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48W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以“單車”為線索,它由一輛嶄新的山地自行車開始,最終以自行車的支離破碎而結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一)

最早看這部電影是在上高中的時候,記不清是高几的時候了。雖然電影的情節很簡單,但我卻被這簡單的情節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從祖國的何處來京打工的少年,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樣的在他鄉打工的經歷吧對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離鄉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他由於貧窮和年少的無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長的北京少年,雖然是土生土長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卻沒沾得一丁點的皇氣,也許是命運對他的捉弄,讓他生在一個下層的人家,家庭的窘迫沒有讓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氣,這僅有的身份讓他盲目的覺得應該與眾不同,也就導致了影片故事的發生。

命運弄人,一輛山地車把兩個少年在他們人生的那個階段聯繫在了一起,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着十七歲的青春年華,不同的是一個要通過這輛車在京城生計,一個要通過這輛車找到他的‘社會位置’。年輕意味着知識的學習,經驗的積累,年輕意味着要為這一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付出代價,這是屬於他們的人生階段,但我覺得這一階段對於談們來説是太過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過少年的生活發展的,但這少年的生活卻有影射當今社會的真實!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弱肉強食,電影中出現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和強者,電影中出現的小保姆小賣鋪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斷湧進城市,辛苦的奔波,希望通過時間去改變一切的新北京人。

我覺得王小帥導演是個很有生活的導演,他應該經歷過兩位男主人公的經歷,影片場景一(自行車事件被發現,男主角之一與父親爭吵,那種少年的叛逆和無奈是有過這種經歷的人才能寫出來的。。。。。

膚淺的扯了幾句看過這部電影的想法,希望偶然間看到的朋友包涵,希望像這樣有生活的電影多出幾部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二)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以“單車”為線索,它由一輛嶄新的山地自行車開始,最終以自行車得支離破碎而結束。兩個原本互不相干的青年人的命運就被這輛山地自行車緊密聯繫起來,來自鄉下的小貴為了未來的城市生活而執著着,家住貧民區的城裏人小堅為了朦朧的愛情而執著着,兩人為了單車發生衝突,最終,兩人為了維護各自心中的夢想而舉起了磚頭。

影片以小貴抬起已支離破碎的單車行走在北京的街頭而結束。

從農村來的小貴是中國現代社會中千千萬萬名民工中的普通一員,他來北京打工,很幸運,他在飛達快遞公司找到了一份職業,他的任務是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等他掙夠了600百塊錢,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白色山地車。就在他快要掙夠600塊錢時,心愛的單車卻意外被盜。由於單車被盜,他耽誤了送快遞的時間,回去要被經理辭職。為了這份工作,在他執著的、百般懇求下,經理答應了他,如果他找到丟失的單車,就可以繼續在快遞公司工作。於是,他開始在偌大的北京城內尋車。

這時,影片中的另一男主人公出現了,他就是小堅,他的家除了貧窮以外,還是一個重組過的家庭,他和爸爸與別人的母親、女兒共同組成的。他偏激、內向、敏感,在他心目中唯一的親人只有他的父親,而父親對他買車承諾的一再爽約,讓他對這位親人失去了希望和信任。於是他偷了家裏的錢,在二手車市場買了一輛嶄新的山地自行車。有了這輛山地自行車,他就可和同學們一起玩弄各種車技,同時,這還會博得女同學瀟瀟的歡心,進而喜歡上他。瀟瀟確實對他產生了好感,他們約會,有了獨處的時間。就在小堅將要親吻瀟瀟之時,小貴發現了他的車,他推着車拼命地跑,但最後,在小堅同學的幫助下,小堅還是把車要了回來。

小貴丟的只是一輛單車,在城裏人的眼裏,車只是一件交通工具,丟了只會造成不便,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而在小貴的眼裏,單車就意味着他的工作,車丟了就意味着失去工作。為了能過上城裏人的生活,他不顧一切要把車給找回來。而在小堅看來,有了車他才能有美好的愛情,貧困的家庭不可能出錢給他買一輛新車。兩人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都執著地想擁有那輛自行車,互不相讓。兩人都執著的認為擁有了那輛山地自行車,也就擁有了夢想。於是,在自己不能取回單車的情況下,小貴來到了小堅家和小堅父親進行交涉。然而,即便是挨父親的打罵,小堅也絕不放手。他們都各自認為車是他們自己的,最後,小貴還是把車騎走了。小堅沒了車,他不甘心自己的夢想就這樣破滅,他又召集了幾個同學,他們在街上堵上小貴。雖然遭到小堅他們幾人的毒打,但小貴死也不放手,車對他來説是何其重要,車是他立足城市的根本。在這種局面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兩人只好達成一個協議——兩人各騎一天。這樣,他們的夢想得到了維持,兩人達成了某種默契,每天早上在一個固定的巷口交換單車。

直到有一天,小堅發現他的夢想快破滅了,他喜歡的瀟瀟不再理他,喜歡上地痞子大歡。為了維持他的夢想,他拿起磚頭砸向大歡,然後急忙逃跑。此時,小貴正在巷口等着單車,小堅把車交給小貴,這時大歡帶着他的朋友們來追小堅。小貴只好騎着自行車跟着小堅逃跑,明知道往裏跑是一個死巷子,但他倆人仍執著地逃跑。最後,他們無路可走,遭到了大歡他們的毒打,單車被砸個稀巴爛。這時,出現了有趣的一幕,純樸善良的小貴忍無可忍、拿起磚頭砸向使勁砸他單車的傢伙。而後,他抬起支離破碎的單車消失在了川流不息、交通擁擠的北京城。

十七歲,我們都曾有過的年齡,我們也曾有過屬於我們十七歲這個年齡的“單車”,而每個人心目中的“單車”都是不一樣的。十七歲的時候,我們有過幻想、衝動,也有過迷惘。看完《十七歲的單車》,我們會發現我們還曾經執著過,為心中某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執著着。我們已走過十七歲,但是,青春並沒有離我們遠去,我們應將執著進行到底……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三)

昨天重看了《十七歲的單車》,兩個不同環境長大的同齡人因為一輛自行車聯繫在一起。

小貴和小堅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小貴來自農村,初入城市打拼,對未來寄予厚望。這一點倒是很像個“當代的駱駝祥子”(片中語),以為憑藉自己的努力可以闖出一片天地。而小堅則是地道的城裏人,有着當代城市少年普遍的特點。雖然二人的家境未必相差甚遠,但是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二人有着不同的生存狀態。同樣的年齡,小貴已經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為自己的未來而勞動。小堅的家庭雖然也是貧寒並充滿着一些常見的家庭問題,但是他仍然當着衣食無憂的學生,可以去奢望一件對於這個家庭有些困難的玩具,併為此理直氣壯的與父親對峙。

這輛車對於他們有着不同的作用。一個是勞動的工具,一個娛樂的玩具。但是又有着同樣的意義——藉此得到認可。對於小貴而言是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希望融入城市,過上願望中的生活。而小堅更多的是渴望得到周圍朋友的認可,包括一個喜歡自已而且自己也喜歡的女同學。有了一輛自行車,對這兩個孩子意味着有了和周圍的人們平等的地位。為此他們之間爭奪的難解難分。

當他們被認同的願望破滅之後,兩個同齡人又似乎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拿起了板磚。然而對待車的態度終歸又是不同的,畢竟勞動的工具和娛樂的玩具有着根本的不同。小堅在拿板磚拍了大歡,把車交給小貴後説:這車我今後用不着了。此時在他心中當是一種與他的年齡不相配的近乎絕望的虛無。而小貴在眼睜睜看到自己的車被人毀掉之後,終於第一次(在劇中)還了手。當他抗起破車,橫穿過馬路的時候(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傷痕累累的身軀似乎已經迅速的復原了,矯健的步伐讓身體成為了一個充滿屏幕的“人”字。此時的小貴心中當不再有委屈與懦弱,人格的尊嚴讓他有了“人攔殺人,佛擋殺佛”的勇氣。

兩個17歲的少年都不可阻擋的成熟,各自的人生軌跡在一番交匯、碰撞之後,又分別向各自的未來伸展。也許他們會成為患難之交,但必將迎來不同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