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教學計劃

來源:文萃谷 1.87W

教學計劃決定着教學內容總的方向和總的結構,並對有關學校的教學、教育活動,生產勞動和課外活動校外活動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一定學校的學科設置、各門學科的教學順序、教學時數以及各種活動等。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生命安全教學計劃,一起來看一下吧。

生命安全教學計劃

  生命安全教學計劃篇一

 一、學情分析

學生分析由於二年級孩子年齡都比較小,在安全方面不是特別的注意,甚至疏忽安全問題,並且沒有安全意識。這套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強化中國小生自救自護意識的養成。

二、指導思想

生命對每一個人只有一次,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安全成長,擁有健康是我們共同的願望。《生命安全教育》這門課程,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同學們健康成長的關懷,也反映了家長和老師的期盼。《生命安全教育》課程將帶領同學們一同理解安全的意義,學會快樂的生活,掌握安全知識,提高他們的安全防範能力,培養他們的安全防範意識,樹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強了安全教育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消除了成長過程中的困惑,獲得了最真實的生命體驗,拒絕誘惑,防範侵害,遠離危險,安全健康的成長。

  三、教材分析

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公共衞生、意外傷害、網絡、信息安全、自然災害以及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故。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基本的保護個體生命安全和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知識和法律法規,樹立和強化安全意識,正確處理個體生命與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係,瞭解保障安全的方法並掌握一定的技能

 四、教學目標

1.讓每位學生擁有健康身心,情緒愉快,知道快樂益於身心健康。

2.充分利用每週一次的衞生知識、健康教育課,加強對學生的疾病防治及良好的衞生習慣教育。

3.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形成尊重生命、愛惜健康的態度,進而尊重關 懷他人的生命與健康,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4.培養學生從小養成簡樸的生活習慣,不奢華、不浪費,以簡單為快樂。

 五、教學中採取的措施、方法

1.培養學生自覺參與課間活動,保持充沛的精力,上好每節課。利用各種檢查、競賽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

2.教學時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掛圖、模型、表演等激發學生興趣,鞏固教學效果,促進能力的培養。

3.聯繫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心裏健康教育,教育學生團結協助,尊敬師長,讓學生熱愛體育,熱愛生活。

  生命安全教學計劃篇二

 一、教學目標

1.幫助兒童探索簡單的生命奧祕,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什麼是生命,生命的構成等

2.讓兒童瞭解如何避免危險的發生(掌握一些避震的方法),學會正確的坐,立,行,卧。

3.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興趣,認識時間的重要性,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以及體會家人對自己的愛並學會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

4.學習一些簡單的能美化我們生活的小知識。

 二、教材分析

1、凸顯綜合性:本教材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生命教育為主旨,有機融合了生命教育、人生安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勞動技能及生存環境等方面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2、體現生活邏輯:本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軸心,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是按照生活的邏輯、心理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的邏輯來設計和編寫的。教材貼近兒童的學習,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以學生現實的社會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兒童當下的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體現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聯繫的系列主題活動及學生的自主活動為教材的基本呈現形式。

3、重視兒童的實踐體驗:從根本上説,本課程不是側重於知識體系的教育,而是在於引導學生體驗,形成關於生活與生存的生命態度與情感,獲得有益的生命經驗,促進生命的健康發展。通過挖掘一些平凡、細微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從平時熟視無睹的現象和事物中發現問題,提升心靈體驗。

4、趣味性呈現,形式活潑:內容的呈現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引用了許多精彩的故事、童話、案例,圖文並茂,適合兒童的思維發展特點和閲讀習慣,體現了課程內容設計的人文性,增強了趣味性和可讀性,對學生經驗與認知發展等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三、教學措施

1、採用活動教學

本課程是一種以體驗性學習為主的課程。對個體而言,人的感受和體驗產生於人的活動,再精彩再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感受和體驗。教師要按照“活動教學”的思想,根據每課創設的情境,以個體經驗為載體,以活動為中介,精心設計活動,通過角色扮演、情境體驗、經驗分享、談話溝通、認知澄清、行為訓練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師生共同參與,引起學生相應的心理體驗,從而施加積極影響。在活動中建立起為學生所認同和接受的規範和價值,促進學生達到自我認識、自我成長。

2、結合實際,活用教材

本課程是師生雙方在活動展開過程中逐步建構生成的經驗性課程。它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的工具,也是學生開展活動時可以利用的資源。教師要把教材看做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範例,是引起學生認知、分析、理解事物並進行反思、批判和建構意義的中介,是案例或範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聖經”,只是典型案例。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的實際,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可以補充、修改、拓展,新編。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如果與學生的實際有距離,教師可以用學生身邊的鮮活案例替換之,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經歷、閲歷以及他們的心理髮展相吻合。

3、採用多元性、發展性的評價

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學習形式和學習特點的差異性,採用多種方式的評價,除選用書面形式的測驗外,更應該採用“調查”、“試驗”、“探索”、“討論”、“服務”、“辨別”、“創造”、“表現”等豐富多彩的評價形式。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及教師,家長的綜合評價等。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行為方式的變化,將學生在本課程學習中所形成的情要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意識;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評價的重點。評價要注重三方面的內容:一要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意識;二要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質量;三要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