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發展心理學的知識要點

來源:文萃谷 7.07K

對於心理學這一門科目,考生都明白花費太多時間會得不償失,但不背誦又會痛失分數,所以在這一科的複習上要抓住重點知識。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考研發展心理學重點,歡迎大家前來閲讀

考研發展心理學的知識要點
  心理學考研生命終結要點

大部分生物都是會死的,只有一種例外,它們可以再生,亞述人稱之為不死鳥(Phoenix)。不死鳥並非靠花草果實維生,而是以乳香為食,在降生五百年後它會落在棕櫚樹頂端的橡木枝上為自己搭建一個巢,然後出外收集肉桂、甘鬆和沒藥等香料,銜入巢內,墊在自己的身下,當它呼出最後一口氣後會悄然浴火重生,從它的身體的灰燼裏飛出一隻新的不死鳥,同樣擁有五百年的生命。

1、死亡的意義

死亡:死亡與疾病一樣是生命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它是人生所承受的最後襲擊。

一般來説我們會盡可能將其向後推遲。老年期的死亡是生物意義上生命的自然終結,它不僅是個人生命的終止,而且是影響死者周圍人的一種社會事件。

對死亡概念的全面瞭解至少學要三個因素:

①不可逆轉性:人死不能復生

②無功能性:活着時的技能在死後就停止了

③普遍性:人終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2、死亡焦慮

大多數人都會經歷某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死亡焦慮。死亡焦慮至少具備四個不同特徵:

①對軀體變化的擔憂,如老化和疾病

②對時間流逝的意識

③對伴隨死亡而來的痛苦和緊張的擔憂

④對死亡引起的智力和情緒反應的擔憂

成年晚期的死亡焦慮更多是一種長時間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由以上提到的四點原因造成。然而研究證明,青年人懷有的死亡焦慮到達一生中的頂峯,對這一模式有三種解釋:

①老年人更虔誠,並可能會在死後生命的概念中找到安慰

②老年人可能比年輕人感到更能接受他們的生活以及他們所做出的決定

③老年人對死亡更為熟悉,也就是經歷他人死亡的機會

3、臨終心理

老年臨終病人心理和行為會發生變化,臨終的狀態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①否認階段:病人對疾病的嚴重性尚無思想準備,否認是為了暫時躲避病症給予的壓迫感,有些病人雖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但瞭解自己死亡的預期後,故做歡態,為不使家人過度悲傷,但對知情者則會哭訴真情,以減輕內心痛苦且期望奇蹟治療。

②憤怒階段:當病情趨於危重、難以否定時,病人表現生氣,憤怒及怨天憂人的情緒,常遷怨家屬及醫護人員,責怪上帝,發泄他們的苦悶及無奈。

③乞求階段:此時期,病人存有發生奇蹟治療的幻想,期盼延長壽命,提出種種要求,要求活到完成某些重要事情等。這個階段病人還存在着希望,也努力配合治療。

④抑鬱階段:當病人知道自己乞求無效時,死亡無法逃脱之後,便進入重度抑鬱,表現為悲傷,情緒低落,食慾減退,體重下降等。此時病人會體驗到絕望及一種準備後事的悲哀,家屬必須在其身旁全心陪伴。

⑤接納階段:此階段病人準備接納與之俱來的一切,多數病人自己即將面臨死亡有所準備,心情相當平靜,對高興或悲哀麻木默然、置之度外。

4、死亡應對

對臨終病人的心理關懷,主要應該根據臨終病人心理髮展階段,給予不同的心理關懷,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①做好基礎護理是心理護理的基礎。

②解除臨終病人的苦悶與恐懼。

③滿足臨終病人需求和願望。

a.基本的生理需求b.安全感的需求c.歸屬與愛的需求d.自尊或自我價值的需求e.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

④通過教育幫助臨終病人正視死亡。

  心理學考研成人認知發展要點

1.成人認知發展的主要理論

(1)卡特爾的智力理論

卡特爾根據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發展趨勢以及能力與天賦和社會文化因素的關係,將能力(智力)分為液體能力和晶體能力。

液體能力: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認知、類比、歸納、演繹等。

一般人20歲以後,液體能力達頂峯,30歲後開始下降。

晶體能力:一個人所獲得的知識以及獲得知識的能力,它決定於後天學習和社會文化。

晶體能力在一生中一直髮展,25歲後發展較平緩。

(2)智力雙重過程理論

巴爾特斯(es)等人提出的成人智力的雙重過程概念和伴隨選擇的最優補償的智力模型,這一模型是與卡特爾的關於液態智力與晶態智力的理論相對應的。這種模型認為智力發展可區分為兩種過程:

基礎過程——與思維的基本形式密切相關,主要功能在於負責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得組織,所以又叫智力技能。

兒童青少年智力發展以第一過程為主。

應用過程——智力技能的情景、知識相聯繫的應用,所以又叫實用智力。

它主導成年智力的發展。如果有聯繫的機會,它能在後半生繼續增長乃至超過成年早期。

他認為:隨着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液態智力會逐漸下降,但為了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個體會選擇適當的晶態智力來補償,他將這種在成功地解決許多人問題和社會問題之後獲得的,來自於對現實豐富經驗的整合而成的成人的能力稱為智慧(wisdom),他認為,構成智慧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熟悉性,老年人並不存在智力降低的問題。研究還發現60歲老年人的智慧有明顯的增加。

(3)新皮亞傑主義

佩裏(William Perry)等人研究了成人思維發展的模式,對皮亞傑的將15歲定為思維成熟期的理論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15歲不一定是思維發展的成熟年齡,形式運算思維也不是思維發展的最後階段。佩裏把大學生的思維概括為如下三種水平:(1)二元論水平;(2)相對論水平;(3)約定性水平。

(4)智力適應理論

沙依(e)相信成年人智力活動特點是與其對環境的適應分不開的,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據環境的要求發展。

根據智力適應理論,沙依巴人的一生智力發展劃分為不同階段:

①獲取階段——兒童青少年時期智力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②實現階段——青年期主要任務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而努力工作,必須將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中去。

③責任階段——中年期,中年人是社會中堅,社會責任重大,家庭、事業,如果有人還在當領導,就轉入下個階段。

④行政階段——承擔領導責任,取決於如個人才能、成就、機會等多種因素。

⑤整合階段——老年期智力活動專項內心世界,重新整合自己一生的'經驗。

2.認知老化的代表性觀點

我們不得不承認,晚年認知活動,尤其是感知覺記憶,總體發展趨勢是衰退的。

(1)感覺功能理論

晚年的各種感覺能力,尤其是減退嚴重的視覺和聽覺,的衰退影響了老年人的正常認知能力。

(2)加工速度理論

以記憶為主的信息加工速度的降低是老年人認知老化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記憶方面的衰退表現明顯。

(3)抑制理論

抑制:阻礙無關信息進入記憶或將影響作業的無關信息排除。

在老年階段,抑制能力隨年齡而變弱,表現在不能有效地組織無關信息或干擾信息,從而使加工速度變慢。

(4)工作記憶理論

老年人的工作記憶廣度隨年齡老化而減少,從而影響老年人的心算、推理等認知活動。

  心理學考研成人期發展任務理論要點

(1)艾裏克森的觀點

①成年早期(18~25):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

這階段青年人去開始一種互相信任、努力工作、生兒育女的生活,以便更圓滿地融入社會,但有時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和他人或伴侶形成互相信任的關係並因而產生孤獨感。

②成年中期(25~50)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滯感,體驗着關懷的實現

個體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關懷着下一代的成長。倘若缺乏這種關係,便會有停滯感。

③成年晚期(50~?)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並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着智慧的實現。

個體如果對一生滿意,就會覺得圓滿,否則就感到失落和對人生的厭倦。

(2)萊文森的觀點

萊文森認為成人發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現的穩定期和轉折期而構成的。穩定期與轉折期的區別就在於生活結構是否發生變化,這裏的生活結構指的是個人的社會角色和職業角色的綜合體。

(3)哈威格斯特的觀點

哈威格斯特認為,中年期是一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它不僅是個體對社會影響最大的時期,也是社會向個體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時期。哈格威斯特把中年期的發展任務具體歸納為如下七點:

①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責任與社會責任。

②建立與維持生活的經濟標準。

③開展成年期業餘活動。

④幫助未成年的孩子成為有責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⑤同配偶保持和諧的關係。

⑥承受並適應中年人生理上的變化。

⑦與老年父母相適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