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賞析

來源:文萃谷 1.74W
《風》賞析1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兩句是説,風,吹過大江,就掀起千尺浪;吹進竹林,萬竿竹子都傾斜了。兩句將風的動態通過江浪、竹斜,形容得十分逼真,雖屬常見之景象,讀來卻覺新鮮、明快,韻味悠長。

《風》賞析

出自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過:經過。

斜(xiá):傾斜。

詩意

風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賞析

唐代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遊瀘峯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鬱。等及峯頂之時,一陣清風吹來,李嶠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了這首詩。

這首詩誇張的手法以及“三”“二”“千”“萬”這幾個數字巧妙的組合來表現風的強大,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後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四句兩兩成偶,以“三”、“二”、“千”、“萬”數字對舉排列見巧。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寫風,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每一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如果將四句詩連續起來,反映了世問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風是多情的,姿態豐盈,萬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

《風》賞析2

五月以一場滂沱大雨作為自己的開場白,它盡情的下着,從早到晚。它彷彿要洗去整個風雲變幻的四月遺留下來的所有痕跡,把一張畫滿了無數線條的紙恢復到原來純白乾淨的樣子。它要開始新的生活,重新描繪屬於自己的畫卷。

猶記得,四月的第一天颳起了大風。走在路上,感覺自己就像是波濤洶湧的大海里的一隻孤舟,隨着風的吹拂,搖搖擺擺,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我不喜歡風,卻希望風能把我帶走,去流浪天涯,去看美麗的風景。

本來約好與朋友一起去咖啡館坐坐,聊聊天。卻因着這連綿的雨,沒了那份心思。遂取消了與朋友的約定,理由是,雨天適合一個人聽雨歡唱。是的,我喜歡下雨天。在我的意識裏,雨在彈奏着絕妙的序曲,儘管心情會變得低沉。我喜歡坐在窗户旁邊,看着淅淅瀝瀝的雨滴打濕所有的事物,喜歡聽雨滴落在地上噠噠的聲音。它的一切,都讓我沉醉。

雨天容易讓人變得閒散。汪汪微微在她的微博中寫道,週末兩天,雨聲潺潺,閉簾擁被恣意酣睡,醒來倚窗讀一會書,倦了蜷到沙發處吃零食、看電視。雨天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人理直氣壯地閒下來,心安理得地享受足不出户的侘寂之樂。不用擔心錯過什麼,也不用費力打開自己,以便接通與外界的開關,只是安心做一塊磐石就很好。看,這就是雨天裏簡單的快樂,是雨給予的最好禮物。但很多人卻不懂,他們只會怪罪雨天,阻撓了他們辦事的路途。

凌晨時分,我還未入睡。穿着拖鞋,走在無人的走廊裏,頭頂的燈發着昏暗的光,似乎在有氣無力的昏睡中。啪啪的拖鞋聲響起,周圍的一切都陷入了沉寂,我像一個幽靈一樣,穿行在荒蕪的田野中。偶爾有一兩個宿舍還在亮着燈,細細小小的聲音傳來,他們是在秉燭夜談?還是思量自己的未來?微微苦笑,想這些幹嘛呢。喝了水,躺在牀上,再不願去想別的事情。伴着這風雨聲,靜靜睡去。

《風》賞析3

早早醒來,隔着窗,看着外面的世界。心,慢慢變得平靜。天已放晴,鳥兒在唧唧鳴唱。想起夢中寫的一首詩,

《夜雨》

昨夜風塵雨,幾度窗前夢。

晨聞知鳥啼,卻無故人來。

沒有故人來拜訪,鳥兒們你們為什麼還叫醒我呢?難道只是讓我欣賞你們美麗的歌喉嗎?擾人清夢,真是無趣,想到這裏,打了個哈欠。起牀,穿衣,洗漱,一切整理妥當。出門。

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看着濕漉漉的花和草,它們顯得嬌弱,卻更加充滿魅力。雨水將一切塵埃與污垢都洗去,還了它們真實的面貌。晶瑩的水珠,閃耀着讓人不容忽視的光芒。我想要在其中尋找到些什麼,卻又什麼也找不到。

朋友時常問我,人生的答案是什麼?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們,因為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只能告訴他們,答案藏在歲月裏,藏在行走的每一步裏,藏在人生的某個路口。答案總會出現,或早或晚,我們需要的僅僅是等待。或許在某個莫名的時刻,或許在某個轉身,我們就明瞭自己所要尋找的答案。

來世,信則有,不信則無,歲月悠悠,世間終會出現兩朵相同的花,千百年的回眸,一花凋零,一花綻。是否為同一朵花,任後人去評斷。這是玄幻小説《遮天》裏的一段話。很多人或許都會認為,它僅僅是小説裏虛幻的話,當不得真。可是這一段話卻牢牢地記在心裏,揮之不去。它就像一個咒語一般,深種心底,彷彿它真的存在。可是真得會有嗎?

一切到來的如此快。食堂吃飯,坐在椅子上等待,百無聊賴下四顧張望。一瞬間,便看到了熟悉的模樣。那個深深藏在心底的身影,有多久沒有看到了。

她靜靜坐在那裏,白色的上衣,淺紫色的裙子,臉上是淡淡的笑,眼角隱現着一閃而逝的光。和她一樣的笑,和她一樣的面容,和她一樣的安穩。我一時怔住,不知道該作何反應。心裏在不挺地翻滾着,掀起了洶湧的波濤。關於她的記憶,一點一點又重新出現在腦海裏。自從分別,我們再沒有見過面。現在的她在哪裏,又過得怎麼樣,我一點也不清楚。

兩年了,我以為曾經説過的話一定不會實現。但現在,它卻真實的出現在面前。分別前,我曾經對她説,我再也無法遇到一個如你這般的女子。腦海裏不停地跳出一句話,世上真得有兩朵相同的花嗎?如果沒有,為什麼她們是如此想象呢?

我看着她,不願移走目光,我想要去問問她。她是誰?她會是她嗎?她還記得我嗎?可是我的腳,卻不怎麼聽話。為什麼?真得不是她嗎?我低低地説着些什麼,連自己也不知道。我彷彿被抽去了所有的力氣,一動不動,卻依舊不願閉上雙眼。身體在顫抖着,眼淚就這樣流出,無聲無息。

匆忙擦去眼淚,慌張逃離,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去一樓吃飯,因為怕再見到她,怕再看到她的笑,再看到她的影子。曾經不顧一切的去愛,卻終究是一場空。留下滿心傷痕,狼狽離去。沒有怨恨,只有遺憾。我們之間的緣分太淺了,只夠相識相知,卻無法做到相愛。她決絕地斷了我們之間的關係,彼時我無法接受,更加不能明白。

隨着我的離開,隨着歲月加於身體與靈魂的鍛造,我漸漸地明瞭她為何這麼做的原因。愛情終究是兩個人的事情,是心甘情願把靈魂交付給對方。她説,時間會改變一切。我固執地反駁她,有些事情永遠無法改變,即使永久的沉淪在時間長河中。她微笑不語,似乎看到了我如今的模樣。是的,她是正確的。

前一段時間看了電影《初戀未滿》,兩個懵懂的少年少女在將彼此的心意剛剛表露給對方時,便遭到來自各方的壓迫。他們不甘,卻也無可奈何。那個時代,那個社會,註定了他們的初戀是不完整的。兩人的歌曲,卻變成了一個人的獨唱。他們的愛情,就像他們的歌一樣。

《初戀未滿》

如果你是真得不能再回來我身邊

這首寫滿我們的歌該怎麼唱完

此刻撥動的琴絃

是否牽動你的心絃

記得當時的諾言

説好我們永遠不會變

不經世的愛戀

不計算的虧欠

捨不得來説一聲再見

青春的莽撞少年

難言的那一份想念

只盼那一天

歌唱耳邊

我們重回不老的夏天

夏靜寒在唱這首歌時,董啾啾在擁擠的人羣中掙扎着,當她再也沒有力氣去掙扎時,她選擇了不動,打開廣播,柔和的男聲傳出,是他的聲音,她聽到了他為她唱的歌。淚水自眼眶中流出,啾啾明白在這個繁華的世界裏,自己終究是無可奈何的,而她和他的初戀也隨着這首歌走到了終點。

我其實更喜歡叫它《戀人未滿》,因為覺得這樣或許更像自己。我在懵懂不知何為喜歡和愛的年紀,喜歡上和愛上一個不可能的姑娘。而這一切,都曾在夢中出現過。我在她給照片後面寫了一句話,如果可以,我想再次遇見你,因為你,我的生命中多了可以選擇的色彩

我相信世界上終會出現兩朵同樣的花,因為愛。

《風》賞析4

  《唐風·無衣》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註釋:

七:七章之衣,諸侯的服飾;虛數,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製衣人。

安:舒適。

吉:美,善。

六:音路,六節衣。

燠:音“玉”,暖熱。

  譯文:

難道我無七節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貼合身又吉利!

難道我無六節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貼好看又温暖!

  賞析:

唐風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詩經·唐風·無衣》

此詩與下面《秦風》中的《無衣》題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卻完全兩樣。從字面上看,似覺並無深意,但前人往往曲為之説,《毛詩序》雲:“《無衣》,美晉武公也。武公始並晉國,其大夫為之請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雲:“曲沃桓叔之孫武公伐晉,滅之,盡以其寶器賂周釐王。王以武公為晉君,列於諸侯。此詩蓋述其請命之意”,“釐王果貪其寶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廢,是以誅討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這一説法今人多表示懷疑,如程俊英《詩經譯註》就認為“恐皆附會”。

從詩意來看,本篇似為覽衣感舊或傷逝之作。詩人可能是一個民間歌手,他本來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滿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從中來。詩句樸實無華,皆從肺腑中流出:“難道説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揀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製的衣裳,那樣舒坦,那樣美觀。”“難道説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製的衣裳,那樣合身,那樣温暖。”語言自然流暢,酷肖人物聲口。感情真摯,讀之令人悽然傷懷。

全詩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設為問答的句式、豪邁的語氣,表現出那種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謂“無衣”,是説當時軍情緊急,征衣一時難以齊備。但是,這點兒困難算得了什麼,即使是一件戰袍、一件內衣、一件戰裙,也可以與戰友共享。“同袍”、“同澤”、“同裳”,正生動地表現出大敵當前,戰友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則寫他們一聽到君王要發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勵兵刃,整裝待發。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們那種摩拳擦掌、積極奮戰的高昂的戰鬥熱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語,則由共同對敵的仇恨,寫到共同奮起、同赴戰場,正表現出一種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誓死保衞疆土的義憤。全詩感情激盪,氣勢非凡,極像一首戰士進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現出一種慷慨雄壯的愛國主義激情,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詩章。

《詩經》“國風”中,反戰的詩篇很多,但那是反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義之戰。至於對抵禦外侮、保衞家園的正義戰爭,人民羣眾還是竭誠擁護並踴躍參加的。每當國難當頭之時,人民羣眾總是表現出一種高度的愛國熱忱和英勇獻身精神,這正是一個民族不被亡的根本。《秦風·無衣》正是表現了這種誓死抵禦外侮、英勇衞國的精神。《詩經》中的這類詩篇,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人民羣眾在保家衞國的鬥爭中所表現出的精神風貌;而且也標誌着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一開始就進入了我國進步文學創作領域。這類詩歌,必將以它特有的光輝、巨大的魅力,照耀詩壇,教育和鼓舞后人。

《風》賞析5

  屏風絕句

杜牧

屏風周昉畫纖腰, 歲久丹青色半銷。

斜倚玉窗鸞發女, 拂塵猶自妒嬌嬈。

  賞析:

周昉是約早於杜牧一個世紀,活躍在盛唐、中唐之際的畫家,善畫仕女,精描細繪,層層敷色。頭髮的鈎染、面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相傳《簪花仕女圖》是他的手筆。杜牧此詩所詠的“屏風”上當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圖。

“屏風周昉畫纖腰”,“纖腰”二字是有特定含義的詩歌語彙,能給人特殊的詩意感受。它既是美人的同義語,又能給人以字面意義外的形象感,使得一個亭亭玉立、豐滿而輕盈的美人宛然若在。實際上,唐代繪畫雕塑中的女子,大都體型豐腴,並有周昉畫美人多肥的説法。倘把“纖腰”理解為楚宮式的細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實改“纖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了。説到“畫纖腰”,尚未具體描寫,出人意外,下句卻成“歲久丹青色半銷”,—由於時間的侵蝕,屏風人物畫已非舊觀了。這似乎是令人遺憾的一筆,但作者卻因此巧妙地避開了對畫中人作正面的描繪。

“荷馬顯然有意要避免對物體美作細節的描繪,從他的詩裏幾乎沒有一次偶然聽説到海倫的胳膀白,頭髮美—但是荷馬卻知道怎樣讓人體會到海倫的美。”(萊辛《拉奧孔》)杜牧這裏寫畫中人,也有類似的手段。他從畫外引入一個“鸞發女”。據《初學記》,鸞為鳳凰幼雛。“鸞發女”當是一貴家少女。從“玉窗”、“鸞發”等字,暗示出她的“嬌嬈”之態。但斜倚玉窗、拂塵觀畫的她,卻完全忘記她自個兒的“嬌嬈”,反在那裏“妒嬌嬈”(即妒嫉畫中人)。“斜倚玉窗”,是從少女出神的姿態寫畫中人產生的效果,而“妒”字進一步從少女心理上寫出那微妙的效果。它竟能叫一位妙齡嬌嬈的少女悵然自失,“還有什麼比這段敍述能引起更生動的美的印象呢?凡是荷馬(此處為杜牧)不能用組成部分來描寫的,他就使我們從效果上去感覺到它。詩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熱愛和歡欣(按:也可是妒嫉)描寫出來,那你就把美本身描繪出來了。”(《拉奧孔》)

從美的效果來寫美,《陌上桑》就有成功的運用。然而杜牧《屏風絕句》依然有其獨創性。“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是從異性相悦的角度,寫普通人因見美人而驚訝自失:“拂塵猶自妒嬌嬈”,則從同性相“妒”的角度,寫美人見更美者而驚訝自失。二者頗異其趣,各有千秋。此外,杜牧寫的是畫中人,而畫,又是“丹青色半銷”的畫,可它居然仍有如此魅力(詩中“猶自”二字,語帶讚歎),則周昉之畫初成時,曾給人無比新鮮愉悦的感受。這是一種“加倍”手法,與後來王安石“低迴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明妃曲》)的名句機心暗合。它使讀者從想象中追尋畫的舊影,比直接顯現更雋永有味。

詩和畫有共同的藝術規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一般説來,直觀形相的逼真顯現是畫之所長,詩之所短。所以,“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窮形盡相的描寫並不見佳;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從動態寫來,便有畫所難及處;而從美的效果來寫美,更是詩之特長。《屏風絕句》寫畫而充分發揮了詩的特長,就是它藝術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風》賞析6

沒人猜得到你的力量,

是從何而來,

或是何人而賦;

也沒有人猜得到你的行蹤,

是從何而來,

或到何處而去。

你是什麼?

關於你的傳説,

人們欠了你一段浪漫的想象,

想必,你就是一個無人能懂的大自然中舞動的精靈,

也許,你擁有着大自然賦予你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所以,我崇拜你,敬仰你!

你有時温柔輕撫,

有些人便把哀愁與你相擁而去;

你有時狂野暴躁,

有些人便開始憤然詛咒着你;

你走路無形無影,

有些人會把你當成一個遊戈道德與荒野的離魂;

我喜歡你是狂野的,

狂的像一個地獄重生的勇士,

野的如一個青筋暴隆的戰神。

你是否嗅得出,

那些奢侈的,下流的,自私的人羣流的街道所漫布的噁心味道;

你是否看得見,

那些殘忍的,麻木的,喪心病狂的,狗延殘喘的人和事被曝光的熒屏所射出的複雜顏色;

你是否感覺得到,

流浪者的飢寒交迫和貧苦人民的卑微辛酸捂着顫顫微微的心所流下的錚錚熱淚!

糜厚的陰霾遮住了太陽所釋放的光明,

蒼天啊,你咆哮吧!

把狂野的風召喚出來!

因為大地需要風,人類需要風

需要風去撥開雲霧,撕破陰霾

用你的肢體,用你的力量,用你那不再吻着脣的血口

把一切的罪惡和無情捏碎嚼爛

救出太陽吧!

我的心啊!

需要灼燙的太陽點燃,

我將會高舉自己這顆熾熱的心,

讓你欣然吞下,永葆正義!

《風》賞析7

1.

如果不是河柳搖曳

我不知道你已從青春的歲月

飄逸而過

如果不是水面漣漪盪漾

我不知道你在河面上

灑滿那麼多的碎銀

如果不是衣襟飄起

我還不知道你對我還留有

一絲絲温存

2.

清晨的太陽公

朦朦朧朧被你搖醒

還沒有把月亮冰冷的身子焐熱

就被你從山堖拽起

那一朵朵白雲被你趕着

奔命般逃向海邊,最終還是

被太陽燃燒

一朵火雲,把山那邊的天映紅

3.

拔節的麥苗綠濤滾滾

湧動着一股巨大的熱浪

釋放着夢想

你用一雙巨人般的雙手

把成熟的希冀,託舉在

庒户人的期盼裏

4.

一路消遙,相遇在

那槐花盛開的地方

你把縷縷清香飄向山旮旯下

一片草坪上坐着一對情人

吸吮着槐蜜

隨着你的逸裙醉往雲霄

5.

老翁坐在梧桐樹下一塊青石板上

一雙寬厚的手撫順着躺在懷裏的貓咪

虔意的享受着夕輝下

你那股輕柔的温馨

一幅古銅色的刻滿年輪的臉龐上

那雙慈祥的眼神欣喜的看着

膝前玩耍的孩童

被你撩起的鬍鬚下

那燦爛着無牙的微笑

《風》賞析8

武昌阻風

方澤(宋)

江上春風留客舟,無窮歸思滿東流。

與君盡日閒臨水,貪看飛花忘卻愁。

賞析

詩人在回家途中所乘的船在武昌被大風阻滯,只好暫留武昌。全詩用了委婉曲折的抒情手法,前後兩層意思乍看相反相對,實則相輔相成;尤其是後面故作解脱流露的卻是更深更沉的愁思。前兩句從正面入手,寫自己的真實感受。以水喻情,形象生動。後兩句曲折委婉,從反面表達自己的'情感。恨不得一步便跨入家門卻被滯阻在半路的詩人是沒有那種閒情逸致整日間到水邊散步的。最後一句同樣如此,表面上説自己貪看武昌有名的柳絮飛花的景緻而忘記了憂愁,事實上卻正表明了心中無盡的愁緒。

這首小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就眼前景色取喻。所謂無窮歸思滿東流,是以水流無盡比喻內心的無限歸思之情。這種手法並非方澤獨創,如李白有寄情與流水,但有長相思之喻;李煜則説: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歐陽修有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四人皆以流水喻情思,李白喻相思之情,李煜喻愁苦之情,歐陽修喻離愁之情。不過方澤詩也有其獨到處,就是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邊,臨流凝睇,取水為喻,顯得十分自然貼切;這水不是虛指,而是眼前的實物,這種即景取喻,最易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其實,全詩更驚人的妙處還在於委宛曲折的抒情手法。朱熹説,文章曲折生姿,這首詩的另一特點是它的委宛曲折、波瀾起伏的抒情手法。一個人的心情,如果表現得太率直,則一覽無遺,索然寡味;如果拐個彎,換個角度,欲擒故縱,欲抑故揚,便比較耐人咀嚼。這首絕句將詩人的心思和盤托出,卻又蓋上一層紗巾,讓人去端詳回味。明明是為風所阻,不得不停泊武昌,頗有遷怨於風之意,他卻説江上春風留客舟,如同春風有意,殷勤勸留。實際是阻,卻説留,這裏是一折;明明是因被風所阻,無端惹了一懷愁緒,心煩意亂,他卻説與君盡日閒臨水。君是誰,詩人沒有説,指船或者同船的友人均説得通。這無關大的主旨。重要的是閒字,詩人並沒有那種閒情逸致來臨流賦詩,這是實愁而説閒,這裏又一折;明明是心中有無窮歸思,有無盡鄉愁,根本無心欣賞柳絮飛花,他卻説貪看飛花忘卻愁。固然,武昌柳是很有名的,古來詩人都喜歡吟詠,如孟浩然詩説:行看武昌柳,彷彿映樓台。但是,詩人此時的漂泊之感,使他無心去欣賞武昌的花柳。無心而説貪看,這裏再一折。一波三折,委曲盡情,意味深長。大凡故作寬解之語的人,都緣於不解之故。這首詩正是因不解而故作寬解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故作解語式的委宛曲折的表現手法,是很合乎心理邏輯的,因而產生較強的藝術魅力。

宋代蔡絛《西清詩話》説,方澤不以文藝名世,而《武昌阻風》一絕詩語驚人如此,殆不可知矣,對這首詩推崇備至。

《風》賞析9

  原文

國風·鄭風·風雨

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譯文

風雨交加冷悽悽,雞兒尋伴鳴嘰嘰。終於看見君子歸,煩亂心緒怎不息?

風狂雨驟聲瀟瀟,雞兒尋伴聲膠膠。終於看見君子歸,相思之病怎不消?

風雨連連天昏濛,雞兒報曉鳴不停。終於看見君子歸,心裏怎能不高興?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風雨懷人的名作。在一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早晨,這位苦苦懷人的女子,“既見君子”之時,那種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謂溢於言表。難以形容,唯一唱三歎而長歌之。

全詩三章。第一章從感覺寒意寫風雨,第二章從聽覺來寫風雨。風雨急驟之貌從何而來,這對於獨處於“小屋靜“之下的盼歸人而言,聽到風雨聲就可明瞭。風雨瀟瀟,加之雞鳴聲聲不息,擾亂着夜的清靜,擾亂着女人的心境。最後終於在疾風暴雨中的看到丈夫回到了她的身旁,她那積思之病頓時痊癒了。百般相思,千般悵痛,萬般怨恨,剎那間化作輕風流雲而逝。第三章,應該是黎明時分了。因為雞叫三遍即天明。全詩三章可以看作雞叫三遍。按古代計時制度,一夜分五更,雞從半夜起叫頭遍,那時是三更時分,雞叫三遍應該是五更時分了。“風雨如晦”,其意即指白天颳風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樣。因此這當然是天明的時候了。天明時分,丈夫回來了。這一章視覺、聽覺一齊感受風雨之苦,渴盼之苦。雖然帶進了一身寒氣,但妻子仍然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躍上眉稍。

《鄭風·風雨》三章疊詠,詩境單純。而藝術的辯證法恰恰在於愈單純而愈豐富。從詩藝、詩旨看,此詩都具有豐富的藝術意藴,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藴涵性的頃刻,包前啟後。在情境的選擇上,詩篇不寫未見之前綿綿無盡的相思之苦,也不寫相見之後載笑載言的歡聚之樂,而是重章渲染“既見”之時的喜出望外之情。而這一頃刻,正是最富於藴涵性的頃刻。這位女子難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表明了她在“既見”之前,白日的“願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間的“耿耿不寐,如有隱憂”之情;也説明了在“既見”之後,夫婦間的“既見覆關,載笑載言”和“維士與女,伊其相謔”的融融之樂。以少許勝多許,以頃刻藴過程,這是構思的巧妙。

哀景寫樂,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風雨、雞鳴起興,這些兼有賦景意味的興句,重筆描繪出一幅寒冷陰暗、雞聲四起的背景。當此之時,最易勾起離情別緒。賦景之句,也確成寫情之語。風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無聊;羣雞陣啼和懷人動盪之思;雞守時而鳴與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謂契合無間,層層映襯。然而,正在這幾乎絕望的悽風苦雨之時,懷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見”了久別的情郎;驟見之喜,歡欣之情,自可想見。而此時悽風苦雨中的羣雞亂鳴,也似成了煦風春雨時的羣雞歡唱了。這種情景反襯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説,“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這一手法,確實不唯見諸《小雅·采薇》,而是《詩經》中詩人的常用之法。

煉詞申意,循序有進。詩篇的結構是單純的,三章疊詠;詩人的易詞寫景卻是講究的,它細膩地表現出了人的不同感受。悽悽,是女子對風雨寒涼的感覺;瀟瀟,則從聽覺見出夜雨驟急;如夜的晦冥,又從視覺展現眼前景象。易詞寫景的這種微妙性,姚際恆《詩經通論》曾有精到的分析(見名家點評)。詩篇在易詞申意的同時,對時態的運動和情態的發展,又有循序漸進的微妙表現。民間有“雞鳴三遍天將明”之説,《鄭風·風雨》的三章相疊,或許正是以此習慣規律為基礎的。隨着時態的發展,懷人女子“既見君子”時的心態也漸次有進。“雲胡不夷”,以反詰句式,語氣熱烈,言其心情大悦;“雲胡不瘳”,言積思之病,至此而愈,語氣至深;末章“雲胡不喜”,則喜悦之情,難以掩飾,以至大聲疾呼了。天氣由夜晦而至晨晦,雞鳴由聲微而至聲高,情感的變化則由乍見驚疑而至確信高呼。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風雨晦暝,蓋淫奔之時。君子,指所期之男子也。淫奔之女,言當此之時,見所期之人而心悦也。”“(二章)言積思之病,至此而愈也。”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喈’為眾聲和;初鳴聲尚微,但覺其眾和耳。再鳴則聲漸高,‘膠膠’,同聲高大也。三號以後,天將曉,相續不已矣;‘如晦’正寫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悽悽’、‘瀟瀟’時尚晦可知。詩意之妙如此,無人領會,可與語而心賞者,如何如何?”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人善於言情,又善於即景以抒懷,故為千秋絕調。”

《風》賞析10

  原文

國風·曹風·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閲,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説。

  譯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鮮明奪目。歎其生苦短我心溢滿憂傷,我將如何安排人生的歸宿?

細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盡情展示着它華美的衣服。歎其生短促我心湧滿憂鬱,我人生的歸宿將棲落何處?

柔嫩的蜉蝣剛剛破土而出,輕輕舞動雪白的麻紋衣服。歎其生命短暫我憂鬱滿懷,到哪裏尋找我人生的歸宿?

  文學賞析

蜉蝣是一種渺小的昆蟲,生長於水澤地帶。幼蟲期稍長,個別種類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為成蟲,即不飲不食,在空中飛舞交配,完成其物種的延續後便結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蟲。它身體軟弱,有一對相對其身體而言顯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還有兩條長長的尾須,飄舞在空中時,那姿態是纖巧而動人的。而且,蜉蝣喜歡在日落時分成羣飛舞,繁殖盛時,死後墜落地面,能積成一厚層。因而,這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乃至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借這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於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

説起來,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説,通常也有幾十年。但相比於人對生命的貪戀程度,這遠遠是不夠的。而且,人作為自覺的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就意識到死的陰影,於是人生短暫之感愈益強烈。當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們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然而放在死亡的陰影下來看,短暫生命的裝飾與姿態,實也是最大的無奈與最大的哀傷。於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過程,它的弱小、美麗,以及它對自己鮮明的羽翼、鮮潔的容貌的炫耀,被詩人提取出來描畫成人的上述生存狀態的象徵。

此詩開篇即以“蜉蝣之羽”為比,這個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華美的衣裳那樣豔麗多彩。但這種美麗來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麗,宛如曇花一現。詩人見此情景生髮感慨。一種珍惜生命、把握現在的緊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絲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樣潔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飛翔起來,盡情揮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當然要學習蜉蝣精神,生之光華,死之絢爛。

這詩的內容簡單,結構更是單純,卻有很強的表現力。變化不多的詩句經過三個層次的反覆以後給人的感染是濃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麗經這樣處理,便有了一種不真實的豔光,那小蟲的一生竟帶上了鋪張的華麗;但因這種描寫之間相隔着對人生憂傷的深深感喟,所以對美的讚歎描畫始終伴隨着對消亡的無奈,那種曇花一現、浮生如夢的感覺就分外強烈。

這詩的情調自然是有點消沉的。但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裏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於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但從另一個角度説,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蒂是表現着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詠懷詩》之七十一,寫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這一系列短壽的生物在世間各自發出聲音和光色,感歎説:“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3]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比也。此詩蓋以時人有玩細娛而忘遠慮者,故以蜉蝣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猶衣裳之楚楚可愛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憂矣,而欲其於我歸處耳。《序》以為刺其君,或然。而未有考也。”

《風》賞析11

《詩經·國風·秦風·無衣》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説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

誰説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

誰説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註釋

①袍:長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國出兵以周天子之命為號召。一説指秦君。

③同仇:一同對敵。

④澤:通“襗”,內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戰裙。

⑦甲兵:鎧甲與兵器。

⑧行:往。

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讀之不禁受到強烈的感染。可是《毛詩序》卻説:“《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陳奐《詩毛氏傳疏》也認為:“此亦刺康公詩也。”《詩經》固然講究美刺,但這裏明明是美,卻被説成刺。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愛國主義的戰歌。據今人考證,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慼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裏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説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於興詩,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説:“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由於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説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説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説,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無怪乎吳闓生《詩義會通》評為“英壯邁往,非唐人出塞諸詩所及”。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採用了問答式的句法。陳繼揆《讀詩臆補》説:“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其筆鋒凌厲,亦正如嶽將軍直搗黃龍。”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彷彿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於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複,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説的是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迴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鬥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