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智慧》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57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的智慧》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的智慧》讀後感

《教師的智慧》讀後感1

人人都是教研的主角。這是書中的一個關於教研形式的篇章,這是一本分享教育智慧的書籍。教師的教育智慧,是理論通往實踐的橋樑,給學生以快樂感受的一堂課,讓學生留下難忘印象的一次活動,使學生醒悟的一席話,對突發事件的一個解決過程,這些都藴含着教師的智慧。而這本匯聚各科教師教育、教研智慧的書籍出發點卻非常簡單而質樸,就是:持久做小事。

這句話簡單,也易做,但最怕要持久,在班級管理中是如此,作為班主任,事事皆小事,但事事是大事,學校教研活動亦是如此,每個學期制定的計劃美好卻周全,但在操作過程中總有一些無法堅持,總有一些不過全面和徹底。現在大多教研的主角是上課老師,上課老師需要在年級組內反覆磨課,然後改進教學設計,在教研組展示,接着説課,説説教學思路,説説授課感受,一同參與磨課的老師進行點評。然後是教研組範圍評課,大家發言中聽到最多的是“某老師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授課思路清晰……教學效果較好。”雖然在評課中,授課老師需要更多的是建議,但是反過來想想自己上完課,自然也想聽到好的評價,但對於教研的質量,教研的效果而言,這些顯然的不夠的。也常常因此而困惑。

看到這本書中一個章節叫做:人人都是教研活動的主角。覺得很有啟發,它是由組織者搭建平台,營造氛圍,讓參與者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尋求專業支持的過程,以一種“發散——聚合”的梯進式“三度研討”教研形式。三次分散以教齡為基準為每個組配備不同教齡的教師組成小組,分散進行教學設計;根據課堂觀察改進教學設計,改進教學設計;查閲相關書籍,小組間交流,再次改進設計。而三次聚合分別是分享中初步形成共識;相互交流中深入思考;思辨中提升教學素養。關鍵是通過這樣的形式,讓教研的課堂既充滿集體智慧,又不失自己的個性特點,實現了共性與個性的完美結合,進而提高了教研的參與度與教研的實際收效。

《教師的智慧》讀後感2

最近看了《教師的智慧》一書,這本書裏的一個個的問題,一個個的案例,一個個分析都是從教師教育上發生的實例,掌握解決這些問題是每個一線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能。書中從教師與兒童、教師與家長、教師與社區等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其中在教師與家長這一方面,這本書教會教師如何更好的去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如何跟家長溝通使家校合作更有效。

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和合作夥伴。教師有責任幫助家長了解教育目標任務,以便雙方能達成教育共識,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家長工作難做,但是很重要。教師在有時間跟家長個別交流的同時,還應經常召開家長學校的交流會,讓家長及時瞭解孩子的表現,教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對家長進行教育引導,可以讓家長和教師保持一樣的教育觀念。家長可以親自參與孩子的活動中去,可以更快的轉變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觀念。

作為從事教育職業的每一個教師,重在研究學校教育的同時,還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視家教指導工作。因此,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與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將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我們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係,才能共同把兒童教育工作做好。對我們來説,在雙方溝通中怎樣善於抓住時機,在隨意交談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長的心聲。怎樣有藝術的向家長宣傳、指導保教知識,還存在着一定的難度。

如何解決與家長溝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難?我認為應該從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入手,不斷提高與家長溝通的方式、途徑與技巧。

教師每天與家長接觸時間雖然短暫,但三言兩語中也能反映出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靈活掌握交談技巧及説話的藝術。過去,我總認為時間短,與其拐彎抹角,不如直截了當的説。於是有時當着孩子和家長就告狀,弄得家長十分尷尬,孩子也害怕。這樣,不利於孩子克服缺點。這本書開啟了我一扇窗,成為我學習新技能的一把鑰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開,既然選擇了教師,就意味着要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尋找更多的鑰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