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籬笆那邊賞析教案

來源:文萃谷 2.17W

初讀《籬笆那邊》覺得這是一首清新美麗的小詩。

狄金森籬笆那邊賞析教案

一個驚喜地發現了籬笆那邊有一棵草莓的孩子,心中充滿想要採摘的慾望,“如果我願/我可以爬過”明明是心中的渴望,卻因為怕“髒了圍裙”而猶豫;一句“草莓,真甜”,又把小孩子的天真可愛刻畫得真實甜美。如果Dear God和自己一樣是個孩子,他是不是和自己的想法一樣呢?

似乎在大自然面前,狄金森就是一個淘氣的孩子。這首詩裏跳躍着一顆單純的童稚的心,那心跳躍着對“籬笆那邊”鮮紅欲滴的“草莓”的渴望。這極具誘惑力的“草莓”,在詩中已不僅僅是一種水果了,它已被詩人抽象為孩子追求的世間美好事物的象徵。於是,世界也就在一瞬間濃縮成小的小的“草莓”。爬過那“籬笆”,“草莓”定會甜透所有的日子。

接下來的文字:“如果我願/我可以爬過”,卻有別樣味道,讓人體味出你的渴望中,竟有一種叫着“怕”的東西,意外地阻止了你爬過籬笆。怕“髒了圍裙”?怕“上帝”的苛責?那矮矮的“籬笆”也似乎突然間成了一堵難以逾越的牆,它規範着你的行為,它抑制住你那緣於心靈深處的甜蜜的衝動。就象現實一樣,追求個性的自由卻不得不受着傳統道德的束縛,追求事業的創新卻不得不受着傳統觀念的禁錮。

然後,你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想,要是“上帝”也是一個“孩子”,他也會禁不住草莓的誘惑,也會想着爬過那“籬笆”,一親“草莓”的芳澤?!。但Dear God不是小朋友,他早失去了那隻屬於孩子的單純的衝動。

你是否會因為“籬笆”的阻隔,輕易地放棄“草莓”的甜美呢?這是你留給世人蔘不透的問號。

喜歡這種在簡單生活中融入的思考,“草莓”似乎還在籬笆那邊,作着永遠未完成的夢~!

《籬笆那邊》課文分析

《籬笆那邊》主題

作為美國詩歌史中從浪漫主義向現代派過渡時期的代表,英美意象派詩歌的先驅者,艾米莉狄金森的詩作完全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毫無矯揉造作之氣,頗受讀者喜愛。

籬笆那邊的草莓,觸發了詩人無限詩情。'草莓'是這首詩的詩眼所在。如何理解草莓這一意象的內涵與外延,就成了解讀這首詩的關鍵。從內容上看,詩中的'草莓'彷彿引領着詩人回到了童稚時光,回想起了爬過籬笆採摘草莓併為此而擔心家長責罵的往事。然而經歷了情感挫折與人生孤苦的女詩人此時言説的則不僅僅是對往事的回憶了。'草莓'似乎代表着某種誘惑,某種隱祕的期盼,而這種誘惑與期盼恰恰是不被上帝允許的,或者説是不被傳統的勢力所允許的。然而,這種誘惑確實太強烈了?"草莓,真甜!')詩人無法抗拒。她多麼希望上帝也是個孩子,可是上帝真會爬過去嗎?這其中的複雜的心理感受與人生期待或許才是詩人想要表現的主題吧!

《籬笆那邊》思路

這首詩只有短短兩節,卻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浮想聯翩。第一節寫一棵草莓在籬笆那邊,那麼香甜誘人!'我'多麼想爬過籬笆採得草莓呀!第2節寫'我'站在籬笆這邊左思右想,到底該不該過去呢?如果過去就會髒了圍裙,上帝也會罵我;可如果不過去,又不捨放棄那香甜的草莓。在這種矛盾心情的支配下,詩人不禁幻想上帝也是個孩子——像孩子一樣抵受不住誘惑,像孩子一樣為得到草莓不惜爬過籬笆,弄髒圍裙。而上帝真會是個孩子嗎?

在這種表面化的解讀之後,我們或可對草莓有多樣的解讀,'草莓'即被賦予了象徵意義。那麼,'籬笆'、'圍裙'、'上帝'等事物也就有了其各自的象徵意義。順此思路賞析此詩,更可獲得一種獨特的心靈體驗。

《籬笆那邊》寫作特點

①靈魂的風景畫

狄金森的詩意象奇特,不循章法。她的詩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對人生、死亡愛情等都有獨特的觀點。她善於揭示人們心靈深處的愛恨情愁,其作品就像一幅幅靈魂的風景畫,她本人被稱為'靈魂的風景畫家'。

②短小、簡樸的詩風

狄金森的詩歌大都短小精悍,語言也單純簡樸。但這並不影響她詩歌主題的闡釋,相反卻給人以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回味的餘地。

《籬笆那邊》教法建議

《籬笆那邊》是首形式短小卻意味深遠,令人遐思的詩歌。在教學中應提倡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或人生感悟作多樣解讀。只要學生能理清'草莓'、'圍裙'、'上帝'等意象的關係,教師就應予以充分地肯定和鼓勵。

可指導學生閲讀狄金森其他風格相同的作品,以瞭解這位女詩人的創作風格和內心世界。如《假如我能縫補一顆破碎的心》中詩人對人生存意義的理解;如《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中詩人安於作無名之輩的.價值取向……

也可與我國詩人作品作比較閲讀。如與舒婷《雙桅船》比較閲讀,或與顧城的一字詩《生活網》等詩進行比較閲讀。從而加深對本詩在主題及寫法上的認識。

狄金森:籬笆那邊的渴望

讀你的這首小詩,起先總以為那詩裏僅僅是跳躍着一顆單純的童稚的心,那心跳躍着對“籬笆那邊”鮮紅欲滴的“草莓”的渴望。於是,世界也就在一瞬間濃縮成小小的“草莓”了。爬過那“籬笆”,那“草莓”真甜,它會甜透所有的日子。

然而,接下來我讀到的是這樣的文字:“如果我願/我可以爬過”,細細地咀嚼,卻品到別一樣的味道,體味出在你的渴望中,還有一種叫着“怕”的東西,意外地阻止了你“爬過”那“籬笆”。怕“髒了圍裙”?怕“上帝”的辱罵?“怕”的東西多了,那矮矮的“籬笆”也似乎突然間成了一堵難以逾越的牆,它規範着你的行為,它將你囿於了一個所謂的“合理”的時空,它抑制住你那緣於心靈深處的甜蜜的衝動。

於是,你就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想,要是“上帝”也是一個“孩子”,要是他也想着那可人的“草莓”,他的心也一定是與你相通的,也會想着爬過那“籬笆”,讓“草莓”甜潤他的日子。

可惜“上帝”不是孩子,他即使有能力“爬過”那“籬笆”,(或許那“籬笆”還是他自扎的呢)他也早沒有了那隻屬於孩子的單純的衝動。

“上帝”就這樣輕易地放棄了誘惑,因為他是“上帝”;而你呢?也會因為“籬笆”的阻隔,輕易地放棄“草莓”的甜美嗎?你留給了自己一個思考,也留給了世人一個不大不小的問號。

那“草莓”該紮根於你生活的土壤吧,那“草莓”該是你親手栽種的吧,怎麼在一瞬間站在了“籬笆那邊”,就有了一種猶豫不決?我知道,你的一生很少走出那片土壤的,你的心,和着那“草莓”的豔麗而跳動,在這樣的跳動下,你看着月落日起,聞着花香,聽着蟲鳴。於是,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生活也就融入了一種思辨,你把你的思辨棲居於你的文字中的意象,讓後人想着、猜着。

“昨天已經古老”,你對上帝説;可時間還小,你對自己説。於是,那“草莓”便豔豔地懸在了空中,它那豔麗的色彩,它那圓潤玲瓏的美好,便成為一個永遠斑斕的夢。

隔着這夢的,也許還是那諸多有形的和無形的“籬笆”,可“草莓”的誘惑是永遠的,因為那是出自於心靈的呼喚。無論是於稚嫩的幼童,還是於“垂老”的上帝,只要他的胸腔有着“心”的跳動,都無法抗拒。

這該是人世中的“大理”了,這樣的“大理”,讓你在生活的不經意中道出,實在是是你的大幸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