡的智慧。保羅的這本書在豆瓣評分8.8分,有人説,活着的人應該看看這本書。的確,現如今我們多數人害怕死亡,畏懼黑暗,但保羅教會我們熱愛與思考,熱愛活着的時光,熱愛愛着你的人,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死亡的意義。

蔡康永曾評價這本書:“如果覺得活得輕飄飄的,沒有什麼意義,那麼這本書會像一個鎮紙,令我們想起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重量何足偉大,當呼吸化為空氣,生命永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