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教案

來源:文萃谷 2.11W

《雨霖鈴》是我國詩人柳永的作品,其作品把那種離別之情渲染的淋漓致盡,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雨霖鈴》教案,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瞭解更多詳情資訊,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雨霖鈴》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人在作品中抒發的感情。

2、鑑賞詞融情於景、虛實相濟手法。

3、體會詞纏綿婉約的風格。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感情。

2、鑑賞詞融情於景、虛實相濟手法。

教學難點

1、鑑賞本詩融情於景、虛實相濟手法。

2、對“今朝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賞析。

具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説:“詩人是用形象和圖畫説話的,大凡一首好的詩或詞,都是詩中有畫,具有自己獨特的意境、風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詞作《雨霖鈴》就是一幅優美的畫。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雨霖鈴》的世界,請同學們和我一起,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感受這首詞吧!

  二、一進感覺:初步感受。

(一)聽錄音

(二)全班齊讀

(三)初步感受:

剛才我們第一次共同走進這首詞,聽了錄音,自己也讀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對這首詞的第一感覺,你們覺得這首詞美嗎?

——學生髮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這首詞很美,它是一種悽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是誰創作了這樣一首悽美的詞?

——柳永

柳永:(約987--約1053年),北宋詞人婉約詞派創始人。原名三變,後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屢試不中,後流連於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和她們生活在一起,放蕩不羈。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47歲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無餘財,羣伎合金葬之於南門外。

寫作這首詞的時候作者由於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狀。這首詞就集中地反映了他這種複雜的心情。

(四)明確基調:

通過我對柳永生平以及這首詞創作背景的介紹,結合同學們對這首詞的第一感覺,我們朗讀這首詞,應該如何正確把握呢?換句話説,這首詞的基調應該是 ?請幾位同學談一談,讀一讀。

——基調:低沉、哀婉、悲傷、悽清。

  三、二進文字:整體把握。

下面請同學們以這樣的基調自己誦讀這首詞,再次共同走進這首詞的世界。如果説第一次是走進這首詞的第一感覺的話,這一次我們要走進這首詞的文字,請同學們結合註釋,疏通這首詞的文字,理解詞的字面意思,有疑問舉手,並且思考詞的上下闋分別寫了什麼內容?(同桌討論,回答)

——上片寫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分別的情景;

下片是詞人想像別後羈旅生活的情狀。

  四、三進意境:體會情感。

到底詞人和心愛的人是如何分別,他想象的別後生活到底是何種情狀,讓我們第三次走進這首詞,去感受詞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齊讀)

設問,串講:

  (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學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幅愛人離別之圖,那麼你們頭腦中的這個圖景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

——時間:傍晚

地點:長亭(古人送別的地方)

2、怎樣的一個傍晚?

——陣雨初停的傍晚

3、你們是從哪裏獲取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4、這裏不能忽視一個小東西——寒蟬,這蟬鳴助添了悲涼,“悽切”一詞一開始就為這個畫面乃至這首詞定了調子,展開了一個悽切的氛圍。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此句雖明寫景,卻暗含情,環境氛圍多悲慼之意。

  (二)“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1、這樣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夠忍受這離別的痛苦!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宴給他送別,雖然有酒相送,但是也無心飲用,因為心中有百般留戀,依依不捨,難捨難分。但是人要留,船卻要開了“蘭舟催發”。 “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鋭。如何是好呢?

2、正因為如此,後面迸發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時應有千言萬語,為何卻無言了呢?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當登舟分別之際,兩個人手拉着手兒,含淚相視着,大約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後一次深深地印進記憶中去吧。此時此地,他們心裏該有多少話啊,然而卻只是默默相對,誰也説不出一個字來,而他們相互真摯深沉的愛和內心極度的痛苦卻正是通過這彼此極力抑制着的無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體現。一個“竟”字,突出地強調了這種極為矛盾複雜的感情表達方式。“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

有人説這兩句“當屬離別之情的高潮”。

這裏通過“蘭舟催發”這個場景,抒發了作者不捨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1、除了寒蟬、長亭、驟雨、蘭舟,上闋裏還有哪些景物?

——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2、三種景物與詞人離別的愁緒有何聯繫?

——浩渺無際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與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愁腸相似;

傍晚雲霧濃重的特點與詞人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闊遼遠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

詞人用比喻的修辭方法選取了三種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現了離別的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

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

通過上闋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詞人的依依不捨之情,請女同學帶着這樣的情感誦讀上闋。

  (四)“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下面我們就要進入詞人想象的別後情景了。請男生一起誦讀下闋,讓我們感受一下別後的生活。

離別總是令人神傷。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下片緊承上片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甚於常情。離愁別緒不斷湧上心頭,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後又會是何種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被明代詞評家賀賞稱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麼這句俊在哪裏呢?(四人一組討論,品讀)提示:切入點:什麼時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俊在:

(1)“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寓情於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天下千樹萬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劉禹錫《楊柳枝詞》),“楊柳”成了送別的象徵,古人往往於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是在這個時候,韋莊就有“惆悵曉鶯殘月”(《荷葉杯》)的詩句,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把楊柳、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這樣一幅悽清的畫面會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並渴望再次團聚,言外之意無窮。

(2)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裏——“酒醒”之後。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兩個世界的存在——一個過去沉醉的熟悉;一個醒後對面的陌生。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詩句),更何況是在“酒醒”之後!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他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着眼前的悽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煙波”,他還要繼續前行,離自己心愛的人更遠,真是“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詞句)啊!

(六)連綿不斷的愁包圍着詞人,詞人日後的生活將是“此去經年,應試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這兩句歷來被評為“餘恨無窮,餘味不盡”,你有沒有體會到這不盡的餘味?請談談你的感受。

——學生談感受。

(1) 作者設想了以後什麼樣的情景?

——推想到離別之後慘不成歡的情景。

(2) 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幅圖景呢?

——因為詞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於“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詩,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餘恨無窮的哀怨。

五、歸納寫作特色:

1、融情於景的寫法:

2、虛實相濟

六、課堂小結:

經過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對這首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們和着錄音一起誦讀,去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欣賞這幅美麗的畫。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贏在課堂》中《雨霖鈴》的內容。

2、準備字詞默寫

3、準備全詞默寫

4、預習《聲聲慢》

八、拓展:(時間允許的話)

讀完這首詞,讓我想到了當代人寫的一首歌——黃磊的《背影》。這首歌的意境與《雨霖鈴》有幾分相似。讓我們在歌曲中,去體會去品味吧。

附一:板書設計:

雨霖鈴

景 情

寒蟬 驟雨 長亭 悲慼

別時 蘭舟 不捨

(實) 煙波 暮靄 楚天 愁 苦

別後 楊柳 曉風 殘月 孤寂 落寞

(虛)

附二:課後小結: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雨霖鈴教案的全部內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語文網,並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