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優秀讀後感閲讀心得感悟

來源:文萃谷 1.97W

桃花扇是淒涼的傳奇,也是悲壯的史詩。通過閲讀,你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桃花扇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桃花扇優秀讀後感閲讀心得感悟

  桃花扇讀後感篇一

“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或許晏幾道在作這首《鷓鴣天》的時候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後會有一部因此詞命名的《桃花扇》傳奇問世併名聲大噪。讀《桃花扇》我讀出了愛恨別離,讀出了家破人亡,讀出了歷史的悲劇,更讀出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桃花扇》是淒涼的傳奇,但更是悲壯的歷史,《桃花扇》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它是歷史的寫照,正如孔尚任所説:“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作者生於1648年,剛剛經歷明亡清興的過程,桃花扇底寫南明,作者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愛恨別離貫穿於短暫的南明朝的建立與滅亡之間,以二人的愛情做線索,實寫南明歷史。

作者身處清朝卻書寫了南明滅亡的往事,往事歷歷在目,處於滿清的高壓政治的統治下的漢人們看了有如何不傷心,感歎南明的滅亡,作者的歷史觀很明確,桃花扇一劇形象的刻畫出南明朝滅亡前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狀態,中國各代王朝的滅亡實際和明代是如出一轍,“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康熙皇帝還專門派內侍向孔尚任索要劇本,當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於聲色的情節時,常皺眉頓足説:“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從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國的歷史教訓。將這部戲曲作為一本統治者的重要的歷史教科書加以推崇。

我同意作者的歷史觀,哪怕是放眼21世紀的今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還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孔尚任的《桃花扇》傳奇借兒女之

情抒興亡之感,故要總結的是亡國的歷史教訓,這意味着經過改朝換代的動亂與變革之後,作者想借男女愛情故事來闡述其從對歷史的反思中獲得的教訓和感慨。就教訓而言他力圖給清朝統治者提供政治之道。這一點,孔尚任多次強調説明他經世致用的抱負。

作者在表達自己的歷史觀時,雖然説作者尊重歷史,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但作者為了戲劇性更改了部分歷史,在這個方面作者有一定的盲區。

在戲曲中的《沉江》部分是一個十分動人之處,《沉江》主要寫的是史可法,一心愛國的史可法因被馬士英等人排擠,失勢之後自請督師江北,前往揚州統籌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等江北四鎮軍務機宜。然而,四鎮因定策之功而飛揚跋扈,各據地自雄,史可法與朝廷皆無力管束。四鎮尾大不掉、各自為政,致使明軍非但無力進取,連抵抗滿洲建虜南下皆不得要領。崇禎皇帝煤山自殺後,在立誰為新君的問題上,史可法強烈反對擁立福王,無可奈何勢單力薄,統領四鎮有名無實,最後福王的登基宣告其命運悲劇的開始。

福王何許人呢?聽聽這一段的唱詞就知道他是個多麼昏庸的皇帝了,弘光帝登位後只是唱:“寡人登極御宇,將近一年,幸虧四鎮阻擋,流賊不能南下;雖有叛臣倡議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獄。目今外侮不來,內患不生,正在口選淑女,冊立正宮,這也都算小事;只是聯獨享帝王之尊,無有聲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悶也。”一個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國家和一個整天只知玩樂的皇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南明朝在短短的一年內便滅亡和這位皇帝不無關係吧。

傳奇中,孔尚任將史可法改成是在聽聞福王等已經棄城逃亡,正是“氣撇下俺斷篷船,丟下俺無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歸無路,進又難前。”,於是投江而死。查閲歷史史可法是在南京死守揚州,經過激烈的交戰後城破,多鐸勸降,可法表示:“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後壯烈就義。因為攻城的.滿洲建虜遭到很大傷亡,心裏惱恨,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可見史可法是何等的慷慨激昂,相比之下劇本中所寫似乎稍遜一籌,但是觀眾聯繫到劇中多多處所表現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會油然在國破家亡的沉痛中興起幻滅之感,皆因作都透過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傳達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歷史教訓和經驗總結。“國在哪裏?君在哪裏?”當知識分子和民族義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傾頹後,所有人都在哀唱:“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苦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

除了史可法的結局不一樣外,侯方域的結局也大不相同,歷史上的侯方域在南明滅亡之後降順了清朝,入清後參加科舉,應河南鄉試為副貢生。晚年失悔此舉,著《壯悔堂文集》明志,而劇中的侯方域投軍史可法麾下則也無此事,事實上侯方域是隱藏於同為復社成員的好友陳貞慧家中,結局更不會是出家了,至於李香君的下落那就眾説紛壇了。

雖然相對歷史而言這些都是書寫的盲區,但作者旨在表達他的歷史觀,用南明滅亡的教訓來呼籲當下的政治清明,警戒君昏臣佞將會步入亡國的後路,作者這樣的更改還是有他得道理的。

  桃花扇讀後感篇二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它的主題的兩個層面是如此渾然融為一體——個人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愛情的命運和文化的命運在此劇中就像血淚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與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兩串纓絡,以一白紗宮扇為結,難分難解;愛情的忠貞和民族的大義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畫,糾纏出幻滅的悲劇命運。

明王朝三百年基業,於旦夕之間傾頹覆滅,留下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悲劇。典型的如吳梅村:“草間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詩人”二作結。即使劇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參加河北鄉試,雖然高中副榜後並未出仕,但是留人詬病,為當時義士所不齒。《桃花扇》傳奇是在清廷的高壓政治環境下為漢人宣泄家國鉅變中的悲涼和幻滅所作,相信沒有人在讀完或者看完這一傳奇後會只為侯李的愛情悲劇所感,最濃重的情緒當依然寄託在劇終時道士撕扇時的棒喝:“國在哪裏?家在哪裏?君在哪裏?父在哪裏?”於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變突出,而是命運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劇最引人之處當數《沉江》和最後《入道》兩出了,分別是國家的幻滅和愛情的幻滅。

《沉江》標誌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後的覆滅結局,也寫盡了忠臣義士的悲壯。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揚州,城破後被多鐸所殺,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聽聞福王等已經棄城逃亡,正是“氣撇下俺斷篷船,丟下俺無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歸無路,進又難前。”,於是投江而死。雖然沒有史實所述那樣慷慨激昂,但是觀從聯繫到劇中多多處所表現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會油然在國破家亡的沉痛中興起幻滅之感,皆因作都透過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傳達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歷史教訓和經驗總結。“國在哪裏?君在哪裏?”當知識分子和民族義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傾頹後,所有人都在哀唱:“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苦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

可以説戲到此出,所有當時的觀眾,心中都充滿故國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這樣一個有忠臣義士死死護持的國家如何敗亡的呢?而他們所盡忠的那樣的統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後只是唱:“寡人登極御宇,將近一年,幸虧四鎮阻擋,流賊不能南下;雖有叛臣倡議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獄。目今外侮不來,內患不生,正在口選淑女,冊立正宮,這也都算小事;只是聯獨享帝王之尊,無有聲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悶也。”所以大家苦苦堅持的君國大義又有什麼意義呢?尤其那些明朝遺民,或者漢民族的正統文化觀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對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當明瞭這一“江山淪亡”、“輿圖換稿”的歷史悲劇的必然性之後,更加深了他們的人生幻滅之感。

當然純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少數民族不時入主華夏,實是封建王朝發展的歷史常規,但是從歷史上看,少數民族的軍事力量的破壞性是不容否認的。清廷在鎮-壓漢民族的抵抗勢力時,用的也是殘酷的高壓手段。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直接針對平民百姓,而以血腥手段推行的“改服易發”更是削弱漢族傳統文化強勢地位的奴役手段。對被征服民族來説,更增加了對入侵民族的文化上的仇恨。無怪乎晚清的革命黨人口口聲聲以“驅除韃虜”為口號,而清廷覆沒後的第一文化舉措就是剪辮易服了。

最後《入道》一出中開始是道場致祭:“正壇設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壇設故明甲申殉難文臣之位;右壇設故明甲殉難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長佔去此出大半,除去抒發神州陸沉之悲外,更要為侯李的愛情結局充分渲染國破家亡的悲涼氣氛,所以張道士撕扇擲地,厲聲喝斷兩人的互訴衷情時才有石破天驚之概,劇情到此,也才有雨收雲歇之效。然後在“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的歌聲中劇終。此出起於致祭之悲轉於重會之喜,結於入道之幻滅,波瀾奇崛而轉換自然,把觀眾的所有的情緒歸結到“回頭皆幻景”中的幻滅中去,此不符歷史的結局更能打動人心,方能收束全劇。

  桃花扇讀後感篇三

歷史總是昭示: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代時的大梁皇帝朱温以及明太宗朱棣,兩人同屬陰謀篡位,然許石林先生稱“朱温稱帝,行盜賊之法,以至於國滅慘死„„百代以下,仍稱其為賊寇;朱棣以反叛起兵,奪位登基,大行王道„„百代以下,猶追譽其功德,越宗而祖。”同樣的開端,同樣的成事,千差萬別的人生終局。縱觀這兩位帝王,他們帝業的鞏固和發展壯大,皆與人心向背有着莫大的關係!——讀着許石林先生對“成王敗寇的真正含義”的評論時,不由得讓人心生凜然!

許石林先生乃高人也!讀《桃花扇底看前朝》這本書,見他遊刃於歷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赫赫有名的帝王、名臣武將,下至默默無聞的黎民百姓。遍及各個歷史朝代,彷彿穿越到過去作為一名目睹者那般,如此輕鬆自然,這樣信手拈來,便讓我們瞭解到一個歷史時代的三綱五常、社會情狀。他説這些的時候,並不侷限於如此説事。他博古通今,説前朝歷史諸事,論當今社會各種情狀,端了一顆悲憫之心寫就這些歷史小評論。又見其文字多有辛辣、幽默,讓人讀時忍不住大笑了起來,把一本正經的歷史文化評論小書寫出了諸般趣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