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張曉風愁鄉石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9.23K

張曉風是台灣第三代女性散文作家中十分出色的佼佼者,其散文創作量大而質佳,《愁鄉石》則是她寫的一篇散文,收於《張曉風散文集》。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張曉風愁鄉石讀後感,僅供參考。

閲讀張曉風愁鄉石的讀後感

  張曉風愁鄉石讀後感篇一

記得第一次邂逅這片文章的時候,是在國中的一次語文考試的閲讀題裏。還記得在考場閲讀的那一刻,內心很複雜,很喜歡作者的文風,淡淡的,透着歷史的憂傷。那時候不懂文中複雜的情感,只是覺得文章中心思想應該和鄉愁有關係。那時候,覺得中國海這個名字特別美,就像作者提到得那樣,有着和愛琴海一樣美麗名字的海。內心很嚮往那片中國海,但是不知道在何處。還有,作者在這片旅遊之地為什麼會有鄉愁之説,他久客之地也不是這個地方啊!他為誰而愁?

如今看來,一切都明瞭了,作者本是江浙人,但是童年時隨父母遷台灣,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來到這片中國海,一個離祖國這麼近的地方,海那頭就是上海,離幼年家鄉如此之近的地方,作者鄉愁是難以避免的。在文中,作者一直在用隱晦的詞描述心中的感情,日本,上海,台灣,雨花石,愁鄉石,世界最大的`悲劇,等等,作者在感歎,如果沒有過去那些悲劇,自己可能好好地在幼年家鄉長大,不會一去十八年不復返,在海的那頭如此思念。而今,來到這個異國,看着本是同根生的人,可是卻説着他人的語言。幸福的生活在他國,而且是這樣一個國家,曾經給自己民族帶來如此不幸的國家,而且這個地方里祖國是如此之近,作者內心當時很蒼涼吧!在自己本身的鄉愁加上這份異地帶來的辛酸無奈之下寫下這篇文。

而我,隻身一人來到大洋彼岸,13個小時時差的地方,再看這文,也多些感慨。現在沒有戰火帶來的顛沛流離而離家,來這裏純粹為了追求夢想,可是還是有種淡淡的鄉愁。每當置身大片中國人之中,尤其是那些來了很多年,一家三代都在這裏的人羣,我就覺得有種陌生甚至害怕的感覺。我害怕自己也會像他們在這裏會呆很多年,家鄉的語言已經不再熟練,小孩子只會一口流利的美語,那種場景會讓我窒息。那一刻,我內心的聲音不斷對我説,我要回去,一定會回去。這裏只是我人生一個客棧,不是我的終點,不是我的家。和友人説,這裏什麼都好,但是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它不是中國,不是我日夜思念的地方。所以,我給自己設下年限,6年之後,不管自己過得如意或者不如意,夢想會不會實現,我會回去,回家。子欲養而親不在是人間最大的悲哀。這幾年姑且放肆的追求自己的夢想,時限一到,我會回來。親愛的,我會回來,你會等我嗎?

  張曉風愁鄉石讀後感篇二

下午,我獨自一人正看着《張曉風散文集》當看到《愁鄉石》時,我不經打了一個寒顫,過後讓我覺得餘音繞樑,韻味無窮。

張曉風,女,現年71歲,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八歲隨母親一起赴中國台灣。1967年,曾往鵝庫瑪系沖繩島極北端之海灘一遊,去國十八年,雖望鄉亦情怯矣。於是完成了這篇《愁鄉石》。

這篇愁鄉石不僅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思想之情,還寫出了了作者的強烈強烈愛國之心。

作者的《愁鄉石》使我聯想到了余光中的《鄉愁》兩文有着異曲同工之處。離大陸只是一水之隔,可謂是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無論是愁鄉石還是郵票、海峽都抒發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思想。

那些島上的人很幸福的過着他們的日子,他們在歷史上從來不曾輝煌過,所以他們不必痛心,他們沒有驕傲過所以無需悲哀。他們那樣坦然地説着日本話,給小孩子起日本名字,在國民學校旗杆上豎着別人的太陽旗,他們那樣坦然地頂着東西、唱着歌,走在美國人為他們鋪的柏油路上。

這段是文中的原句,使我感慨萬千,作者有得是多麼憤慨,多麼激昂啊,也同時説明了當時作者心中的蒼涼與無奈。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多麼樸實而又真誠的心願卻在作者心中埋藏了整整18年……

  張曉風愁鄉石讀後感篇三

頭一次讀女作家的散文,帶給我的感覺真是煥然一新。男作家的散文可直抒胸臆,而張曉風的散文卻如流水般温柔,她將愛情,親情,友情,熟練地展於筆下。

她的散文意藴深厚,事事洞明,如廣闊人生,淡有淡味,濃有濃情,懷舊的固然動人温情,探新的也能發人深思,沒有那另行的憂鬱輕飄的文風,她的散文敍述自然,沖淡寧靜,文辭如水,一筆如舟,引領讀者步步進入一條條美麗的水流,她的散文,句法富有彈性,語言富有聲色。她的文章想象豐富與,所以説,讀她的散文不會覺得無趣。

在其中,有幾篇令我印象深刻:如《母親的羽衣》中,開頭是一個温馨而富有情趣的畫面:在女兒睡覺前,她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世界上每一位母親,都是仙女。她們是為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到母親的呢?因為愛。因為愛,她不忍心飛走了。張曉風又從女兒的話中得到了意義,又從回憶得到了悲苦。是的,作為一個母親,怎能披着羽衣返回天界呢?

如《愁鄉石》,作者與朋友來到日本的“鵝庫瑪”,這個島嶼上有一個叫做“中國海”的海。“中國海”引起了張曉風的思鄉之情,作者借在“中國海”拾到的幾顆“愁鄉石”來抒發作者在“中國海”上遙望中國説不清的鹹澀。“中國海”的沙灘上有許多彩色的貝殼,但張曉風無法讓悲激的心情去適應一地的色彩。作者還在文章結尾寫道:雖望鄉亦情卻矣,是日徘徊低吟,黯然久之。

曉風,曉風,你如拂曉的風,柔,而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