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來源:文萃谷 1.44W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通用11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所學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作者及《三國演義》相關文學常識。

4、能理清文脈結構,體會情節的一波三折。

過程與方法

1、體味精煉暢達的語言,結合文中精彩語句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2、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感知並學習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理清文脈結構,感知情節的一波三折。

2、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良品質。

3、透過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教學工具】

教學PPT,朗讀音頻

【教學方法】

1、比較閲讀法。

2、視頻直觀賞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趣味導入

劉備帶着兩個義弟去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着。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劉備去拜訪諸葛亮吧!

二、知識卡片

1、作者檔案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小説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幷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羅貫中編著的小説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説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説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2、背景鏈接

本課節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説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卧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

3、語基積累

(1)生難字

拜謁(yè)今番(fān)叱(chì)僥(jiǎo)幸豈可相強(qiǎng)

猶(yóu)然綸(guān)巾鶴氅(chǎng)漢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謬(miù)傾頹(tuí)竊命(qiè)沔(miǎn)

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簞(dān)食壺漿鄙賤(bǐ)

(2)重點詞語

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座離席,表示敬意。

屏人促席:教他人迴避,將座席靠近。屏,使迴避。促,靠近。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貫,貫穿,進入。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

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漿,以糧食加水適度發酵而成的飲料。

經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經世,治理天下。

挾天子以令諸侯: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諸侯,這裏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

第二課時

一、初步感知

1、文題探討

“三顧茅廬”中“三”為確數。《三國演義》記述了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故事;“顧”,動詞,“拜訪”之意;“茅廬”是對諸葛亮在隆中住宅的稱呼,意指“樸素”“簡陋”之所。題目也恰好概括了故事本身。

2、分層解讀

第一部分(第1段):寫第三次顧茅廬之前,關羽和張飛持有不同態度,劉備力排眾議,決定前往。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劉備第三次拜謁諸葛亮得以成功遇見,與之談論興邦救國之策。

第三部分(第4段):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二、深層領悟

1、本文寫張飛對錶現劉備的性格特徵有什麼作用?

用張飛的粗暴和急躁來襯托劉備求賢的真誠和謙恭。

2、劉備在拜見諸葛亮時已年過40,而當時諸葛亮只有27歲,劉備稱諸葛亮為“大賢”自稱“謁見”並“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些描寫,表明劉備什麼樣的心態?

求賢若渴,對諸葛亮態度謙恭,非常有誠意。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從劉備的動作(輕輕敲、等候、快步走進等)、神態(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4、第3段文字主要用什麼手法對諸葛亮進行了描寫?寫出了諸葛亮怎樣的性格特點?

肖像、語言描寫。

表現了諸葛亮儒雅脱俗、胸懷天下、洞察時世、足智多謀、見識卓越的特點。

5、試分析本文鮮明的對比的運用。

(1)文中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着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張飛魯莽。這一對比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2)張飛與劉備是結拜兄弟,諸葛亮是一位與劉備素未謀面的草民,為了請諸葛亮,劉備竟然斥責自己的結拜兄弟,可見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3)劉備“拱立階下”“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劉備是當時漢獻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親國戚,而諸葛亮是一介草民;當時劉備47歲,諸葛亮只有27歲,一個是長輩,一個是晚輩。就這樣,劉備“拱立階下”“半晌”“又立了一個時辰”。從而刻畫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結束語】

本文記敍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表現出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智慧的曠世奇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齊讀這個詞語:“尊重人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羅貫中

斥責張飛下馬步行

階下恭候下拜謁見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小説情節。

2.通過動作描寫理解劉備人物形象,藉助本文三首詩句的學習理解諸葛亮人物形象。

3.聯繫三顧茅廬前幾回相關內容,瞭解本文層層鋪墊的寫作方法,體會三顧茅廬本身藴含的豐富意義。

學習過程

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把握小説情節。

1.文學常識簡介。(投影)

成語三顧茅廬的含義: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隆中)的諸葛亮家去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2.本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通過預習,請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講述了劉備第三次前往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感動而出山的故事。

3.諸葛亮出山,是後來赤壁鏖戰、三國鼎立的關鍵。劉備親自到隆中去了三次,才得見面。劉備請諸葛亮這件事,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裏只有“凡三往乃見”的簡單記載;但在《三國演義》裏,主要以講史為內容,經過作家的想象和渲染等藝術加工再現成文,偏重敍述,故事性強,行文淺顯,通俗易懂。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小説情節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提取事件發生先後的關鍵情節,理清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情節。

(1)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詞語的含義。

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周文王謁姜子牙。(鏈接:周文王請姜子牙的故事。)

惑:使迷惑。

謁:拜訪。晉謁:進見地位高的或者輩分高的人。

俗客:塵世間人,與隱逸之人相對。

文幾:几案、書桌。

年幼才疏:才學不高,空虛。

開其愚拯其厄:啟發愚魯,拯救困厄。

頓開茅塞:比喻忽然開竅,醒悟或明白了一個道理。頓開:立刻開通。茅塞:謙辭,表示自己無知,思想閉塞,好像心裏被茅草堵住了一樣。

犬馬之勞:像犬馬一樣所做的操勞。表示心甘情願受人驅使,為人效勞。

(2)理清情節。

開端:兩次不遇,欲再往訪。

發展:先生晝寢,玄德侍候。

高潮:屏人促席,隆中對策。

結局:玄德拜請,孔明出山。

二、聯繫三顧茅廬前幾回相關內容,瞭解本文層層鋪墊的寫作方法。

從小説整體來看,諸葛亮可以説是《三國演義》裏的主人公,是《三國演義》的靈魂;他的出場自然而然應是異常隆重的場面,是值得以濃墨重彩大寫特寫的。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正式出場的過程,所以作者對三顧茅廬的描寫,層層鋪墊,重重渲染,極盡曲折變化、抑揚頓挫之能事,使得讀者對諸葛亮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作者在敍述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前後共使用了十三個頓挫手法(補充:指詩文、繪畫、書法、舞蹈的跌宕起伏、迴旋轉折)。請同學們按照下列表格前兩次拜訪的內容找出本次拜訪的頓挫來。

三顧茅廬經歷的人事頓挫

誤把徐庶當孔明①②

司馬徽舉薦孔明③

一顧茅廬見到孔明家童子④

見到亮友崔州平⑤

二顧茅廬見到亮友石廣元、孟公威⑥

見到亮弟諸葛均⑦

見到亮岳父黃承彥⑧

三顧茅廬亮晝寢未醒⑨

亮翻身又睡⑩

亮醒了更衣;

請教被推辭;

懇請出山難從命;

但劉備的誠意最終還是打動了諸葛亮,所以他終於答應出山輔佐劉備。在敍述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這麼多的頓挫手法,充分顯示了劉備求才若渴、禮賢下士的可貴品質;同時,由此也刻畫出諸葛亮神龍見首不見尾、神祕莫測、高雅灑脱的隱士風流及其立身嚴正、自尊自信的品格。

三、抓住動作描寫,理解劉備形象。

根據情節找出描寫劉備動作的詞語,並試着分析從這些動作行為可以看出劉備怎樣的心情與品質。

下馬步行:文官落轎,武官下馬,這是古人對特別有地位或對自己敬仰的人表示極大的尊敬。

叩門:敲門,但不是用手敲。古代的大門都有兩個銅製的圓環,叩門就是手握圓環,讓環敲擊大門。進入他人的房間或辦公室,都應該輕輕的叩門,得到允許後方可進入,切不可貿然闖入。叩門時應以指關節輕叩,不可以用力拍打。不論房間的門是開着還是關着,叩門都是必須的。

徐步而入:輕輕緩慢步入。

拱立階下、猶然侍立、又立了一個時辰:恭恭敬敬等候。

下拜:拜,《説文解字》的註釋:“拜”是會意字。甲骨文像雙手捧禾麥獻給神祖之形,會向神祖拜祭祈禱之意。本義是拔起禾麥奉獻給神祖。引申為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文中提到拱手謝曰、頓首拜謝、拜請、拜獻都表示對諸葛亮的敬重。

(補充:叩首,舊時漢族交際禮儀。祭祀天地祖宗,晉謁君長父老,一種較重的跪拜禮。伏身跪下,兩手扶地,以頭近地或着地。稽首(qǐshǒu),指古代漢族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並拱手至地,頭也至地。頓首,指磕頭。古代漢族的一種交際禮儀。跪拜禮之一,為正拜。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書簡表奏用語。表示致敬。常用於結尾。)

屏人促席:叫他人迴避,將座席靠近。可見其敬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席站立,表示敬意。

(拱手禮:兩手在胸前相拱,稱為"揖”,帝國晚期稱“拱手”或“拱手肅立”,是中國古代開始的相見或感謝時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説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女子行拱手禮時則正好反過來,這是因為男子以左為尊,女子以右為尊。)

泣曰、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可見玄德請孔明之誠心。

這些細微的動作,表達出了劉備的心情——對賢人的渴求和誠懇,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禮賢下士、求才若渴、謙恭真誠的品質。

這篇小説刻畫人物的方法除了動作刻畫以外,還大量刻畫了人物的語言,課下同學們可以試着從語言的角度來分析本文中張飛、關羽的性格。

四、抓住詩句,理解諸葛亮人物形象。

1.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到了很多詩句,要麼是作者創作,要麼是摘錄民間詩歌,就內容而言,有的是描寫景物,有的是突出人物,有的是評論史實,還有的則是抒發感懷。老師在閲讀本文的三處詩句的時候,發現三句詩歌都和人物諸葛亮有關。我們可以藉助這些詩句來分析人物形象。接下來我們就讀讀這三句詩歌,説説你對這些詩句的理解。

2.這些詩歌分別歌唱了諸葛亮怎樣的品質?

鏈接:

(1)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①大夢誰先覺:大夢:道家對人生的一種看法。原意謂死為大覺,則生為大夢。覺:這裏謂覺醒之意。

②平生:平素,往常。杜甫《夢李白》詩:“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③遲遲:徐緩貌。誰是最有覺悟(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數的,我在草堂美夢醒來,窗外的太陽都遲遲未升起(比太陽還有智慧)。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樂毅,此詩應是通過早起超過太陽,引喻:自己才能超眾,自信狂妄,也有表達懷才不遇憤怒。

從第一句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才能超眾、年少輕狂、自信灑脱、高雅智賢之人。

(2)豫州當日歎孤窮,何幸南陽有卧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豫州牧劉備那日感歎自己勢孤力窮,直至遇到了南陽的卧龍先生諸葛亮,於是想向諸葛亮瞭解以後在哪兒建立國家,諸葛亮笑着指着所畫的地圖中的荊州和益州。

這一句是諸葛亮隆中對策之後後人讚美諸葛亮的詩歌。從隆中對策的全面和作者的評論、世人的讚歎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高度預見性、正確判斷力、籌劃周到、具有雄才大略的奇人。展現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戰略遠見。

(3)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生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丁寧,即叮嚀。還沒有飛黃騰達就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等到建立功業後就歸因隆中。但是劉備死後託孤使得諸葛亮無法脱身,最後病死在五丈原。

從這句詩中我們又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利祿的輕視,喜愛躬耕的閒適,孤高淡泊的精神品質。這首詞表達了對諸葛亮去世的哀痛和惋惜之情,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世歷代王朝所推崇。

五、討論理解三顧茅廬故事藴含的豐富意義。

1.從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談談應該怎樣做到君臣和諧?

從君主的角度來説,真正賢明的君主應當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對自己的臣子要有足夠的尊重,對奇才異士更要萬分敬重,就像劉備對待諸葛亮那樣。

就臣下來説,既要向君主盡忠,也要追求一定的獨立人格,維護自己應有的尊嚴,就如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中所表現的那樣。

這種思想和態度是自古以來儒家所大力倡導和追求的理想。如孔子説:“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説:“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就劉備、諸葛亮而言,如果沒有諸葛亮這種奇才的輔佐,劉備就機會不可能建立起蜀漢基業;如果沒有劉備這種賢君的賞識和重用,諸葛亮也可能無法成就他的功業和英名。

2.聯繫中國古代社會君主專制制度下知識分子的願望和作者在三顧茅廬中寄寓的願望。

在中國古代社會裏,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是建功立業,顯親揚名。但前提是得君行道,也就是得到賢明君主的賞識、信任和重用,就像諸葛亮和劉備、周文王和姜子牙那樣君臣和諧、互相信任。但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制度下,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現象很普遍。因此,三顧茅廬的故事寄寓了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願望:希望自己能夠像諸葛亮那樣得君行道,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有條理地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説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難點:

1、能説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2、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你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們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簡單介紹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齊讀課題。

聯繫舊知導出課文引發學生研讀興趣。

二、自讀課文

出示自讀要求:(1)藉助拼音讀準田字格中的生字,讀順課文。

(2)自學生字,懂得它們的書寫方法。

(3)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教師巡視,及時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檢查自讀情況。

相機指導生字的讀音。

檢查字形掌握情況。

按要求自讀課文。

分段讀課文。

茅:與“矛”比較。 統:與“流”比較。宜:與“宣”比較。

交流詞語的意思三顧茅廬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麗宜人 羣雄紛爭 茅塞頓開

説説自己沒讀懂的地方。

明確提出自讀要求,使得學生學習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較和交流中深化字詞的理解,為理解課文做鋪墊。

三、再讀課文,初步瞭解內容

放錄音範讀全文。

問: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諸葛亮真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後,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聽錄音,説説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讀第四自然段,加以體會,理解“茅塞頓開”

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尊重人才、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劉備什麼樣的品質?

四、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用鋼筆描紅。(文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建立統一祖國的大業。諸葛亮在二十一年後回憶起這件往事,還感激萬分,寫下了這樣幾句話 :(出示《出師表》節選。)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聽教師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

根據自己的理解説一説,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對學生要求不必過高,能聽懂多少是多少,這樣能減少學生壓力使得學生能暢所欲言。

二、細讀課文

問:諸葛亮對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説是記憶猶新、歷歷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這是為什麼呢?

組織交流。

出示: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出示: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

引導比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小結: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他怒斥張飛、三顧茅廬。還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馬步行,在房門外恭候多時,快步走進草堂和諸葛亮見面……劉備渴望得到諸葛亮這個賢才已經到了如飢似渴的地步。這就叫“求賢若渴”。

討論: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呢?自由讀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詞語來回答。(誠心誠意)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畫出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詞語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讀張飛和劉備的對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説明什麼?

感情朗讀這一句話,交流自己的體會。

討論: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

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

齊讀第五自然段

比較和朗讀中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瞭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讀中昇華,進一步感受和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三、小練筆。

因為劉備求賢若渴,所以《三國演義》中寫劉備二顧茅廬而不遇孔明時,他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留給諸葛亮。這封信,一般讀《三顧茅廬》的人都忽略了。其實這封信也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的心。因為信中,劉備將自己的一番誠意、仰慕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替劉備寫一封簡短的信留給諸葛亮。

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説理能力。

四、作業

課後繼續完成並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寫的信,互相提意見修改。

板書:

三顧茅廬

兩次拜訪沒見到 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劉備: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訪的經過 見面前

見面後 劉備、諸葛亮的魚水情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4

一、學習目標

1、抓人物言行揣摩、體會劉備三請諸葛亮的誠意。

2、感情朗讀,讀中悟情,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3、通過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學習過程

一、激發興趣,回顧引入。

1、上節課,我們跟隨劉備兩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你瞭解到了什麼?

2、是啊,儘管劉備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但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讓我們隨着劉備一起三顧茅廬。

二、自主研讀,感悟品質

1、自讀課文3-6小節,讀讀劃劃,想想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隨機交流,朗讀感悟

重點句1:張飛説:“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劉備大聲斥責説:“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

預設感悟點:感悟劉備的(誠心、敬重 仰慕)

1、抓“大聲斥責”、“如此無禮”等感受

2、感情朗讀劉備、張飛對話。

重點句2: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台階下等孔明醒來。

預設感悟點:抓住“輕輕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劉備的(謙恭 誠心)

1、緊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讀,隨機點撥

重點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預設感悟點:抓“下馬步行“感受劉備的( 禮節 誠心)

1、抓“下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讀,隨機點撥。

重點句4:劉備趕緊下拜説:“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見。”

預設感悟點:抓“趕緊下拜”,“謁見”等詞感受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1、抓“趕緊”“謁見”感受。

2、感情朗讀,隨機點撥

3、劉備的這份急於求賢的精神真讓人感動!

三、觀看錄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結課,深化主題

1、總結:學了整篇課文,想一想是什麼打動了諸葛亮,使他最終答應出山輔佐劉備?

2.、師小結

3、拓展:課外收集、閲讀有關三國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詞語的意思。

2、學會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通過細節描寫體現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學習劉備禮賢下士的品質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4、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文中三處比喻的意義。

5、能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教學重難點:抓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和個性品質。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 談話。

同學們,這個戰火紛飛、風雲際會、羣雄逐鹿、英雄輩出的時代。造就了這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英雄是誰?

2、板書課題

3、學生用文中詞語解釋課題意思。

二、回顧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説説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解決了什麼問題?

2、交流反饋: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呢?

3、 教師小結。

三、 細讀課文,推敲重點,品讀感悟。

(一)抓“誠心誠意”品劉備的尊重人才

1、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從那些語句可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圈劃出重點詞句。

2、 小組交流,互學互促。

3、交流反饋:“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劉備的誠心誠意?”指名朗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並相機交流感受。(生用“我從----------------中感受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因為-----------”的句式表達自己的體會。老師相機引導:讀劉備的話,體會劉備的內心;從劉備的神態中體會到了什麼?從劉備的動作中體會到了什麼?)

4、領讀:師: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他(生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語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環境描寫和三處比喻品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師過渡:劉備當時已47歲,貴為皇叔,諸葛亮僅有27歲,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禮賢下士,值得嗎?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大名鼎鼎的卧龍先生。我們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讀看到了什麼。

3、交流: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生答)找到這段環境描寫的中心句,發現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進行交流。讀這段中的比喻句,説説是把什麼比作什麼?為什麼這樣比喻?從這個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麼?(生交流)

4、指名朗讀這段環境描寫。

5、説話訓練:我們來到-------,只見--------的柳條--------,--------的小草---------,--------的花兒--------,--------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6、討論:你對諸葛亮有了什麼瞭解?從哪些語句中還可以認識到諸葛亮的才能?(引導發現另兩個比喻句)指名讀比喻句,説説是把什麼比作什麼?説明了什麼?

7、討論:“雲霧”“青天”分別指什麼?“魚”和“水”分別指誰?

8、指名讀這三處比喻,説説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師補充諸葛亮出山後對劉備的輔佐(諸葛亮出山後,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空城計、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擺設八陣圖,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盡心盡力輔佐劉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0、生説説對諸葛亮的認識。

四、 課外延伸,拓寬文路(師出示多媒體課件並深情朗讀)

“臣本布衣,躬耕幹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讀。

2、這段短文中哪些是寫三顧茅廬這件事的?

3、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麼?

五、 總結全文,引向課外。

1、説話訓練:劉備真是尊重人才,他--------------;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運用文中詞語進行説話訓練。)

2、發散:除了《三顧茅廬》外,你還知道哪些三國故事?

3、總結:同學們,讓我們走進三國城,認識更多的三國英雄,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數英雄用他們的壯舉寫下了許多感人的篇章,我們從中會有很多收穫的。

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誠心誠意訪賢才

劉備 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魚得水創大業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理解“斥責”“拜見”“恭恭敬敬”等詞的意思。

2、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並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為。

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讀劉備三顧茅廬時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語句,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2、開放文本,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學生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2、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並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教學準備:投影設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讀了《三國》嗎?你知道劉備是什麼人嗎?(相機示劉備圖片,介紹劉備資料)

2、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個關於劉備的故事---(示課題)《三顧茅廬》。課題中“顧”是什麼意思?“茅廬”呢?誰能來解題?(提示説清人物、地點、事件)

二、初讀課文

1、漢室皇叔劉備為什麼要一請、二請、三請這個一介草民諸葛亮?請同學們大聲地讀一讀課文,將讀不準,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是什麼原因?書上是怎麼説的?哪一小節告訴我們?(指名讀第一小節)

三、聚焦劉備

1、請你讀讀2---4自然段,劃出有關句子,圈出有關詞語,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神態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預設交流:

a:“我冒着風雪,就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氣這麼冷,還去——説明誠心誠意。(還有那些寫天氣的詞?數九寒天、雪花紛飛,還有天寒地凍)

b:“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台階下等諸葛亮醒來。”

説明劉備很有誠意。

師導:是呀!諸葛亮在温暖的被窩裏呼呼大睡,劉備卻恭恭敬敬地候在門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師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樣子,持續5秒鐘)

師導:我想,劉備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腦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轉着。你想,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一些什麼?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説明他的誠心誠意;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説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d: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從“劉備生氣地説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

b、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説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c、劉備和張飛的關係,能説的具體一些嗎?介紹“桃園三結義”故事

d、是啊,為了諸葛亮,劉備竟然生氣地説自己的兄弟。在課文的什麼地方?(在第二小節)

我和你一起來讀讀好嗎?(老師讀張飛的話,學生讀劉備的話。)

e、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

e、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a、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快步,表現處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説明他很誠心誠意。

b、劉備為請諸葛亮怒斥張飛,冒着風雪寒冷,三顧茅廬,還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馬步行,還在房門外恭候多時,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趕緊見面……現在,你是諸葛亮,你耳聞目睹了劉備的所作所為,你會怎麼想?

c、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就走上了為了國家統一大業的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三、探究張飛

1、同學們除了從劉備的言行中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請你們再讀讀課文,你們還從哪裏也能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張飛的無理)

找出描寫張飛言行的句子並出示:

a、再讀一讀,你體會張飛是什麼性格?

b、課文不是在寫劉備嗎?作者為什麼要來寫張飛,能不能不寫他?(四人小組討論)

(作者採用對比反襯寫法,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2、你們認為作者描寫張飛是為了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那你們用朗讀來告訴我。

對比讀(出示劉備張飛的對話,選擇合作讀——點名讀)

理解劉備為什麼對張飛要“斥責——大聲斥責”?

四、拓展延伸

1、討論問題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節)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a、“茅塞頓開”是什麼意思?

b、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c、這句話作者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把什麼比做了什麼?

d、指名讀。

2、同學們,劉備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議論,更敬佩他了,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請教,就答應了。

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勝仗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

(2)劉備採用了諸葛亮的戰略計劃,逐漸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後來劉備稱帝蜀國,劉備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本課重點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3、能説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1、中國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國演義》裏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書課題,指導寫好“顧”、“茅”,齊讀課題。

二、質疑導讀,理解詞意。

1、自由讀文,文與題對照,思考用一句話解釋課題的意思。

2、指名讀第一節,其他同學思考:這段課文中的哪個詞寫出了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的態度呢?

3、默讀第二節課文,思考:這段課文中哪個詞寫出了劉備、張飛、關羽三者之間關係的?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嗎?

4、張飛是以怎樣的態度邀請諸葛亮的呢?這一節中,作者把張飛與劉備邀請諸葛亮的態度對比着來寫,從這樣的對比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5、(1)指名讀第三節中描寫卧龍山崗景色的部分,體會第一句話的描寫所採用的手法。通過偏旁,引導學生理解“蜿蜒起伏”詞意;通過文中句子,引導學生理解“秀麗宜人”意思。

(2)學習第三節後面部分課文,其他同學畫出描寫劉備邀請諸葛亮時“誠心誠意”的詞句。通過這些句子,你體會到劉備是個怎樣的人(重點抓住“恭恭敬敬”一詞)?

6、學生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了雲霧見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運用。

7、齊讀最後一節,引導體會“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三、賞讀迴歸整體。

1、自由朗讀全文,再次感受劉備邀請諸葛亮的虔誠態度。

2、總結延伸:《三顧茅廬》的故事從遙遠的三國走來,走過了千年,多少風流人物已經淹沒在歷史中了,但在這個時代它給我們又留下了什麼呢?從而歸納到“尊重人才”這一主題上,最後老師做簡短髮言:同學們,要想贏得尊重,從現在起讓我們首先努力做一個人才吧!

四、作業佈置:

1、把本課生字認真描紅後再每字臨寫兩遍;

2、練習感情讀文,這篇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有改動。課後請把原著找來讀一讀,比較課文與原著的異同,體會原著的語言風格以及編者用意。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瞭解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中的對比襯托法,讀懂張飛和劉備的對話。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説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張飛等人物形象,劉備的誠心誠意,能根據文本內涵大膽想象,寫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標: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

4、發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第 二 教 時

一、複習引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接觸了《三國》中極為膾炙人口的一個經典故事——《三顧茅廬》,知道課文就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安排的。現在,老師請大家回憶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寫——,第二自然段主要寫——。課文詳寫的是“三訪孔明”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讀三顧內容,要求:1、長話短説,能否用一句話説説主要寫了什麼?學生交流

3、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對直接寫劉備及側面寫天氣、張飛等語句的品讀,已經感受到了劉備的那份真誠,對嗎?板書——誠

師:老師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體現劉備誠心的語句劃下來,學生默讀課文。

二、學習第三段,推敲重點語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重點點撥“半里多地”,“下馬步行”

師:老師不明白了,劉備他們為何不快馬加鞭,揚起一路灰塵打馬到草堂前呢?學生交流(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對特別有地位的人有這樣的要求,叫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表示極大的尊敬。板書——下馬步行)

哦!原來如此,你們可真懂劉備的心哪。指導朗讀,讀指名——(點撥:真會讀書,在“半里多地,下馬步行”這幾個詞上加強了語氣,感覺劉備的心意更誠了,來,我們學着讀讀這句話。——齊讀。

2、出示句子:“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着,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台階下等孔明醒來”

理解“恭恭敬敬”,從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樣子”,師:你認為要讀好這句話應該強調那幾個詞呢?(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指名讀——齊讀。板書——階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從語言中可見身份、地位不同。

(2)“趕緊”板書——下拜謁見

師追問: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按照道理應該是諸葛亮給劉備下拜才是啊。但劉備並沒有計較自己的身份與地位,主動去結交有德、有才的人,劉備的這一番舉動讓你想到了哪個詞?板書——禮賢下士

小結:同學們,就因為作者關注到了劉備“下馬步行、階下恭候、下拜謁見”這一些細微舉動,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細微之處見真情啊!還有嗎?

4、、劉備大聲斥責説:“你怎麼如此無禮?這回你不用去了,只讓雲長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嗎?這可是張飛第二次受到劉備的斥責了,找到“第一次斥責”之處,並讀一讀,

(2)大家看,張飛第一次受斥責是因為——(言語不恭),那這一次斥責呢?是因為——(做法粗暴,無禮……)指導朗讀兩次斥責的話

(3)張飛人稱莽張飛,他性格急燥,想法簡單,哪裏瞭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訪諸葛亮的心意呢?不過老師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聰明人,劉備的心思肯定已經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説説嗎?(…… )指導朗讀男讀張飛、女同學讀劉備,師讀其他部分。

師小結:同學們,你們懂劉備的心思,但張飛不瞭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後來的“捆”,甚至是“燒”,而他的言談舉止又恰恰反襯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看來,我們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質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了。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才對人物的理解,自選一段,讀出人物的形象,讀出人物的味道,讀出人物的神韻來。

三、課內練筆,豐滿人物形象

師:那麼,諸葛亮值得劉備為他如此誠心相邀嗎?請讀最後一段話,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勝仗?屏幕顯示:

(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三氣周瑜,智降姜維,空城計,草船借箭……)

師:你們的知識真豐富!諸葛亮幫助劉備打了很多很多勝仗,而且最後建立了蜀漢王朝。順勢理解“輔佐”你想,到那時,張飛、劉備、諸葛亮回憶當年三顧茅廬時的情景,心裏又會怎麼想呢?請你寫在書本上。

想起當年三顧茅廬的情景,(張飛、劉備、諸葛亮不禁感慨萬千,他想:( )

學生交流,隨機補充《出世表》

2、師:是啊,所以説“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業。古時候是如此,在知識就是經濟,人才就是財富的今天,就尤為突出了,所以“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到今天也成為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代名詞了。

完成板書——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

斥 責 張 飛

誠 下 馬 步 行 禮賢下士 階 下 恭 候 求賢若渴

下 拜 謁 見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9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課前: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與片頭畫面,為學生創設意境,再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下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精讀感悟,體會誠意

1、師:劉備帶着兩個義弟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輔助自己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但去了兩次都未能見着諸葛亮的面。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前往隆中,這次終於成功了。劉備是憑什麼打動了諸葛亮?

(主要引導學生説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紅筆板書:誠心誠意)

2、師:那麼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這還需要我們去細細的體會。現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看看哪些語句體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提示:可以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把你深有感觸的詞語圈出來,在邊上寫寫你的感受,這就叫不動筆墨不讀書。

(1)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着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説:“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師:劉備和張飛是什麼關係?

師:劉備為什麼要責備張飛?(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為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

師:劉備和張飛是結拜弟兄,現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説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師:該怎樣讀好這兩個人的對話呢?誰來做一次“猛張飛”?你説説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生氣、討厭、怎麼搞的,又要去請?)

師:“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呀!劉備怎麼説的?(齊讀)

師:讓我們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男生讀張飛,女生讀劉備)

師: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一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文中還有什麼地方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

分析:

生: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師: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為什麼不騎馬到跟前呢?

生: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

師:劉備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這説明他——(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老師。)

師:還有哪些地方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

生:“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劉備“輕輕”敲門説明他怕驚醒諸葛亮,對他尊重、誠心。

師:噢,抓住了“輕輕”,連敲門聲都是那麼小心翼翼。生怕驚醒了諸葛亮。還有哪些地方?

生:“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階下侍侯。”

師:劉備為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生:劉備怕他倆打擾諸葛亮,怕張飛鬧堂……

師:是啊,劉備是怎樣“恭恭敬敬”的?誰來表演一下劉備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頭彎腰,雙手抱拳)

師: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這樣才能體現對人的虔誠和恭敬。

師:看看書上劉備站了多久,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還有一個時間,半晌是多長時間?“半天”起碼也得一個小時,同學們想象一下,劉備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兩個時辰……劉備是什麼人?諸葛亮又是什麼人?你知道他們年齡嗎?……一位47歲的首領,對着一位27歲的毛小夥子站了半晌,一個站一個還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還有這裏也能體現出劉備的誠心誠意。“劉備站在台階下等候。”封建社會是分等級的。大臣參見皇上的時候是站在階下,而此時,劉備是首領,諸葛亮不過是一介村民,劉備卻站在階下,可見他誠意。

讀讀看,看誰能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誰就是小劉備。

生齊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來。……”

轉折

師:劉備輕輕敲門輕輕地進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來,劉備先前等得那樣耐心,這時劉備怎樣?劉備為何那麼“快步”?

生:劉備想見諸葛亮。

生:劉備見諸葛亮醒來很興奮,想馬上進去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師:誰能用一個成語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見面後,茅塞頓開。

師:噢,劉備真是求賢若渴,那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劉備這樣“誠心誠意”地去請呢?讀讀最後兩節。

生:讀最後兩節。

師:劉備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諸葛亮,想要聽他的高見,諸葛亮有何高見?(生回答)

之後播放PPT

師:(出示圖片)當時曹操在北,孫權在南,諸葛亮要劉備先拿下荊州為家,再奪取西川建立基業,和曹操、孫權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最後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後取勝的“隆中決策”。

師:劉備沒見到諸葛亮前,他對天下形勢是怎樣的一種感覺?現在呢?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雲霧見到了青天。

師: “茅塞頓開”是什麼意思?

師:這句話作者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把什麼比做了什麼?這就叫(板書:拔雲見日)

生齊讀這句話。

師:作者這樣描寫劉備當時的心理,對錶現諸葛亮起到了什麼作用?(板書:雄才大略)

師:諸葛亮出山後,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説:“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你讀了有何體會,劉備為何“三顧茅廬”你看出來了嗎?

生:他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水一樣,這叫什麼成語?(如魚得水)

師:噢,我劉備是條再大的魚,沒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讀過《三國演義》嗎?諸葛亮幫劉打過哪些仗?(出示幻燈片)“火燒赤壁”、“草船借箭”……

師: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敗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劍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故事都證實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學生接一些成語)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誇諸葛亮)

諸葛亮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後戰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對劉備有多麼重要,再讀讀這句話。

師:(延伸)劉備“三顧茅廬”靠他的誠心誠意請出了諸葛亮。“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三國的故事,那今天我們學了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誠懇,謙虛

生:不要擺架子

生:對人要尊重……

師: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幹一番大事。(板書:尊重人才 禮賢下士)

師:課文有一處秀麗的環境描寫,你找到了嗎?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裏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卧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這裏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麼比作什麼?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為——(卧龍先生)

師小結: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一中原——出力。

師:隆中美不美?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為什麼會寫得這麼美?

生:交流(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師小結:山岡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這些景象與隱居其中的諸葛亮的品格多麼協調啊!因為諸葛亮為人剛毅,執法嚴明,敢於抗爭,從不苟且,正直無私,正好與山岡、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將山岡的蜿蜒起伏比喻為宛如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卧龍,又和“卧龍先生”扣合,暗示了諸葛亮的非凡才略。這在寫作上叫——(環境烘托)讓我們美美地再讀這一段文字。

生讀,讀出美感。(配上畫面)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後練習: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生:學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點:這一處景色有哪幾個重點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你有什麼感受。

交流後學生習作。

三、拓展延伸

歸納: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為輔助劉備“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人寫了這樣一幅對聯來讚美這則歷史故事,齊讀:

劉備三顧茅廬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創大業

諸葛卧龍出山幸會明主大展宏圖揚美名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

2、掌握小説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徵。

3、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體會小説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徵。

2、小説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瞭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及“三顧茅廬”故事梗概。

教師方面:

1、準備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影音資料片段。

2、閲讀《三國演義》中關於“三顧茅廬”這一情節的前後內容,查閲關於劉備及諸葛亮的評價,以便給學生以適當的指導和補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三顧茅廬”。

剛才我們觀看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是導演根據羅貫中的小説《三國演義》中的片段改編而成的,生動地再現了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麼,小説是如何表現這一情節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原作,共同去體會和感受其感人之處。

二、研讀課文。

1、朗讀,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朗讀。強調加點字字音。

拜謁 嘔心 寰宇 荷鋤 篡逆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風 邂逅 不省 慵懶 千仞不棲 熟諳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 存恤

2、學生概括主要情節,要求説出每一個情節的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劉備拜訪諸葛亮之前,司馬徽贊諸葛亮。

劉備一顧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論天下事。

劉備二顧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書信。

劉備三顧諸葛亮,孔明隆中對策,感其誠,出山輔佐。

三、作業。

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二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繼續研讀課文。

1、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徵及作者塑造人物採用的手法。

劉備:謙虛、禮賢下士、不恥下問、求賢若渴、氣度寬宏。

手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襯托(張飛、關羽)。

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羣、超拔不凡、不出門便知曉天下事、足智多謀。

手法:語言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襯。

(此處具體分析見教參。)

2、文中詩詞對於表現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麼作用?

從不同的方面表現了諸葛亮的才華和人生追求。(具體分析見教參。)

3、小説在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情節是如何變化的?有什麼特點?

情節曲折,懸念迭起,結構精巧,跌宕多姿。(具體分析見教參。)

4、怎樣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話?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內容是:“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意思是現在的天下形勢是歷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變,這與司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後來小説的結局的確如二人所預料的那樣。

5、分析司馬徽所言“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輔佐之人,劉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龍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即使得到劉備這樣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時,縱使再怎麼努力,都只能是“嘔心血”,卻不能改變天命,即不能如劉備所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雖然是對諸葛亮的才華得以施展感到一絲慰藉,但更慨歎他多舛的命運。(具體分析見教參。)

6、概括歸納文章主題。

小説通過劉備“三顧茅廬”,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不恥下問、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業。

課下查找諸葛亮、劉備以及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人物及故事,下一節課同學間進行交流。

第三課時

一、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怎樣評價諸葛亮出山以及他後來的失敗?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劉備的故事?怎樣評價劉備?

3、司馬徽説“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後來得此二人,蜀國為什麼最終還為晉所滅?

4、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

5、教師補充其他重點知識,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等,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總結。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走進其中,不僅能讓人認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更能從中認識到歷史的規律和進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並按規律辦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品讀《三國演義》,品讀名著,做一個認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佈置作業。

師:同學們,看來你們都認真預習過課文了,因為我看到很多同學的課本上寫着“已經讀課文三遍,×××”,“認真讀課文五遍,×××”。

OK,我來檢查一下,已經讀過課文三遍的同學請舉手。繼續,有信心把課文讀得又對又通的請舉手。(有部分學生沒有舉手)

師:好,為了讓缺乏自信的同學重新找回自信,為了讓自信的同學更自信,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怎麼讀?請聽蔣老師的“大聲思維”,

師:我要開始讀了,我真的要開始讀了。

師(讀):劉備非常羨慕諸葛亮的才幹,哦!不對,我把“仰慕”讀成“羨慕”了,我要重新讀一遍。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氣喘吁吁的樣子),哦!我讀得太快了,中間應該有適當的停頓,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我是怎麼努力把課文讀通順的,聽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那好,同學們各自大聲地讀吧!

生:讀課文。

師:能讀通了嗎?好,全部免檢通過。不過蔣教師還想請你們再讀課文。這次是默讀課文,默讀好啊!默讀能使人真正讀懂課文,什麼是讀懂課文,就是讀了之後,有話想説了,而且壓也壓不住了,希望同學們呆會兒有話想説。

生:各自默讀課文。

師:有話想説了嗎?

生説師點評。

師:既然同學們都讀懂了,那,下課,下課,為什麼不下課,還想學,是嗎?你們想怎麼學?

生:我們想根據課文表演。

生:我們想在小組中學習。

生:我們想跟平常一樣來一次比賽。

師:老師尊重你們的意願,來一次比賽,而且比賽的內容也保管你們喜歡。下面我們來分組(分3組),第一組誰願意當組長?你喜歡三國中哪一個人物?(劉備)為什麼?説得有理有據,那你們就叫“劉備組”。依次確定“諸葛亮組”、“周瑜組”。

師:那麼,究竟比什麼呢?請迅速默讀《小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後,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舉手示意。

小組合作學習指南:

每一個參賽大組在組長的指導下自動分成4個小組,每一個小組重點準備一項比賽內容。

合作監督員蔣軍晶巡視,如果發現有小組出現“組長包乾”或者“主題不集中”的現象,立即黃牌警告,連續兩次黃牌警告即取消參賽資格。

尊重評委,希望不要過分計較“分數”。

每位組長比賽前都要進行戰前動員。

三顧茅廬名師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以題目為切入點,訓練用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

2、自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過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遠大的理想,並時刻為實現理想做好準備。

【教學重難點】

1、自讀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點)

2、透過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遠大的理想,並時刻為實現理想做好準備。(難點)

【教學活動設計】

一、懸念導入,激興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這樣一個特定的時代為我們造就了一部偉大的作品———《三國演義》,他以生動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宏偉的結構,為我們展現了時代條件下的各種紛爭、矛盾,敍述了三國時期羣英聚集,風雲天下的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正是《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的一個小故事,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板書課題)

二、抓住文眼,構情節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這個題目,你讀出了什麼?

2、速讀課文,在總覽全文的基礎上,再次解析題目,用一句話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學法指導:什麼人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產生了什麼結果)

小結: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最終使其答應出山。

三、抓住關鍵,析人物

質疑:

劉備是如何做到讓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的呢?(誠心)

文本探究

(一)劉備之“誠”

1、自讀課文,思考: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他的“誠心誠意”?

2、諸葛亮答應出山,只是因為劉備誠心嗎?劉備的身上還有什麼特質是讓諸葛亮欣賞,願意跟隨的呢?

3、學生自主散讀思考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個性特點,小組互相補充交流。

4、組內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師生互評。

明確:(1)拜訪次數?

(2)充分信任

(3)下馬步行

(4)等候醒來

(5)批評張飛

劉備:有雄心壯志、禮賢下士、求賢若渴、有威望,有號召力,氣度寬宏

小結:正是劉備集這些優秀的特質於一身,才能在誠心的拜訪後求得大賢。

(二)諸葛亮之“賢”

誰都不會隨隨便便成功,劉備是這樣,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個羣英薈萃的年代,諸葛亮能夠脱穎而出,使得劉備三顧茅廬,他又有哪些過人之處呢?

明確:雄才偉略、目光長遠、胸懷大志、淡泊名利

四、總結歸納,談收穫

從兩個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麼啟發呢?

總結:成功只屬於有準備的人,我們要想成功,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並時刻為實現理想做好準備

五、課後練筆,促提升

請同學們以《理想與成功的距離》為題,寫一寫自己的學習感受。

六、板書設計:

三顧茅廬

劉備諸葛亮

誠賢

雄心抱負

漢室可興,大業可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