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後感[精品13篇]

來源:文萃谷 9.31K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感動中國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觀後感[精品13篇]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

每當觀看年度《感動中國》時,耳畔總會響起“讓世界充滿愛”的主旋律,胸中總是充滿“美好人間”的情感。這些感動過我們的人,他們有的因為給自己設定了高尚的人生目標而令人景慕,有的因為只有幫助了他者才能使自己生活更快樂的理念令人歆羨,有的因為純粹來自人性深處的自然之舉而令人動容……他們在各自偉大或平凡的道路上做着自認為應該做的事。而有一種人,他們首先內心時時被這個社會、時代、生活和周圍的人感動着,然後懷着回饋、報恩、答謝的心情,以一種享受的姿態來進行着他們義舉和善行,我們不得不説這是一種更為超邁的境界。

由於經由央視節目組的網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推舉,《感動中國》中的人物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他們從芸芸眾生中脱穎而出。節目設計的人物事蹟的呈現環節,包括頒獎詞,推委語等,都讓感動直抵觀眾心裏,其傳播學意義上的“送達率”之高,堪稱無出其右。其實,那些感動中國的人,那些感動的因子,在我們的社會中從來沒有缺失過,始終伴隨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因此,與其説這個節目越來越吸引人,不如説是生活本身成就了這檔節目。

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人感動。感動,不僅是人的個體內生的情感,也可以轉化為集體性的感染,顯然,後者是央視更加看重的。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從之。”由於央視所具有的強大的覆蓋面,《感動中國》更是超越了一般節目的意義,通過輻射,使感動再一次發酵、傳導、催化和蒸騰,成為人心向善的動力源,社會進步的正向標。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各上星綜合頻道紛紛開辦了類似《感動中國》的.節目,它們都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傳統美德的道德建設為旨歸,如北京衞視《好人故事》、上海東方衞視《大愛東方》、湖南衞視《平民英雄》、山東衞視《天下父母》、遼寧衞視《中國好人》、河北衞視《真心英雄》、廣西衞視《讓愛住我家》、 重慶衞視《重慶好人》……我相信,更多的公民將走進這個舞台,而經過節目的薰染洗禮,億萬觀眾帶着感動走進社會,我們的生活將一定變得更加美好。

當然,《感動中國》所選出的傳揚的人物,還都是樸素的、傳統的、感性的、淺近的。一個進步健康社會,需要更多眼睛為之一亮的新的感動主體,即那些代表更為新生的形象和理性的力量,因為一個社會畢竟是由多種力量構成的。所以,我期望媒體應該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和胸襟去發掘和呈現,以引領社會公眾。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2

最近我觀看了《感動中國》電視節目和學生寫的《感動中國》觀後感文章,我的內心受到了震撼和淨化。正如學生所説,十位人物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心目中的楷模,這十位人物,無論是哪一位各有光彩,在我們心目中閃閃發光。

我很欽佩98歲一位老醫生。胡佩蘭,雖然她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是每週工作日她都風雨無阻,從不都不會缺席。她儘量讓病人少花錢,也能看好病。她開的方子從不超過百元,遇到經濟困難的病人,她還會墊付醫藥費。她這樣做的根源是心中裝着病人。正如她所説的:“技不在高,而在大德;術不在巧,而在仁。”我們做教師的`心中也要裝着學生,只要心中裝着學生,裝着家長,裝着社會,我們就會盡心盡職,甘願自我犧牲,甘願主動學習,甘願自我反思,優化自身的教學方法。現在我們學習負擔還不輕,儘管我們在“減負工作”上做了不少,但是事實上還沒有到學生、家長滿意的程度。有的學生在學習上興趣不濃,學科學習上還遇到不少困難。比如我們語文學科上文言文、閲讀、作文等方面都是學生薄弱項目,怎樣把這些困難解決呢?我注意在課堂高效上做點文章,下些功夫。在講課文時擠出一點時間講文言文短文,文言短文又讓學生自己來講課,讓學生講課,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鍛鍊了學生學習能力。我有一個體會:只要真正為學生着想,好辦法遲早會想得到。

劉盛蘭是一位獨居老人,以拾荒為生,雖然家境貧窮,卻仍然堅持捐錢給貧困學生。他從不告訴受助孩子自己的身份。二十年來,捐助了一百多名孩子。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畫出人間真情。對於劉盛蘭傾盡所有,捐資貧困學生,議論紛紛,不理解者也不少。我做不到劉盛蘭這樣的善舉,但我也在努力。每次在電視節目中看到貧困家庭的不幸遭遇,我真想伸出援助之手助一臂之力。所以每次學校有捐款活動,我都熱情參加。這次捐款我既參加了茸一,又參加了六中的活動,數目很微小,但內心很快樂。做善人,做善事是完全應該的。我在六中以主人翁姿態把路上的垃圾撿起來,食堂裏把有同志倒在外面的殘渣也撿起來。在茸一,我也保持這一傳統。有時我們大樓男廁所弄得很髒,有時我自己收拾一下,有時我請清潔工阿姨整理乾淨。當我看到收拾的地方乾淨多了,心裏很是高興。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我應該繼續為學生、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做點好事。

我是一名教師,我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書育人是一門教育藝術,是一項神聖使命,我為此不懈努力,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藝術專家,為祖國教育大廈添磚加瓦。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3

曾經流行的一個熱門詞語“逆行者”最近再次流行,逆行者是什麼呢?逆行者就是在有危險的情況下,所有人都在撤離,而他們卻把生命置之度外,逆行而上,去危險的地方幫助別人。

最近武漢的疫情極為嚴重,新型冠狀病毒來勢兇猛,可是仍然有許多人選擇幫助他人,逆行而上。到目前為止,已有多名醫護人員感染,而這些感染的醫護人員不計回報,不論生死,只為了幫助那些有生命危險的人羣,他們與病毒作鬥爭,與死神作鬥爭,他們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最美逆行者”。在與病毒抗爭的這些醫護人員中,年齡階段各有不同。有的已經為人父母,但是為了幫助有危險的人,不得不離開家庭;有的是90後,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紀,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在他們朝氣蓬勃的時候,選擇與死神抗爭。他們身上的責任與勇敢,讓我們看到了身為一名醫護人員該有的精神與品質。他們不像別人一樣遠離疫情重災區,而是勇敢的衝上去,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永遠衝在最前面,擔起重任,他們是“最美逆行者”。

在這次的疫情中,無數的人感染也有一部分人死亡。因為這次的疫情,全國各地延遲開工與開學,四處瀰漫着緊張的氣氛。而逆行者不同,他們衝在疫情的最前線,不畏生死,只為了讓病人痊癒,只為了消滅病毒,只為了讓生活恢復以往的安寧。一位病人的痊癒,往往需要多名醫護人員的付出與努力,他們的付出是我們體會不到的艱辛,稍微有一點差池就有可能導致病人與他們都有生命危險,他們是我們的'守護神,每一位逆行者都是在用他們的生命安全來保障我們的生命安全。

在我眼中,逆行者是勇敢的代名詞。他們不計回報,無私奉獻;他們犧牲自己來保全他人;他們向着危險出發,有着最堅定的背影。逆行者永遠衝在最前線,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勇敢。他們有着無畏的大愛,有着最熾熱的情懷,有着最可貴的品質。他們無私奉獻只為了幫助他人戰勝病毒,只為了讓他人痊癒,只為了生活的安寧。他們在搶救病人的情況下極有可能被感染,可他們仍然衝在最前面,為了挽救他人不怕犧牲自己,他們是逆行者,最美的逆行者,最值得我們尊敬的逆行者!

每一位逆行者都需要我們去學習,需要我們去尊敬。他們用他們的執着與勇敢詮釋了醫護人員的品質,他們不辭辛勞,廢寢忘食,捨己救人。讓我們向每一位逆行者致敬!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4

201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何玥頒獎典禮觀後感利用閒暇時光,我看了2012年度感動中國的一位人物的頒獎典禮。我驚奇的發現,這個跟我一般大的小女孩,竟然能在那樣絕望,無助而又黑暗的時刻做出那樣偉大,堅定而又美好的決定。

她的名字叫何玥。生前為金寶鄉中心國小少先隊員。就在何玥即將國小畢業的時候,卻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住院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做完第一次手術後的第三天,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學校上課了,回去的第一次考試,三科還考了250分,有一科沒上90分,她還埋怨了自己很久。家裏滿滿一面牆都貼着她的“三好學生”之類的榮譽獎狀。在病重的日子,何玥無力地躺在牀上,連抬眼皮的力氣都沒有,但是她只要聽到照顧她的叔叔、嬸嬸們一説到讀書和學習,她總是用力睜開眼睛,甚至用手把自己的眼皮撐開。這是一種多麼堅定不移的學習精神啊!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擁有健康的體魄,優秀的教育,與何玥來比簡直就是生活在蜂蜜罐子裏。但是,我真的有好好珍惜它們嗎?我在心裏對自己打了一個大大問號。

汶川地震的時候,何玥不僅把自己存下的零花錢全捐出去,還死纏爛打,讓她的爸媽把一個月的工資捐給災區。生病後,學校的.老師、同學來看她,還送來了2000多元的捐款,她都要父親把捐款捐出去給別人。陽朔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潘醫生説,小姑娘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志力。“二次手術後,以她的身體情況,下牀走路是很艱難的事,會頭暈、乏力、心悸。當時我對她説,要有毅力,多走路,這樣病才會好。以後每天她都要何先生扶着她,在走廊上走個兩三次,很多人可能下牀的勇氣都沒有。”這是何玥生活下去的希望與心願,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事與願違,何玥的病情突然復發二次入院,腫瘤已擴散至腦部組織。當聽説自己的生命只剩三個月時,她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這是許多大人都望塵莫及,自愧不如的事情。何玥,一個小小的女孩兒,卻做到了。她願意用自己剩餘不多的生命,去分給剩下千千萬萬個需要幫助的生命。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無私的精神啊!我看到這裏,不禁紅了眼眶。

何玥的頒獎詞是: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

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就像這頒獎詞一樣,何玥,一個美麗的女孩,她來過,她不曾離開。直到今天,她的血液依然在三個人的身體裏流淌,她美好的靈魂,也依然永存於人們的心中。

何處春江無月明?這個偉大而又美麗的靈魂啊,走好!走好。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5

每年的這個時候,寒冬即將過去,而春天也會緊隨而來。但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卻總是會比和煦的春風領先一步,給我的心帶來一陣暖流;總是會比綿綿的春雨更勝一籌,使我心田裏那顆名為“感動”的種子,又一次破土而出。

鍾揚,作為一名植物學家,他的名也與一種植物——“楊”同音。正直、頑強、拼搏是楊樹的象徵意義。而這些,也是貫穿了鍾揚一生的精神品質。20xx年,在他第一次來到西藏科考後,就下定決心要到西藏開展植物學研究。為了盤點西藏高原的生物資源家底,他毅然帶領團隊多次在這片“世界屋脊”上長途跋涉,尋找與他們一起挑戰着這片高原土地的頑強的植物們。16年間,鍾揚帶着學生在青藏高原採集了4000多萬顆種子。哪怕長期的超負荷工作曾讓他病危,他也在略微康復後再次回到了西藏。

鍾揚,也是一名博士生導師。正如他的名——“揚”,他為藏族培養了第一個植物學博士,也帶出了藏族第一個生物創新團隊:鍾揚既採集種子,又揚下種子,揚下植物學的希望,揚下了人間的大愛。“不是傑出者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這是鍾揚教授生前説過的一句話。而他本人也是這句話最好的體現與印證。初識西藏的滿腔激情及為種子庫奉獻一生,他完善中國種子庫的.夢想藏匿其中。但是當一位位受教育環境不太好的西藏學生在他的指導下順利攻破一個個學位時,很明顯,他有着另一份夢想。這份夢想在一塊世界之巔的大陸上,遙指着那個關於生命的無限命題。

能在中國種子庫的採集上作出巨大貢獻,鍾揚教授的拼搏與夢想與之密切相關。這一點,我在一次機器人設計比賽的前期頗有感悟。剛接到比賽任務時,我其實並沒有放在心上。每次培訓前留的練習作業總是要等到第二次培訓開始前才完成一部分。我總是以為僅通過課上的時間就能趕上,卻沒想到是一步慢,步步慢。一段時間過後,當身邊的人已經完成了幾份練習作品時,我才剛剛完成第一份。一份對於機器人的夢想讓我不禁開始反思起了我自己。這時我突然發現我根本沒有在培訓後努力過,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局面。於是,我下定決心一步步趕上。當在下課或是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在腦海中構建好框架,回到家做完作業後抓緊時間實踐。就這樣,我漸漸地從落後到領先,最終獲獎了。通過此事,成功需要拼搏的道理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或許鍾揚教授身上的奉獻社會的精神離我們很遙遠,他對社會和事業的大愛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但是他對於深扎心頭的夢想的堅守和身上如“楊”一般的頑強拼搏精神,卻值得我們每個中學生去學習,去實踐。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6

顧誦芬與飛機的緣分,開始於少年時代。幼時隨赴燕京大學任職的父親遷居至當時的北平,日軍轟炸中國29軍北平營地的記憶至今清晰——“漫天壓得人睜不開眼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投下的炸彈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衝擊波震得粉碎。”那時,顧誦芬便立志要保衞中國的藍天將來不再受外國侵略,早早將航空報國之夢埋在心中。

國小畢業後,顧誦芬就讀於上海的南洋模範中學,他一直對飛機模型很感興趣,父親還為他從上海開明書店買了一批航模製作方面的書。夢想和興趣堅定了他的方向,高中畢業時顧誦芬專門報考有航空專業的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全部被錄取。最終,他選擇就讀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大學四年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養成了嚴謹的科研習慣,學會了探究方法。大二時,顧誦芬修讀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開設的兩門基礎課。課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聯繫工程實際,用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運算,找到解決方案。這些訓練為日後顧誦芬成為工程師打下很好的基礎。

1949年下半年,國防的建設急需理工見長的大學生,不少優秀交大學子投身於國家工業建設,顧誦芬也登上北上的火車投身航空事業。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中國使用的飛機幾乎都是在蘇聯專家指導下製造的',只能原樣複製,對設計原理一概不知。那時候顧誦芬就已經意識到,“仿製而不自行設計,就等於命根子在人家手裏,我們沒有任何主動權”。

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瀋陽建立,首項任務是設計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沒有任何指導參考文獻,經驗技術和設備物資都極其匱乏,但他拿出交大學到的本領,一點一點解決問題。

當時也沒複印機,他就買描圖紙、三角板、曲線板描圖,花了一個星期,基本解決原理問題;後來又把醫務所廢針管的不鏽鋼細頭,焊一排在銅管上再用薄鐵皮做個整流罩去做風洞實驗……就在這樣一窮二白的環境下,歷時兩年時間的研製,殲教-1首飛成功。

此後的歲月,他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並肩擔殲-8和殲-8Ⅱ的總設計師重任,在那些特殊歲月裏,顧誦芬和同事們克服了巨大壓力,攻克了無數難關。殲8戰鬥機實現首飛,卻在隨後的飛行試驗出現強烈振動。為了搞清楚問題所在,作為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非專業人員,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三次乘坐殲教六緊隨殲8飛行,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觀察氣流情況。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過載,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抖震問題。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7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着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在2015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有背井離鄉、為南水北調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幹部趙久富,但就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默默捐款20餘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座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祕密。人們發現,他就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於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就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後的27年間,無論就是希望國小還就是敬老院,或就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於現身了,他就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後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户。手裏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後,他又幹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就是死工資,可就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裏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着過去的'老房子,但就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就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説“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就是“炎黃”,這個祕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並一直支持着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温暖。

就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就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就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就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蹟。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8

《掬水月在手》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一部傳記電影,導演陳傳興此前曾策劃拍攝了在兩岸頗具影響力的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台灣最重要的文學家、作家的一生,隨着《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的成功上映,標誌着陳傳興“詩歌三部曲”創作終章。導演陳傳興介紹,為拍攝全景式反映葉嘉瑩先生“歷經磨難又活得光亮的一生”,電影拍攝團隊用時3年,分別在兩岸、香港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等葉嘉瑩先生出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採訪了葉嘉瑩先生的親友、學生40餘位,力圖還原葉嘉瑩先生以弘揚中華詩詞為己任,歷經烽火硝煙、家道變遷,活出如詩一般鏗鏘人生的精神世界。

“她內心中因為有古典詩詞作為支撐,所以歷經磨難依然能夠活得足夠光亮,到了晚年,她還能夠想到用曾經支撐自己走過苦難的.古典詩詞反哺我們的民族和文化,成為整個華人世界的一道光彩。”陳傳興説,這是葉嘉瑩先生最讓他感動的人生力量和去拍攝這部傳記電影的驅動力。他希望透過《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傳遞一個核心的觀念:中國需要有詩。在任何時代,不管是和平、戰爭、苦難的時代,詩人的存在為什麼都是不可或缺?

“葉老師一直在我的拍攝名單裏”20xx年,陳傳興成立行人文化實驗室,策劃一部在兩岸、香港地區頗具影響力的文學主題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記錄在台灣、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幾位文學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還參與了詩人鄭愁予和周夢蝶兩集的拍攝。

“葉老師作為‘詩詞的女兒’,她的生命光輝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領我。”雖然不是學中國古典文學專業出身,但是陳傳興對中國古典詩詞有一種天然的心靈親近。上世紀80年代初,陳傳興在台灣一家書店偶然看到葉嘉瑩先生早期詩詞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談詞》,從此就書不離身,愛不釋手。“到法國留學時,我把這本書帶在身邊,這次為《掬水月在手》的電影宣發來到大陸,14天隔離期中,我還不時翻看這本書。我覺得每每翻看中國古典詩詞,都會帶給我一種美感,給予我滋養。”儘管此前為拍片,陳傳興多次往來大陸,但此次大陸之行,讓他對大陸、對古都北京收穫別樣的感受。

“我原來不知道北京的鐘樓和鼓樓離得這麼近,這次和朋友一起坐在什剎海一個茶館的露天平台上,秋色濃郁的蘆葦在眼前飄蕩開,好似時光穿梭,我跟着當年的葉先生,穿過什剎海的衚衕,到她的老師顧隨先生家裏吃飯。冥冥中好似天公的安排,讓我跨越兩岸的時光機,來講述兩岸的一段過往,葉老師就是聯結兩岸的一座橋。”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9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舉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這些人物感動着、感動着。

從20__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我都堅持收看,認真地聆聽着那些感人的故事,認真地品味着每一段頒獎詞;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段故事,成為我前行中最為重要的催化劑、推動器。

非常感謝中央電視台為我們帶來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暨頒獎典禮”,這是一檔讓人們體味感動、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靈魂的好節目。我一發現他,就把他當做一個滋養自己心靈、軟化自己感情、培育並保持自己有一顆能感動的心的好節目;事實上,我的這個想法在觀賞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能得以實現。

至今還記得,20__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還在行進中,我就在感動中寫下了“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評選之感動”,記錄下對於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老師李桂林、陸建芬賢伉儷二人在天梯國小堅持十八年的感動。

每一次觀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是我靈魂得以洗禮、昇華的時刻,我自己很清楚: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着崇高的偉大的靈魂,都有着一種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這些崇高的靈魂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也是我這一輩子無法達到的;正如一位偉人曾經説過的那樣:“一個人做的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仔細看看20__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中的“好人們”,那個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幾十年——陪聾啞兒子讀書十六年的愛心媽媽陶豔波、幫助“發小”三十九年的隴海大院的哥們、默默捐款20__從不留真名的張紀清、十幾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照顧癱瘓父親的孝女朱曉輝等等。

每一次觀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是讓我的心與情得以進一步軟化、激發、培育和提升的好時刻;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的故事,讓我的心更加温婉、温潤,更能被感動、感化。至今,我還能有一顆似乎與年齡不符的能夠感動的心;至今,我還有一些能夠讓自己驕傲的激情,我要感謝諸如“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之類的節目、影視劇和文學作品。我會很好地珍惜這些人物、這些故事帶給我的精神滋養、文化陶冶,我會繼續努力地讓自己有一顆能夠感動的心,有一份能夠有一定熱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樂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0

夢想一直在

無錫市新洲國小 殷毅 20xx.2.24

“你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後在小山村駐足,你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現新的世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念比生命還重要的一代,請接受我們的敬禮。”這是感動中國給他們的頒獎詞。他們是一對平凡而偉大的夫妻——朱敏才、孫麗娜。朱敏才本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外交官,退休後本可以在家舒舒服服的安度晚年。而他們,卻選擇了到極其困難的山區義務執教!終於,他——在極度的疲憊中倒下了。

他們的行為感動了所有人!經常聽到這樣的玩笑話:看着感動,聽着激動,就是沒有行動!難道真的要我們學習他們,去山區支教,奉獻出自己最後一點光和熱嗎?非也,聽聽孫麗娜老師的話吧:“是信念讓他們走到了現在!是一種理想給了他們力量!”多麼簡單明瞭,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朝着自己的信念和夢想,努力奮鬥!

當年懵懂地考取師範,到如今已有22個年頭,夢想一直有,那就是:做

一個孩子喜歡的教師。 我一直渴望自己能擁有這樣的評價:“您不是演員,卻吸引着我們飢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卻讓知識的清泉叮咚作響,唱出迷人的歌曲……老師,我喜歡你!” 要做到真的很難很難,但是你如果不去努力,不朝着目標前行,那永遠是空談,看過朱老師的事蹟介紹,我更堅信,力量是自己給予自己的.!

於永正老師是我很崇拜的一個老師,我發現孩子們都很喜歡他,我也很喜歡他,喜歡聽他的課,喜歡他跟孩子們交流的方式,課餘,

也讀了不少他的著作,收穫頗多,原來,想讓孩子喜歡你也是有祕訣的。祕訣一:“讓每個學生都感到你喜歡他”,但現實生活中,每個孩子討人喜歡是不太現實的,美國教育家拖德·威特爾克説過“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則比較容易,那就要找出孩子的閃光點,並用自己的言行讓他感覺你很喜歡他,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件小禮物。祕訣二:老師要有點孩子氣,童心不泯。生活中,保持點好奇心,課餘時,保持點孩子氣,忘乎所以地跟他們玩海,每時每刻,能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體諒和理解孩子,其實也是讓孩子延續我們的童年。祕訣三:身教重於言傳。借首小詩激勵自己:穿戴不能隨便,字跡不能潦草,説話不能隨意,態度不能生硬,錯誤不能不認,行動不能落後,備課不能馬虎,書報不能不讀……要做得真多!祕訣四:做性温、味甘的“甘草”:發脾氣的時候,學會控制,包容身邊的一切事物,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物。這是修身之道,對於我這個急性子來説,路漫漫!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1

愛,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飢寒交迫的人感受到温暖;愛,是一場灑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是一首飄蕩在夜空裏的歌謠,是孤獨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就正是這樣愛,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他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這讓我對他們的敬佩感油然而生。

他是一位年過七旬的'爺爺,也是一名研究軍事的科學家——黃旭華。這位令人心生敬佩的爺爺,讓人久久難以遺忘。爺爺為了國家,為了國家的軍事,而努力奮鬥。他研製核潛艇,即使生病了,他堅決的心也毫不動搖。1957—1985,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他沒有回過家。家人去世了,他也只是專心致志地研製核潛艇。回家對他來説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他那堅持不懈,舍小家為大家的鑽研精神,更是讓我感到敬佩和尊重。泰戈爾曾説過:“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這不正是用來形容他的嗎?爺爺默默無聞的工作着,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不奢求名利與回報,只為國家做出貢獻。黃旭華,這個名字會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難以抹拭。

還有一位已經九十一歲高齡的爺爺,他的名字叫劉盛蘭。也許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受過他資助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爺爺自己家境貧寒,住在一間簡陋的小屋子裏。他靠撿破爛瓶子賺錢生活。爺爺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是他對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孩子卻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資助,從十元,二十元,五十元······這樣一點一滴地積攢着。他佝僂的背影,時常出現在廢品堆裏;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卻阻擋不住幫助別人後出現甜甜的笑容;手上佈滿了老繭,這也正代表了他對別人的幫助。

十元,二十元······在爺爺的眼裏,那些並不僅僅是錢,更是一份幫助,一份支持。而在他人眼裏,卻是無盡的感恩和愛戴。老爺爺的愛心持續資助着每個人,毫不動搖,也感動了每個人,受到他人的尊重,也深深的把我的心給感化了。那些受資助的人會銘記着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感動中國》中的十大人物,讓我知道了,原來人間不僅有小愛,還有大愛。愛,可能源於人們之間的一分幫助;愛,可能源於人們之間的一種關心;愛,可能源於人們之間的一句溝通的話語。

有了愛,生命的旅程上的寂寞可以化為快樂;有了愛,孤單可以演繹成交流;有了愛,歡樂可以綻放滿園的花朵。愛真是個奇蹟。一直從污泥里長出的夏荷,竟開出雪一樣潔白純淨的花兒;一隻細小的螢火蟲,竟能在茫茫黑夜裏發出星星般閃亮的光。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2

今天,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後,心裏深受感動。

人們常説:“奉獻是快樂的”,沒錯,有的人願意為了讓山裏孩子飛出大山而奉獻自己的一生;還有的人願意幫助農民脱貧致富而燃燒自己的青春;更有的人為了讓脊柱畸形患者抬頭看世界傾注了畢生心血。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質——奉獻。

1980年,19歲的南昌姑娘支月英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區貧困的泥洋山區支教,36年的時光裏,她是孩子們的太陽:每天早上有親切的問候叫醒孩子們起牀;她是孩子們的媽媽:白天用諄諄教誨和歡樂的遊戲陪伴孩子們成長;她是孩子們黑夜裏的眼睛,每個夜晚在燈下為孩子們輔導功課。

支媽媽問孩子們:“幸福是什麼?”學生一句“幸福是老師的愛”。讓支媽媽流下了眼淚,她説:“總要有人犧牲,這個人為什麼不可以是我呢?”她用生命來奉獻的不言之教,教會了學生和我們什麼是良知和操守。36年,她從“支姐姐”到“支媽媽”,絢爛了大山裏兩代人的童年。

20xx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秦玥飛來到一個湖南的小村莊任村官,三年裏,他為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想方設法籌錢。泥濘的天龍邊,有他望着順利通水的河渠的不言的欣喜;嶄新的敬老院前,有他對着陽光歡樂的面龐;開展信息化教學的.教室門前,有他成就感滿滿的笑臉。他奉獻了自己的金色年華,換來的是村莊的欣欣向榮。

我認為年輕,不代表驕傲和輕浮,而代表俯首躬行;年輕,不意味着夜店和電影院門前的久久徘徊,而意味着在荊棘和貧窮中無畏的拓荒;年輕,不是索取與獲得,而是奉獻與成就。不驕躁,不沉淪,樂於奉獻才是年輕原本的模樣。

年輕,播下理想的種子,在悉心耕耘的大地上靜待收穫的時節。

多年前,樑益建學成回國,開始研究和治療重度脊柱畸形這一病症。在貧窮的大山深處他是患者的保護神:他不僅幫人治病而且幫人找錢;在學界公認的“禁忌症”面前他是愚公:他用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打開了1000多條“被摺疊的生命”;在他自己面前,他卻只是一個“小醫生”。

“我幫你治病,我幫你找錢”多麼温暖的一句話。太陽,因奉獻的自己的光亮而受到人們的愛戴;落紅因“化作春泥更護花”而被人們世代歌頌;樑益建卻因為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價值所以他的名字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矯正脊柱,樑益建只用兩根支架——“妙手”和“仁心”。

奉獻是美麗的,支月英雖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卻讓教育事業後繼有人;秦玥飛雖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卻讓整個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樑益建雖傾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詮釋了什麼是“妙手仁心”。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學會奉獻吧,相信從下一刻開始,世界將會開滿愛的鮮花。

感動中國觀後感 篇13

2月10日晚上,我在沙發上,收看了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頒獎典禮,通過電視我瞭解到了20xx年十大人感動人物分別是因為愛祖國,有了"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跟隨將軍丈夫回鄉務農、紮根並奉獻農村一生的龔全珍以及中國航天羣體;因為愛他人,因此有了堅持捐款17年的九旬老人劉盛蘭,以及因見義勇為高位截癱29年、委屈艱辛而無怨無悔的方俊明;因為愛鄉親,因此有了貼工、貼錢、貼命的基層村支書段愛平和大學畢業回到大山深處守護教育夢的門巴女兒格桑德吉;因為愛職業,因此有了98歲高齡依舊工作在第一線的"良心醫生"胡佩蘭;因為親情之愛,有了身罹絕症,為了孩子的未來苦繡《清明上河圖》的姚厚芝。

以下是我具體的感動中國觀後感:

中國古老的美德,包括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位列第一。為一次生死相托守護戰友30年的天山守墓人陳俊貴,所體現的`義與信,難道不是基於對戰友之愛?農民科學家沈克泉、沈昌健父子兩代對油菜改良夢的痴迷和堅守,難道不是因為對科學的愛?

通過觀看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着和發揚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願好人一生平安,願善良的人,收穫福報,祝福您們健康長壽。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雖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們卻充滿着微笑來到頒獎典禮舞台上。他們給國家、社會、他人帶來多麼大的正能量。觀後心理暖烘烘的。熱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圍很多人,有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在這些人的事蹟面前,真應該好好想一想今後怎麼活着。

看着這些感動中國人物和他們的英勇事蹟介紹,看後我非常感動,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動,眼淚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他們的事蹟值得我去學習和深思。正是有了他們捨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才使我們現在過上了幸福安穩的生活,世界上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母親默默的付出只為能夠讓孩子過的更好,她從未想過你能回報她點什麼,她的一生都在為你擔憂和操勞,從來不會抱怨"累",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母親……媽媽我愛你!

我的觀看心得是,我們的世界一直是陽光明媚的,只是我們的眼睛有時看到的只是烏雲,而在別人眼裏,或許我們也是那塊烏雲,所以,即使我們做不了陽光,也可以試着做一片追隨陽光的彩霞,不要總是一團想着遮擋陽光的烏雲。只要努力,一定可以的!你説呢?

以上就是本人的感動中國觀後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