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讀後感精選11篇

來源:文萃谷 2.22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城南舊事》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城南舊事》讀後感精選11篇
《城南舊事》讀後感1

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説,把他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林海音

她默默地想,默默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悦耳的鈴聲,童年彷彿臨於心頭。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愚騃而神聖的。小説以一個孩子——英子的視角記下她遇見的人,經歷的事。旁知的敍事特點讓作者本人站在情節之外,純真的眼神,客觀的描述,亦給讀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

小説以1923——1929年的北京城南為背景,以小女孩英子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小説中關於北京的傳統風俗、服飾等描寫極為細緻,絲絲入扣,可見作者對北京的熟悉。

全文分為五個部分,“惠安館傳奇”中,對心上人始終不渝,對失去的孩子念念不忘的秀珍,因為行為舉止與常人不同就被視為瘋子,她真的瘋了嗎?在她瘋瘋癲癲的外表下藏着一顆世俗之人無法理解的痴心。

為了供一直考全校第一的弟弟讀書,他幹着自己不齒的行當,卻又不願意讓別人説他是壞人。他自己不上進,他希望別人上進;他自己沒有明天,他希望別人擁有美好的明天。這樣的人卻不能安然地走在陽光下,只因為他是一個小偷,這是何等的悲哀!待到他日,他是否還會記得曾許下的“我們看海去”的誓言?英子會記得,我們也會記得。

因為不堪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蘭姨娘休了自己的丈夫,住到了英子家裏,她不僅給英子打開了一扇新奇的窗户,也讓英子早早地看清了大人之間的關係的複雜。她最後愛上了一個進步青年,並與他共同奔赴他們理想中的美好的新生活。

陪伴英子童年的宋媽,原本是為了改變家裏窘困的狀況,才丟下自己的孩子,到別人家裏當奶媽,她在別人的孩子身上傾注了自己作為母親的全部感情,對他們無微不至,疼愛有加。可結果卻是自己的兒子死、女兒失。她在尋找女兒未果的情況下終於決定回家,在臨行前仍對主人家的孩子千叮嚀萬囑咐。這樣善良的人,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留在英子腦海裏的不單單是驢打滾兒的香糯,還有對宋媽的不捨和思念。

有人説,父親是因為愛花才有了英子等姐妹,父親死了,花落了,花魂是跟着故人去了嗎?父親的花兒落了,英子也長大了。她已經學着給大人安慰,學着當做別人的依靠。

林海音説,多少年後,城南遊藝園改建了屠宰場,城南的繁華早已隨着首都的南遷而沒落了,偶爾從那裏經過便不勝今昔之感。這並非眷戀昔日的熱鬧生活,那時的社會習俗不值得一提,只是因為那些事情都是童年經歷的,那是真正的歡樂,無憂無慮,不折不扣的歡樂。經過時間的洗滌,停留在我們內心深處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原來都是歡樂的。

童年,那些如青葱般的歲月承載者我們成長的軌跡,它不是一座孤島,被遺忘在夢的角落。它在我們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們帶着這些印記,走完一生。

《城南舊事》讀後感2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余光中説:“上海 是張愛玲的 北京 是林海音的。”

張愛玲骨子裏有着深深的孤傲 典故 比興 俯拾皆是 代表上海的精英意識 可敬而不可親

林海音懷有一顆 赤子之心 熱愛生活 語言真實流露 代表北京的包容精神 可親可愛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序裏面寫

“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這樣的愚騃(ài 含義:傻)而神聖嗎?”

英子的童年 有斜嘴笑的蘭姨娘 騎着小驢回老家的宋媽 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叔 椿樹衚衕的瘋女人 井邊的小伴侶 藏在草堆裏的偷兒... ...

雖然 每一段故事的結尾 裏面的主角都會離英子遠去 一直到最後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 親愛的爸爸也去了 童年也就這樣結束了 不過 在她的童年裏 她用一顆嬰孩般純潔的心去靠近 接觸 熱愛他們 怎樣也好 每一分記憶 都是成長

孩子們需要等到花落了 知道自己不是小孩子了 才能等待下一次花開

三毛説:“童年 只有在回憶中才成就了那麼完美”

駱駝隊伍 過來時 你會知道 打頭兒的那一匹 長脖子底下總會繫個鈴鐺 走起來 “鐺 鐺 鐺 ”地響

“為什麼要系一個鈴鐺?”我不懂的事就要問一問

爸爸告訴我 駱駝很怕狼 因為狼會咬它們 所以人類給它們戴上了鈴鐺 狼聽見鈴鐺的聲音知道那是有人類在保護着 就不敢侵犯了

在我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對爸爸説:“

不是的 爸! 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 沒有一點點聲音 你不是説 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 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着從胃裏倒出來的食物嗎? 一定是拉駱駝的人們 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 所以才給駱駝戴上了鈴鐺 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 笑笑説:

“也許 你的想法更美些。”

一片一片又一片

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是一首不會做詩的皇帝做的詩 最後一句還是他的臣子接上去的 但是念起來 很順嘴 很好聽

有的時候的確 食慾更能喚起記憶

就像 英子最喜歡吃 佛照樓的八珍梅 吃了就會開心

在家裏長長的街道上 全是誘人的食物的味道躲過了甘甜的栗子 躲過了紅豆口味 椰子口味 巧克力口味的鯛魚燒 躲過了辣沖沖的涮串 躲過了熱騰騰的關東煮 卻怎麼也熬不過漫漫深夜 所以拉着媽媽在街上轉一圈 隨便吃吃 心情就好起來啦 哪裏都不痛了

都説童年是 口袋裏閃亮亮的糖紙 是怎麼也忘不掉的最最美好的回憶

我問媽媽:“為什麼我對童年印象這麼淺?”

媽媽説:“你小時候可比現在可愛多了!”

看來 每個人 都有可愛的童年

我小時候最喜歡 拉着媽媽到江邊去玩 在聞起來就有好多魚腥的河邊 看着大人釣魚 在小橋上和一羣小朋友一起抓蜻蜓 抓螞蚱 抓蝴蝶 在江邊樹林裏 盪鞦韆 滑滑梯 捉迷藏 因為聽説草地裏放了蛇 飛快地跑進去再飛快地跑出來 證明自己膽子大 爬上一棵長得歪歪扭扭的樹 一直聊天到天色漸漸暗下來 或者 只是單純的你追我跑

呀 我的童年好淘氣 我的印象並不淺呀

《城南舊事》讀後感3

《城南舊事》這本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只是真正認真地去品味它,還是在去年冬天的下午。那個下午,陽光很好,就像這本書的語言,一直暖進我心裏。

這本書一共講述了五個故事,這五個故事的字裏行間都透着那麼一絲不易發覺的憂傷和濃濃的.孩子的氣息。主人公英子,從一個天真幼稚、無憂無慮的孩子到一個擔當起家庭重任的少女,從幼稚到成熟,這是成長的過程。而那一個個憂傷的故事是成長的主動脈。

惠安館的秀貞,想必是極美的女子罷:一條長至腰間的麻花辮靈蛇一般纏繞在脖頸上,紅色的頭繩在冬日裏與陽光互相挑逗着。好看的杏眼,打量着這個讓她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碎花布縫製的衣裳俏皮又可愛。硃紅色的門上,靠着這樣一個美麗如花的女子,別説是小英子了,就是我也會忍不住湊上去和她聊一聊。秀貞是可憐的,沒了丈夫,沒了孩子,還被人們口口聲聲説成瘋子。再看看妞兒,她是一個可愛的人兒。光是看她眼底下兩個細細小小的淚坑,就格外惹人憐愛。她有着小黃鸝似的妙嗓子,還有一副俊秀可愛的俏模樣。這樣的女孩本應該像英子一樣,被父母捧在手裏,可她卻被拋棄在城牆根,被一對夫婦撿來作為掙錢的工具。這樣的身世,着實可憐。

在這個故事的最後,我以為會是歡樂的大團圓,但事與願違。雖然作者並沒有直接點明故事的結局,但卻真真切切地讓人感到了一絲來自心底的憂傷。

五個故事中,我最喜歡《我們看海去》。也許是因為我和英子同樣嚮往大海;或是因為我十分喜歡那個蹲在草叢裏的人,不管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再或者是沒有理由,喜歡就是喜歡,簡簡單單的喜歡。跟英子一樣,我是分不清天空和大海的。我曾經多少次抬頭仰望天空,嚮往着大海的景色。我似乎看到過海,但那只是在夢裏,在厚重的大書裏,在午後的遐想裏。我也分不清好人與壞人。人與人的心隔得太遠了,遠到沒有一座橋樑可以連接它們。我曾那麼用心地去凝望他們的眼睛,但他們那心靈的窗户太髒太厚了,除了灰色,我什麼都看不到。草叢裏的那個人,是好人罷——他是那麼愛他的弟弟,愛到可以為了他去犯錯。草叢裏的那個人,是壞人罷——他偷了東西,他是個小偷。我想象過那個人被抓走的情景——他一定低着頭吧,因為他不想讓他的弟弟看到,他也不想讓英子看到。圍觀的人議論紛紛,而英子卻躲在母親身後,眼泛淚花。她記得,他説過,他不是壞人。他答應過,要和英子一起看海去。但這些都在人們的譴責聲中落空了,就像大海中的浪花,沉沒在無盡的海浪中了。然而,只有英子知道這其中真正的故事。

我不喜歡驚天地泣鬼神的哀傷,反倒是《城南舊事》這樣淡淡的憂傷更讓我心痛到窒息。“秀貞”“德先叔”“蕭姨娘”“那個人”“宋媽”還有“父親”的故事那麼輕,卻又那麼沉重。

沒有憂傷的成長是殘缺的。

讀了《城南舊事》後,我對這句話堅信不疑。

《城南舊事》讀後感4

很喜歡這本回憶性小説,英子的聰明伶俐,她幼稚的心靈中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在她的世界裏,駱駝帶鈴鐺是為了長途跋涉的時候能有一點點聲音的陪伴,給拉駱駝的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宋媽口中惠安館的瘋子是一個可愛的大姑娘,偷東西的年輕人的是個善良的人。

英子對什麼都好奇,對秀貞,對思康。在大人的眼中,思康是一個不值得愛戀的人,而秀貞卻一直在執着的等着他,櫃子裏還留着六年前思康穿過的大棉襖。在小英子的世界裏,只要肯去努力,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事情,後來她也確實讓秀貞母女團聚了。英子對於人性天真單純的認識和書中的大人們形成了極大的對比,側面反映出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人世間複雜的情感以及人們面對世態變化的無奈。

因為小桂子脖子後頭正中間的一塊青色的胎記,而妞兒的脖子後邊正中間也有一塊胎記,在英子的幫助之下,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了,但是卻在去找尋思康的路上,慘死在了火車輪下。這件事也讓英子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複雜與苦楚。

蘭姨娘,在文中是一位風流婉轉光彩照人的人物。蘭姨娘不僅長得美,心思也特別的細,對人好。可是在蘭姨娘三歲時,她的生母親為了她生病的哥哥在她三歲的時候就把她賣了,而後又淪落為風塵女子,過着人前歡笑人後落淚的日子。被人贖身後,她敢闖敢拼,敢於與命運抗爭,總是把握一切機會去解救自己,最終與德先走到了一起。

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最後一章,表達出了最深切的情感。國小畢業典禮當天,英子衣襟上彆着一朵夾竹桃,夾竹桃是英子爸爸種的,可是爸爸病倒了住在醫院裏不能來,媽媽就用一朵夾竹桃代表爸爸來陪伴着我。六年前,爸爸參加了學校歡送畢業同學同樂會時,要英子好好用功,六年後也能代表同學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而今,英子要完成六年前爸爸的希望了,爸爸卻不能到達現場。在畢業典禮開始時,英子滿腦子都在回憶爸爸和自己説過的話,教自己做過的事情。大量的環境描寫,一系列的細節描寫,比如爸爸給我送來花夾襖?把爸爸對女兒的愛凸顯得淋漓盡致。

畢業典禮結束,英子走進了家門,家裏靜悄悄的,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在院子的小板凳上,玩着沙土,而英子卻意識到了旁邊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去醫院看爸爸最後一眼的時候,英子經過院子,對着垂落的夾竹桃,英子説: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的感慨。

雖不再是小孩了,而她心靈的童年永存了下來。童年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夢,自由自在,真而無邪。

我佩服小英子的勇敢,無論是對惠安館裏的瘋子,妞兒還是和小偷叔叔約定一起去看海。但文章最後説到,他是個小偷,為了生存,為了贍養老人,供養弟弟上學,才不得已走上犯罪道路,現實和理想終究有不可逾越的距離,這一段引人深思。

《城南舊事》讀後感5

在一片廢墟中,周圍還瀰漫着戰爭過後留下的氣息。一朵朵、一簇簇粉紅的桃花長在枝頭,映在水中?她們都是出於非常富有的家庭裏。經過人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幾天幾夜的奮力搶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蹟。可時間在走,我們自身也在成長,更多知識被送到腦海裏,而我們也要重新認識父母的愛了?

在“惠安館傳奇”這個故事裏,我覺得最感人的是那個“瘋子”——秀 貞,她很可憐,剛剛生出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孩子,就這樣被母親扔掉了。雖然後來孩子回來了,但是在她失去孩子的時候受了都大的苦啊,沒人和她玩,每天都是那麼得看着來往的行人,人們還叫她“瘋子”,相信看過的人一定都知道,這個姑娘真的是個瘋子嗎?她要是真是瘋子,那麼她怎麼會記得那麼多的故事呢?或許她真的有點神經,可她並不是瘋子啊,他們這麼説她,是不是太不尊重她了呢?好歹她也是個姑娘啊!姑娘家要得就是面子啊!要是你是她你會怎麼想呢?

在“我們看海去”這個故事中,主要是講述了那個躲在草叢裏的人,還有那篇課文“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着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你認為那個躲在草叢裏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如果光從他偷東西來看,或許你會認為他是個壞人吧!但你要從全文來看,他不是説了嘛:“我就是小時候貪玩,書也沒念成,後悔也來不及了。我兄弟,那可是個好學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氣。他説,他長大畢了業,還要飄洋過海去念書。我的老天爺,就憑我這沒出息的哥哥,什麼能耐也沒有,哪兒供得起呀!奔窩頭,我們孃兒仨,還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呢!” “我那瞎老孃是為了我沒出息哭瞎的,她現在就知道我把家當花光了,改邪歸正做小買賣,她不知道我別的。我那一心啃書本的弟弟,更拿我當個好哥哥。可不是,我供弟弟唸書,一心要供到讓他飄洋過海去念書,我不是個好人嗎?”從這裏看可以看出他的心態嗎?

從“蘭姨娘”這個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出那個 蘭姨娘應該是很漂亮的吧!還有那個德先叔應該也不是那麼兇的吧!從這兩個重要角色中,我們可以看出,蘭姨娘對我是很好的,她給我做“西瓜燈”,而且她也很喜歡説笑,文中有句話就説出來了“蘭姨娘在我們家住了一個禮拜了,家裏到處都是她的語聲笑影。” 我從《城南舊事》這本書中再次看到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快樂的;我的童年是温馨的;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喜歡這本書,不光是為了它寫的內容很符合我們的年齡,而且它裏面的故事好温馨,有父母照顧你的一舉一動;有好朋友關心你的一言一行;真的好温暖,讓我的感觸特別深,我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

《城南舊事》讀後感6

《城南舊事》寫的是林海英在北京城南的趣事。她的童年是那麼令人嚮往;那麼讓人羨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慧安館的故事。慧安館主要是講小英子幫助一個在別人眼裏是瘋子的人找到孩子。林海英寫出童年幼稚真實的感覺把我深深的感觸了。我更觸動我的是小英子那刻骨銘心的童年。不過,小英子在國小六年級時就沒有了爸爸,讓人覺得很可憐,也很惋惜。小英子那麼小就沒有了父親,卻還能堅強樂觀的長大,讓看實覺的很佩服。更何況還成了一個大作家,更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讀書心得:童年卻不能繼續了!夾竹桃落了,英子長大了,不能再是小孩子了想想小英子的不幸,又想想我們的幸福,我實在感到太慚愧了。當小英子幫媽媽幹活,領弟弟妹妹時,我們卻依偎在媽媽的懷裏撒嬌。當小英子幫媽媽煮飯時,我們卻在外面玩。當小英子幫家裏作家務洗衣服時,我們卻坐在電視機旁看動畫片……就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小英子卻成了一個大作家,生活的坎坷磨鍊出了小英子這樣的一朵永不低頭的梅花。《城南舊事》這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指引着我走向成功的道路。莎士比亞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談話。這句話説的一點兒也不錯,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城南舊事》就是一本值得我們仔細體會琢磨的好書。

這些天,我看了一本好書,名字是《城南舊事》。這本書是被稱作台灣祖母屆的人物林海音所寫,講述了林海音童年在城南時的悲歡離合。

這本書的內容是:林海音五歲時跟隨父母漂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衚衕裏,一住就是二十幾年,這裏也就成了她的第二故鄉。林海音在這條衚衕裏,認識了許多朋友:小桂子,小栓子,妮兒等,還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

這本書描寫了舊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其間英子也經歷了成長的變故。也就是這樣,一個個人物開始走進故事裏:惠安館內被稱作瘋子的姑娘秀真,英子的好朋友妞兒,為供弟弟上學而無奈做小偷的哥哥,因病去世的爸爸……他們都是英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教會她許多道理的人。

本書中的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去看這個雜亂的社會,對那些複雜的人和事,她有着特別的理解和看法。她有分不清的事,比如分不清海和天,她覺得太陽是從碧藍的大海上升起來的,但它也是從蔚藍的天空中升起來的。她的身上有種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有顆助人為樂的心。有一次,她為了讓別人一家團聚,竟然把媽媽的的手鐲拿去給他們做盤纏,這幾乎是一個成年人都不可能做的事情。這讓我想起一句俗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城南舊事》讀後感7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題記

小油雞吃米,海上旭日升,豆蔻涼蘇蘇,驢兒打個滾兒,夾竹桃怒放。駱駝,慢慢走,鈴聲悦耳,童年已不還。

這是如琉璃般的世界,一切晶瑩、美好。我看到了她,一個稚嫩的孩童,坐在小凳子上望着車水馬龍的街市,無聊地數着石子的個數,邊數邊想:他們為何神色慌張,行色匆匆,是時間不夠用嗎?我把時間借給他們好了,反正我也閒得慌。後來那些多餘的時光慢慢沉澱,拖住她的腳步,是她寸步難行。那時再想起那些人們,她才恍然大悟:他們不是時間不夠,是時間太多,將他們的心拖住,拖進迷茫的深淵,他們走投無路,才如此慌忙地掙扎啊。想到這一點的她,也早已步入深淵,和童年告別。

我坐着時光機,將電影回放,看見那個孩子,她在古老小鎮生活;在土灰色的古老牆上寫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拾起一枚枯敗的銀杏葉;握着小小的硬幣激動地跑去買個包子;為包子的落地而嚎啕大哭……她是誰呢?我絞盡腦汁地想,絞盡腦汁地想。她似曾相識,卻又實為路人,想不起來了,罷了,讓它隨風去罷。

我坐着時光機,將電影快進,看見那個大人。她在高尖大廈工作,早已熟悉孤影對陣,放言嘲笑那些堅持夢想的人們:夢想不能當飯吃。踏碎無數人的夢想,對金山銀山不屑一顧,沒有任何人能融化她心中堅冰,她從不落淚,從不展露笑顏……她又是誰?我絞盡腦汁地想,絞盡腦汁地想。她似為路人,卻又實曾相識,想不起來了,罷了,讓它隨風去罷。

我們在無數相遇相別中長大,相遇的是世態炎涼,相別的是永不再見的童年時光。慢慢,我們終於分清了海和天,分清了好和壞,但我們再也分不清旭日和殘陽,再也分不清駝鈴和風鈴,童年,一去,便不還。

北平是個憂傷的城市,但憂傷中帶着幸福。沒有人會忘記那個初夏,她坐在木色的小凳上,伴着奶媽忽高忽低的“紅掌撥清波”,支着頭進入夢鄉,夢裏江南細雨如煙,夢裏烏蓬輕盈空靈,夢裏無名白花悄然落,知多少……

此後,她不斷迷失,但故鄉永在她生命中細碎作響。夜半鐘聲又傳進小船,船槳搖碎水月,她支着頭,進入夢鄉,夢裏故鄉的烏蓬仍似從前輕盈空靈,夢裏童年無聲過,氤氲雨後清夢,夢裏無名白花悄然落,知多少……

我走近了拉克西斯所守護的沙漏,欲把沙漏反轉。忽見那煙雨迷濛,將愁思瀰漫,纏繞復纏繞。舊牆立於我眼前,字跡已斑駁……待醒時,已是“沉舟側畔千帆過,到鄉翻似爛柯人”,塵滿面,鬢如霜,沙漏已腐朽,女神已消亡。琉璃般純淨的世界開始晃動,花兒落盡,天地變色,已到夢醒時分。

小米已腐爛,海上夕陽殘,豆蔻不復還,驢兒早殤亡,夾竹桃凋零。駱駝慢慢走,鈴聲仍悦耳,夕陽西下幾時回……

《城南舊事》讀後感8

隨着“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撫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歌聲,我彷彿走進了二十世紀的一位小女孩英子所居住在北京的那條衚衕,彷彿又走進了她的那段“城南舊事”。

幾十年前,六歲的小女孩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衚衕中,她的世界是單純的,充滿疑問的,她從不在自己心靈的世界中上鎖,總是任由人們進進出出,所以她結識了第一個朋友:“瘋女人”秀珍,秀珍的女兒小桂子被家人遺棄,生死未卜,在英子的幫助下,認出小夥伴妞兒就是秀珍離散六年的女兒小桂子,但在她們回家途中慘死在火車輪下,母女倆慘痛的經歷在後來英子人生中成為了無法忘卻而又時常浮現在腦海中的噩夢。

而後,英子喬遷到新簾子衚衕,她認識到了一個以偷盜為工作的年輕人,他為供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竊,英子覺得她很善良,命運本不該如此,動盪歲月的背景下,這位年輕人在英子充滿童稚的眼中,既偉大,又渺小,而且不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他被英子無意揭發,並因此行竊中被抓,從此,在英子的生活中又失去了一位好友。我看到的是那時的英子眼中閃爍的淚光,看不到的是英子不及後悔的心靈。

還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她就是英子的奶媽——宋媽。英子一直對宋媽丟下自己的家庭,來照顧別人的做法深感不解。世事難料,在英子九歲那年,宋媽得知兒子去世,女兒被丈夫賣掉,父親因肺病去世,悲痛欲絕。然後便隨丈夫回家,留給英子的是長久的孤獨,留給宋媽的是無盡的落寞。曾經的依依不捨,曾經的朝夕相伴,在離別時都悄然隨風逝去,往日的悲歡離合,往日的陰晴冷暖,在失去時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不久,英子的慈父也因染病在身而終埋地下。這是她第一次經歷生離死別,畢竟骨肉相連,血脈相通。這給小英子留下了沉痛的回憶,父親的音容猶在,暮然回首卻只有忘不掉的背影。一捧黃土,雨淚紛紛;一方石碑,紅葉翩翩。

童年往事在英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無法重來的童年,無法倒流的時光,無法改變的歲月。纏繞往復的悲劇輪迴解釋了黑暗的社會與美好祝願之間的強烈反差。這本書以小英子的經歷為背景,這就給故事蒙上了一層天真童稚的色彩,即使是悲劇,也會使心中漾起一絲温暖,儘管小英子的童年曆盡艱辛,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遇事難遂人意,人生終難完美。一生中的缺憾會有很多,英子的童年也許有天真,也有疑惑。可這畢竟是她生命中不可取代的一段時光。這本書揭示了英子眼中的世事變遷,也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

看完這本書後掩卷沉思,英子的童年不該如此,她對生活的思索從未停止,也曾經不諳事理,對大人世界充滿疑惑。但仔細回想,英子的童年經歷卻並不意外,城南舊事只是窮苦人民生活的一個縮影。童年的沉重經歷是她情感深處醖釀過的一罈陳年老酒,往事辛辣而乾澀,但仔細回味,就能體會到它的香醇,回味到它其中流露的人間真情。

《城南舊事》讀後感9

我盯着末頁那帶些許憂傷與思念的的淺淡而清雅的筆觸,那再現了舊都城南黎民百姓的喜怒哀樂。

親愛的作者小英子為了留下心靈的童年,提筆作了這本濃濃的回憶。冬陽下的駱駝隊,引着英子學起了駱駝嚼東西。在那兒,她認識了扎着辮子的妞兒和她的媽媽,“瘋女人”秀貞,那可是一個大家目光中的瘋子,誰敢接近,反而我的小英子卻不怕,與她成了朋友,幫她找到了女兒,還送了她們一個金手鐲以幫助她們離開,過她們自己的生活。還有“我們看海去”的誓言,草叢中本是好人的小偷。英子聽他講故事,和他許諾去看海……六年級畢業時的馬麗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唱痛了我們的心,我也想畢業,想到了分別。她回家時發現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也走了,她也該長大了,要擔起責任了。故事就這樣畫上了句號,但她確確實實的故事鐫刻在了我的心中,永遠不會忘卻!

童年小英子的童年有着暖暖的四合院,冒熱氣的暖爐,厚的可以立起來的小棉褲,小油雞,八珍梅……我的童年彷彿在電腦前,遊戲機和電視機前度過,從沒有遇到過像英子那樣有趣的事。我好渴望有那樣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我肯定也會像善良的英子一樣,對待每個人和每件事。我也分得清“海和天”,卻分不清“好人和壞人”,我同她一樣,也認為那“蹲在草叢中的男人”是好人,也是可憐之人。那確實是打從心底的認定,但我卻不希望他落到最後的下場,因為現在已找不到那樣的比“好人”還好的賊了。

之後,隨着年齡增長,英子面對許多離別和失去許多的重要的人。離別是讓人懼怕的,不知道你怎麼想。我是討厭的,知道現在為止,我已遇到了多次的離別。畢業,和朋友的分開或者分隔兩地……最近的一次便是新年從家鄉回來。雖在老家呆了十天不到,可卻留下了最深的記憶。我喜歡那兒的大自然,雖沒有聳立或巍峨的山峯,也沒有清秀或磅礴的河流,在我的心中就是別有滋味。我們這羣孩子們盡情地在滿是星星的夜空下放天燈許願……留下了瞬間的美麗。時間在幸福的時刻總是過得很快。臨別前夕,我與表妹相約連年再見,並拉了鈎,作了記號,依依惜別。

我是父母的寶貝,英子也是。可她的父親離去了,留她與一家人,她必須得告別無憂無慮,開始學會長大,學會分擔。我可能比當時的英子大了幾歲,可我還是那麼的不成熟,不會獨立生活卻仍停留在稚氣懵懂的時光。也許,我應該要長大了。可我捨不得現在的童年,還是順其自然,留住這難得的童年吧。想必當時的英子也是這樣想的吧,可她卻不能如我一樣。

《城南舊事》不近講述着“舊事”,還分享着小英子純白的心靈和她心底的童年。翻過末頁,心被淡淡的幽香填滿,久久無法停住盪漾!

《城南舊事》讀後感10

讀完林海音女士的《城南舊事》,那淡淡的感傷中含有暖暖的温情,如煙似霧,繚繞心間,揮之不去。

小説的末尾,英子的父親用微弱的聲音對英子説,你已經大了,要學會照顧好弟弟妹妹,幫媽媽做事;年僅13歲的英子,懵懵懂懂的,覺得爸爸講的話使她很不舒服,但還是應允了她父親的請求。讀完,我的淚不禁順着臉頰滑落下來。英子,這個家裏最大的孩子,當時她剛國小畢業,爸爸就撒手離開了這個世界。幼小的心靈過早體驗了生離死別所帶來的撕心裂肺般的痛楚,這種哀悽有多少人能承受得了?有多少人在面對親人離去的打擊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冷靜下來,勇敢地去面對未來沒有親人遮擋的風雨呢?何況,英子還只是一個需要呵護的小女孩。小説的結局很悲情,我們卻也能感受到英子對未來的堅定決心。“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這一句話把英子瞬間長大後的懂事堅強展露無遺,她的這些品質也許正是我們90後的年輕一代所稀缺的。

有人説,“一部好的小説,總是少不了‘真'’善‘’美‘”。當然,不同的小説,它的“好”各有側重。“真”,即真實,事件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美”,涵蓋的內容有構思的巧妙、情節的生動、語言的優美等等;

“善”,可解讀為仁慈淳厚、寬容友愛等等。我覺得作品中的“善”,是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城南舊事》這部小説就是以“善”見長的。小説通過英子這個孩子稚嫩的心靈、純真的眼光,傳遞給我們的是人心沒有恨只有愛,人性沒有惡只有善。不管是與瘋姨娘的交往,對妞兒的友情或是對小偷的寬容與理解,英子身上,我們總能看到一顆善良的心始終注視着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不幸的人們,總能感受到那來自孩子淳樸心靈所散發出來的温暖。

美麗的心靈,傳遞着人間煙火的温情,散發着慰藉心靈的馨香,讓愛的氣息盈滿每個人的心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愛即善心,即温情,以心暖心,世間將春暖花開。手捧小説,與我年齡相仿、瘦弱的英子彷彿站在我的面前。她猶如一面鏡子,照進了我的靈魂深處。我為對父母的刁蠻任性而臉紅,為與同學的斤斤計較而慚愧。我決心成為一個像英子那樣善良有愛的人。今後,我將用心感受父母的艱辛與不易;我將與同學、朋友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我將盡我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願擁有一顆如英子那般明淨的愛心。願天下好人越來越多,人間有愛,温情永在!

我輕輕地合上書本,靜靜地品味着書中的故事,彷彿看到英子他們從書中款款走來,朝着我微笑,使我的心頭漾起一絲絲温暖,一縷縷牽掛。

《城南舊事》讀後感11

上週一(指20xx年2月24日),我們學習了《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它選自林海音的著名作品《城南舊事》。這是一部短篇小説集,篇幅不長,因此老師在第三天,也就是上週三,佈置了閲讀《城南舊事》的任務。同時在第三天上午的兩節連續的語文課(作文課)上,老師給全班同學播放了《城南舊事》電影版。回家之後,我閲讀了《城南舊事》,發現電影與原著相比有一些增減。

《城南舊事》共分六個部分,分別是“冬陽童年駱駝隊”、“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其中第一和第六部分內容很少,只是一前一後的總結性文字。中間四個部分是主要內容,每個部分各講了一段故事,每段故事都有一箇中心人物。“惠安館”的中心人物是“秀貞”,“我們看海去”的中心人物是蹲在草地裏的賊,“蘭姨娘”的中心人物是“蘭姨娘”,“驢打滾兒”的中心人物是“宋媽”。

這部小説是林海音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寫的是在舊時北京城南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小説和高爾基的《童年》類似,都是通過小孩好奇的眼光來認知世界,用自己獨特的看法對待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因此她也不可能辨別一切事物的是非,比如她無法分清海和天、好人和壞人。

小説的字裏行間既有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也有大量的心理描寫。沒有這些心理描寫,直接引出後文會讓人不理解原因。小説中的很多情節都為下文埋了伏筆。例如在“惠安館”部分中,先對妞兒的外貌進行了描寫——眼底下有兩個淚坑,這才讓林海音和秀貞相處時發現秀貞也有兩個淚坑以後,結合秀貞的描述,最終發現妞兒就是秀貞失散多年的小桂子。在“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更有好幾個做鋪墊、埋伏筆的地方。如“媽媽今早的眼睛紅腫着”、爸爸的夾竹桃的敗落、老高的話語都為文末“爸爸的花兒落了”埋下伏筆。

而這些都是在電影中不能表現出來的。不過這也是正常的,因為把文字轉變成影像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所取捨。把幾天才能閲讀完的一部小説壓縮成90分鐘的電影,對導演的要求很高。電影增加的是一些在原著中沒有的對話,不多,主要是減的。在看原著的時候,我發現“蘭姨娘”這一部分比較陌生,好像在電影中沒有出現。之後證實的確沒有出現。刪去“蘭姨娘”這一部分,就相當於刪去整本書五分之一的內容,導致其中有關宋媽的一系列事情都刪去。巨大的改動讓人們產生了疑問。網上對於刪除這一部分有兩種猜測,一是説可能為了電影“整體結構”的考量,二是説可能因為“蘭姨娘”這個“姨太太形象”過於負面。

無論如何,刪除這一部分應該是和原著有很大不符的。影片對原著的大變動讓感情基調變得沉重,但原著的感情基調應該是哀而不傷的,林海音是樂觀積極的。由此可見我們在觀看影視作品以後更應該讀原著,得到更真實的體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