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師觀後感(通用35篇)

來源:文萃谷 1.31W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鋼琴師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鋼琴師觀後感(通用35篇)

鋼琴師觀後感 篇1

這部電影不是旨在講與鋼琴有關的故事,而是在時代快速發展中的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和歸宿的一次偏執的選擇,無論電影是否玷污了鋼琴,也無論這種看似烏托邦式的劇情和情結,以及其他想表達出的想法是否具備絲毫價值,至少不影響我們看到思想和生活在某些情況下仍存在某種自由,而走出影院繼續面對接下來的人生時,是否還會有人相信並做一次足夠的堅持?相信心中懷揣一份自己想追求的自由,無論結果如何,都賦予它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行動。

也許需要通過一次極為艱難的抉擇,甚至再經歷一段不堪的歲月,在這種前提和代價之下,還有人能夠做到堅持,或者哪怕到不能堅持的地步(雖然這種堅持不可能永久)?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看到,有些人自己並未能夠成功達成關於自由的夙願,但是他們卻寧願從始至終地堅持,甚至付出巨大的代價。他們讓我們看到,人類思想的任何一次進步,都源於一份相信真理,渴望自由這種在當今現實下被認為是妄想的病人舉動。

不僅是一份自由,還有很多信念和東西很容易在這兩個步驟便夭折。這兩個步驟即是我上面所言:1,相信。2,堅持。

然後,在現實生活中,這個結果恐怕都要形成種種失敗,可喜的是,有很少的人做過了,他不只是對他自己成功的進行了一次解讀,也是對這個世界做了一份看起來微乎其微的貢獻——只要有一個人看到。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兩個步驟對於每個人而言的難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在第一步就已然被擊敗,有的人卻倒在了第二步,而更多的人根本就沒有嘗試過任何一步。

真誠的希望自己以及更多的人能夠在生活的壓迫中給自己保留一絲反思的能力和機會,讓自己在某些事情上,在行動和失敗之前不要輕易否定一切,哪怕如影片中那樣——當有一天遊輪即將被爆破分解。可你已經看清自己,這個時候你選擇下船離開還是留下都將是正確的選擇。

所以,我在心裏並沒有給這部影片評分,因為我覺得它對於每個人來説打不同的分都可以理解——這不同於其他影片單純的講專業技術或是影片內涵,而是給每個人出的一道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至於這個問題到底是在問什麼,那還要看你由這部片子想到了什麼,最後,抑或留下一句怒罵或不屑,都將是你對這部片子的答卷。

鋼琴師觀後感 篇2

在看完《海上鋼琴師》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1900這個人物,毫無疑問是:純潔。他在海上出生,在海上成長,一生都沒有上岸。沒有國籍,沒有接受過教育,就連名字,在常人看來也有些奇怪。但就是這樣一個,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現實。

電影中最吸引人的,一定是男主角那令人驚歎的鋼琴技巧。儘管沒有接受過任何鋼琴教育,但當他第一次坐着鋼琴前,就註定他是一個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對於音樂的天賦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他的音樂有一種特殊的魔力,朋友暈船的良藥,傳達歡樂的手段,證明自己的方法。

1900與小號手聊天,當他們看見小偷時,鋼琴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模仿着小偷的形態;當他們猜想老婦女是一個謀害親夫而得到萬貫家財的人時,鋼琴的音樂是一種怪怪的音響,充滿着陰險,他的音樂總是能生動的表現各式各樣人的心理特徵。無論是在上層人士聚會的頭等艙還是下等人聚會的末等艙,1900彈奏的鋼琴音樂總能使各種各樣的人得到快樂,而且音樂大多為即興成分,都是有感而發得到的。

每次的演奏,都能體現出1900獨特的性格:無拘無束的拋開樂隊的個人演奏,與爵士樂鼻祖JellyRollMorton的飆琴時説出“自取其辱”的自信,對於女孩彈奏的痴情,以至於最後炸船時依然不願離開的固執。每一次彈琴都融入到劇情發展之中,表現出1900與眾不同的特點,同時也成為了影片中最為精彩的部分。

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羣不能給他安全感。即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試圖上岸去尋找她,陌生而又複雜的大陸還是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即使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心甘情願的陪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永遠沉入海底。

面對死亡的他能夠如此從容鎮定,微笑着離開人世。我最喜歡1900最後説的一段話:“我看不見,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得見!拿鋼琴來説,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是的,錯不了,這並不是無限的,但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我也應付得來。而走過跳板,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事實如此,無窮無盡。鍵盤無限大。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

鋼琴師觀後感 篇3

我覺得今天是幸福的一天,因為觀看了一部精彩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在一艘來往於歐洲和美國之間的油輪上,誕生了一個鋼琴天才,他是一個棄嬰,被黑人鍋爐工收養,取名“1900”。1900漸漸長大,一個深夜裏他來到輪船的豪華大廳,坐在鋼琴前,手指神奇的在琴鍵上跳動,美妙的音樂流動出來,吸引了船上的人們。從此,1900成了海上鋼琴師。從此他每天在海上演奏,不斷的送走又迎來一批批的旅客,他就通過這些人看這個世界。多年過去,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他心愛的姑娘的下船去了,他的朋友下船去了,這艘比他還年老的大船也即將報廢了,人們把成噸的炸藥運到船上,搬走了船上所有的東西,準備炸船。可是他昔日的老朋友卻斷定1900還在船上,他固執地説服了所有人先不要炸船,在大船上苦苦尋找,終於在廢墟中發現了1900。但是他卻拒絕下船,最後在一聲巨響後告別了這個世界!

1900沒有户口,一生漂泊於海上,又悄悄離開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和他同台演奏多年的小號手朋友知道他的存在與消失。看完這個故事讓人覺得心酸和惋惜。雖然他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人們無暇顧及他的存在,但是他的音樂、他的故事卻提醒人們這位偉大的鋼琴師曾經那麼真實地給人們帶來過歡樂。

他是那樣的善良而富有個性,他用琴聲表達着自己豐富的情感。人們是否會驚訝:這樣一位音樂天才為什麼會選擇與一艘舊船一起被炸燬卻不和好朋友下船尋找新生活呢?

那時候我想:他從小生活在海上,適應了船上的生活,陸地上的生活對於他來説是未知的,這就是導致他選擇生命終結的根本原因。就好象從小掉進狼羣裏的孩子喪失了人的本性一樣,也許與生俱來的東西並不能代替環境的影響,1900恐懼這未知的世界。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鯊魚的故事:有一羣海上捕回來的鯊魚,兇猛異常。被關在海洋館等待馴化,訓獸員把他放在玻璃罩着的大水池裏,水池外面是另一個水池,裏面有許許多多的魚。一開始,鯊魚拼命的撞擊玻璃,企圖游過去覓食,但是每次都是徒勞。日子久了,它慢慢放棄了這個愚蠢的念頭,開始等待訓獸員的餵養。又過了很久,隔着兩個水池的玻璃板被抽掉了,兩個水池變成了一個,可是鯊魚卻從不肯游到那邊。可見,多年的生活環境一旦改變,適應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影片不僅構思有其獨到之處,以感人至深的友情為主線,還貫穿着優美的音樂。

鋼琴師觀後感 篇4

單位同事熱情的授之以魚,讓我很快的如願以償,看到了兒子極力推薦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從出生到死亡始終沒有踏上過陸地的傳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歸之於大海。嚴格講是屬於那艘能承載兩千人的維多利亞號巨輪。是浩瀚的大海給了他靈感,讓他無師自通地成為出色的鋼琴師,88個琴鍵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來挑戰的爵士樂鼻祖謝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會他對世界細微而深入的觀察。

1900是個天生的鋼琴家,也是個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陸地的,因為一個連死亡時都能面帶笑容悠然自得講着左右手笑話的人是不會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好處,大海、維多利亞號就是他的世界,鋼琴就是他的人生,離開這任何一項,他將無法正常呼吸,1900告別時曾説過,我的世界就是在這艘船上,我能夠用88個鍵彈奏像大海一樣無限寬廣的音樂,在那裏我能看到天邊的盡頭。沒有盡頭的世界畢竟比不了船上那樣簡單的生活。換句話講,1900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

六噸半的TNT埋葬了偉大而又無人知曉的1900。他的朋友小號手邁爾斯曾説過你其實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這一小步始終沒有踏出。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險,這也是我看了片子後情緒久久不能平靜、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從非藝術的角度講,1900人生的價值不應這樣地消盡,他就應出此刻另一條船上,或是衝破心中的樊籬,到岸上給更多的人帶去美的享受,這樣人生也許會更加光鮮奪目!

《海上鋼琴師》最經典的地方就應是它的配樂。劇情與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空闊的舞廳裏鋼琴隨着海浪飄動,琴技比試時的激烈彈奏,感情到來時的迷惑,不需要剩餘的對白,音樂足以完美演繹出其中的精髓。無論是激情四溢的,還是感傷懷悲的都深深打動着我……在餐廳的那一場隨着海浪拍動而進行的華爾茲鋼琴舞,讓人大開眼界;與爵士樂大師謝利的琴鍵上的較量將整個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侖美奐!驚歎不已!

鋼琴師觀後感 篇5

《海上鋼琴師》確實給了很多人很大的感觸,對於喜歡他理解他的人來説,影片中的鋼琴師1900或許就是我們內心的寫照,1900他純粹,無害,執着。這位從未涉足塵世,未被世俗同化的海上鋼琴師,將自己的一生都留給了大海。一條船,一片大海,一架鋼琴,這便是他的世界。對於1900來説,這就是他的一切。正如那句話一樣“慾望少了,世界就小了”,在1900的世界裏,少了世人無盡貪婪的慾望,所以他的世界很小卻又很大。這個世界大到他可以在上面“譜出無限”,這個世界便是由那架鋼琴,那條船,那片大海支撐起的。在有限的琴鍵上譜出無限,這是一種意境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很多人不能理解1900,認為他懦弱,不敢面對現實。可是我們為何不朝另一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呢,面對世俗的浮華榮耀,面對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1900想堅持的只是自己內心最初的,最純粹的東西,那便是他的音樂。這就像是一個人他拼命想要堅守住自身最寶貴的那份東西一樣,對於1900來説這份最寶貴的東西便是他對音樂的忠貞與執着。離開了那艘船,離開了大海,來到陸地後,他或許會名聲大噪,他的音樂或許會受世人的追捧,可是最純粹的東西一旦商業化後他就完完全全變質了,他早已失去本身最質樸最寶貴的特質,對一位熱愛音樂,熱愛鋼琴的鋼琴師來説,這樣比死會更痛苦。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在向我們刻畫出一位執着音樂的鋼琴師的同時,更像我們傳達出一種精神,一種信念: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這種精神讓我在為這位偉大的鋼琴師惋惜的同時更讓我對他肅然起敬!1900代表了我們這一類人的夢想,他做了我們想做的那一類人,他幫助我們實現了我們心中無法實現的夢想。難怪有人要説這部電影確實過於虛幻和浪漫,當然,對於現世的情況來説,確實如此。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一類心中有同樣信念的人才會被影片所深深觸動。希望每一個喜歡《海上鋼琴師》的朋友都能體會到這部電影帶給你的感觸與力量,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心中的“海上鋼琴師”。

鋼琴師觀後感 篇6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述的是一個在“維珍利亞”號船上的棄嬰——1900在輪船上成長的故事,他在鋼琴上的天賦和造詣讓我歎為觀止。然而,才華橫溢的他最終未離開輪船,並選擇與船同歸於盡。這似乎是一個悲劇,常人無法理解,我覺得這與他的身份——棄嬰有非常大的關係。父母的拋棄,與母親的分離,對一個孩子來説這是最大的創傷,而鋼琴成了他的過渡客體,充當着母性客體的代理人。我們看到,以後這一生他都與鋼琴相伴。

1900一出生就沒看到媽媽,一出生就沒有愛。他遭受了兩次被拋棄,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放棄了他,後來雖然有丹尼撫養他,丹尼在他8歲時也死掉了,未成年就遭受如此創傷。丹尼雖然非常愛他,但丹尼向來傳遞給他的信息就是説船以外的世界有多麼可怕,讓1900不要離開船,1900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始終不敢走下船。在丹尼的葬禮上聽到了音樂,從此音樂成了他可以依戀的客體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個鋼琴大師,彈琴,是他生命中唯一可做的事情,然而,1900兩次可以依戀的客體都離他而去,他無法相信這世界還有什麼安全感,無法感受那種愛。1900留在船上,他的生命意義在那裏,他與船構成了緊密的關係,船是證明他存在的客體,如果他下了船,而船被炸燬,和他有關係的客體也就隨之一起都會消失,那麼他就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一個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知道自己是我認為的這個人。但1900沒有真正出生,因為一個人的出生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1900在生理、心理上出生了,也成熟了。但在社會層面上沒有出生過,他從來沒有走入過真正的社會,不敢走下船,人是社會的,他沒有走進真正的社會過,也無法扮演他的社會角色,所以他走在懸梯的半中就不敢往下走了,他感到了恐懼,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人,他從來沒有出生過。

影片一開始就有句旁白“他沒有國籍,沒有出世紙,連生日也沒有,可以説還未出世”從心理層面,1900確實還停留在未出世的嬰兒狀態。呆在母親的子宮裏,感覺肯定是最安全舒適的,他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姑娘離開之後,他改變人生的動力徹底被激活,決定下船。也許對於普通人來説不算什麼,但對1900,下船是一個重生的過程,1900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他走下舷梯,卻又慢慢地停下來,整個世界在他的眼中變得黑暗,恐懼充滿了內心。最終他選擇與船同歸於盡,這是偶然,但卻也是命運的安排

鋼琴師觀後感 篇7

今天在家看了一部電影《海上鋼琴家》。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鋼琴天才的傳奇人生。

1900年,一艘豪華遊輪上的一名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最後,孤兒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並將他命名為1900。後來,當他長大後,人們想把他送到孤兒院,但她突然消失了。當他再次找到它時,他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展示了他非凡的鋼琴天賦。從那以後,他成了這艘豪華遊輪的演奏者。他不僅為那些頭等艙的貴族彈鋼琴,還為那些窮人彈鋼琴。他的音樂真是獨一無二。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他深深打動了,但他總是隻在船上演奏。他從來沒有踏上過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他仍然沒有踏上陸地,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曾經在那艘船上演奏過,有自己的音樂。在船被埋葬的最後一天,他和船一起下海。

他從未離開過那艘船。他在船上度過了一生。很多人説900一定很孤獨,但我認為他一點也不孤獨。我認為孤獨實際上是一種主觀的態度。這並不意味着如果你有人陪伴,你就不會孤獨。我非常喜歡一句話。狂歡節是一羣人的孤獨。孤獨是一羣人的狂歡節。所謂的孤獨,在於你的心是否拒絕與他人交叉。如果你和一羣人一起玩,但你不能在心裏感受到任何社會幸福,你不想和每個人一起笑,而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所以即使你不是一個人,你也是一種孤獨。

1900年,他在電影中説,鋼琴有有限的88個鍵,城市裏有無數個房間,但這是上帝的鋼琴。他不知道怎麼彈。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認為他的話意味着人們的生活非常有限。遲早,我會離開這個世界,但如果我能在這個有限的時間裏找到讓我快樂的東西,就像1900年一樣彈鋼琴,那麼這種生活是值得的。如果你踏上這片土地,1900可能會擔心你會被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所迷惑。有了這個東西,你會想要另一件東西,當你到達這個城市時,你會想去那個城市。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無盡的慾望折磨着他。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妨在船上的這個小世界裏做他感到快樂的事情,這就足夠了。

他似乎把生與死放在一邊。他有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他不受外界的誘惑。他勇敢地做自己,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即使他只是在這艘船上,即使最後只有觀眾,他也會對此感到滿意。事實上,他並不孤獨。只要他的心足夠堅定和豐富,他就不會感到孤獨。相反,那些沒有目標、沒有目標的人是那些感到最困惑、最憂鬱、最孤獨的人,因為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鋼琴師觀後感 篇8

《海上鋼琴師》很經典的一出電影,是一定該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裏堅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這樣消逝。只留下一點聲音的碎片,也許我們都一樣害怕腳踏實地的生活,害怕烏煙瘴氣的世界。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湧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

1900出生在船上,也從來沒有下過船,雖然它有無數個機會可以這樣做。直到最後這艘退役的老船即將用6噸半的炸藥被炸掉時,他也沒有選擇下船,雖然Max嘗試過勸説。“整座城市……那麼大,一眼忘不了盡頭。無窮無盡,麻煩你告訴我,它的盡頭在哪裏?走上舷梯一切都很好,我穿上你送我的大衣,信心百倍,看上去也一定很帥氣,對於下船毫無疑問,使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見,而是我所未見,你能體會嗎?那些我看不清的東西。在那延綿不斷的城市中,我能看見一切,可就是看不見盡頭,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盡頭正是我所未見。比如説這個鋼琴,琴鍵有開始,也有終結。傻瓜也知道只有88個鍵,它們是有限的,在這88個琴鍵上你可以彈奏出無窮無盡的音樂,我就喜歡這樣,我也只能這樣生存,但你們把我送上舷梯,把我推向一架有着無數個琴鍵的鋼琴,沒有盡頭。可琴鍵是無窮的,我又該怎麼演奏呢?我只能説我坐錯了的方,那是上帝才能演奏的鋼琴,老天啊!你有沒有看見那些街道,成千上萬的街道。怎樣才能從中選一個,選一個女人,選一棟房子。選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選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選一種自己的活法。沉重的世界壓在你的肩頭,黑漆漆的看不到頭,要你離開這裏,到那個陌生而有無窮的世界裏。你難道就不感到害怕?我在船上出生,……陸地對我來説,是一艘過大的船……我不能下船!”1900在弗尼吉亞號爆炸的前夕,拒絕了Max的勸説,説出了上面的話。我們從中也許能領會出他拒絕下船的原因。這不能簡單的用怯懦來定義。

不管怎麼説,這是一部優秀的影片,它不但講述了1900傳奇的一生,也穿插了許多出色的曲子,實在是我們不能錯過的一杯佳釀。

最後我只想説:每個人都要走一條自己堅定了的路。就算是粉身碎骨…

鋼琴師觀後感 篇9

最近我看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

故事講的是一個叫1900的人,他出生在船上,不知怎的就被父母遺留在了船上,無意中被船上的挖煤工丹尼撿到了,並取名為1900。有一次在挖煤時,丹尼遭遇意外去世了。1900在丹尼的葬禮上聽到了樓上的鋼琴聲,從此愛上了彈鋼琴,他一直沒有下船,甚至有關部門準備炸掉船之前,他還是死活不肯下去,最後被活活炸死。我認為他是一個極度矛盾的人。

在他短暫的一生裏,有一件事讓他變得非常出色,那就是彈鋼琴。1900在丹尼去世後開始迷戀鋼琴,他有着極好的天賦,一摸就通。音樂就是1900的世界,在這個小小的世界裏,他感覺自由自在。他通過不停地觀察別人,挖掘他們身上的故事來了解人世間的感情,並體現到音樂當中。

我認為1900在彈鋼琴時非常自信和無所畏懼。由於1900鋼琴彈得太好了,人們很崇拜他,甚至爵士樂的創始人傑利都向他發起挑戰。在挑戰時傑利非常傲慢,但1900卻沉着應戰,在發揮自己最強實力之前,他甚至冒出了一句:這都是你自找的,混蛋。他最後出人意料的表現使大家都震驚了,包括傑利在內。

1900的無所畏懼還體現在他從容面對死亡。1900的好朋友麥克斯經常勸他下船去看看世界。1900每次都説我連個出生證明也沒有,哪個人會讓一個連名字也不確定的人上岸呢?炸船之前麥克斯勸1900下船,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船上,和船同歸於盡。

同時1900又是一個懦弱的人。炸船前他告訴了麥克斯他一直以來都不肯下船的根本原因:世界那麼大,有成千上萬種路可以走。我要是下去,就面臨着重要抉擇。一架鋼琴有八十八個琴鍵,數量是有限的。可用這八十八個琴鍵所能創造出來的音樂卻是無限的,而我在船上就好比只有八十八個琴鍵,我可以在上面活出各種各樣的人生,甚至每天都不一樣。如果我真的下了船,琴鍵的數量是無限的,那麼音樂就更加無限,甚至每一秒都是各不相同的,我到底該怎麼選呢?面對下船之後的角色,他害怕了,退縮了,他感到有壓力了。他不知道如何面對陌生的世界,很難跨出自己熟悉的小空間。看到這一處的鏡頭,我難過地為他流下了眼淚。

1900在面對彈琴挑戰的時候非常勇敢。面對下船時,他又感到有些害怕。從這幾個事例就不難看出,1900是一個矛盾的人。當然,留在船上可以讓他心思更加單純,更好地發揮他的音樂才華,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鋼琴師觀後感 篇10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遠處有行人走過。他們不會明白這個倉惶的男人經歷了什麼。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邁出那一步。

靠在牆上的時候,驚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影片中對於人性的刻畫已經被太多文字所讚美。那種客觀的視角,描述了整個時期的狀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

羅曼·波蘭斯基導演在這部片子裏更多地使用着第三視角轉切第一視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戰爭的殘酷。在表現屠殺和局部戰爭時,絲毫沒有含蓄的成分,德軍連續近乎荒誕的屠殺的場景被直白地表現出來。在街頭無辜被殺害的流民,親手殺死自己嬰兒的母親,不明白要拿錢做什麼卻執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沒有人情的猶太警察,只因為問了一句話而被槍殺的婦女...這些都被審視的鏡頭表露出來,令人情緒沉重。

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殘酷悲歌。

猶太酒吧裏,肖邦的音樂和自私地驗證金幣的商人,瓦列在極端困頓狀況下依舊顫動的手指,在腦海裏響起的旋律,在飢餓和恐懼中揉搓泥灰的雙手,鋼琴上端放的德國軍服,依舊憂傷、動情的旋律。這些都是細節,而正是細節決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這部影片真正令我着迷的,則是它獨特的視角。

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堅韌.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個鋼琴家,他有音樂傍身,比別人可能要堅強一點,柔韌一點,淡薄一點。他逃脱死亡的同時也在雕刻着死亡,帶給我們一種生的期望,給我們勇氣應對我們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記得上課時,老師向我們分析這首肖邦第一敍事曲。説它是肖邦為了祖國和戰爭而寫下的曲子。那時並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匆匆記下了曲式分析要點,還有那些美麗的和聲。好吧,該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該柔情的地方,就柔情。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樣。然後到了上課時,老師很不滿意地告訴我們,你們的演奏沒有靈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

因為那個德國的軍官,居然讓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許它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唾棄,然而美的事物終究是不分國界的。

而對於《鋼琴師》的總結,大概只有這句話最為準確。

鋼琴師觀後感 篇11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太容易受感動的人,因為能使我落淚的電影很少,但是有一部電影能夠讓我一次又一次的受到震撼,一次又一次的為之落淚。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海上鋼琴師》。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孤兒,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丹尼收養,這位燒爐工用當時的年份為孤兒起了名字,叫做1900。然而好人不得好報,燒爐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8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為了孤兒。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羣令他迷失自己。

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後,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 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

影片使我感動的地方有很多,首先是燒爐工與1900的對話,

1900:“丹尼,什麼是孤兒院呢?”

丹尼:“孤兒院就像一個大的監獄,沒孩子的大人都會被關在裏面。”

1900:“如果我不和你在一起你就會進孤兒院嗎?”

丹尼:“你説得對,乖,所以我要謝謝你。”

這段對話真的很温暖,丹尼為了不讓1900有心理上的陰影於是編制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使1900認為自己很重要。丹尼真是一個好父親。

“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這句話是1900説過的話,1900明白慾望永無止盡,如果走下了這艘船,他可以憑藉精湛的琴藝獲得金錢,權利以及愛情,但是他會失去對於音樂的靈感以及真正的自己。所以他選擇與船共亡的重要原因。他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着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

這是我對於1900的理解,一個沒有根而終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獨特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得他處在一個獨立的世界裏。他與這個社會只有一段很短的距離——一塊甲板;他與這個社會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一個世界! 他用音樂解讀一生,音樂是他對人生的感悟。

鋼琴師觀後感 篇12

天,同麥克斯坐在餐桌前,他平靜的説,在到達紐約的前三天,他要去到陸地。“你會來看我吧?來我陸地的家?”1900問。“當然了!我會帶一些甜點外加一瓶酒,你向我介紹你孩子的母親,邀我一起共進星期天的晚餐。你同我誇讚她的廚藝,她向我説,你常和她提起關於有我的故事。”麥克斯回答。最動

人的友誼大概就是這樣:因你與我有了鏈接,從此,與你相連的你的至親至愛,也與我有了關聯。

我想,麥克斯的回答,也是無數個你我腦補的情節。我們沉醉於1900的音樂,欣賞他這樣天才般的藝術,卻又因憐惜他們的孤獨,希望他們能夠品嚐一絲凡夫俗子的熱鬧與普世的幸福。

假如給你一雙上帝之手,擁有去改變他命運軌跡的權利,你是否又真的會願意、捨得去改變呢?

麥克斯在破舊的船艙裏播放那張黑膠唱片,再一次試圖尋找出1900。當麥克斯找到他。

問“這些年你都做了什麼?”

“創造音樂。”

“甚至戰爭時期也在做嗎?”

“即使再沒人跳舞的時候,即使炸彈四處飛的時候。我一直都在演奏,沒有停歇。直到穿駛到了這裏。”······

“我一生中只在乎一件事,演奏小號。”正因為麥克斯有這樣的心語,他才能正確解讀1900,並懂得他。他們彼此也才能成為一生的摯友。最好的知己或是彼此成就吧!所以,最後麥克斯選擇尊重1900的決定,獨自離開。

1900同麥克斯最後一段談話,反覆聽了很多遍。每一遍,都領略更多不同的感受,每一遍,都同深深的為之震動。

他説:“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裏也有慾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

“陸地對我來説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

在1900眼裏,陸地上什麼都有,唯獨沒有盡頭。這樣的光怪陸離,無窮無盡才是最可怕的。不像他形影相伴的鋼琴,有首有尾,有開始也有結束。鋼琴上數得清的88個琴鍵,意味着簡單澄明,當慾望與

鋼琴師觀後感 篇13

單位同事熱情的授之以魚,讓我很快的如願以償,看到了兒子極力推薦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鋼琴師》。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鋼琴師從出生到死亡始終沒有踏上過陸地的傳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歸之於大海。嚴格講是屬於那艘能承載兩千人的維多利亞號巨輪。是浩瀚的大海給了他靈感,讓他無師自通地成為出色的鋼琴師,88個琴鍵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來挑戰的爵士樂鼻祖謝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會他對世界細微而深入的觀察。

1900是個天生的鋼琴家,也是個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陸地的,因為一個連死亡時都能面帶笑容悠然自得講着左右手笑話的人是不會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意義,大海、維多利亞號就是他的世界,鋼琴就是他的人生,離開這任何一項,他將無法正常呼吸,1900告別時曾説過,我的世界就是在這艘船上,我可以用88個鍵彈奏像大海一樣無限寬廣的音樂,在這裏我能看到天邊的盡頭。沒有盡頭的世界畢竟比不了船上那樣簡單的生活。換句話講,1900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

六噸半的TNT埋葬了偉大而又無人知曉的1900。他的朋友小號手邁爾斯曾説過:你其實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這一小步始終沒有踏出。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險,這也是我看了片子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從非藝術的角度講,1900人生的價值不應這樣地消盡,他應該出現在另一條船上,或是衝破心中的樊籬,到岸上給更多的人帶去美的享受,這樣人生也許會更加光鮮奪目!

《海上鋼琴師》最經典的地方應該是它的配樂。劇情與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空闊的舞廳裏鋼琴隨着海浪飄動,琴技比試時的激烈彈奏,愛情到來時的迷惑,不需要多餘的對白,音樂足以完美演繹出其中的精髓。無論是激情四溢的,還是感傷懷悲的都深深打動着我……在餐廳的那一場隨着海浪拍動而進行的華爾茲鋼琴舞,讓人大開眼界;與爵士樂大師謝利的琴鍵上的較量將整個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侖美奐!驚歎不已!

鋼琴師觀後感 篇14

該電影命題時只選取了典型的命名法,即影片要素:地點在海上,人物為鋼琴師。可以感受到導演的拍攝初衷是一種啟發式精神輸入,從高潮、結尾亦可感知影片的拍攝更側重記述、講究一件事情,而非主張一種觀點。

由此,我們大可將影片的掌握度由所述之事開始。為了講好這件事,由角色、場景、情節、色調、音樂的空隙,擴張的表現手法層出不窮,單看鏡頭上,值得細談的好角度便有很多。

比如,1900嬰兒時期被老頭丹尼發現時所在的船艙餐廳,後面男二(友人)邁克斯亦穿越來找已準備迎接死亡的他,無論是那個找到他出生後他的老頭,還是去找死前的他的友人,都是一二載破片一樣甚至後來前來單挑的爵士創始人,也頗給我以如此疑惑:這世間有些人是生來只為了作為天才的記錄體而已的?有多少存在只是為了成為供火光一現的落地煙灰而已的?

其次,女主透過窗看到的模糊的男主,和當年幼小男主透過窗看到的展廳有得一比,一牆之隔,真假不易。當初,男主在船上(階梯之上)看到並結交了階梯下岸的邁克斯,後來,男主卻不能在階梯上接受去到岸中的自己,音樂的界限在哪裏?甚至存在嗎?文學有政局阻撓,畫作或相片有保鮮期設限,它在共鳴中喚起慾望,它背後有一種在本片所有死去的人身上共有的東西:理想主義。

靈魂死寂的爵士樂創始人,為理想所殺,他並非敗於技藝,而是盡頭比天才短。

生命死寂的丹尼,以為他愛這孩子,這孩子愛他,死在他自己充滿父愛的世界裏,對“TD”的妄想裏。

1900,於光影對比、冷暖色調裏,他始終更像一個音樂的初學者而非大成者,他太單純,一如給他的鏡頭基本都讓他待在某一純色裏。他又不全是“音樂”的海綿,他對船的留戀出於凡性中的鄉情,顯然,他最後已無法再走更多追究,有人純粹只成了記錄他的器具,而天才終有不再的記錄更全更多整個藝術的容量,1900是有限的,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在理想主義的眼罩裏自以為是靈魂的傾盡者,實際上只是藝術的工蟻、美學的針管、一切的餐盤?而我們拼盡全力留住的,尚有雜質的音樂唱片。百年難見的天才犧牲凡人所鑄造,大生大死的藝術犧牲天才護養。觀眾無法成就作品,理想亦無法成就作品。

1900的自盡,我大抵會效仿,但並不出於明白他的理由,只是在歸去時猶如沒有理想過,將我的一切理想留在人間,還給藝術,不必帶走一物,如來時兩袖空空。

鋼琴師觀後感 篇15

有人説,其他人的故事有我們的影子,我們的故事有其他人的影子。仔細想想,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我到今天所生活的18年中,我讀懂了不少故事,也錯過了不少故事,也無緣不少故事。拋開這生活不説,至少在股市進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實而幸福着的。而那些過往,可能是大家見過的最好看的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記憶。

或許在故事中,他們在旅遊,他們在工作,他們在聚會,他們在前進他們在駐足,而目前的我也如其中的一類,仔細發現那所有的美好,即便它早已隨風遠去,不再重來,即便它正在向我駛來,而我卻沉默不語,毫無行動。

在看完之後,所以的這部分感悟,都蜂擁而至,可能很多人更側重與1900對於鋼琴的執着與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卻是拿短暫而不連續卻又讓人到今天難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如此的一個情節一直讓我難以忘懷,在1900下定決心終於開始追逐新生活,決定下船時,1900如此問康傑,你會來看我嗎。當然,你會把我介紹給小孩的媽媽,還邀請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攜帶甜品,一瓶酒,你會説我太客氣了,然後你領着我參觀你的家,外形像條船,等你老婆燒好了烤雞,大家圍着桌子坐下,我會稱讚她的廚藝驚人,她會告訴我你平常一直嘮叨我。

可能他們相遇的時間的時間並不長,但彼此的感情卻足夠堅固,也足夠深。人總説知音難遇,可能那個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盡頭,可能就在咫尺,只不過等着大家去挖掘,去領會。

在影片的尾端,康傑坐在快要報廢的船艙裏,將摯友的琴聲用流聲機放遍整個角落,懷念所有以前的相見,回憶着以前的林林種種,也包括對他的思念。

最後一句,這部分年你是如何過的。打破了報廢舊船艙裏的寧靜,也觸動我的心。

有時大家也會由於周遭環境的變化和心情的不同,而對事物有了重新的概念和認識。但那些日常你覺得珍貴的東西期望千萬不要放棄,像友情,或許大家早已長大,真的懂大家的同齡人又有幾個,不必在乎那樣多,好好把握目前,可以去尋覓,好好地珍惜,維持以前,繼續向前,一直如一,從中領會那剛開始的美好。

鋼琴師觀後感 篇16

我是深夜一口氣看完這部片子的。海上鋼琴師所在的郵輪,就像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孤島長期漂泊在大海之中,只有靠岸時離大陸才近在咫尺,人們之所以選取這座孤島之旅,多半是慕名而來親身感受這位鋼琴大師傑出表演,按理説他就應有一大羣粉絲和知音的,但命運對他確實不公,他就像貝多芬一樣一生追求他的音樂夢想,卻不為名利所動,當他被迫應戰贏了大陸一位目空一切的所謂鋼琴家,博得了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的驚歎和經久不息的掌聲同時,卻沒有遇上一位真正的伯樂和知音,而有的只是為了複製他作品的資本逐利者,其實藝術是無價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錢衡量的,他為什麼一刻都不離開這艘船,在他眼裏大陸就是名利場,只有他的孤島才是塊淨土,才是他施展才華的地方,他不是怕充滿誘惑的城市街道無邊無際,而關鍵是他在這座孤島奮鬥的幾十年中居然沒有遇上一位真愛自己的紅顏知己,這就是男人在成功以前的悲哀,但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時,更不可能找到一位真心愛自己的愛人,不是嗎?當今這個現實世界像這類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這不禁讓人想起《向日葵》作者大畫家梵高悽美的感情故事:1853年3月30日,荷蘭鹿特丹市的一對牧師夫婦生下了他們的長子梵高,一位神祕的預言家對尚是嬰兒的梵高説出了可怕的預言:你會到巴黎,英格蘭,當店員,當教師;你會戀愛,遭到拒絕,成為傳教士,再戀愛,再遭到拒絕,成為藝術家,你會和妓女結合畫800幅畫,在普羅旺斯變瘋,37歲時自殺,你一生只賣出一幅畫……事實真的如這位預言家説的那樣,從小孤僻寡言的梵高只有小他四歲的弟弟提奧做朋友,長大後做過傳教士,畫商,教師,足跡遍佈歐洲的許多地方,感情生活十分不順,連着向三個女人求愛,遭到三次殘酷的拒絕。被拒絕後的他再也不相信還有誰會追求自己這樣窮困潦倒的瘋子,居然拒絕了一位莊園主的女兒的瘋狂追求,最終雙雙變成了真的瘋子,真是讓人扼腕歎息命運對他的不公,他死時很年輕和徐志摩一樣都是37歲,但他們都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偉大的經典作品。

這同樣不禁讓人想起為了崇高理想而奮鬥且多次與感情擦肩而過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人應當趕緊的充分的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和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能結束他的生命。

鋼琴師觀後感 篇17

《鋼琴師》是根據符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的作品。德軍突然入侵波蘭,二戰爆發。電台鋼琴師斯皮爾曼還沒來得及開始他的愛情,就被混亂的人羣衝散。納粹開始剝奪猶太人的一切,房屋、家庭、生命……當斯皮爾曼在一名猶奸的幫助下倖存下來時,他必須要躲藏起來。緊接着,死亡和飢餓的陰影時刻纏繞的他。羅曼·波蘭斯基以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講述了鋼琴家在一個充滿敵意和荒謬的世界中掙扎的超道德故事。

長達150分鐘的《鋼琴師》,始終在二戰中華沙的廢墟上徘徊,你的情緒也隨之不斷起伏。因為那是人類在面對死亡時堅忍不懈的告白書,是在沒有人性的年代尋找人性光芒的旅程。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他先來一點悲慘的東西,跟着再展示一點惡劣環境中的人性,然後再來點更慘的。比如先講猶太區傳言德國人要把沒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滿世界替家裏人找工作卡,後來終於湊齊,但給他卡的德國人或者波蘭人卻説“這東西幫不了你們”。果然,他們全家都被送到火車站,要運走。就在他要上開往滅絕集中營的火車時,一個替納粹幹活的猶太人救了他,讓他去找地方躲起來。直到結尾,我們看到主人公重新西裝筆挺地坐在廣播電台裏彈琴,然後跟着他的一個朋友去臨時戰俘營尋找那個最後救他一命的德國軍官。這裏來了壓軸的一筆:他們沒有找到。直到德國人上世紀五十年代死在了蘇聯的戰俘營裏後,人們才終於知道他的名字:威姆·豪森菲德上尉。這短短一行字幕,卻帶出了二戰結束後仍然無處不在的冷酷現實。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那一幕:鋼琴師來到一座被廢棄的房子,這是德國人臨時辦公的地方。鋼琴師踉踉蹌蹌走進那座房子,死神在那裏等着他,還有鋼琴。他躲在閣樓裏,聽到一陣輕微的鋼琴聲從底樓傳來,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他去樓下偷罐頭,要靠它維生,被一個德國軍官發現了。他,就是那個彈貝多芬的人。鋼琴師告訴德國軍官自己也會彈琴。蕭邦第四敍事曲在他手指下飄然而出,音樂先是生疏的,漸漸流暢起來,鋼琴師的手指恢復了記憶。蕭邦出現了,這個波蘭人,他出現了,站在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波蘭人之間。而一直躲在故事幕後的導演站出來講話了,他説:“我要用一個波蘭人來感動一個德國人,然後用這個德國人的感動來拯救一個波蘭人;用音樂來拯救一個鋼琴師,用音樂來抹去國家和種族的界線,來超越偏見和仇恨。”我想,這就是《鋼琴師》如此震撼人心的原因吧。

鋼琴師觀後感 篇18

影片的導演是著名的羅曼。波蘭斯基。他的作品獨樹一幟,擅長在血腥中探索人性,在懸疑中製造浪漫,具有很強的藝術氣質。大多都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恐懼感和神祕氣息一向籠罩在波蘭斯基的電影中,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二戰時,波蘭斯基被無情地捲入了時代的風暴,最終,他獨自一人逃離波蘭的集中營,幼小的身軀裏鍥着無法磨滅的陰影頑強地活了下來。這個兩世為人、現今七十多歲的老人,在垂暮之際,回首往昔,開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傷痛。為了記憶中碎片似閃爍的烙印,為了六十多年前那場人類的劫難,波蘭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説性質的集中營電影——《鋼琴師》。

看過這部電影我發現,它的影像風格與波蘭斯基一貫的黑色陰暗有所不一樣,反映戰爭殘酷的電影,卻用了較為明亮的色調。可正是這種明亮,反襯出戰爭所帶來的那些殘無人道德罪惡,使它們暴露於陽光之下,無可掩飾。就像另一部著名電影的名字,陽光下的罪惡。影片的鏡頭清醒而體貼入微,近乎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冷酷的鏡頭中充斥着人性的温暖關懷。男主角阿德里安充滿魅力的側臉帶着隱忍痛苦以及對生的渴望。鏡頭輕輕撫廖鋼琴師憂鬱的面龐,緊張關注着滿街的屍首,冷靜旁觀生命在瞬間破碎。在這些鏡頭下纏繞着許多令人難忘的場景,流轉着一幕幕真實的存在主義生死劇。比如”德國人讓猶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個六角星標誌以易辨別,斯皮爾曼認為這是一種屈辱,他説:“我不戴。”很多人都這麼説,但是他們最後只能妥協。再比如剛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着歡快的舞步。還有那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猶太苦力們捱了一頓皮鞭,理由是那幫德國兵在慶祝新年。而類似的場景在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戰爭中被壓迫的人民,只能無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絲生的期望。生命顯的脆弱不堪,前一刻還鮮活生動的表情瞬間便被凝固在了德國兵的槍下,毫無理由的,毫無遲疑的。

戰爭磨滅了人性,也摧毀了藝術。有人也許會説,戰爭往往也能夠催生藝術。但是我總覺得藝術不僅僅僅是滿足温飽之後才能被提上日程的東西,更是人性光輝的體現,是一種靈魂碰撞的產物。我始終相信藝術無國界。整個影片將超多屠殺史實的殘酷毫無修飾的滲入人心,唯有開頭和結尾清冷的包含複雜感情的鋼琴聲,能夠給人療傷般的撫慰。

而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正是開頭和結尾,兩次將影片帶入高潮。影片剛開始,鋼琴家正在波蘭電台彈鋼琴,他完全沉浸於優美的音樂之中。突然間,一聲巨響破壞了他的演奏,電台遭到了德軍的轟炸,他的指尖還在鋼琴鍵上停留,他不願意終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繼續,這一刻炸燬的是牆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電台同事的崔促下,他不得不停止錄音,逃離了電台。這讓我想到了《泰坦尼克號》,那些放下逃生的樂師,他們奏響的不僅僅是他們認為高於生命的藝術,更像是所有遇難者的一支安魂曲。雖然二者的選取截然相反,但傳達的同樣是對生命的尊重。結尾時當主人公在廢墟里為了打開一個罐頭而被德國軍官發現時顯得如此卑微,也許是為了活命,或者説當時的狀況根本別無選取,他戰戰兢兢的順從了軍官的要求。陽光灑在鋼琴家的臉上,慢慢的,音樂隨着指尖流動釋放出壓抑長久的感情,畫面如麼的唯美,但是擺放在鋼琴上的那個罐頭顯得那麼突兀,猝不及防的打入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波蘭斯基保證了這電影的真。每處都如此。無從道,只舉小細節――炮彈炸落,主角有個當場耳鳴的音效。影片在結尾打上字幕説明了那個德國軍官的名字,淪為俄國戰俘,死於俄國,1952年。

那,或許是波蘭斯基對自己刻入生命的那段記憶的一份鄭重的祭奠吧。

鋼琴師觀後感 篇19

很早就聽過關於它的好評,也知道這是關於戰爭的一部影片。看着片名我就猜想,這一定又是一部個人榮辱興衰史,要麼就是此鋼琴家在二戰時又為人類作出了多大貢獻,就好比辛德勒。可看完整場電影我才發現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講二戰時期一位普通的波蘭籍鋼琴師在躲避納粹的追捕時的一切。片中的人物不想普通電影一樣,每個角色都能得到一個結局,這部電影從頭到腳只有紀實,沒有刻意渲染什麼人和什麼事。本以為鋼琴家會在勞動集中營裏參與戰鬥,英勇犧牲或是出謀劃策為抵抗納粹作出最大的貢獻,可沒想到他竟然説了一句,頑強的抵抗又有什麼用呢?當時,這句話讓他的朋友着實震驚了一下,也讓我對電影的發展有點摸不清頭腦。看到最後,我期待的壯舉也並沒有發生,但鋼琴家卻死裏逃生了。

刻意探究該影片帶來的意義也經沒有什麼價值了,它只是單純地在向人們敍述一些事實罷了。其中有關親情,友情,正義,憐憫,救贖等等。電影用平淡的筆法為我們描述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這種無聲的表達令讀者對猶太民族的遭遇更加同情,對法西斯的痛恨更添一筆。對戰爭,人們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電影的最後講了一名德國軍官,在鋼琴家躲在閣樓時救了他一命。當時他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是被他的琴聲陶醉所以不想抹殺英才,是憐憫,還是他知道德軍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想提前抓一根救命稻草?這一切都是對生的渴求,一切奇蹟也都是讓生命來創造。所以,活下來才是王道。

鋼琴師觀後感 篇20

這部電影的故事是德國的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波蘭殘忍地殺害了猶太人。鋼琴演奏者的英雄斯皮爾曼(Spearman)也不得不躲在這場大屠殺中,遭受殘酷戰爭的巨大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還有精神上的折磨和屈辱。幸運的是,最後這位鋼琴家給一名納粹軍官留下了深刻的音樂天賦。在他的幫助下,鋼琴師終於等到戰爭結束,並活了下來。

通過一系列直截了當和真實的照片,這部電影揭示了納粹的殘酷和殘酷。例如,被驅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鞭子下演奏快樂的音樂,眼裏噙着淚水快樂地跳舞。他和一些德國軍官一起,從一羣人中挑選出一些瘦瘦的猶太人,讓他們躺在地上,然後一個接一個地射殺他們。他們殘酷地將人類生活視為一場遊戲。另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一位老人因為殘疾而無法站起來向德國人鞠躬,被輪椅從樓上扔了出去。

鋼琴師觀後感 篇21

《鋼琴師》這部影片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在炮火連天的二戰時期,被納粹屠殺的波蘭猶太人不計其數,鋼琴師席皮爾曼目睹自己骨肉相連的家人、朋友以及其它的猶太人被驅逐被迫害,心裏疼痛不已。最後當他和家人被送往死亡車站時,僅有他一人被朋友半路拖出而倖免於難。後來的幾年裏,許多人因為欣賞他的音樂才華而不惜用生命保護他。在影片的後半部分,躲了幾年的鋼琴師餓得象只老鼠,好不容易找到一聽罐頭,卻被一位德國軍官發現了。

萬幸的是,當席皮爾曼告知德國軍官自己是鋼琴師時,德國軍官居然把他帶入一間琴房,讓他演奏。席皮爾曼把這次彈琴當作自己一生中最後一次演奏,起初非常沉重,到後來琴聲越來越高昂、綻放,似乎人人都可以從這琴聲中獲得新生一樣。德國軍官可能被這震撼的琴聲喚醒了,默默地離開了。令人驚訝的是第二天,那位德國軍官送來了麪包和果醬。而當德軍準備從波蘭撤軍時,德國軍官還把自己的大衣送給鋼琴師保暖,並説道:“不用謝我,是上帝讓我們活下來的。”席皮爾曼不知道這位軍官叫什麼名字,我們也只知道這位軍官死於1952年。如果鋼琴師當時沒有彈奏這首鋼琴曲,可能也活不到戰爭結束,幸虧有這次演奏,我們大家才能瞭解並記住這辛酸的歷史。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重要的是要喚醒善良,將邪惡剋制住。而音樂是所有生命共同的語言,即使在那非常瘋狂、混亂、殘忍、黑暗的戰爭年代,它也可以幫助人們從慌亂中鎮靜下來,重新發現藏在心靈深處的良知,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鋼琴師觀後感 篇22

從小到大,我看過許多的歷史戰爭片,可是沒有哪一次像這次的歷史戰爭片給我這麼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曾經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戰爭的殘酷,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和編劇太能抓住我的心。總之,《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開頭是復古的黑白影像,音響中漸漸傳來悠揚的鋼琴曲。老師忽然播放的電影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當得知片名為《鋼琴師》的時候我暗自欣喜,還以為是一部關於西洋藝術的唯美電影。可老師話語一轉告訴我們,影片是戰爭類型,我便對影片狐疑起來。緊接着,優雅的鋼琴聲被炮聲掩蓋,彈着鋼琴的優雅男主角不得不逃離逐漸坍塌的廣播室。此後,影片便開始了戰爭帶來的無盡的壓抑。

《鋼琴師》又名《戰地琴人》。每次看電影前我都會搜索電影簡介,查了個大概再開始看。雖然新鮮感少了但是心裏踏實。這次由於影片播放得太突然,還來不及查詢,就開始觀看了。原來這是一部二戰期間關於猶太人的電影。這讓我想起了國小有篇關於納粹與猶太人的課文,可是當時太小,也不太明白這段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然而影片給我了赤裸裸的視覺衝擊,當我看見斯皮爾曼一家人窮困潦倒,猶太人無處藏身的時候,我才感覺到猶太人的悲哀和無助。

男主角是位鋼琴家,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將藝術家那種紳士儒雅又文弱的氣質演繹得十分到位。影片開頭當全家人都一團亂地擔心要搬出住所時,斯皮爾曼表現得十分淡定,一切都是個人無法改變的,他説他寧願死在自己的家裏。

當所有猶太人搬到猶太人區時,他面對像貧民窟一樣的猶太人區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掩埋悲哀的情緒。婦人僅存的一碗食物被搶落在地;被德國軍官逼迫跳起僵硬舞蹈的無辜的人;見人就詢問自己失去的愛人的神經錯亂的婦人。他望着那些慘象卻又無能為力。每個猶太人都過着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生活。也許那個已經瘋了的帶着一羣乞丐似的孩子跳舞的老人是幸福的,他的精神大概已經無法承受戰爭帶給他的痛苦。

當我看到一羣德國軍官直接衝進一家猶太人的家裏,因為年邁的老人坐在輪椅上站不起來而直接將他從陽台扔下去的情形,整個人都有些無法接受這樣赤裸裸的現實。緊接着那一家人被抓下樓然後開始向前奔跑逃亡,德國軍官在短短几秒全部將他們擊斃,一個都不放過。

還有後來男主角在工地幹苦力活的時候,德國軍官突然找出幾個年紀較大的男人,每個人趴在地上一一擊斃。然而到最後一個人時槍突然沒了子彈,本以為會有奇蹟發生,結果德國軍官換上子彈仍然將其擊斃。其中猶太人沒有一絲反抗。

我想看到這些畫面的每個有感情的人一定都特別震撼,心中充滿了沉重。

整個影片都保持着一定的灰色調,給觀眾一種歷史感以及沉重感。導演用冷靜而又殘酷的鏡頭語言將歷史帶給猶太人的傷痛記錄得明晰而又深刻。

觀影后經我上網查詢才知道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是經歷過戰爭的波蘭人,也許正是因為他童年的經歷再加上他的才華,才能將看電影的我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

即使影片給我們呈現了無數殘酷的現實,我們從男主角的逃亡角度看見了許多無可奈何歷史的悲傷,但是最終鋼琴家還是活了下來。

鋼琴師觀後感 篇23

近來天氣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閒時就宅在牀上看電影,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電,看過的多部電影中,唯有《海上鋼琴師》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是憂鬱、單純的1900個人非凡的鋼琴天賦?是為了堅守精神家園而捨棄愛情的勇氣?……或許都是,或許都不是。

該片以回憶和現實交叉的敍述方式講述了一位被命名為1900的鋼琴天才,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心靈深處,影片採取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以嫻熟大氣的拍攝手法,時而氣勢磅礴,時而温柔抒情的音樂,讓我這個樂盲的人都感到繞樑三日,非常好聽。

1900年,在一艘豪華遊輪的頭等艙裏一個被遺棄的男嬰,被一個手水收養,由於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媽媽叫什麼,所以按年代給他取名叫1900,隨着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長大,展示出非凡的鋼琴天賦。長大後,在船上的樂隊當鋼琴手,他把這艘弗吉尼亞號船當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從這個船上走下去,來到船所停靠的繁華都市。他身邊有個朋友吹小號的,叫麥可斯,多次勸他,“你鋼琴彈得這麼好,應該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陸地上去。”而1900堅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為此錯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愛情,他不肯下船。

後來隔了多年以後,麥可斯早已經從船上離開了,他得到一個消息,説這個叫弗吉尼亞號的遊船要被炸掉,他才想起了1900是不是還沒有下船,他回到這個船上,放起當年1900彈奏的曲子,這個1900真的從一個角落裏出來了,和他見面了,他説,“我生在這條船上,死也要在這條船上,我不下去。”後來麥可斯很無奈地離開這條船,遠遠的看着1900和這條弗吉尼亞號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

鋼琴師觀後感 篇24

在這個百無聊賴的夏天,午後沉悶的空氣彷彿要壓的人喘不過氣來,心生煩躁的我,隨手點開了電影《海上鋼琴師》,期待它能在這寂寞的夏日,帶給我一絲慰藉。

《海上鋼琴師》的主人公1900在輪船上度過一生,他自生命開始至結尾都未曾離開過這艘輪船。他成為了海上鋼琴家,他的演奏技巧之精,讓所有人欽佩,他在每一個音節上傾注的感情使觀眾落淚。他在船上待的時間之久,見的人之多,得以使他能夠輕易看出這個人的地位,身份等信息,他也在這艘船上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麥克斯。

我記得最精彩的一幕:是1900與莫頓的鬥琴名場面。莫頓將一支點燃的香煙放在鋼琴上,一曲畢了,香煙正好燃至鋼琴的邊緣,煙灰自始至終都沒有掉落,莫頓的鋼琴的穩度確實讓人欽佩。相比於莫頓的狂妄自大,1900的從容自信的確更有勝者風範,1900一個人彈了需要四手聯彈的不朽樂章,展現了他極快的彈琴速度和靈敏度,結束後,他也拿了一支香煙放在琴絃上,瞬間香煙被點燃,1900是贏家。

1900一生從未離開輪船,但他曾動過下船的念頭。他與朋友麥克斯訴説了自己的念頭後。在一次輪船停靠時,他站在連接海洋與陸地的台階上,他抬頭注視前方,眼前是轟隆隆的工廠,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似乎永無消散之日的煙霧,他久久佇立,在退縮與前進中徘徊,他的目光好像停留在眼前之景,又好像在透過表象尋找他所渴求的東西,最終他選擇回頭,在陌生的大陸和熟悉的海洋中選擇了後者。他為什麼回頭?他是負擔不起城市高額的開銷?但憑藉他的才華和能力,他在城市不愁吃穿。在後來他與麥克斯的交談中得知,他那一次在台階上看到了什麼都有的城市,卻惟獨看不到盡頭。他在船上,他所為伴的只有鋼琴,他能夠在有限的88個琴鍵上彈奏無限的樂章,卻不能在無限的城市探尋自己有限的人生。他成長於輪船,他已經習慣了輪船的生活,這是他確定的,而這無限的城市與未來卻是未知的,無法確定,他無法離開輪船,只習慣固有的生活,這也為他的悲劇性結局埋下伏筆。

最後,輪船作為廢船要被炸燬。雖然官兵搜查過幾回,但麥克斯預感1900還在船上。他知道1900會藏,他能騙過所有人的眼睛。他從樂器店老闆要來了唱片,在廢棄的輪船上一遍一遍的播放,終於,1900現身了。麥克斯想説服1900下船,但1900確堅定自己的想法:不下船,他認為輪船上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他寧願與輪船共生死。麥克斯見無法説服,便離開了。他尊重朋友的決定最終,1900與輪船一起被炸燬。有人説1900是麥克斯所幻想出來自己的反面,1900選擇純粹的藝術,他不想下船用藝術來追逐金錢,選擇不下船,而麥克斯則相反,他選擇中途下船,最後為了生計,他選擇將小號賣給樂器店老闆以換取温飽。當然這只是一種説法,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還有很多。

我深深地沉浸在電影中,似乎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漸漸的,我不再煩躁,靜下心來面對書本。當我們對前途感到迷茫時,可以看看這部電影,獲得人生啟迪。

鋼琴師觀後感 篇25

似乎不少中國大陸觀眾鍾愛此片,事實上託納託雷的這部作品在西方影響力有限,得過金球的最佳原創音樂和歐洲電影獎的最佳攝影,此外乏善可陳,無非歐洲的《十面埋伏》--浮華的形式美隔着文化差異,總是能獲得一些不明就裏的掌聲。

1900的形象,很容易聯想起歐洲的歷史悠久的航船故事,想起茨威格有名的《國際象棋的故事》--那也是海輪上的技藝角逐。福柯的《瘋癲與文明》中的水上漂泊者最切合1900,“旅行的囚徒”,海的囚徒,最自由最開放的地方的囚徒。他一生都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不履塵世的不可捉摸的身世和命運,編劇讓他把這樣的命運堅持到底,只有遠離陸地,他方能觸摸到他的真理和故鄉--這是夢,是傳奇。

有人稱道説:‘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陸地上的生活,是不是每個人都認為紐約是天堂?1900終生沒有下船,他説陸地比起大海來更無限,是因為他活的很純粹,試想哪個人沒有受到過別人的影響,1900在別人的觀點中也曾經迷惑,他曾經試圖離開大海,但是在最後他又做回了自己。我想導演在本片中想説的,就是要做回自己這一簡單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我説的孤立意象,很迷人。但是整個故事的邏輯是扯淡的。説實話,這個故事比茨威格的'《國際象棋的故事》還要扯淡,託納多雷有多少想象力我不知道,但這個故事是多個歐洲傳説和觀點的匆促結晶,未加推敲,它得過攝影和音樂獎,這的確是評委清醒的洞見,本篇的電影手段精緻,但就故事本身而言,遠未到千錘百煉的精品的程度。

天才在冥想中無師自通,在冥想中自我囚禁和神遊八荒,以音樂為背景的電影,恰好是建立在人們對技藝訓練的不瞭解和幻想之上,它的邏輯錯誤被人們視而不見了。任何一個職業鋼琴師都會認為這個天才是瞎扯,沒有摸過鍵盤的孩子首次就能彈出和絃?琴絃能熱到點燃煙頭?這是神話。這是天授的神祕技藝。1900是神之子,不是人之子。不是20世紀前半葉嗎?好,一戰在哪裏?經濟大蕭條在哪裏?二戰在哪裏?這種粗疏説好聽了是想象力,正如張藝謀的《英雄》往好聽裏説也是個寓言--但嚴肅考究起來,《1900的傳奇》又不甘心並作為一個童話,它感歎着新大陸對老歐洲的吸引力和破壞力,感歎着工業文明的迅捷無情,一方面讓主角入世地察言觀色,好勝地進行技藝角逐,一方面又讓他厭世地特立獨行,不履塵土。

我一直歎賞託納託雷的速寫功力,對影片龍套的芸芸眾生幾個鏡頭,往往耐玩味,這種漂亮小橋段的特色在《海上鋼琴師》中尤為明顯,走馬觀花,電影主幹卻陷入空洞和乏力中。所以這電影離真正的嚴肅作品還有距離,它只能被歸入浪漫文藝片,為賞心悦目而產生。

1900的身世就是歐洲的水手傳説:來自永無寧靜的大海的異人,沒有故鄉,永不出口的祕密,對女人的愛猶如神之子對塵世的最後一點眷戀,勘破了這最後一朵紅蓮,就徹底歸入自由的天道了。

對固定的陸地生活的厭倦。陸地比海更為變幻莫測,這也是老生常談,在1999年的故事片裏傳達這種思想,貌似鋭利,其實已經是被人廣為接受的理論。

1900的性格和宿命,從這個電影的情節尚不存在的時候,就已經被編劇決定了,其後只是填充一些細節將其勾連起來而已。

可以認為1900的故事是小號手編造的,這個人對於陸地而言不存在。1900的虛幻性不影響這個故事的美。但是影片結尾處船爆炸,毫無惋惜生命消失的同情感。一個夢,一個時代,1900,消失了,終結了。再沒有如此從容的如此浪漫的如此驚險的交通工具,船運時代消失了,更快捷,更冷血,更不耐停留而更有隱忍力的後工業文明時代開啟,如此而已。1900靈魂從此可以不依附於任何物質的束縛,遨遊於天海間了。

託納多雷描述孤立意象很高明,但1900的傳奇依然是商業片,經不起推敲。1900長篇大論的“陸地是無限的”,為他終身不下船做解釋,全然是牽強的説教,編劇的確在藐視觀眾的智慧。我如果是編劇,寧可把這段全部剪掉。

陸地再無限,人生也是有限的。除非對於神之子,人生的限制才成為考慮。1900對世俗生活的恐懼,是神之子對世俗的恐懼。只有大海才是他的故鄉,只有大海才懂得他的天才和智慧。通過1900之口抒發一下對世俗奮鬥的厭倦,對工業社會的厭倦,這是讓人不勝厭煩的畫蛇添足。

託納託雷就是個造夢的傢伙。主題先行,邏輯瘸腿。適合的觀眾是“憂傷的年輕人”,或者疲倦時理性讓位於情緒化的悲傷者,理解他要表示一種意境而已。託納託雷的海上鋼琴師和《美麗城三重奏》這樣的動畫片其實性質上沒有區別,都表現歐洲人在工業文明中的一種厭倦和夢。是廢墟上的懷舊,而不關懷現實和未來。

讓1900煥發愛情的少女形象非常美麗,温暖,縹緲,她熟睡的櫻脣是在水一方的幸福,這似乎是個法國女演員。託納託雷擅長製造一些意象。雖然《1900的傳奇》在邏輯上缺陷重重,但有些意象非常動人。可能他的價值就在於這些孤立的意象,而非故事的全部

我懷疑託納託雷並不熱愛想象力或時代,只是熱愛意象。寧可邏輯斷裂,也要突出意象。

然而,我喜歡這部電影的音樂和攝影,我也喜歡神之子1900,阿波羅般的技藝,英俊,從容,閒雅和脱俗,凡人誰不愛?這是神話中孤絕的散仙,他的藝術也毫無塵世中音樂的傳承--簡直是對經典音樂的不屑一顧,藝術簡化為直指人心的神祕天賦,看似高妙到了極點,其實是通俗到了極點,這使得對西方音樂一無所知的觀眾,幻覺自己也享受到音樂的真諦,領會到藝術的極高境地。這就是導演的狡猾,這就是做得漂亮好看的商業電影。在一個不關心歐洲歷史、不留意西方音樂歷史軌跡的市場中,這就是讓觀眾沉醉的偽藝術電影--説它偽藝術,因為它失卻了藝術的基本要素:真誠,這部電影的一切都在為一個意象一個概念一個觀點服務着。

如果擺脱人對神的迷戀,用人的理性來評判的話,不如貝克呂鬆的《big blue>,如果《big blue>(碧海藍天?)是10分的話,《海上鋼琴師》只有7分。

鋼琴師觀後感 篇26

能夠選擇,那説明你是自由的,但是你的自由是有度的。“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

你相信一個出生起就一直待在船上且從沒有去過陸地上的人嗎。起初我也不相信,直到我看了《海上鋼琴師》後我願意選擇去相信。

“1900,過去是數字,而現在是名字了。”1900是一個被船上的黑人撿到的孤兒。“如果沒有我,你將被關進孤兒院嗎?”1900對自己的養父問道。黑人鍋爐工笑着説道:“是的,所以我要感謝你1900!”而養父被鎖鈎砸死後1900他成為真正的孤兒。

八歲的1900天賦異稟,無師自通的學會彈鋼琴。長大後的他在豪華間為上流人士彈奏鋼琴,他為經濟艙的窮人彈奏‘塔郎泰拉’。

每當1900彈奏的時候,他的朋友——一個小號手就會問道:“當你在彈奏的時候你在想些什麼?你的思緒都去哪裏了?”而最後得到的答案就是他總是在旅行。

有一次1900獨自一人在彈琴時,忽然聽到一個男人正拉着手風琴。男人稱讚他的音樂有感染力,並且問他要不要抽煙。1900搖搖頭繼續彈着鋼琴,男人給1900講述了一些過去的事情,他的田地都幹了,五個孩子死於瘧疾,妻子和神父跑了。但是為了最後的一個小女兒男人決心與自己的壞運氣鬥一鬥。他開始出門旅行,路過一個陌生的小鎮,爬上山頂直到看見大海。男人突然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重新開始。

他的朋友小號手一直問他為什麼不下船,不到陸地上去。他可以掙很多的錢,然後娶一個妻子。這一切對他來説只需要走下舷梯,非常簡單的就可以得到一切。

然而得到的回答卻是:為什麼?為什麼?陸地上的人們浪費了太多手時間去問什麼,冬天來臨時,渴望着夏天,夏天到來時,就已經開始害怕冬天,所以人們用不厭倦旅行,總是在追尋遠方,總是夏天的地方。

一直到影片的最後1900都沒有離開船,即使是遇到了一個喜歡的女孩。在舷梯上1900望着看不見盡頭的城市。他轉身又回到了甲板上,所有的人都好奇。他説:“城市那麼大,看不見盡頭。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

1900出生在船上,長大在船上,最後隨着巨大的爆炸也同船消失在海上。他的一生都在船上度過,即使從沒有去過陸地,但是他的思緒早已飛到那些美麗的國家去了。

1900心中有熱愛,內心堅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他對當下的珍惜和慾望的剋制,都值得我們學習。

你想要自由嗎?那就不應該逃避現實,理性的剋制自己的慾望。忠於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1900並不是懦弱,相反他有一可完整且乾淨的心。

鋼琴師觀後感 篇27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影片看罷,我不知是該悲歎還是該敬服,那個鋼琴天才的傳奇一生。

一個棄兒於1900年在一艘輪船的頭等艙的鋼琴上被黑人礦工發現並從此收養,他從小就表現出無與倫比的鋼琴天賦。成年之後,他的琴藝登峯造極,但盛名之下的1900厭倦塵世的繁雜紛憂,他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榮譽,畢生都未離開過那艘船,直至船被銷燬。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在悽美的音符環繞中,伴着一道火光與爆炸的聲浪,他平靜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鋼琴與輪船,彷彿成了他的宿命。

在心靈的極度震撼中,1900這個人物引起了我的深思。

1900作為一個棄兒被黑人礦工收養,他的存在幾乎無人知曉。不出意外的話,他長大後也會繼續成為一個礦工,然後卑微的死去。但音樂的天賦和對鋼琴的熱愛使他不願意屈服於命運,即使外界一位鋼琴家向他發起挑戰甚至辱罵,他也不卑不亢,以自己的超強實力贏得了旁人的尊重,令那位鋼琴家自歎弗如。他敢於追求內心向往的執着和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但真正令我感慨萬千的卻不止於此。縱觀1900的一生,我們很容易看出,他是一個高潔脱俗的典型,但高處不勝寒,他只能孤芳自賞。這個形象可以看作是每個人心中對隱逸超然的嚮往,正是因為人很難脱離苦海紅塵,這個悲劇形象才會如此完美。若令陸地是現實,那艘船便是極度理想化的一片淨土,虛與實形成了鮮明對比。人間世,濁與清、美與陋,顛倒眾生,1900雖然看破卻無法被接納,他的悲劇是偶然,似乎也是必然。

在1900的背後,我看到了另一個相似的人——陶淵明。同樣是厭倦了塵世紛擾而憤然隱居,孤清於世,他同樣有滿腹的才華不得施展。還有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們都是人們心中難以超越的典型。我在觀察世界本質的同時也深深的體會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我們若能超越自我,披荊斬棘,亦能在紅塵中做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其實人性就是如此簡單,我們要有平常心,世界就是自己心靈的映像。固然人生在世不稱意,為何不能放下執念,大膽追求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呢?

合上雙眼,優美的旋律似乎還縈繞在我耳邊。虛與實,這是我們終生都在探究的一個謎,美的不真實。

鋼琴師觀後感 篇28

《海上鋼琴師》,以前本科的時候就看過,很喜歡,看過好幾遍。在腦海裏大致回憶了一下電影情節,感覺電影主題跟自己最近的想法相契合,正好可以説一説。

電影的具體情節就不復述了,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如果沒看過,建議去找來看看,可能電影風格不一定是你喜歡的類型,但是隻要沉下心來看完,心靈必然會受到觸動;至少,電影中穿插的音樂,都很好聽,也絕對不虛此行。

鋼琴師觀後感 篇29

不知從何時開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流行起來,經年不衰,時常能在各類文章、台詞裏看到,被眾人奉為格言、座右銘,就連領導人講話裏也套用這句來彰顯情懷。

但這句話美則美矣,做起來卻很難。塵世喧囂,我們需要跟各種事務、人物打交道,碰到的每一樁人事,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走進的每一段關係,都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和心境,牽引我們的關注,不知不覺、匆匆忙忙、兜兜轉轉,某個時刻你停下來,突然發現自己已嚴重偏離了最初的想法,甚至變成了一個自己覺得陌生或者曾經討厭的人,忘了初心。

從某種角度上看,這部電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忘初心、始終專注於初心的故事。

電影男主角一九〇〇在一艘名為維吉尼亞的船上出生,被父母遺棄在船上,自此他這一生即與這艘船緊密相連。他把心性之錨定在船上,船雖然四處航行,但在他心裏的位置一直固定不變。始終變化的是船每次航行沿途的風景、港口,以及每次抵達或駛離港口時上上下下的乘客,他們都是過客;船上的船員、樂隊成員也是如此,大抵都想在岸上安家。而只有一九〇〇,生於斯,長於斯,最後死於斯,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船,把船當作自己的家。

此心安處是吾鄉。正是因為他把心安放在船上,執着於本心,他與船的聯繫非常穩固,而與沿途、乘客等外界的聯繫微弱,所以他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欣賞沿途的風景,看着流動的乘客來來往往,觀察他們的喜怒哀樂,而心魂安定,不被他們所牽引。這裏有一個形式上的反差,船是漂泊而變動不居的,但船上一九〇〇的心卻非常安定;岸上的居所是穩固不動的,但在岸上安家的人們的心卻是漂泊的。

一九〇〇的好友問他為什麼不下船去岸上看看的時候,他回答道:我想你們岸上的人把時間都浪費在問為什麼上。

冬天剛到就巴望着夏天趕緊到來,夏天來了又憂慮冬天還會再來。

為此你們總是四處奔波,尋求一個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

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鋼琴師觀後感 篇30

除了船之外,他的另一個心錨是鋼琴。沿途的風景,過往乘客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過去未來以及他們到過的地方,湧入他的視線、腦海,而他轉頭又用一種奇特而美妙的“語言”表達出來,那就是鋼琴。船可以説是他物理、位置上的錨,而鋼琴則是他心理、精神上的錨。船是他的家,鋼琴是他的存在方式、立身根本。他把心安放在船上和鋼琴上,所以他能心無旁騖,專注於彈琴,享受彈琴的樂趣,並不分貴賤向各色乘客演奏,讓他們深受感染。

在這樣的心性之下,一九〇〇的鋼琴彈得如何呢?為了彰顯電影主題,表達電影創作者的價值傾向以及對於這種心性的讚許,電影裏特地安排了一場鋼琴對決,由一位號稱“爵士樂之父”的岸上首屈一指的鋼琴家向一九〇〇發起挑戰;結果自然是這位鋼琴家敗北,而一九〇〇酣暢淋漓的勝利,讓大家看到他純粹心性之下所能達到的高超技藝。這場對決也算是電影的一個小高潮,讓觀眾着實“爽”了一下。

上述種種讓我聯想到康德,一九〇〇的船和鋼琴,就如同康德的葛底斯堡小鎮和哲學,令人仰慕不已。

當時,凡是戲劇都少不了衝突。一九〇〇的心性也遇到過挑戰和考驗。他在邂逅一位讓他心動的姑娘後,就想過要下船,去追隨這位姑娘。但是他在下船的舷梯上看着岸上,踟躕良久,最終還是沒有走下舷梯。電影在這個時候沒有向我們展現他沒有走下船的原因,而是在最後船要被炸燬、一九〇〇面臨生死抉擇這樣尖鋭衝突的時候才説了出來,讓我們對一九〇〇的堅持有了更深的體會,也因此把電影推向高潮。這個高潮部分一九〇〇説的話,簡直可以當做格言,我以前就温習過很多遍:

當年,我踏上跳板,不覺得困難。我穿上大衣,很神氣,自覺一表人才,有決心,有信心。

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看見的,而是因為我所看不見的。岸上連綿不絕的城市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

拿鋼琴來説,鍵盤有始也有終,只有88個鍵,這並不是無限的。而此時你就是無限的,在有限的琴鍵上,你能演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這樣,我應付得來。

一旦走過跳板,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這無限大的鍵盤,凡人根本彈不出任何音樂,這是上帝才能彈的。

上了岸,何從選擇?如何選一個女人,選一間房子,選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選一處風景,選一種死法。所有這些問題向我壓過來,漫無止境。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麼過?

這艘船每次只載客兩千,既載人,也載夢想,始終超不出船頭到船尾的範圍。在這有限的鋼琴上,你能演奏出幸福快樂。

岸上?對我來説,岸上就像一艘太大的船、一位太美的女人、一段太長的航程、一瓶太濃的香水,一支我彈不出的曲子。

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

最終,一九〇〇以這種決然的方式堅守了自己的初心。

鋼琴師觀後感 篇31

喜歡鋼琴的儒雅與高貴,喜歡琴音或者精緻或者激昂的感動你心底的每一寸角落。我從來不會自詡自己有多麼高貴有多麼藝術,但是但凡聽了1900動情的曲調和行雲流水般的演奏後,我都不會有絲毫的掩飾:我愛上了這種氛圍,雖然不是那麼瘋狂,那麼強烈,卻如沁人心脾的芬芳一樣揮之不去。在某天不經意的一個瞬間,突然想起。

1900是一個人。或者可以這麼説,他是一個在1900年出生,被而父母拋棄在船上但卻擁有驚人音樂天賦的天才。好心的船員收養了他,教他讀書,教他寫字,教他任何他好奇的東西。童心未泯的他很快就對自己的“父親”告訴自己的一切產生了懷疑,因為他可愛的黑人爸爸經常會告訴他與報紙上不符的知識。

有一天小傢伙閃爍着自己純潔的雙眸問了一個任何孤獨的小孩遲早都會想知道的問題:“媽媽,是什麼呢?”我的心頭因為這句話而微微一顫,我看着畫面,看着他父親的眼神,我不知道他要怎樣才能完美自己善意的謊言,怎樣來保護1900小小的心靈,“知道嗎,媽媽是馬,是賽場上跑的最快的馬!”

聽了爸爸的話,1900煞有介事似懂非懂的重複了一遍,然後開懷的笑了,笑聲中滿是天真的味道。我的心暖暖的寬慰了,我突然想起了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一句話:兒童是人類的父親,他將人的天真性靈舉的太陽一般高。1900從一開始就生活在海上,那個雖然封閉卻永遠沒有欺騙和虛偽的世界裏,他永遠都是天真的,沒有一絲的瑕疵,一直到他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從來沒想過一臉痞子氣,在昆汀的調教下不是演卧底就是強盜的TIMROTH竟然也會深情的落落大方,那紳士般的舉止言談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當長大成人的1900坐在鋼琴前,用纖細的雙手輕輕滑過琴鍵的時候;隨着海潮的洶湧,隨着鋼琴的滑輪和悠揚的曲調在大廳裏浮動起舞的時候;當他滿面陶醉的在下等船艙裏,為那些窮苦的人們帶去自己的音樂的時候,我的心好像也在其中上下起伏,隨着船艙裏的調調。隨着人們臉上的欣喜,隨着外面海潮聲。

有的人説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歡的音樂中,伴他左右的是對他沒有半點私心的朋友們,不用去擔心紛繁與擁擾。可是,只是這樣嗎?每次停船靠岸時他獨自向岸上遠處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還有他偷偷的撥通陌生人的電話時那緊張和期待的語調:“你好,也許你不認識我,但,我們能聊聊嗎?”尤其是當他聽那個路過的流浪人告訴他自己的經歷,他愈發的想去體驗:站在岸上,聽海的聲音,到底是什麼樣奇妙的感覺呢?我不是1900,但我分明可以抓住他心裏最細膩的孤獨和嚮往——他渴望踏上陸地,那個他從沒體驗過的從沒經歷過的世界,這讓他躁動不安,但又讓他莫名的衝動,像我們在孩提時期待生日早日到來一樣。

可當那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站在下艙梯中間的1900,面對面前陌生的城市。凝視了良久,最終卻又回到了船上。我當時並不明白他到底在想着什麼,但當結尾時,1900含着淚告訴老友“:在船上,我擁有鋼琴,我可以在它的88個琴鍵上奏出我所喜歡的無限的音樂,在這裏,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可當我看着面前那個陌生的時候。我突然感到恐懼,那是一個無限的鋼琴,沒有限制,你行走其中,永遠都不會知道你要去彈奏什麼。在這樣的世界,我要怎麼去生活呢?”

一切疑問像煙雲一樣散失在他依然純潔的眼神當中,當我們早已習慣了這樣那樣去生活,當我們把持着自己的方向擁有着自己的目標向遠方的地平線風雨兼程的時候,我們可曾想過,如果失去了習慣,失去了方向抑或是堅強的信仰,那麼面前的遠方,是否也是灰暗如是,散發的恐懼是否也會讓我們止步不前呢?這樣一個超然物外的鋼琴師始終沒有邁出那跨越的一步,即使岸上有令他譜出無比華美樂曲令他砰然心動的女孩,即使踏上岸能使他聽到嚮往已久的另一種海的聲音,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停留,即使這個決定的砝碼,是他的生命。

不能説這是一種愚昧,沒有脱離生活的你我都無法去揣測1900那顆孤獨的心。只是,在他娓娓訴説的琴聲最後響起時,那雙手在憑空輕輕滑動。只是,1900抬頭看看天空時那異常平靜的眼神,早就讓舊船爆炸時的震耳欲聾,湮沒的無影無蹤。

鋼琴師觀後感 篇32

故事是從這艘船上講起,也是在這裏結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好心人的收養好像也不能改變他在這個世界裏的孤兒角色。

憑藉自己過人的天賦再加上後天的勤奮,他對音符的掌控令人難忘。從一個小角色到一位大人物,不應該用幸運來理解,因為他只是一直在這艘蒸汽船上,獨自一個人去領悟這生活的真諦,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地方,一路走來。

鋼琴,大海,無暇的藍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腳下,遠離了城市帶來的喧囂,讓他輕鬆自如的生活着,也難怪給他帶來了無限的音樂靈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託!拜託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着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後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麼?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裏,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這是他最後的獨白,他離不開自己的世界,也不敢去走進另一個未知世界,帶着對未知的恐懼選擇了離開,離開也是他的一種選擇。那些無法看到的東西對他來説真的有那麼恐懼嗎?世界的盡頭在哪裏?這是一個很陌生的問題,對我們來説。但對他來説卻是一張駛進另一個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裏不會有迷路,只需記住八十八個琴鍵就行,就那麼簡單,沒有太過於複雜的方向,純真而又充滿靈性的世界。

“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每當看到這些,我的思想就會停滯一會,想象一下我理解的這種“盡頭”到底在哪裏?遺憾每次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能幫我解脱心中已久的困惑,對啊!這種盡頭到底存不存在?我們每天都重複的做着相似的事情,而我們的盡頭在哪裏呢?

“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那架琴上就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你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鋼琴。”上帝的鋼琴,他説的上帝是在哪裏呢?不能彈奏的音樂,不能駕馭的生活,是因為自己從未下船,還是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太過於自我。

每天奔波於生活的我們又能怎麼去面對這個問題?或者自始至終我們從沒考慮這些,因為我們的每一步都有一個相似的腳印在眼前等着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裏?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理想,有抱負,熱愛生活就像做一道自己喜歡的飯菜去品嚐,沒有多麼複雜,簡簡單單。只不過我們已經沒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納和融入讓我們變成了這個現實社會中的一個人,或許這就是我們不同於1900的故事。他從未走進,而我們也從未走出。他選擇了離去,因為他不能活在一個無從選擇的世界,一個沒有盡頭的世界。

鋼琴師觀後感 篇33

一、為什麼不下船?

是為了自由,也是為了夢想。

二、弗吉尼亞號是一艘很大很大的船,但它對於浩瀚的大西洋來説,還是太小了。假如説有一個人在這船上度過了漫長的一生,,恐怕沒有人會相信,所以幾乎所有人起初都以為麥克斯在開玩笑。然而這個人確卻真真切切存在過,他叫1900,在弗吉尼亞號出生,也在弗吉尼亞號死去。對於大西洋來説微不足道的弗吉尼亞號盛滿了1900一生的嗔痴愛怨。

弗吉尼亞號是禁錮了他的墳場?

不,不是這樣的,弗吉尼亞號其實成就了他的自由。

1900曾有一次最靠近陸地,但最後他還是回到了船上。有這樣一個鏡頭,他走到了舷梯上,卻突然停了下來,靜靜地站了很久,然後將自己的帽子拋向空中,希望由它的落點來決定自己的去留。我覺得,其實他在靜立時便已決定好了自己的去留,用帽子做決定不過是一個形式。1900回到船上,回答麥克斯的疑問時説道,阻止他邁上陸地的,不是他看得到的東西,而正是他看不到的。世界太大了,每天都有無窮無盡的問題向我們湧來,每個問題都可能絆住自由的腳步。哪塊土地是自己的;哪片風景是自己的;哪種死亡方式是自己的?陸地何其廣大,卻困住了自由的心。

只有在船上,1900才會有真正的自由。從現實來講,當警察、經理甚至他多年的好友麥克斯想要找到他時,往往是徒勞無獲的。他對弗吉尼亞號太熟悉了,知道怎樣可以很好地隱藏自己。所以,除非他主動出現,否則這條滑不溜秋的魚定會始終在自己的海洋裏自由徜徉。他的精神也是自由的,他可以在這兒説任何話,做任何事,特別是彈鋼琴,只要他想,他可以隨時奏響自己喜歡的旋律。假道學的指揮師總會要求他彈點正常的旋律,但1900怎會受禁錮,他總會用跳躍的音符使人們歡快地動起來。

眼睛能看到的東西是很少的,唯有心才能看到廣袤的世界。1900用心看到了新奧爾良的漫長街道,看到了巴黎高聳的埃菲爾鐵塔,也看到了莫寧街27號暖暖的燈光。在船上,沒什麼能困住這顆自由的心。

三、電影中共有四次人們高聲呼喊American!的場景,美國對於這些高呼的人們來説是一個無比香甜的夢,但1900的夢不是美國,而是自由。他不想成家,不想賺大錢,不想買豪宅,只是想彈着琴,在海上流浪。

岸上的人冬天剛到就等不及夏天,夏天來到又害怕冬天的降臨,總是在尋找不屬於你的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但1900清楚地知道冬天就是他夢想的最好的世界了,這個冬天便是弗吉尼亞號。對於別人來説,弗吉尼亞號只是一個暫時的停留地,是為了到達甜夢而經歷的苦難,人們在上面時總期待看到美國、看到自由。可是1900眼裏的弗吉尼亞號再好不過了,這裏有他無限的自由,夫復何求?

他用心敲擊每一枚琴鍵,盡力演繹自己的人生。率性而為快樂的時候,用飛揚的音符使人們舞蹈;生氣的時候,用急速的樂章使人們震撼。

麥克斯是個可愛的人,只是他正如這世界上無數的普通人一樣,被許多無謂的東西絆住了腳步。登船時24歲的他風華正茂,心裏只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演奏小號,可是海上漂泊的時光實在是太寂寞了,最終他還是下了船,想要去陸地開始一段新人生。然而殘酷的現實折磨着他,差點讓他連小號都丟了。

四、這個世界上最多的就是麥克斯,1900只是鳳毛麟角。麥克斯們有着一點理想,可總是被為什麼牽絆,最終只能平平淡淡地熬日子,既無自由,更不必談起初的理想。1900們用堅毅的心志在萬水千山間跋涉,看似寂寞,但始終與夢作伴,豈不快哉?

為了自由和夢想不下船的1900,我祝賀他一生圓滿。庸庸碌碌的麥克斯,我為他接下來的人生祈禱,願他能衣襟帶花,得償所願。

鋼琴師觀後感 篇34

藝術創作,要靠想象力。這是一種生活閲歷、知識經驗與個人智慧的集中爆發,想象力越豐富,越獨特,藝術品的魅力就越深厚,美學價值就越大。

可惜的是,可悲的是,很多導演的想象力太匱乏,以致於枯竭,只能走跟風、效仿乃至抄襲、剽竊之路,最終斷送了自己的藝術前程。巴西導演Henrique de Freitas Lina/何林柯德弗雷塔斯林納顯然就是一位想象力匱乏的導演,其2005年執導的電影Concerto Campestre/《鄉村音樂會》全片缺乏獨特的創意,全部情節都在觀眾的意料之中,攝影與表演也很一般。古今中外,遍地都是這種導演,他們的藝術之路不會長遠。

意大利導演Giuseppe Tornatore/吉賽貝託納多雷不是高產的導演,但就憑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鋼琴師》、Nuovo cinema Paradiso/《天堂電影院》和Malèna/《西西里的美麗傳説》這三部電影,就足以名垂影史,也斬獲了包括奧薩卡最佳外語片在內的多個大獎。這三部電影,均富有想象力。《海上鋼琴師》鬥琴片段裏,因快速彈奏管絃樂史上難度極大的《野蜂飛舞》,俄羅斯作曲家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科薩科夫的名曲,導致鋼琴發熱,居然可以點燃香煙,這個創意十分獨特,藴含豐沛,穿透力十足。《天堂電影院》裏,膠片着火了,小多多把老放映員艾費多從火海中救了出來,但艾費多雙目失明瞭,不得不離開鍾愛了一輩子的電影放映事業,這個創意頗具自嘲與揶揄意味,成也電影敗也電影,生命就是如此地荒誕。至於《西西里的美麗傳説》,全片亮點太多,幾乎每個鏡頭都能直抵青少年的內心深處,性幻想、懵懂少年、人性的善惡交織、倫理的乖張與齟齬,這些元素都很電影,都非常適合電影這種藝術去展現。可以看出,吉賽貝托拉多雷深得電影之箇中三昧,深知電影這種藝術之優劣短長,他的想象力來自才華。

如果沒有橫溢的才華,那隻能靠勤奮與執着了。Steven Allan Spieberg/史蒂文斯皮格伯格的作品數量多,質量整體上不錯,他的想象力就是來自堅持和執着。斯皮爾伯格和他那部不為人熟知的電影The Terminal/《幸福終點站》的主人公維克多山羊一樣,在紐約肯尼迪機場滯留九個月,最終成功進入紐約市,實現美國夢,靠的正是信念與信心。在斯皮爾伯格心中,想象力只不過是最堅定的信念和最充足的信心。

日本動畫電影大師みやざき はやお/宮崎駿,不但有才華,還有信念,所以,他能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絕不是一部低幼動畫片,任何年齡段的觀眾都能從中品咂出人生的真義。該片結構圓熟,動物們的靈異世界新奇但卻不怪誕,日本人喜歡的公共大浴場宛如一個熱水滾滾的城堡,去洗澡的青蛙們、澡堂內的侍女、鍋爐爺爺(實則一隻又老又大的蜘蛛)、湯婆婆(實則貓頭鷹)、充滿正義感的白龍等形象都很有趣。那個極度骯髒的河川主人,之所以那麼髒,正是拜人類所賜,人類嚴重污染了河流,致使河牀堆滿垃圾,污穢不堪。小女孩千尋的父母因偷吃且貪吃,而被變成一對肥豬,這個創意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結合《天空之城》《風之谷》等其它作品,宮崎駿的才華與信念相得益彰,彼此成就,共同締造了他那無窮無盡的想象力。

高手一個頂倆,但兩個庸才未必能敵一個高手。日本的宮崎駿、印度的阿米爾汗,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不得不服,一個能頂仨,而比利時的達內兄弟,Dardenne brothers=Jean 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兩人合起來才能算一個高手。好在,這對兄弟的作品還不錯,其代表作Rosetta/《魅力羅塞塔》和The Kid with a Bike/《單車少年》流露出的紀實主義美學追求和關注底層普通人的平民主義審美取向,十分感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失業、婚變、犯罪、死亡,底層民眾的醜陋和美麗、痛苦和快樂、黑暗與光明、墮落和救贖、絕望和希望,使歐洲電影界的達內兄弟不輸美國影壇的Coen brothers/科恩兄弟。達內兄弟的想象力,來自兄弟二人的團結一心,更來自他們的人文關懷,這是比才華和信念更難得、更高級、更深沉的力量。

人文關懷,是最高層次的想象力。依靠這種紮根於深厚人文沃土的關懷,或憐香惜玉、顧影自憐,或感時傷事、悲天憫人,或憂國憂民、大慈大悲,或大夢初醒、大徹大悟,即使主角不是人,哪怕是一條狗,都可以拍成傑作,這就是《ハチ公物語》/《忠犬八公物語》的導演神山徵二郎之所以能僅憑這一部電影就能在世界電影史佔據一席之位的原因。拍狗,沒有人文關懷,必然索然無味,瑞典導演Lasse Hallstrm(萊塞 霍爾斯道姆)目睹日本導演神山徵二郎1987年的《忠犬八公物語》大獲成功,頗為不服,遂拍攝了同名電影並於2009年公映。這位瑞典導演特意從日本原產地找到一隻純種秋田犬,特意定日本首映,但是,他再特意,再刻意,也無法把觀眾帶回一戰後,也無法讓日本受眾帶着戰後那種失落、潰敗、抑鬱、悲傷、沉淪去看他的電影,因此,他的重拍不可能超越先作。瑞典人的與日本人,一西一東,歷史迥異,人文必然也相差懸殊,即使都愛狗,但此關懷非彼關懷也。

神山徵二郎,就像中國唐代詩人張若虛一樣,僅憑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足以傲視全唐詩壇乃至中國詩史,他們靠的都是無堅不摧的人文情懷。這種關懷,能讓小津安二郎從平淡寡味的老年人生活中看出人性之光,看出人存在的荒謬,他的《東京物語》正是憑藉人文關懷才鶴立雞羣,才獨樹一幟,才流芳於世。

想象力,只不過是一個空殼,裏面所盛所納,殼裏的內容,才最珍貴。

鋼琴師觀後感 篇35

《康斯坦丁》裏有一個可以通過觸摸發現報紙上異常新聞的禿頂胖子,特寫他的眼睛,翻着眼白,讓人記憶猶新。他也曾飾演串聯起《1900》整個故事的關鍵人物,一個依靠回憶找尋理想的中年男人。

相信徐皓峯是看過《1900》的,在他的《刺客柳白猿》有類似的描述:他已經五十三歲了,就快有小孫子了,他給小孫子預備下最好的故事,那是爺爺在今天激勵了一位義士。男人最大的恐慌是什麼,大約就是在七老八十的時候,背靠着火爐,膝頭坐着充滿敬仰眼神的小孫子,搜腸刮肚講不出一點昔日的威風來。幾百年前,莎士比亞在亨利五世中寫道:那個故事,那位好老人家會細細講給他兒子聽;從今天直到世界末日,永遠不會隨便過去。

麥克斯在1933年經濟大蕭條的時候下船,經過了漫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1954年,窮困潦倒之際發現了當年藏在鋼琴裏的唱片,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往日的美好如潮水般湧來,勢不可擋。對生活和未來完全失望的麥克斯,突然有了一個希望,就是向人們講述1900的故事,去尋找1900。一輩子都生活在一條船上天才鋼琴家,幾乎是不可能的,隨着麥克斯的講述中,1900的形象一點點豐滿,甚至很多影迷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麥克斯遇到的每一個人,一開始都是嗤之以鼻,沒有人相信他的故事,不過最終,每一個聽故事的人都選擇相信,樂器店老闆、拆卸廠負責人和小工,他們都在故事裏找到了願意相信的部分。樂器店老闆,應該是一個貪財、市儈,警惕性非常高的商人,利益高於一切,麥克斯回去偷母碟時持槍的老闆早有準備。廠長一開始並不關心1900,不過職責所在,避免不必要的人命官司,履行一下職責,隨着聽到故事,他也開始呼喚1900的名字。小工可能是最不相信1900傳奇的人,畢竟他沒什麼文化,也不懂音樂,不過是聽了一個好玩的故事,可是最後他還是冒險放麥克斯上船,即使收了錢,也依舊是在故事裏找到了友誼和堅持。

麥克斯的回憶可能不夠細膩,不夠感性,卻充滿了感情,當觀眾隨着他的講述,伴隨1900從嬰兒到青年,從蹣跚學步到飛灰湮滅,從蔑視權威到鋼琴決鬥。人們的心已經開始隨着1900的琴聲跳動,他的一顰一笑就是我們的喜怒哀樂,當1900目視女孩下船的時候,他對陸地世界的渴望達到了頂峯,對自己的失望也開始積累。

全片最棒的一個鏡頭,1900站在懸梯中央,身後是成長的維吉尼亞號,面前是人類開創的鋼鐵叢林,那一頂飛翔的禮帽(黃海設計的海報精準的抓住了電影的高光時刻,如果沒有看過《1900》,海報給人的感覺就是粗陋和不知所云,只有看過電影的人,才會一下被禮帽擊中心中曾經的柔軟),象徵1900內心從膽怯、猶豫、躊躇直到決絕,那一刻起,他下定決心在維吉尼亞號度過一生,因為對他來説這是確定的,而陸地是不確定的。麥克斯離船後的變化也印證了陸地生活的不確定性,為了上船,他可以毫無懼色的在眾目睽睽之下演奏爵士樂,但是在出售小號時,他卻吹奏起1900即興創作的哀傷旋律。

1998年,《1900》誕生,票房撲街,奧斯卡顆粒無收;此前一年《泰坦尼克號》刷新了幾乎所有票房紀錄,奧斯卡得獎紀錄追平了《賓虛》14提11中,兩艘大船的命運截然不同。二十年過去了,《1900》修復重映,在這部電影裏,人們依舊可以看到孤獨和寂寞,看到一個男人追尋回憶,重拾希望,不論是補一張電影票,還是回憶二十一年前的感動,男人應該看一看《190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