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課後賞析(精選5篇)

來源:文萃谷 2.34W

《珍珠鳥》是著名作家馮驥才的名篇,這篇短小的散文曾經被冰心老人讚譽為比他的“長短篇的小説和散文”都“光彩照人”。那麼,這篇散文究竟哪些地方在“熠熠閃光”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珍珠鳥》課後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珍珠鳥》課後賞析(精選5篇)

《珍珠鳥》課後賞析 1

《珍珠鳥》的確是一篇敍事抒情的好文章,“頭”起得“帶勁”,這“勁”中有無限的喜樂;“收”得有“味”,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練、細膩而又酣暢。馮驥才的這篇《珍珠鳥》寫的是這樣的光彩照人。前幾天我們在青年教師沙龍時學習了,給我的感受很深,下面是我看後的一點心得體會。

從文章本身來看,不管對我還是鳥的描寫是非常細膩。對“我”的描寫──“用吊蘭長長的、串生着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去驚動它們”;“用手撫一撫它的細膩的絨毛”。這些描寫細膩而真切,表現了“我”在營造人與鳥的信賴關係的過程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對“鳥”的描寫──“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格外輕鬆自在”;“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用小紅嘴“啄着我顫動的筆尖”;“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鑽進去”;“趴在我的肩頭睡着了”。這些對鳥兒神態、動作的描寫,細膩中滲透了作者的温柔之情、喜愛之情,把人的性靈賦予鳥兒,把珍珠鳥描摹得嬌憨可愛。

從文章整體來看到處洋溢着濃郁的感情。文章開篇就向讀者展示了“我”是個愛鳥有情,養鳥有道的人。雖然小鳥已經有了“舒適、温暖的巢”,但“我”仍舊為它重新加工,為珍珠鳥營造具有大自然氣息的綠色環境,並細緻入微地呵護着,使它們輕鬆自在地生活着。鳥兒對“我”由疏遠到親近的感情:怕人──喜人──近人──親人──愛人;小鳥每靠近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種舉動為前提條件的,“我”用超脱私慾的愛心為它營造了—個寬鬆、自由的空間,也因此贏得了它對人的信賴。

從文章的結尾來看,又是給了我們深刻的寓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這是一幅人與鳥相依相賴的動人畫面,是和諧自然的美好情境。“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點睛之筆,卒章顯志,閃耀着動人的`思想光彩:是信賴創造美好,是自由、寬容培育了信賴。

文章在開始部分用單獨一段強調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怕人”是珍珠鳥的突出特點,作者把這一點放在前面説,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鳥兒由“怕人”到“信賴”人,是文章的敍事線索,在線索的牽引下,文章交代了“我”對鳥兒的愛護和尊重,交代了鳥兒由膽小──漸漸膽大──開始親近我──完全相信我的變化過程,交代了作者內心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圍繞描寫對象的特點立意,使文章結構緊湊,脈絡清晰。文章根據珍珠鳥“怕人”這一特點巧妙地安排了珍珠鳥的出場方式,它隱居在繁茂的吊蘭葉蔓的後面,其形象的展現過程實際上就表現了珍珠鳥對人害怕程度的減弱過程。用逐層點染的方法描寫珍珠鳥的形象,真實再現了珍珠鳥小心試探,一步一步從隱居的環境中顯現出來的過程。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使文章感情昇華到新的境界。就象人鳥和諧相處,是因為“我”的超脱私慾的愛心為它們營造了寬鬆、自由的空間。是信賴創造美好,是自由、寬容培育了信賴。生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保護動物、珍視生命,用愛心去創造理想境界,對於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

作者把人的性靈賦予珍珠鳥,使珍珠鳥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幾個動作“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繞”“蹦來蹦來”等,活畫出一個頑皮的孩子形象。作者心中充滿温柔的愛意,用詩意的語言狀寫了人與鳥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正是因為作者對珍珠鳥懷着超脱私慾的愛心,用人性化的眼光觀照這天真的生靈,所以才能以細針密線繡出這人鳥相依相親的清雅畫卷。其實,人和人,社會和社會,國家和國家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世界和平的日子,只有從彼此信賴中才能得到!

《珍珠鳥》課後賞析 2

《珍珠鳥》是七年級下學期第六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和動物有關,從單元設置和珍珠鳥的教學情感目標來看,教師應着力引發學生對人和動物關係的思考,基於此在正式進入本單元之前,我在閲讀課的時候讓學生讀了自讀課本中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也讓他們擴大了閲讀量。

我的導入就從回憶《小狗包弟》開始,讓他們從小狗對藝術家的單純情感和巴金對小狗的歉意中看人和動物之間的單純情感引發到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得思考,進而轉移到本課馮驥才和珍珠鳥的親密關係的建立。

早讀的時候學生已經初讀了珍珠鳥,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切的體味作者營造的這種温馨和諧的氛圍,我選了一段輕靈、舒緩的音樂配合他們朗讀,在朗讀的時候特意設置了男生讀作者部分女生讀小鳥的動作部分的“分角色”朗讀,也在這種別有用心的設置中初悟人鳥的和諧共處是一個相互的過程。

從教學的整體思路和教學目標來看,在閲讀中體悟作者融喜愛於文字表述中

寫法是我的教學重點和能力目標,所以在設置情景閲讀的情境之後我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髮揮閲讀主體體驗的環節,經過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找出他們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説理由,並讀出自己理解到的情感。在他們的分析中我看出了學生讀作者對珍珠鳥的情感是理解的較好的,他們找到了描寫珍珠鳥的動詞和描寫神態的詞語,而且他們在每段的描寫後都給珍珠鳥下了帶形容性的性格評價。不過在讀的技巧上還有欠缺,所以我就鼓勵更多的人起來讀,在讀的過程中體味文字之中的情感,並提示他們應該重讀一些副詞,比如在第11自然段寫小珍珠鳥和我一起玩的時候,指出那些表示親近過程的副詞:先是、一點點、然後、再。作者在寫到小鳥在自己的肩上睡着的時候説“居然”,告訴他們這些詞語的運用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

我的教學設置還有一個難點,也是本課要完成的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激發學生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這個情感目標的實現也是探究文章的主旨有直接關係,所以我在領悟主旨的部分選擇了用梳理文章內容的方式逐步讓學生明確信賴的產生是作者別有用心的安排之下產生的,而這個信賴的過程也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於是我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最後形成的“美好境界”的過程中“我”的舉動和珍珠鳥的反映。在和學生的配合中最後生成了板書:

怕人鳥+愛心巢=輕鬆自在

伸小嘴+很少瞧=彼此熟悉

生雛鳥+不驚動=鑽出籠子信賴(美好境界)

出來玩+不管它=膽子大了

和我玩+不傷害=友好啄我

陪伴我+停下筆=安然入夢

還有在課堂上生成的一個想法,我覺得教師應該在解讀文本的角度上給學生一個高度,也正把單元目標往更深層次去挖掘和提升,作者寫動物和人的關係也應該讓我們引發到人和人關係的思考,信賴的.美好境界正是作者尊重珍珠鳥生長環境、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所以在黑板上列出了6個“公式”之後我由此導出“愛心+尊重=信賴”的結論。並也借尊重的話題分析了和學生一起看的《與法同行》中的《望女成鳳》,從反面看到了不尊重嚴重後果。

後記:

在拓展延伸部分,本想用法國小女孩tippi在非洲和野生動物的親切交往延伸學生的思考,不過時間的關係,這個想法沒有實現,不過現在想想,既然已經由動物和人延伸到了生命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愛,應該已經足夠了。

在評課的時候,大家給了我很多的中肯的評價和建議,我很開心,在語文教學的這個殿堂裏我已經開始大膽的觀賞身邊的風景了,並且我已經發現我也開始真正有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了。身在其中的感覺很好。我想我如果再講《珍珠鳥》,一定會把探究主旨和欣賞語言的位置調整,而且給學生更多的學法指導。

感謝七年級語文備課這次對我的研究課的諸多指導,唐主任精彩的“分角色朗讀”的創意讓我的課增色不少,遊老師的讀的保底要求讓我明晰了這堂課的方向,彭老師的肯定和與共同上課的丁老師的一起研究教案,都是我能把這堂課成功展現出來的幕後力量。還有那些在這段時間在我發燒生病時給我哪怕是一句問候的領導戰友同仁們,那些帶着温度的關懷也是讓我最終如期上課並從容完成任務的保證。

《珍珠鳥》課後賞析 3

主題思想

此文是一首人與自然之間愛的頌歌。文中通過人鳥相親的細膩描寫和濃郁的詩意、深刻的哲理,不僅顯示出作者對自然、人生的摯愛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間,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諦。正如文章中所寫,由於有愛,作者格外認真地觀察着小鳥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由於細心的觀察,進一步加深了作者對這天真的生靈的喜愛。文章中這種滿溢着愛意的描寫非常多,作者用輕盈活潑、疏密有致的筆觸給人們精心勾勒了珍珠鳥的形象,譜寫了一曲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頌歌。作者將人的性靈賦予無知的小鳥。用輕盈活潑、疏密有致的筆觸給人們精心勾勒了珍珠鳥的形象,譜寫了一曲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頌歌。結尾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閃耀着動人的思想光彩。不僅是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尊重對方的生存空間、思想空間,真正做到不以強凌弱、不以大欺小。有了信賴,無疑會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同時,作者説的是人鳥之間的關係,但文章的立意也並不侷限於此。此文着意描摹了生活,作者在所描寫的現實生活中又附麗了深刻的哲理,因此這篇生動雋永的散文便藴含了很強的寓意。文章絲毫也沒有觸及現實生活,但誰讀了這樣的故事,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信賴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準則。此文的真實立意在此,作品的高超巧妙也在此。

寫作思路

“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一開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語氣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並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輕鬆基調。通讀全篇,讀者始終被作者的筆牽引着,被人對動物的關愛之情籠罩着,與作者一起悉心體察着這可愛又怕人的鳥的一舉一動。在關愛之情的驅使下,“我”主要為小鳥兒做了兩件事:第一,雖然小鳥兒已經有了“舒適又温暖的巢”,但“我”仍舊精心為它重新加工、佈置了一個幽靜、安全的居室,並按時給它們添食加水;在温馨和諧的環境中開始新生活的小鳥“輕鬆自在”的叫聲,也許就是它對主人的感謝。第二,“我”按捺自己的好奇心,決不因為所謂的喜愛而輕易打擾小鳥兒的生活;在以後的日子裏小鳥對“我”的逐漸親近就是對這份愛的最好回報。“怕人”是珍珠鳥的突出特點,作者把這一點放在前面説,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鳥兒由“怕人”到“信賴”人,是文章的敍事線索,在這條線索的牽引下,文章交代了“我”對鳥兒的愛護和尊重,交代了鳥兒由“膽小──漸漸膽大──開始親近我──完全相信我”的變化過程,交代了作者內心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圍繞描寫對象的特點立意,使文章結構緊湊,脈絡清晰。最後,作者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結束全文,可説是水到渠成。是信賴創造美好,是自由、寬容培育了信賴,這便是人們讀此文後的結論。另外,從文章結構上看,此文以雛兒降生為限,可把全文分為兩部分。之前,作者充分記述了以吊蘭垂蔓為裝飾的温暖的鳥巢,描繪很細,為後文奠基,然相比之下,仍是寫意。之後,作者以工筆擬人的筆觸寫了雛兒,寫了小鳥與“我”的情感交融,描繪微妙細膩,其聲在耳,其形在目,其情在心。雛兒那天真的神態,愉快的跳躍,……十分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已經對“小傢伙”已是舐犢情深了。兩個部分,思路分明。

藝術特色

讀着《珍珠鳥》,不由想起了古代一些詩人的詩篇。南朝江總對自家樑上的小燕愛如子女,曾以他芳豔之筆,細細勾畫出小燕的活潑之態:“二月春暉暉,雙燕理毛衣。銜花弄藿蘼,拂葉隱芳菲。或在堂間戲,多從幕上飛……”(《燕燕于飛》)小燕銜泥弄草,拂葉啄花,出入廳堂,扯動簾帷,活像自家頑皮的兒童,人鳥之間非常和諧、信任。人的存在,使鳥兒有了依託,鳥的存在,給人的生活平添了許多情味。南宋詩人陸游有一首著名的《詠燕》詩,與江總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初見樑間牖户新,銜泥已復哺雛頻。只愁去遠歸來晚,不怕飛低打着人。”小燕那麼喜愛家園、依戀巢穴,同主人的善意與親愛不無關係吧。與鳥兒建立起深厚情誼的莫過於唐代大詩人杜甫了:“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自今以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三絕句》)詩人與鸕鶿初次相遇,便很快取得諒解與信任,進而成為須臾不離的朋友。秦韜玉筆下的燕子,與主人不僅相互信賴,而且相互體貼:“不知大廈許棲無?頻已銜泥到座隅。曾與佳人並頭語,幾回拋卻繡工夫。”(《燕子》)燕子並沒徵得主人的同意便銜泥築巢了,因為它清楚地記得,昔年它與佳人在此並頭相偎,軟語呢喃,多少回惹得她目注神移,拋卻繡工,燕與人靈犀相通,融為一體。大凡真正的文學家,大都熱愛世界,熱愛人生,熱愛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乃至一花一木、一鳥一蟲。馮驥才對珍珠鳥的喜愛,與杜甫、陸游等大抵是一脈相通的。《珍珠鳥》雖是散文,但其盎然詩意並不亞於詩篇。那細膩的筆觸、綽約的文姿、委婉的風格、清雅的格調,處處洋溢着濃郁的詩意,直若一首動人的抒情詩。且看作者對人鳥相親的一段描寫:“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着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接下來,見主人如此友善,便“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着我顫動的筆尖……”最後,“這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着了。”這親暱之情,友愛的善意,來自作者崇高的情感和理想。而作者的理想,卒章顯其志,這就是篇末那句意義深邃的話:“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文章輕柔婉約,卻也波瀾跌宕。開篇説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於是竹籠高懸,吊蘭遮掩,添水加食都不敢睜大眼睛驚動它們,結果,小鳥由怕人到喜人、近人、親人、愛人,最後簡直與人融為一體。其間暗呈跌宕之姿。篇首寫朋友送來一對珍珠鳥,自己倍加珍愛、精心照料,似乎是寫這一對,然而寥寥幾筆過後,一隻小珍珠鳥誕生了,重彩濃墨便落到雛鳥身上,它的父母不過起了鋪墊作用。這小雛的無賴、天真遠勝過它的父母,對它的描繪,筆觸益發輕盈活脱,這不僅使文章疏密有致、濃淡相宜,而且色彩斑斕,呈現跌宕變幻的景象,使人讀來興味益濃。

《珍珠鳥》課後賞析 4

這真是一篇敍事抒情的好散文,“頭”起得“帶勁”,這“勁”中有無限的喜樂;“收”得有“味”,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煉、細膩而又酣暢。馮驥才的作品我讀的多了,長短篇的小説和散文……但都不像這篇 《珍珠鳥》 這樣的光彩照人。

他開頭一句就是“真好!” 因為朋友送他一對珍珠鳥。他沒有把這一對“怕人的鳥”掛在空蕩蕩的屋子當中,而是把籠子掛在窗前的“串生着小綠葉的” “異常茂盛的`法國吊蘭”的濃陰裏,使它們感到清幽、安全而輕鬆自在。

窗外的陽光,通過吊蘭的密葉,“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只見有“可愛的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他沒有扒開葉蔓去看它們,但他們就這樣地漸漸熟悉了。

美麗的故事,還在後頭。“三個月後,那一團愈發繁茂的綠蔓裏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一隻雛兒出生了,他更不去驚動它們了,只如常地添食加水……

不久,一隻“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的小珍珠鳥,從鳥籠的疏格里鑽出來了,它歡暢自由地在他屋子裏飛來飛去,隨意地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因為“我不管它”,它最後就落到他的書桌上,越來越近了。

他“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着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它用嘴啄着他的筆尖,他用手撫着它細膩的絨毛,他們就這樣“無猜”地友好着。

終於有一天,它竟然落在他的肩頭上睡着了,“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

於是美感湧上了他的心頭。

他“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其實,人和人,社會和社會,國家和國家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世界和平的日子,只有從彼此信賴中才能得到!

《珍珠鳥》課後賞析 5

一、寫意:疏處跑馬,感受默默關愛

我們發現,周老師處理課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時,只抓住一個主問題:哪些地方寫出了“我”喜歡珍珠鳥?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找出關鍵語句在小組內交流,體會作者在“一卷乾草”和“幽深藤蔓”中寄託的默默關愛。這樣的處理,簡潔明瞭,不蔓不枝,直抵文本的核心。我們同樣注意到,周老師的課堂,情感一脈如汩汩清流,綿綿相續。為了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周老師在課前談話中加了一處“閒筆”:你喜歡什麼鳥,為什麼?閒筆不閒,深具匠心。這樣一個問題巧妙利用了學生的前認知,勾連起生活和文本,激盪起學生心中對鳥兒的喜愛之情。緊接着,周老師緊扣“真好”一句的特殊語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那種迫不及待要和讀者分享的喜悦之情,感受冰心老人所讚賞的“帶勁兒”的開頭,使學生自主的感悟和教師的引導、名家的賞鑑交相輝映,形成欣賞的“復調”。學生的自讀自悟是在這樣的情感牽引下進行的,那麼他們的發現和交流便不是停留於文字符號的表面,而是深入到文本肌理之中去了。

二、工筆:密不插針,體會脈脈注視

依循課文第一部分體會到的作者對珍珠鳥的關愛之情,周老師巧妙地創設了情境:一個小籠,幾株藤蔓,數聲鳥鳴,讓學生對鳥籠裏的世界無比好奇。當學生輕手輕腳地靠近鳥籠,撥開綠蔓時,那種既驚喜又小心的微妙心理又豈是單純地閲讀文本所能獲得的體驗?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説:“欣賞是情感的操練,可以增加情感的廣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欣賞……直接的影響是在情感上。”情感在情境中延續。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教學,周老師分為幾步走:

(1)默讀第四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圈出並交流描寫活動地點的詞;

(2)按照課文介紹的順序,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簡要説説小傢伙在屋裏的活動過程;

(3)一邊演示一邊説;

(4)思考:看了演示,你有什麼發現?

這一部分教學,對文本內容進行梳理,幫助學生藉助關鍵詞,理清珍珠鳥的活動順序,通過在情境中的演示,發現珍珠鳥和“我”的空間距離越來越近,進而感受和“我”的心理距離也是越來越近。以往的許多教學就止步於此,想來也是沒錯的,文本的思想情感學生不是也體會到了嗎?但是,這樣就夠了嗎?學生的發現是不是太理性了呢?朱光潛先生曾説:“不愛好詩而愛好小説、戲劇的人們,大半在小説和戲劇中只能見到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這些故事以外的東西就是詩。”這樣的品悟借鑑到這篇文章之中,在“故事之外”才有詩性在,在順序之外才有意藴在。周老師的教學設計再一次顯示出高出他人一籌之處。既然作者馮驥才將人的性靈賦予珍珠鳥,那麼,“小珍珠鳥在離‘我’越來越近的過程中,它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呢?”“你們就是可愛的小珍珠鳥……起先,你只在籠子四周活動,有沒有到其他地方去?這個時候你心裏在想什麼呢?”“隨後,你飛到了哪裏?你的心裏又是怎麼想的呢?”角色的轉換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學生嘗試深潛珍珠鳥的內心,體驗它對作者的試探、觀察、親近直至親暱、信賴的心路歷程,最後通過同桌兩人“一人扮演作家,一人扮演小珍珠鳥”的情境表演達到情感的高峯體驗。歌德説過:“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一祕密。”這裏的形式就體現在珍珠鳥活動地點的轉換,體現在一系列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中,單純地從內容上去理解終究只能得到膚淺的印象,追問作者“為什麼這樣寫”才能真正透過“形式”領會文本的意藴。其實,在小珍珠鳥一步步與“我”親近的過程中,還隱藏着作者自始至終關注的目光。當小珍珠鳥剛剛出生,作者就開始關注,然而僅僅是目光的關注,並沒有去打擾;當小珍珠鳥進到屋裏,立在書櫃頂上,撞到燈繩上,落到桌上,作者都只是用脈脈的目光注視着,小鳥仍然擁有屬於它的自由天地。唯有這樣超越功利的愛護,才能換得小鳥對“我”的一步步信賴,而這“一步步”,正是通過那些富有節奏感的表示順序的詞語折射出來的。

三、餘韻:我的一點設想

周老師執教的是《珍珠鳥》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涵蓋了第一至四自然段,不禁讓人疑惑:她的第二課時將會怎樣安排呢?周老師在課尾是這樣預告的:“一隻本性十分膽小的珍珠鳥,竟然能這樣一步步地親近我,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和‘我’的表現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又給我們怎樣的啟迪呢?”可以猜想第二課時她將重點放在文末哲理的感悟上:“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經過第一課時的閲讀感悟,文本的哲理意藴已經呼之欲出,第二課時如果僅僅作如上安排,顯然不夠充實。那麼,我們的第二課時還有哪些可能呢?我嘗試提出幾點設想。第一,引進原文,對比閲讀。閲讀馮驥才的原文,我們發現文中許多語段被刪去。比如第二自然段單獨成段的“有人説,這是一種怕人的鳥”,又如“陽光從窗外射入,透過這裏,吊蘭那些無數指甲狀的.小葉,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駁駁,生意葱蘢。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這些語段,有的和後文前後對比呼應,達成文脈的完整;有的詩意盎然,充分體現馮驥才散文的語言魅力。這些語段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不存在理解上的難度,提供原文以供欣賞,更能促進學生文學情趣的培養。第二,同題材文本,同中存異。許多大作家都曾經寫過自然界的生物,寫得打動人心的篇章都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賦予它們人的性靈。楊絳先生筆下的花花,老舍先生筆下的貓、母雞……往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這哪裏是動物,分明是孩子,是夥伴,是親人啊!難怪楊絳先生在文章最後説起花花的離去,不由發出沉重的歎息:從此不再養貓。唯有注入深深的情感,才能打動自己,打動讀者。對同題材文本進行羣文閲讀,感受不同作家的寫作風格———《花花兒》一文在平靜、剋制的語言下暗湧的深情,《貓》的並列語段,《母雞》的欲揚先抑……通過互文比較閲讀,進一步感受作家表達情感的方式,以及思考為何用這種方式,一定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思維挑戰和審美愉悦。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讀寫結合,進行遷移訓練,那就又涉及寫作課的範疇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