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閲讀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17W

張曉風的散文創作題材廣泛,既氤氲着厚重的傳統文化之韻味,也散發出濃郁的現代文學之氣息;既充滿感性的抒情,亦不乏知性的哲思。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張曉風散文讀後感,僅供參考。

關於閲讀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篇一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眾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着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鬆。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緻,卻並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温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着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後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並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着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鬥過、拼搏過,向着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閒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總能帶給我許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願意獨自走進她所創造的唯美世界呢?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篇二

這篇《高處何所有》是張曉風的一篇哲理散文。文章有一個副標題“贈給畢業同學”,可見是為那些在攀登學問這座大山的學子們寫的。可是,文章所藴含的深意,卻遠遠超過了做學問本身,那是一種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較了多種人生境界後對某種至高境界的由衷讚許,是對那種看似平易卻難以抵達的真英雄境界的詮釋與破譯。

散文作者沒有用太多語言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她藉助一個故事來説明問題。奇怪的是,這個看來似曾相識的故事並沒有曲折離奇的地方,卻在平淡從容中緩緩透出一種無法迴避的魅力。那是真實的魅力,是帶着悲劇色彩的人生真諦的魅力。

與過去讀過的三兄弟探寶,付出愈多收穫愈多,“無限風光在險峯”的敍述模式相比,張曉風的故事要嚴酷得多也煞風景得多。第三個年輕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並沒有得到鮮花和掌聲,也沒有看到無限風光。他看到的,只是“高風悲旋,藍天四垂”;他感到的,只是孤獨和渺小。是的,這才是人生的真實,這才是人們到達某種人生境界後必然的感受。也許這種感受帶着濃重的悲劇意味,從來也沒有到達或接近這一境界的人意識不到這種孤獨和渺小,但並不等於孤獨和渺小不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意識不到的悲哀是更加深重的悲哀。所以,明知前路的艱險,明知頂峯的荒涼,

明知個體的渺小,他仍然奮力前行,為的是探究真理,尋找夢想,這,才是真英雄。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傷痕,是孤單的長途,以及愈來愈真切的渺小感。”張曉風在散文的最後説出了自己的觀點,正是這個觀點的真實和冷峻震撼了我們,也吸引了我們。

做個真英雄吧,縱然高處一無所有!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篇三

看張曉風的文章,有一種隨筆的感覺,就像是記錄下了自己的一種感覺或是一種見解,但也不乏一種思考。

文中寫一位母親,用原子筆在頭上畫藍線來畫分中線,引發了作者對於美學的思考。

在作者眼中,她母親那個年代的美學似乎甚於如今社會的美學。這是什麼原因呢?當然不可能是教育的原因。與之較比,如今的教育更加發達,普及率也更是不能相比,對於藝術,美學的傳授更是深厚,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第一,我認為人們內心的浮躁。那位母親必是因為嫌煩才隨手拿起一隻筆就畫了。現在的人一樣,根本沒有心情、時間去欣賞藝術,去懂得美學。浮躁的社會只會讓他們趨於急功近利的心理。唯利益是一切,根本就忘記了該要去懂得美學,欣賞美。

然而這種浮躁,我認為,與中國的歷史與傳統文化有關。西方的國家為何生活觀念與我國不同,有其一原因是社會制度的保障以及珍惜當下的心態,與其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關係。中國近代史的屈辱使中國目前依舊是發展中國家,有些人們依舊為温飽發愁,怎麼還會有時間去想美呢?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使人們永遠想到要為後輩們創造條件,所以現在人們不斷地工作,不僅是為了生活,亦為了自己的後輩生活做儲蓄。所以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更加容易浮躁,無暇去關注美。

當然,也包含了對美的缺失。那個年代旅遊的概念還未大肆興起,人們對於日常生活,早已熟知的城市的美,早已麻痺對於大自然的美,似乎早已忘卻。對於自然美的體會的不足與周圍環境的麻痺,亦使人們忘記美。

“珊瑚色的牛骨髮針”和“草率的原子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卻引發了一個民族對於美學的思考,在草率與精心之間,這個時代虧欠了太多的“美”。希望以後能多一些珊瑚色的美,少一些藍色的傷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