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教學反思(精選5篇)

來源:文萃谷 1.46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顧茅廬》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精選5篇)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1

課文寫劉備三顧茅廬,一次比一次詳細,尤其是第三次拜訪,突出劉備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的精神。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通過對劉備語言、行動的刻畫描寫,張飛個性的對比反襯,環境描寫的襯托,表現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課文用張飛的莽撞、無禮,反襯劉備求賢若渴的態度。本課我抓住劉備的語言、行動和文中的環境描寫,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課上,我以劉備的誠心誠意為主線引領學生學習課文,通過課外資料,讓學生感受到諸葛亮是當今大賢,是位曠世其才。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才請到他的。在感受到誠後,直奔最能體現“誠”語段,讓學生走進文本,進行自我品讀,自我發現,自我感悟。感悟到劉備是行出了誠心,站出了真誠,拜出了至真至誠。從而明白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不顧顛倒長幼,不顧尊卑的誠心誠意,讓這逐漸升華的“誠”字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在細微之處抓深度。如在學生閲讀劉備大聲斥責張飛的話時,我説:你讀的最好的地方就在於“你怎麼如此無禮?”後面停頓了一下,又改換了一下語氣。你這一停,到讓我想起,劉備在這一停之間會想一些什麼呢?再如諸葛亮在温暖的被窩裏呼呼大睡,劉備卻恭恭敬敬地候在門外,我想,劉備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腦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轉着。你想,此時此刻,劉備會想一些什麼?其實,這就是在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能很好地引導學生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昇華到劉備的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的品質。

感悟心語:誠心誠意才能打動人心。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2

《三顧茅廬》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內容改寫的。這篇課文記敍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讚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教學時,我抓住劉備的語言、行動的描寫,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讓學生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後的關係以及景物描寫的方法。反思我的課堂,有幾點覺得較成功:

1、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畫出有關劉備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詞語、句子。説明了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找到這些句子。通過讓學生理解劉備拜訪孔明時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劉備的誠意。

2、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對話,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在體現劉備誠心誠意的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3、在教學中我抓住了課文中的比喻句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並用“來到LL只見LL”寫一處景物,培養了學生的説、寫能力。

課後,我發現有很多的不足:

1、對學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預設有出入時,不能順勢而導。這不僅僅是缺少教育機智,而是沒有把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的表現。

2、耗時太多,整個教學前鬆後緊,因而設計的幾個環節還有些沒能完成。

3、沒有放手讓學生來演一演:整堂課中,我只叫學生讀描寫劉備恭恭敬敬等候諸葛亮的動作的詞語和句子。如果在劉備遇見諸葛亮時説的那一番對話可以讓孩子們來模仿、表演,相信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氣氛也會更熱烈。

4、朗讀指導不到位。讓學生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句子時,我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引導他們通過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這是我這堂的又一個失誤,忽視了理解後的再讀課文來繼續加深理解鞏固。在今後的課堂中要重視並引導好理解後的讀。

今後,我要在這幾方面加以改進,因為我知道,只要在教學中反思,在教學中實踐,就一定能在教學中成長。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3

文中第二自然段寫的是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着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劉備為什麼“生氣地説:‘你一點也不懂尊重人才……’”?什麼叫尊重人才?怎樣才叫尊重人才?諸葛亮是人才嗎?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如果學生不明白,就無法理解當時劉備為什麼“生氣”。那怎樣幫助學生解惑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仔細讀書,從課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釋——文中第四自然段,進而觀察劉備是怎樣對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同諸葛亮見面”。最後,回到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種種疑問。此時,學生對此處劉備的虔誠、張飛的粗魯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

文中寫劉備第三次見諸葛亮時,表現得極為虔誠,總是“輕輕的”。

(1)到諸葛亮的家後,劉備“上前輕輕敲門”。此時,劉備並不知道諸葛亮在睡覺,除了説明劉備一向有這種好習慣望,更能説明文章後面的他和諸葛亮之間的“魚”“水”情誼,心有靈犀。

(2)當得知諸葛亮正在午睡後,“劉備輕輕地走進去”,等候諸葛亮,則是進一步寫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時的劉備終於等到諸葛亮醒了,於是“快步走進”草堂。既説明劉備求才心切,也隱含着劉備怕耽誤諸葛亮的時間之意,充分表現了劉備對人才的尊重。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4

3月7日有教研組的一節公開課,是星期二,到中心國小上。3月3日是週五,我在班級試上,主要想知道自己安排的內容是否恰當,孩子們是不是感興趣。同校的李老師也前來聽了我的課。李老師只是覺得課堂結束的時候有些倉促,其他還好。何以最後倉促收尾?我反思如下:

1、在羣裏看到要上的課是《三顧茅廬》後,我就決定上第一課時。因為去年教研組的活動中,中心校的陳老師上過第二課時,她是市級名師,我怕跟她差距太大,畢竟我只是第二次在教研組上課。而且,我也想挑戰一下第一課時的課堂,聽聽大家的評價。學習了區教研會議的精神,加上自己對於課時內容的安排,便有了教學設計的初稿。擔心過於追求第一課時的飽滿度,導致安排內容過多,所以先要試試能上到多少。結果估計原有的.設計需要多出10分鐘的時間,最後練筆環節必須刪掉。

2、學生預習情況影響課堂的進展。從課堂反映來看,我班大多數的同學預習還不夠充分,意外生成較多,處理生成環節需要的時間較多,課堂內容就進展較慢。如此瞭解到學生的預習效果,對於借班上課有更多的心理準備。

3、自己對教案還不夠熟悉。有漏掉的預設環節,如生字“葛”的“一字穿一串”的教學;也有顛倒的環節。

總的説來,我認為自己的課堂預設還比較充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比較大。下一步,需要抓緊時間修改教學設計和課件,比如目標的設計是否貼切、重點的把握是否準確等問題都是要仔細考慮的。還有,更好地熟悉教案。

一節課,磨一磨,思一思,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5

1、“生活處處皆語文。”

課堂上的40分鐘,就是學生生命裏的40分鐘,學生是在學語文。而課前的預習,課後的鞏固,各種實踐活動,學生都在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老師應該充分理解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緊密銜接。老師不單是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而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的求知慾。特別是像這一類歷史性題材而且是選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創造,讓知識內外溝通。這樣的教學才具有可持續性。

2、“功夫在課外,得法於課內。”

要讓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裏學語文,首先必須上好語文課,使學生愛語文。這節課較好地改變了目前教學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摒棄繁瑣的分析,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重點,讓學生自讀自悟、樂於探究、主動求知,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