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精選7篇)

來源:文萃谷 3.66K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精選7篇)

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 篇1

一部作品能夠傳世,原因很多。對《吉賽爾》這部有着170年曆史的浪漫主義經典而言,之所以歷久彌新,是因為它集合了太多的名家之力:故事本身來自海涅的詩歌與雨果的小説,音樂則來自法國浪漫主義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阿道夫·亞當,編舞科拉利與朱兒·佩羅都是一流的舞蹈編導,最初出演吉賽爾的卡洛塔·格麗西更是天才的舞蹈家。雖然一串名人的名字不一定能説明全部,但的確成就了這部芭蕾舞劇的熠熠生輝。不久前,中央芭蕾舞團在北京天橋劇場上演了這部“芭蕾之冠”,中國觀眾得以再次目睹“吉賽爾”的風采。

“人鬼情未了”。《吉賽爾》是一部關於青春與愛情、死亡與悲憫的芭蕾舞劇。在第一幕中,美麗、單純的農家姑娘吉賽爾,拒絕了守林人漢斯的追求。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與喬裝農民的貴族青年阿爾伯特邂逅,已有婚約的阿爾伯特愛上了吉賽爾。於是,整部舞劇在阿爾伯特的持續調情、吉賽爾欲言還羞的過程中展開,它有一切浪漫愛情的要素,而芭蕾可以表達得淋漓盡致,用獨舞、雙人舞、羣舞等多種表現形式,在時間、情節、衝突的推動下不斷走向高潮。最後,吉賽爾接受了這份愛情,並登上一輛花車接受了眾人的祝福——這相當於愛情中的最高加冕。

故事的轉折,出現在漢斯對於阿爾伯特身份的揭穿和阿爾伯特未婚妻對於真相的再次揭露。陽光燦爛變為雷霆暴雨,把愛情當做一切的吉賽爾,似乎除了死亡別無選擇。整個故事匪夷所思之處就在於第二幕的鬼戲,中國的《聊齋》和《牡丹亭》已經把鬼戲演繹得美麗而悽婉,《吉賽爾》則讓我們看到另一種表達。通過燈光和佈景渲染氣氛,女幽靈的世界變得格外悽清、魅影重重,而歸於薄命司裏的女鬼採用“邀請跳舞致死”這種浪漫至極的行為,將負心漢們引入不忍不為又不得不為的瘋狂狀態中。漢斯就是這樣“跳舞致死”,隨後,阿爾伯特也受邀加入了跳舞的行列。此時,我們只能想起塞壬女妖了,被甜美聲音誘惑致死是水手們遇到塞壬時的宿命,而《吉賽爾》中的男人們又怎能例外呢?在中國的古典故事中,有此資格者寥寥無幾,紂王、幽王、楊廣這類登徒子都沒有這種死亡“待遇”,只是沉迷女色最終引來殺身之禍而已,蒲松齡筆下的那些受狐仙和花妖誘惑的也多是淫邪之徒罷了。

但是,阿爾伯特對於吉賽爾是真愛,而不是調情或戲弄,更不是淫邪與奢靡,所以結局不是一拍兩散般的決絕,而是走向了浪漫主義。吉賽爾面對她依然牽掛的阿爾伯特,傾全力將其救了回來,而她自己則如海的女兒般,在天亮前悄然隱沒於叢林之中。用謊言哺育愛情,用生死昇華愛情,最後用悔恨祭奠愛情,《吉賽爾》不愧是法國“浪漫芭蕾”時期的悲劇巔峯之作,今天看來依然是愛到絕望,美到心顫。

演出此劇的中央芭蕾舞團在中國的芭蕾舞領域獨樹一幟,現任團長馮英掛靴前即為吉賽爾的飾演者之一。近些年通過與國外芭蕾舞界的頻繁交流,這支國家級芭蕾舞隊伍對於世界級劇目有了相當程度的經驗積累,此番《吉賽爾》,無論是陽光少女的熱情洋溢,還是女幽靈的輕盈鬼氣,都有傳神的呈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 篇2

自古以來人類在生與死、善與惡之間總是不斷的追求自己美好的理

想,即使以生死作為代價。《吉賽爾》是一部具有傳奇性色彩的、又有世俗性的愛情悲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浪漫主義的兩個側面,即光明與陰暗、生死與存亡。看到那率直善良、忠於愛情的少女——吉賽爾,她尤其性格剛烈的一面,同時也有柔情的一面,但作為封建門第觀念的犧牲品註定了她的悲劇結局。編導在編舞中,以優美流暢的動作語言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增強了愛情悲劇的感染力。全劇共兩幕,第一幕較多用啞劇手法交代情節,以情緒舞烘托氣氛;第二幕則意境飄渺。展現神祕而空靈的空間。第一幕重敍事,富有動勢;第二幕重抒情,凝重沉靜。二幕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力的突出了人物的悲劇性命運。

第一幕,在歡慶葡萄豐收的節日裏,天真的姑娘吉賽爾與喬裝成農民的公爵阿爾伯特一見鍾情,而拒絕了守林人希拉里昂的求愛。外出狩獵的親王和女兒來此休憩,吉賽爾母女殷勤招待,貴族公主贈與項鍊相報。守林人揭開阿爾伯特的身份。吉賽爾聞之公爵早於巴蒂爾定親,猶如晴天霹靂。她失去理智而狂舞,一劍刺進了自己的胸膛,阿爾伯特噩夢初醒,竭力表白,吉賽爾表示寬恕後瞑目長逝。

第二幕,夜色朦朧,白影掠過舞台,鬼王米爾達與眾女鬼毫無生氣的舞蹈,引出了吉賽爾的幽靈。當守林人悲傷不已的來到吉賽爾的墓前悼念時,眾女鬼排成一列斜線,堵住守林人的去路,無情的將他推入湖中。當吉賽爾看到被幽靈們團團圍住的阿爾伯特,忙指點他站到十字架下。鬼王見魔法失靈惱怒地命吉賽爾與他無休止的舞蹈,阿爾伯特最終心力交瘁暈倒在地。黎明,倖免一死的阿爾伯特永遠失去了可愛純潔的少女——吉賽爾。

《吉賽爾》被譽為“浪漫芭蕾舞的代表作”,是十九世紀浪漫情懷的縮影,令人動容,賺人眼淚,其悽美的題材洋溢詩意,扣人心絃。她的故事極具感染力,當中藴含愛與痛、背叛與愧疚、以至無限的柔情。《吉賽爾》舞劇中創造了兩個世界,一個是人間,一個是神幻世界,歌頌了一個主題思想,即真、善、美。他深刻地的提示了浪漫主義藝術的典型主題——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尖鋭的矛盾與衝突。劇中男主人公阿爾伯特逢場作戲、玩世不恭的“愛情”與農家少女吉賽爾痴迷、忠貞、自我犧牲的“愛情”,交織成了這部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由於劇作、編導、音樂家們獨具匠心的修飾,給這部舞劇賦予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觀後自然激起人們對封建信條的鞭撻,對人性中的妒忌與偏狹抱以批判與蔑視。可以説該作品中的人物戲劇衝突,悲得發人深省,憂怨得十分悽婉而充滿哲理。不愧為白色浪漫主義的巔峯之作。

瑞典編舞家馬茲重新改編了《吉賽爾》,他保留了亞當阿道夫旋律優美的音樂,以及大部分的劇情故事。但馬茲完全摒棄原劇的浪漫主義色彩,強調它的現實意義。獲得了許多編舞家的認可和贊同。雖然是這樣,但我依舊最喜愛原劇的設計。那飄渺柔美的白色浪漫讓人沉醉。吉賽爾的寬容與饒恕令人敬佩,她對愛情的執着追求讓人讚賞。

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 篇3

舞劇取材於德國詩人海涅的《論德意志》中關於神祕的維麗絲女鬼的傳説。舞劇分兩幕、第一幕在歡慶葡萄豐收的節日裏,天真的姑娘吉賽爾與喬裝成農民的公爵阿爾伯特一見鍾情,而拒絕了守林人希拉里昂的求愛。外出狩獵的親王和女兒來此休憩,吉賽爾母女殷勤招待,貴族公主贈與項鍊相報。守林人揭開阿爾伯特的身分。吉賽爾聞知公爵早已與巴蒂爾定親,猶如霹靂轟頂。她失去理智而狂舞,一劍刺進了自己的胸膛,阿爾伯特惡夢初醒,竭力表白,吉賽爾表示寬恕後瞑目長逝。

第二幕夜色朦朧,白影掠過舞台,鬼王米爾達與眾女鬼毫無生氣地舞蹈,引出吉賽爾的幽靈。當守林人悲傷不已地來到吉賽爾墓前悼念時。眾女鬼排成一列斜線,堵住守林人的去路,無情地將他推入湖中,當吉賽爾看到被幽靈們團團圍住的阿爾伯特,忙指點他站到十字架下。鬼王見魔法失靈,惱怒地命吉賽爾與他無休止地舞蹈,阿爾伯特最終心力交瘁暈倒在地。黎明,女鬼和吉賽爾被召回墳墓,倖免一死的阿爾伯特永遠失去了純潔可愛的少女———吉賽爾。自古以來人類在生與死、愛與恨、善與惡之間總是不斷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即使以生死作為代價。《吉賽爾》是一部具有傳奇性的,又有世俗性的愛情悲劇,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浪漫主義的兩個側面,即光明與黑暗、生存與死亡,看到那率直善良、忠於愛情的少女———吉賽爾。她有其性格剛烈的一面,同時也有柔情的一面,但作為封建門第觀念的犧牲品註定了她的悲劇結局。編導在編舞中,以優美流暢的動作語言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增強了愛情悲劇的感染力全劇共兩幕,第一幕較多用啞劇手法交代情節,以情緒舞烘托氣氛;第二幕則意境飄渺。展現神祕而空靈的陰間。第一幕重敍事,富有動勢;第二幕重抒情,凝重沉靜。二幕之間形成鮮明對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悲劇性命運。

舞劇的音樂十分出色,標誌着芭蕾舞音樂發展的新階段。阿爾道夫亞當為了在劇中體現浪漫主義意境,首次嘗試使用了主旋律貫穿手法,如第一幕男女主人相戀的主調在吉賽爾發瘋時的回憶中再現,這種音樂上的連貫性和一致性為後來舞劇音樂的創作樹立了典範。其次,舞劇音樂還打破了“單旋律加伴奏”的傳統,首次使用了賦格。主副旋律對模仿的作曲技巧,它包含着旋律美和戲劇性。使整個作品格調一新。作曲家亞當,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作曲專業,他一生中寫有20多部舞劇,著名的舞劇有《海盜》和《吉賽爾》。《吉賽爾》舞劇音樂的浪漫主義色彩,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的欣賞和讚揚。

另外,《吉賽爾》編導技術取得重大成就,即把羣舞改造為統一的抒情整體。後來,這一創造被史學家稱之為“舞劇舞蹈交響化的原則”。

《吉賽爾》被公認為浪漫主義舞劇的成熟之作,有“芭蕾之冠”的美譽。

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 篇4

月初的週末,和女兒在悉尼中國城旁邊的Capitol劇院看了巴黎歌劇芭蕾舞團的一場芭蕾舞《吉賽爾》。

因為是法國而不是俄羅斯的演出,對於舞蹈技術上的難度並沒有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只希望能欣賞到一流的服裝舞美設計,看到美侖美奐的舞台效果。結果不失所望。巴黎人不愧是審美,時裝的領軍者,無論佈景的設置,服裝色彩的搭配,都可顯出那優雅了幾個世紀的底藴來。第一幕的場景是鄉村,山,樹,茅草屋,造型逼真可愛,色彩古樸協調。演員眾多的角色中,身份各異,服裝色彩繽紛,但整個舞台看上去統一和諧,格調高雅,又和背景渾然一體,沒有任何雜蕪的礙眼之處。第二場是在墓地,精靈們的服裝摒棄了傳統裏仙女的大翅膀,小小的,如葉片般的翅膀更襯出了她們的輕盈和美麗。第二幕開始時,男主人公捧了一束花來到墓地,舞蹈總監Brigitte堅持無論在何地演出都選用真花,朵朵潔白的花瓣灑落時的真實效果,生動體現了一個在細節上追求完美的藝術家風範。

《吉賽爾》作為一個傳統的芭蕾舞劇目,故事也傳統的老套:英俊的貴族子弟埃爾波特愛上了美麗的村姑吉賽爾,沒有告訴她自己已有婚約的事實。真相被揭穿後,純樸的.吉賽爾受不了打擊,當眾飲恨自殺。這種悲劇的結局,再加上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在舞劇中,比喜劇更能打動觀眾,著名的經典《天鵝湖》是有力的證明。悲劇的悽美在審美層次裏總是高過喜劇的滑稽,至少我一直是這樣認為。不過這部舞劇中打動我,讓我流淚的地方,不是吉賽爾自殺的結局,而是第二幕中,變為精靈的吉賽爾原諒了埃爾波特的一段舞蹈。

漆黑的墓地裏,眾棄婦的魂靈們準備審判,懲罰拿着鮮花來懺悔的埃爾波特,她們把他團團圍住,頭領命令吉賽爾用舞蹈來引誘埃爾波特,讓他跳舞累死。這時,最應該斥責埃爾波特的吉賽爾卻原諒了他,用她纖細的胳膊,贏弱的身軀擋在他的前面,保護着他,讓他活了下來。就在這兒,舞蹈演員用她如泣如訴,極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舞姿,或者説是舞蹈語言。不,應該説,是這一純樸美麗的舞台形象所表現出來的人性最美好的品質——善良,深深地打動了我,吉賽爾那竭力伸展的修長柔弱的雙臂應該是觸到了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一個人可以弱小,但善良卻使人變的偉大。相信許多觀眾會和我有一樣的感觸。

中國傳統的小説和劇目裏,類似痴情,殉情女子的題材非常多。象唐代傳奇《霍小玉傳》,明代小説《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等。女主角都有沉魚落雁,蔽月羞花之貌,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當然,男主角也都是比埃爾波特惡劣的負心漢。我們和我們的父輩這些在講階級鬥爭的年代裏長大,把毛澤東‘與人鬥,其樂無窮。’之類的話當聖旨的兩代人讀這些作品時,都把這樣的女主角當成敢於鬥爭的英雄來敬佩的。象霍小玉,死了也要化成厲鬼來報復不守信譽的書生李益,搞的他一輩子雞犬不寧。杜十娘在投江前把價值連城的珠寶當着只認錢不認人的富商李甲的面扔進江裏,那豪氣真是巾幗不讓鬚眉。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寬恕這個詞很少被提到。似乎一説寬恕,就喪失了原則。不能懲惡揚善,更有助虐為倀之嫌。可“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惡性循環,卻難以引起人們的重視。杜十娘痛斥財迷心竅的李甲,固然讓人感到痛快,解氣。霍小玉的復仇,卻連累了無辜的其他女性。使讀者對於受害者霍小玉的同情大大減弱。更重要的是,除了報仇雪恨,除了表述一個故事,這樣的文學作品還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正面的教益和啟迪呢?一部作品撒下一顆仇恨的種子,會帶來無數仇恨的回報。同樣,播下愛的種子,也會在社會上收穫更多愛的果實。

西方社會受基督文化的浸染,推崇一個愛字,不僅愛自己,愛朋友,也愛仇敵。愛是博大的,會凝聚散發出最強大的能量。而愛的反面——仇恨從來不會把那些‘壞人’改造成一個新人。比起仇與恨來,寬恕和愛才應是一個美好社會的基石所在。雨果的小説《悲慘世界》裏,冉阿讓偷了教堂的銀餐具,神父當着警察的面再加上銀燭台奉送,這種寬恕裏所飽含的愛拯救了冉阿讓的靈魂,讓他變成了一個新人。吉賽爾用寬恕顯示了自己至死不渝的真愛,她的善良感動着幾代的觀眾。而寬恕他人的同時也釋放了自己的內心——保護了自己所愛的人使她感到永遠安寧。如果給吉賽爾加上幾分豪氣,讓她變成厲鬼懲罰了埃爾波特,那這個角色就完全沒有了意義,缺失了愛與寬恕這樣一個永恆的人性主題,這部舞劇也不會在芭蕾舞中的經典劇目中熠熠生輝。

一個永遠淳樸善良的吉賽爾才是一個最可愛,最美麗的吉賽爾。

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 篇5

今天有些遺憾,我和LG遲到了(演出20:00開始),抵達廣州大劇院4樓O區入口處的時候,已經是8:03了,工作人員不給我們進場,説演出方規定遲到觀眾要等20分鐘才能入場,為此,LG非常不滿,差點跟工作人員吵起來,連帶也影響了我的觀看情緒。

此場演出的宣傳照,富含飄逸的美感,大劇院的會員中心人員也強力推薦,説非常不錯(不是流團)。整個演出過程中,特別是下半場,掌聲也是一陣又一陣。但我卻感覺並沒有我以前看的另外兩個芭蕾舞團的演出好。

印象最深的古巴國家芭蕾舞團的《天鵝湖》,連廣州大劇院的工作人員事後都感慨,根本沒想到演出的效果這麼好。還有一場是跟LG一起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舞團的名字忘記了,要查下才行,非常棒!

説回《吉賽爾》,從此起彼伏的掌聲中可以看出,演出效果是不錯的。音樂是放播的,音樂跟情節、舞蹈節奏,相當契合。很喜歡下半場,“薇麗”們的集體舞、王子的獨舞及吉賽爾的獨舞,心悦誠服的一干觀眾,數次掌聲獻給那一節節迷人的舞姿。

有個插曲,中場休息20分鐘的時候,我出去走了走,回來的時候,看到身旁的一對外籍母女,母親開着kindle看書,女兒(10歲左右)翻着一本厚厚的英文書(估計超過400頁),看了20%的模樣,靜靜地。這一幕,飄過我腦海的是:“生個女兒,一起看書,一起看演出,一起討論,一起出去玩,看樣子也挺不錯啊。”但隨即想到“女兒出嫁那天,你受得了那種分離麼?”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出嫁之前,猶豫了許久,到最後幾乎都不想嫁了,就是因為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那個時刻,其實是很難過的,媽媽和妹妹都用眼淚告訴我了。

今晚看到許多國外友人觀看演出,平時是很少見這種的。不過,卡雷拉斯來廣州大劇院的時候,也是看到了很多外國人。享譽國際的藝術家,在中國也是通用的。

明天把《吉賽爾》的宣傳單張掃描上來,做個紀念,也算個記錄——這個團隊,我是不會再買票去看現場的了,畢竟錢有限而優質演出無限,要花在刀口上才值。附註:除非出現比較好的伴奏樂團。

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 篇6

“芭蕾”起源於意大利,興盛於法國,“芭蕾”一詞本是法語"ballet"的音譯,意為“跳”或“跳舞”。芭蕾最初是歐洲的一種羣眾自娛或廣場表演的舞蹈,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嚴格的規範和結構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上特製的足尖鞋立起腳尖起舞。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舞台藝術,芭蕾17世紀在法國宮廷形成。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創辦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和七個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和體系。這五個基本腳位一直沿用至今。

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和啞劇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女演員舞蹈時常用腳趾尖點地。意指:①一種舞台舞蹈形式,即歐洲古典舞蹈,通稱芭蕾舞。這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範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19世紀以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腳尖舞鞋用腳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腳尖舞。②舞劇,最初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文學於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20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後,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儘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徵、表現手法等方面均不同於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③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ballet一詞,源於古拉丁語ballo。最初,這個詞只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芭蕾作為一門舞台藝術,孕育於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盛大的宴飲娛樂活動,17世紀形成於法國宮廷,這種宮廷芭蕾實際上是在一個統一的主題下,具有鬆散結構的舞蹈、歌唱、音樂、朗誦和戲劇的綜合表演,由專業的舞蹈教師設計,國王和貴族擔任演員,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場地在皇宮大廳中央,觀眾則圍繞在大廳周圍觀看;演員戴皮製面具標誌不同角色,故又稱假面芭蕾。

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學院。17世紀70年代芭蕾演出開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宮廷劇場。演出場地和觀眾觀看角度的改變,引起了舞蹈技術和審美觀點的變化,演員站立的姿勢越來越外開,由此正式確定了腳的5個基本位置,這5個外開的位置成為發展芭蕾舞技術的基礎。專業芭蕾演員應運而生,並逐步取代了貴族業餘演員,職業女芭蕾演員也開始登台演出,舞蹈技術得以較迅速地發展。芭蕾演出從基本上是一種自娛性的社交活動逐步轉變為劇場表演藝術。這個時期的芭蕾是從屬於歌劇的,宮廷作曲家J.B.呂利在歌劇中加入芭蕾場面,實際上是一連串舞蹈表演,劇情反而顯得無關緊要,這時稱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劇。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18世紀的芭蕾大師J.G.諾韋爾是芭蕾史上最有影響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節芭蕾"的主張,強調舞蹈不只是形體的技巧,而屬於戲劇表現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諾韋爾的理論推動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其他許多演員、編導的持續努力下,芭蕾從內容、題材、音樂、舞蹈技術、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使芭蕾終於能夠與歌劇分離,形成一門獨立的劇場藝術。

在芭蕾發展史上,主要有兩種美學觀點一直在起作用。一種觀點認為,芭蕾是"純粹的舞蹈",16世紀的意大利舞蹈教師、《王后的喜劇芭蕾》的編導博若耶認為芭蕾是"幾個人在一起跳舞的幾何圖案組合"。這種觀點完全着眼於芭蕾的形式美,幾乎完全不考慮芭蕾的內容或情節,往往導致單純追求技巧的高超、華麗。18世紀中葉以前,這種觀點在芭蕾創作中居統治地位。另一種觀點強調芭蕾是"戲劇性舞蹈",諾韋爾的"情節芭蕾"理論最集中地代表這種觀點。他認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舞蹈要表現戲劇性內容,"情節和舞蹈設計要保持統一,有合乎邏輯的、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中心主題,和情節無關的獨舞及舞蹈片段都得取消",舞劇中"不僅是舞蹈技術光輝奪目,更須通過戲劇性表現,從情緒方面感動觀眾"。上述兩種主要觀點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編導致力於創作戲劇性的或有情節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編導熱衷於無情節芭蕾,注重形式美,兩類作品中的優秀劇目都是觀眾所欣賞的,並作為保留劇目經常上演。20世紀以來,各種文藝思潮對芭蕾創作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創作一部芭蕾作品,編導是關鍵人物,他根據文學劇本(或一個故事、一首詩、一部音樂作品)構思出舞劇結構或舞蹈結構,再由演員來體現。編導和演員都必須掌握芭蕾語言(或芭蕾語彙)--芭蕾技術技巧,以及運用芭蕾語言表現特定內容或情緒的能力,編導應該深諳它們長於表現什麼,不能表現什麼;而演員則應該訓練有素,能適應並創造性地體現編導的構思,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芭蕾創作才能進行和完成。芭蕾結構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羣舞等,編導運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現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編出多幕芭蕾(分場或不分場,如《天鵝湖》)、獨幕芭蕾(如《仙女們》)、芭蕾小品(如《天鵝之死》)等。芭蕾的這種結構形式在19世紀後期發展到高度規範化和程式化,以致影響和限制了芭蕾的發展。在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作品中,這些規範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一個女人從單純到成熟,一場悲劇從開始到結局,一幕人生從理想到現實。芭蕾之冠《吉塞爾》藴含了太多的感動.

愛與痛,欺騙與愧疚,無限的柔情與温柔的寬恕用動人的舞蹈表現出來,那份超越生死的愛情更加令人唏噓。我想那個編劇是嚮往着極端的吧,用死亡來擺脱現實,用極端來表白自己。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芭蕾舞劇《吉賽爾》,這是一部浪漫主義芭蕾舞劇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讚美。這部舞劇第一次使芭蕾的女主角同時面臨表演技能和舞蹈技巧兩個方面的嚴峻挑戰。舞劇是既富傳奇性,又具世俗性的愛情悲劇,從中可以看到浪漫主義的兩個側面,光明與黑暗、生存與死亡。在第一幕中充滿田園風光,第二幕又以超自然的想像展開各種舞蹈,特別是眾幽靈的女子羣舞更成為典範之作。一個半世紀以來,著名的芭蕾女演員都以演出《吉賽爾》做為最高的藝術追求。

《吉賽爾》的音樂格調新穎,充滿旋律美和戲劇性,阿道夫·亞當為了在音樂中體現出浪漫主義的意境、表達特定人物的情緒變化,首次在舞劇音樂中使用了主題旋律貫穿的手法。如第一幕中吉賽爾和阿爾伯特相戀的旋律,在吉賽爾發瘋地回憶中反覆再現,對人物內心活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為後來的舞劇音樂創作樹立了典範。

觀看芭蕾舞劇吉賽爾觀後感 篇7

開始是異域前奏,一點點喚亮了舞台。神采奕奕的女孩兒在舒緩的音樂中翩翩起舞,生命的乖張在滿台的霓裳羽衣中凸顯出來…。那是一種靈動,生氣和活力的美。

第一幕,她是一位含苞欲放的純真少女。活潑可愛的村姑吉賽爾與年輕的公爵跳着圓圈舞,不僅有繁多的技術動作,還有內心塑造。農村少女吉賽爾愛上了英俊小子萊斯,後來得知愛人原來是一位玩世不恭的貴族子嗣阿爾伯特,並已另有所屬,深受打擊而精神崩潰,最後心碎而死。

第二幕,她化身成輕逸幽靈,以無私的愛,寬恕並拯救愛人。阿爾伯特到吉賽爾的墓前致祭時,被一眾與婚禮前死去的幽靈纏繞,她們為了報復負心的男人,企圖迫他們不停跳舞直至精疲力竭而死。吉賽爾拼命保護阿爾伯特,正當阿爾伯特瀕臨死亡之際,黎明到來,眾幽靈逐漸消失,吉賽爾也在晨光下幻滅,留下孤獨惆悵的阿爾伯特。

《吉賽爾》被譽為19世紀浪漫時期的“芭蕾之冠”,蕩氣迴腸的戲劇情節,細膩動人的演繹,原創的音樂,正是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的剪影。

《吉賽爾》的詩情畫意,鮮明的由愛情與死亡,生存與毀滅,光明與黑暗兩個側面構成。它通過農村姑娘吉賽爾神往愛情,到發現自己被愚弄,欺騙而發瘋死去,變成冤魂並泣訴不止的故事。深刻的揭示了浪漫主義藝術主題理想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尖鋭矛盾與衝突。劇中男主人公阿爾伯特伯爵逢場作戲,玩世不恭的“愛情”與農家少女吉賽爾的痴迷,忠貞,自我犧牲的“愛情”,交織成這部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

由於劇作,編導,音樂家們獨具匠心的修飾,給這部舞劇賦予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觀後自然激起人們對封建信條的鞭撻,對人性中的妒忌與偏狹抱以批評和藐視,可以説是該作品中的人物戲劇衝突“悲”得發人深省,“憂怨”得十分悽婉,而充滿哲理。

相愛,背叛,魂牽,跨越生死的浪漫經典,人性的軟弱,為《吉賽爾》寫下悲慼的結局;人性的光輝,卻另這浪漫經典歷久常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