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學生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2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學生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故鄉學生讀後感

故鄉學生讀後感1

在暑假中,老師要求我們讀三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魯迅的作品集《故鄉》。這本書是我從圖書館借的。當時,我毫不猶豫的把這本書從書架上拿下來,迫不及待的想細細閲讀。

這本書包含了魯迅一生所著的各種各樣的散文和小説,展現了他的才華橫溢以及獨特的寫作技巧。

在“散文輯”中,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文中,魯迅通過回憶童年往事來敍述他與阿長的故事;通過童年對長媽媽的情感以及她名字的來歷、外形的特點進行詳述。告訴我們魯迅原是尊重阿長,但阿長謀害了隱鼠,已導致他對阿長的敬意慢慢淡化了。雖然如此,可阿長的一個舉動又喚醒了自己對她的敬意。我想,別人不肯做的,也不願意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消失了。

在“小説輯”中,令我難忘的是許多名言以及他獨特的寫作手法。就拿《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話“大約孔乙己已的確死了”來説吧。這句話原是個病句。因為“大約”和“已經”互相沖突了。可魯迅卻敢大膽地使用它。這樣就表達了魯迅對孔乙己死活的懷疑。還有《閏土》中的結尾部分“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句話的後半部分,被世人當作是他的名言,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樣,廣為傳頌。

這本書讓我認識魯迅、瞭解魯迅,從而成為讓我希望可以閲讀更多魯迅著作的一扇窗。它讓我真實的感受到他的才華橫溢以及獨特的寫作技巧。從而拓展了我的知識面和閲讀量。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愛讀書!

故鄉學生讀後感2

寒假中,我接着空餘的時間讀了一本魯迅先生的名著——《吶喊》,在《吶喊》中我讀到一篇小説——《故鄉》,讀完《故鄉》後,我頗有感觸。

《故鄉》這篇小説講的是魯迅因為搬家回到了自己離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在故鄉中見到了閏土、楊二嫂等人,感到閏土變得麻木了,楊二嫂變得刻薄了,一切都變了。最後,作者在回去的船上想到“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在《故鄉》裏讓我感觸最深的人就是閏土,在六年級上學期裏,我們曾學過《少年閏土》一文,我們學過的少年閏土見多識廣,活波開朗而又機智勇敢,並且還會看瓜刺猹、雪地捕鳥等技能,是魯迅先生的偶像;而我看完《故鄉》,裏面的中年閏土真是讓我大跌眼鏡,中年時的閏土的臉已經灰黃,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樹皮。兒時的閏土和中年的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覺人在二十的時光是最快樂的,最無憂無慮,最自由自在的,你看魯迅和閏土小的時候是多麼好的朋友啊!可等他們長大之後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分析是因為小的時候不用挑起家庭的重擔,可是現在閏土長大了,閏土必須挑起家庭的重任,體會生活的艱辛了,加上那時“人吃人”的社會,閏土已經被逼的,被壓迫的麻木了,已經對生活沒有過多的期望了,所以他和魯迅先生之間就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想到這裏,我才意識到舊社會的黑暗,意識到舊社會是多麼的可怕了。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舊社會要好的多。所以,應該更加地珍惜今天的生活,要有一顆責任心,趁現在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故鄉學生讀後感3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裏寫的一句話,如此一句話,卻深深的紮根於我的腦海,至今還引我深思。

魯迅先生的文字,將我帶入了他回憶的浪潮裏,牽引着我步入了他的故鄉——紹興。兒時的回憶總是那麼美好,包括魯迅先生也有一份美好回憶,這份美好回憶來自於他兒時的夥伴,閏土。

“深藍的天空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這些充滿童趣的文字,使我更加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在回憶兒時閏土時的心情,彷彿處於滿片的花海,蝴蝶翩翩起舞,陽光也傾灑而下。

在那樣一個備受壓迫、飽受艱辛、磨難的社會生活環境下,人們變得麻木、自私自利。文章中的閏土和楊二嫂的前後變化令我感到咋舌,從少年天真活潑的閏土變為現在滿臉愁苦、麻木遲鈍的中年閏土,從年輕、美麗、守本分的豆腐西施變成如今尖酸刻薄、搬弄是非、唯利是圖的楊二嫂,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體現了當時典型的市儈形象,不得不讓我感歎。

魯迅先生回到故鄉後,所見所感全都抒發在了這一片文章裏。

故鄉的蕭索景象和故鄉人的蜕變,使魯迅內心感到失望,並同時燃起對新生活的嚮往。

正如魯迅先生他自己所説的:“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許正是因為魯迅先生的這份對未來新生活的嚮往和希望,也激發起我對自己充滿未知未來的嚮往和探索的勇氣。

伴隨着魯迅先生的回憶,我又深深的品味起那一句引人深思的話語。

故鄉學生讀後感4

《故鄉》是語文教材指定書目,也是我們國小生必讀的一本書。這本懷念故鄉的小説是湖北武漢的董宏猷,這本書一些自己故鄉的事,以及懷念故鄉為引線,主要寫了自己回憶兒時的喜,怒,哀,樂。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了作者小時候的生存狀態以及心理現實。

書中描繪了許多與作者小時候有關的人物。如:善解人意的母親,小時候調皮搗蛋的玩伴閏土,摳門,又喜歡貪小便宜的“豆腐西施”楊二嫂,還有行蹤不定,十分神祕的外鄉人阿Q……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閏土,他雖然有些調皮搗蛋,但是他還是一個愛和別人分享的人。

有一次作者去海邊遊玩時,碰到了閏土,兩個人一起玩兒的非常開心,每到一個地方,潤土都會細心的教他一些知識,雖然這些知識不多,可能作者也懂得,但閏土還是毫無一絲保留的,全部教給了作者。

在這篇章節中,閏土能非常大方地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知識。還和朋友玩的非常開心。反觀我自己,在生活中,有一次同學來問我一道非常難的題,這道題我看了一遍,是我想了好久才做出來的,所以我裝作面露難色的對於我的同學説:“對不起,這道題我也不會。”看到同學失望的走了,我心裏暗自高興,覺得這是我好不容易做出來的題,不能就這麼隨便的教給了同學。現在想想,這真是不應該。以後我會像閏土一樣,去大方的和別人分享我所擁有的知識,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朋友,並且變得更大方。

品讀《故鄉》,讓我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我以後一定也要去學習故鄉里的人物精神,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故鄉學生讀後感5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説,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