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賞析

來源:文萃谷 7.07K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作者為唐朝詩人白居易。其古詩全文如下: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賞析

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經。

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

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

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

  【前言】

《和李澧州題韋開州經藏詩》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詩。該詩表達了詩人對參禪悟道的看法,體現了詩人在佛理上的深厚造詣。

  【註釋

①李澧州:李建時任澧州刺史。韋開州:韋處厚時任開州刺史(韋氏816年由考功員外郎貶官開州刺史,因知詩寫於此時)。

②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經:既然領悟了佛性真如(即“蓮花藏”),就應該將佛經拋開。讀經是為了開悟,既已開悟,還要佛經幹什麼呢。

③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獲得覺悟並沒有固定的方法,佛經上的文字未能完全表現出佛理,所以是空虛的。説出了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意旨。

④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這兩句,一用佛經,一用道論。《大智度論》:“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以看指而不視月呢。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讀佛經可得佛理,但佛經並不就是佛理。以佛經同佛理,亦如求月而觀指。又《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這也就是首聯所説的意思。

⑤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這兩句説明“舍”的道理。佛教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既已悟入,踏上彼岸,則就應該及時“舍筏”。須知,沒有舍,也就不可能有得。

  【鑑賞】

讀這首詩,首聯“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經”既然已經禪悟佛法,就已經不在需要閲覽經書,文中用“蓮花藏”、“貝葉經”分別指代了佛學真諦與佛經。第二聯“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禪悟佛法是沒有什麼固定的方法途徑,佛學博大精深,經書上的'文字也不能夠全部將其闡述出來,因此文字就是“空虛”的了。第三聯“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是引用了兩個典故,其引申義意為閲讀經書,可以從中領悟佛法,但是佛經並不是佛理。這兩句詩是對首聯的呼應。尾聯則是講述了佛家“舍”的道義。通讀全文,可知白居易對佛理所涉甚深。由此生髮開去,也多啟人聯想。譬如作詩,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説:“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讀書窮理乃是作好詩的重要途徑,但如果以為讀書窮理就能詩,那就如視月觀指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