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語文會考備考計劃大全

來源:文萃谷 3.17K

語文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門學科,關於它的國中備考計劃書你知道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7年語文會考備考計劃,歡迎閲讀借鑑!

2017年語文會考備考計劃大全

  2017年語文會考備考計劃

一 、知識點,精分類

國中階段所要掌握的知識點雖然多,但卻絕對不是零散的,知識點之間也會有內在的聯繫。所以,我們必須要找出這樣的聯繫,把握知識點內在的規律。如我們在進行文言文的複習時,有很多同學會毫無頭緒摸不着頭腦,一篇一篇的記憶往往會導致知識點的混亂,所以在這時候,我們不妨就可以找找它們之中內容上是否有些聯繫,把相同類的文章放在一起,例如《小石潭記》和《三峽》都是寫山水的;《曹劌論戰》和《陳涉世家》都是紀傳類的等等。或者我們可以根據詞性的不同來劃分具體文言語句中的文言詞彙,我們知道,一個“之”字,不僅可以做虛詞,還可以做實詞。我們可以先把小的類別分好,再往裏邊填適當的語句。例如“之”字為代詞,可以有“公與之乘”、“學而時習之”等等;而當實詞講的時候,也可以作為動詞,如“輟耕之壟上”中的“之”便是動詞“到”的意思。這樣在記憶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有的放矢,能騰出時間給其他的知識點。

當然,我們在分類過程中不可能只涉及到文言文,小到字音字形,大到作文,我們都應該按照一定的規律來合理安排知識點。很多孩子會説:“老師,您講了半天記敍文閲讀中的理解題,我只是拿它來做閲讀,那其他的題還是不會。” 新東方聶貝淘老師相信這也是現在孩子們身上存在的普遍誤區。大家都以為老師講了一個知識點就只是針對於這個知識,其實不然。聶貝淘老師在講記敍文閲讀的理解題的時候,總會讓孩子們關注兩個方面,就是我們要找到讓你理解的這句話的“原因”和“內容”。我們試想一下,“原因”和“內容”就僅僅存在於記敍文裏嗎?我們有沒有試着把知識去遷移呢?比如答議論文論證過程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按照這個方法來答呢?當然可以!對於論證過程來講,所謂的原因不正是一段中的分論點嗎?而內容,就是論述分論點的各種論據。如果我們弄清楚分論點和論據中間的關係,論證過程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當然,理解題的知識點還能不能應用到別的題型上呢?一定是可以的。比如基礎知識中的理解性默寫,無非就是在考我們理解題的知識點嘛。如今年海淀九年級期中統考,理解性默寫的問題是:當聽到人們聊起田園生活時,你想起的古詩文名句是什麼?這道題雖然很簡單,但實際上就是在考察我們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還有的考題出的.是《陳涉世家》中體現陳勝“明能見機”的語句是什麼?這道題看上去比較複雜,但是這就是再考我們陳勝發動起義的原因。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天下苦秦久矣”。所以,記敍文閲讀中的理解題知識點,是可以遷移到很多題型中的。無非就是對“原因”和“內容”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知識點分類中,我們要做到“精”,而這個“精”,不僅體現在對知識點的細化,同時也體現在知識的遷移上。懂得細化和遷移的孩子,在知識點的分類中,一定能發揮得遊刃有餘。

二、巧記憶,不死背

其實每年聽到孩子們抱怨最多的不是“考題有多難”或者“題量有多大”,而是“語文真麻煩,為什麼有那麼多需要背的!”很多孩子會被“背誦”這個詞折磨的不能自已,而實際上,“背誦”真的有那麼難嗎?接下來,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聶貝淘老師老師就給大家提供三種背誦的方法,希望對同學們的會考語文複習能有所幫助

第一種:當然是自然背誦法,這也是很多孩子現在使用的背誦方法。就是通過多讀達成記憶的目的。眾所周知,每天早晨是一個人記憶神經最為敏捷的時候,如果你肯早起半小時,用這半個小時反覆去朗讀一篇古文或者文章,實際是很容易背下來的。聶貝淘老師老師曾經上學的時候就用的這種方法,每天早晨起來,拿着書去操場邊走邊看,所有的背誦篇目基本都是在操場背誦下來的。當然,你也可以坐在你家窗前,這樣,看累了還可以眺望一下遠方的風景,保護好自己的眼睛。

第二種:其實我們可以刻意的去恢復詩詞等背誦篇目中的場景,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圖畫。比如背誦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本來就是一句比較有畫面感的詩句,我們就可以聯想到當時那種百姓悽慘,山河破碎的戰爭場面,也能感受到那種花鳥悽悽,懷念親人的悲痛場景。用這些圖畫的聯想,在腦海裏指引你去背誦,也無疑是一種好的方法。

第三種:如果你很有才,如果你音樂技能各項ok,那麼你不妨可以把詩詞做個曲子,聶貝淘老師身邊有個實例:我一個朋友家的孩子今年四歲,他會唱各種各樣的中英文歌曲,問其原因,原來是我朋友的車上有很多的車載音樂,每次開車出門都會放,孩子聽着聽着自然就會唱了。經證明,富有節奏的聲音記憶性確實要比單純的朗讀記憶性強。所以曾經我讓孩子去背誦《水調歌頭》時,全都用唱的去背,這樣子記憶起來確實很快。或者你也可以把它編成一個順口溜,這也是記憶的方法之一。

當然,不論你選擇哪一種,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在最短時間內提升自己的記憶速度。保證基礎的背誦和默寫不再丟分。

三 、改錯題,不敷衍

很多老師都會告訴自己的學生:“回去要準備一個錯題本,錯的題都積累上,下次不要再錯了。”但是很多學生做了這項工作,結果再考同類型的題還是做不對。這時候學生或是家長就會過來質疑:“老師,這方法真的管用嗎?”這時候,不妨問問孩子,有沒有真的按照老師要求做?

錯題的積累在學習提升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其目的是形成記憶,精析解題方法,打到攻克這類題型不會再錯的目的。所以,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聶貝淘老師建議當錯題出現了,我們一定不能敷衍了事,積累錯題要經歷以下三步:

第一步:發現錯誤,合理書寫。通過考試或者平時的練習反饋給自己做題錯誤的信息,我們要用不同顏色的筆把錯題的修改過程呈現到改錯本上。比如用黑色的筆抄題、藍色的筆圈畫重點和關鍵詞、用紅色的筆進行解析、用黃色的筆書寫解題心得及反思。這樣就能做到重點分明,複習的時候也可以靈活自如一點。

第二步:精緻解析,步驟全面。我們在抄完這道錯題的時候,首先要進行再審題,把提示你知識點和答題內容的詞語在題幹中用藍色的筆圈畫出來;接着就要對這道題進行解析了,根據老師的講解和你對答案的研讀,這道題你錯在哪了,在解析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的注意,不能重複犯一個錯誤,步驟的書寫一定要清晰,每一步驟佔一行,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加上些許批註,提示自己這是易錯點,下次不能再犯了。

第三步:反思到位,下次必對。解析完成之後,還要對這道題進行反思,用黃色的筆把這道題的錯因和改進過程全部體現出來,達成對這道題再一次回顧的目的。

如果經歷了這三步,聶貝淘老師相信你一定已經對這道錯題“念念不忘”了,自然在下次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會考備考:國中語文該如何學

01課文為王

1.每學一節課時,要將陌生和不會的字和詞語劃出來,在字典裏查找該字和詞的意思。對於課文下面的對詞和字的註解,要背過,基本上都是考試必考的內容。

2.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字或詞在具體語境中不同的變化時,要特別注意詞義在不同語境時的意思。

3.再次強調,書本下方的註解和課後練習題的生詞解釋和詞語部分是必背重點。

4.要積累一定個詞語量,每天都要把新學的詞語弄懂,最好把題目記錄在一個筆記本上,分門別類的記載最好。

以一個星期為期,把一個星期積累到的生詞和詞語全部理解。這樣的好處在於應付語文基礎知識部分考試和加強作文詞彙積累,有助於提高作文詞彙量。

02重視語法

1.重點掌握短語、單句、複句這三方面知識:

(1)短語:五種基本結構,並列、偏正、動賓、補充、主謂

(2)單句:六種基礎成份,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3)複句:七種基礎類型,並列、遞進、轉折、選擇、因果、假設、條件

2.很多學生以為國中不考語文語法知識,又不是英語語法。但是近年的會考語文題還是或多或少得涉及到語法知識。特別是對於國中語文閲讀題,用語法知識來分析是很管用的。

3.國中階段的語法重點:

(1)表時間、地點的狀語一般在主語前。而表時間、地點的詞語如在謂語後,稱之為補語。

“的”字前一般是主語或賓語的定語。

“地”字前一般是謂語的狀語。

“得”字後一般是謂語的補語。

(2)對複句的複習主要是記住常用關聯詞以辨析複句的類型,熟記口訣,便於記憶。有一個複句關聯詞語歌訣,幾分鐘就能背熟,可以一試。

既又也還表並列,不是而是別記錯;

不是就是是不是,或者要麼表選擇;

不僅不但表遞進,而且並且更還也;

雖然但是為轉折,儘管可是加可卻;

03重視文言文

文言文的學習主要是對讀音,斷句,對句意的理解。

1.讀準字音:

藉助課本(書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義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這些都是學習的重點。

2.學會斷句: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詞之間的停頓根據文意,古漢語大多采用單音詞表意,不要把兩個相鄰的單音詞誤讀為現代漢語的合成詞。長句可根據文意斷句,句首的語氣詞可停頓。

3.理解句意:

①藉助課文註釋、工具書理解句意。

②瞭解古今詞義變化,正確理解句意。

③結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04對精美選段進行背誦

(1)要想背得快、記得牢,首先要讀準課文,一字不差,不丟字,不多字,不錯字,認真地逐字讀,待到讀熟後,再考慮背誦,一篇新課文,最主要的是先讀正確,否則讀錯的地方形成習慣很難糾正。

(2)邊讀邊理解,已有理解內容,才能背得準確。

(3)背誦時可將較長的文章分成小段,“個個擊破”。

(4)藉助聯想,形體動作,輔導記憶背誦。

(5)不斷複習,任何人記憶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計劃地進行反覆訓練,可以增強記憶。

(6)背誦中心難點易錯之處,可摘重點寫筆記。

  會考備考:文言文翻譯“五步法”

第一步:左顧右盼,通句意

準確翻譯句中重要詞語的前提是“通句意”。“通句意”,即大體通曉要求翻譯語句的意義;“左顧右盼”是“通句意”的具體方法,即根據“句不離段”的原則,將句子置於段中,根據語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內、句外的各種關係等。

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012大學聯考新課標卷)

出知嚴州。嚴地狹財匱,始至,官鏹不滿三千,燧儉以足用。二年之間,以其羨補積逋,諸邑皆寬。上方靳職名,非功不予,詔燧治郡有勞,除敷文閣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幾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數。婺與嚴鄰,人熟知條教,不勞而治。歲旱。浙西常平司請移粟於嚴,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於舊治坐視?”為請諸朝,發太倉米振之。

錯誤譯文:蕭燧説:“東西在不同的地區,不應該給(東西),但是(你們)怎麼可以坐視不問,還用過去的治理方法呢?”

【解析】從譯文可以看出,考生沒有“通句意”,就生拉硬扯地翻譯,深層原因則是不懂“左顧右盼”之法。根據上文的“嚴州”“婺州”“浙西常平司”等,可以判斷出“東”指婺州,“西”指嚴州,根據上文(蕭燧)先“出知嚴州”,再“移知婺州”,可知“舊治”即指原管轄地區(嚴州)。通過此番“左顧右盼”,聯繫“歲旱”“移粟”等處,粗通句意應該是沒有問題了。

正確譯文:蕭燧説:“東部西部不屬同路,按説不該給糧食,但哪能忍心對原管轄地區不管不問呢。”

第二步:查找標誌,識句式

“識句式”,即認識古今不同的句式,並在翻譯時進行恰當的轉換。“識句式”的重要方面是查找標誌。一是固定句式的標誌詞,如“奈……何”表示疑問,“……孰與……”表示比較,“何……為”表示反問等;二是特殊句式的標誌詞,如“……者,……也”表示判斷,“……為……所”表示被動,“……見……”“……唯……是”表賓語前置等。

例: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012大學聯考廣東卷)

晚年將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風痺,未竟其施。

錯誤譯文:(陶澍)晚年的時候打算推動淮北的政策到淮南去,後來生病且中風麻痺,沒有能實施這政策。

【解析】“晚年將推淮北之法於淮南”是介詞賓語後置句,“於淮南”是句中的介詞賓語式短語,在句中置“推淮北之法”這個謂語部分之後,“於”字是介詞,也是其賓語後置的語法標誌。翻譯時要將“於淮南”放在動詞謂語之前。顯然,翻譯者沒有從標誌詞入手認識句子的結構,以致翻譯出錯。

正確譯文:(陶澍)晚年的時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後來生病且中風麻痺,沒有能實施這政策。

第三步:明察活用,補省略

詞類活用、省略成分都可以通過理順句子的結構來解決。主、謂、賓、定、狀、補,是文言文句子的主要成分,因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類型的詞語充當。當考生髮現某個位置上的詞語與正常用法不同時,就可以從詞類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使……”,“使”在文言文中本來是名詞,這裏兩個名詞連用,就可以確認第一個“使”活用為動詞了,可翻譯成“派遣使者”。在疏理結構的過程中,還會發現類似於現代漢語的“成分殘缺”的情況,文言文稱為“成分省略”,翻譯時要補充出來,補出的內容要用括號。

例: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012大學聯考江蘇卷)

未幾,移鳳州司法。王蒙正為鳳州,以章獻太后姻家,怙勢驕橫。知公之賢,屈意禮之,以郡委公。公雖以職事之,而鄙其為人。

錯誤譯文:瞭解蘇渙的賢能,改變了一般的禮節,把郡裏的事務託付給他。

【解析】先疏理句子的結構,畫線句第一個詞“知”是動詞,還有下面的“屈意”“委”等是與之連續性的動作,這些都是謂語。主語呢?根據上文應該是“王蒙正”,譯文需要補充出來。再看“屈意禮之”這個短語的內部結構,“禮”本是名詞,這裏卻帶了賓語“之”,可以判定這裏的“禮”活用為動詞,翻譯成“以禮相待”。

正確譯文:(王蒙正)瞭解蘇渙的賢能,降低身份以禮相待,把郡裏的事務託付給他。

第四步:圈點關鍵,細對譯

“關鍵”指文言文句子的關鍵詞。這類詞語,或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或偏義複詞、通假字等,是翻譯的關鍵點,也往往是大學聯考評分的得分點。因此,動筆翻譯之前,考生要把這些關鍵詞在試卷上圈點出來,根據“詞不離句”的原則,認真準確地翻譯。

例:將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012大學聯考全國卷)

會和戰異議,不能用。帝問西事,浩曰:“臣在任已聞警,慮夏人必乘間盜邊,願選將設備。”已而果攻涇原路,取西安州、懷德軍。

錯誤譯文:我在任時就聽到丟失財物的警示,擔憂夏人一定會乘機偷盜邊境地區的財物,希望挑選將領設置防備。

【解析】翻譯此句,“警”“盜”“設備”等詞是圈點、對譯的關鍵。“警”是多義詞,有“戒備”“警報”等意項,根據上文和句意,這裏應該是夏人入侵的“危險的敵情、危險的情況”等;“盜”也是多義詞,有“偷盜”的意項,這裏根據後文“果攻涇原路,取西安州、懷德軍”,應該是“侵犯”之意。

正確譯文:我在任時就聽説危險的敵情,擔憂夏人一定會乘機侵犯邊境,希望挑選將領設置防備。

第五步:合理推斷,破疑難

翻譯的過程當中,還可能會遇到較生疏的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涉及古代禮俗的詞等,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語境(上下文語句之間的關係、所寫事件的前因後果、所寫人物之間的關係等)或相關的知識積累(詞彙、語法、修辭、禮俗),進行合理推斷,破解這些翻譯中的難點。

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010大學聯考全國卷)

王不得已出禕見之,脱脱欲屈禕,禕叱曰:“天既訖汝元命,我朝實代之。汝爝火餘燼,敢與日月爭明邪!且我與汝皆使也,豈為汝屈!”

錯誤譯文:上天已經結束了你們元朝的命運,我們朝廷確實要取代它。你們即使點燃了自己,也沒有日月一樣的光明!

【解析】句中的“爝”(jué),意為“小火”“火把”,“餘燼”意為“殘灰”,這裏是取其比喻意義。考生應該根據文中人物關係,聯繫句中“敢與日月爭明邪!”進行合理的推斷。“爝火”比喻元朝殘將脱脱等人;而“日月”則比喻明朝。上面的譯句沒有準確推斷出其比喻意義。解答此類試題,除了把握好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之外,還需要學點古文修辭知識,加強積累。

正確譯文:上天已經結束了你們元朝廷的命運,我們朝廷取代了它。你們這些微火殘灰,竟敢與日月爭輝嗎!

同學們把握住文言文翻譯的“五步”,再進行適當的訓練,考場上的文言文翻譯就迎刃而解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