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讀後感400範文

來源:文萃谷 9.02K

閲讀真是一件快樂的事,我會因文中的主人公而喜,也會為文中的人物打抱不平,可讀了《生命的林子》一文,讓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心靈震撼。

國小生讀後感400範文

文中介紹一位名叫玄奘的高僧在法門寺修行,他想靜下心神,潛心修身,但因法門寺事太多,苦苦習經多年還沒有出名,有人勸他到小寺去閲經讀卷,更容易出人頭地。

我懷着興奮的心情繼續往下讀,沒想到事情發生了一點轉變。“到一個小寺容易馬上出名”,玄奘琢磨了很久,覺得有道理,便向方丈辭行。我想了想是有點道理,可方丈會同意嗎?方丈得知後,領玄奘去了一個山頭,那裏的樹林稀少,方丈指着那棵最大的樹説:“它是這裏最大的,可它能做什麼呢?”玄奘見這棵松樹亂枝縱橫,樹幹又短又扭曲,便説:“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方丈又領玄奘到一片松林,那裏的樹棵棵高大,爭着向上生長,方丈説:“這些樹為了承接天上的陽光努力生長,才能成為棟樑呀!”玄奘立刻明白了,決定不離開法門寺。

我讀到這兒,也明白了,平時我成績考得中等時,媽媽批評我,我還自滿地説:“我在那些差生中還鶴立雞羣呢!”我總是這樣想:我不是還壓倒一批學生嗎?還自我安慰地生活在自我滿足當中。想到這裏,我不就是那山頭上的最大的那棵樹嗎?只能成為煮粥的薪柴呀!我不能成為薪柴、困柴,因此我必須要和樹林裏的樹去爭取天上的陽光,努力使自己的枝葉伸進雲層,伸進天空,去承接最燦爛的陽光。

是的,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羣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樹林。

《田裏的守望者》的主人公,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爾頓出生在紐約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的家庭。學校裏的老師和自己的家長強迫他好好讀書,為的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買輛混賬凱迪拉克”,而在學校裏“一天到晚乾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慣周圍的一切,根本沒有心思用功讀書,因而老是挨罰。到第四次被開除出校時,他不敢貿然回家,便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他在電影院裏面百無聊賴地消磨時間。於此同時,他的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去尋找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這種精神上無法調和的極度矛盾最終令他徹底崩潰,躺倒在精神病院裏。

有些人讚揚此書,認為成人通過本書可以增加對青少年的理解,青少年在閲讀此書後能增加對生活的認識,使自己對醜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並促使自己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但也有很多人嚴厲批評此書。

我認為這本書的主人公雖然滿口粗話,張口“他媽的”閉口“混賬”,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早戀,但這些都是作者傑羅姆。大衞。塞林格為了揭示霍爾頓受環境影響頹廢、沒落的一面,也寫出了他純樸、敏感、善良的一面。最打動我的是:他對妹妹的那一份關愛,無時不刻不想着妹妹。

霍爾頓所生活的世界,全是“虛偽”、“性”這些字眼,他不願同流合污,自然也就無法好好唸書,因此他的不用功實際上是對資產階級現行教育制度的反抗。而我們生活在幸福的生活環境中,與霍爾頓生活的資本主義的醜惡環境做對比,能開闊視野,增加見識。

看了這本書,使我懂得:世界是兩面的,一面是美好純潔,另一面是虛偽骯髒,只要你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就能生存下來,無論你所處環境是醜是美,這個世界,“適者生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