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原文賞析(彙總5篇)

來源:文萃谷 8.34K

揚子江原文賞析1

原文:

揚子江原文賞析(彙總5篇)

揚子江

[宋代]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賞析:

這首詩首二句紀行,敍述他自鎮江逃脱,回到長江口的艱險經歷。末二句抒情,以“磁針石”比喻忠於宋朝的一片丹心。這首詩語言淺近,運用比興手法,觸景生情字,裏行間表現出堅定不移的愛國主義精神。

詩的首二句紀行,敍述他自鎮江逃脱,繞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數日後,又回到長江口的艱險經歷。首句的“北海遊”。指繞道長江口以北的'海域。次句“回從揚子大江頭”,指從長江口南歸,引起三、四兩句。

末二句抒情,以“磁針石”比喻忠於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戰勝重重困難,回到南方,再興義師,重整山河的決心。“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現了他不辭千難萬險,趕到南方去保衞南宋政權的決心。忠肝義膽,昭若日月。

詩人運用比興手法,觸景生情,抒寫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對祖國的堅貞和熱愛。

揚子江原文賞析2

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

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

賞析

總體

這首詩是“以詩代書 ”詩人從京口(故城在今江蘇鎮江市)附近揚子江暮秋時節的肅殺景象緩緩寫起,從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獨居越鄉的客愁,進而懷想起遠在湖北襄陽的友人孟浩然。全詩在結構上層層引進,步步深入,讀來如友人晤談,娓娓情深。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者在對越中揚子江(即長江)暮秋的景色的描寫中寄寓了滯留異鄉的客愁和對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第一部分

全詩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始的“ 木葉紛紛下”到“獨夜仍越鄉”,寫秋江暮景和月夜客思。詩人在與京口遙遙相對的靠揚州那面的長江北岸,他獨自一人,臨江而望,看見經霜後的樹葉紛紛落下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兩句,是採用因果倒裝的手法。東南地勢低濕,暮秋時節霧多霜大,所以樹木的葉子紛紛脱落。這裏逆筆取勢,有力地突出了“木葉紛紛下”這一具有特定含義的秋景,造成蕭瑟氣氛 。“木葉紛紛下”是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作者在“木葉下”三字中嵌以“紛紛”二字 ,突出了落葉之多,這正切近初冬的“暮秋”節候,遣字生動、準確。開始兩句看似信手拈來,實則頗具匠心。接着作者看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傍晚時分 ,長江兩岸林山相依,暮色蒼茫;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蒼。兩句中 ,“相”字使林山與暮色融合無間,顯得暮色廣闊無邊 ;“空”字 ,又生動地描繪出了在餘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像。兩岸與江中,迷茫與空明,構成了一幅極其動人的秋江暮景圖。

前四句都是客觀寫景,通過景語來暗示情緒,後四句,詩人則是把情、景交織在一起來表現,讓感情逐漸顯露出來。“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作者臨江眺望愈久,暮色愈加濃重,只聽見江上悽緊的秋風和澎湃的水聲 ,浩大而又蒼涼。“暝色”與“秋聲”,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使人產生愁緒,而“況復久”、“亦何長”的反覆感歎 ,更加強了這種愁緒的沉重,詩人的情感直接抒發出來 。“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眺望了很久,才看見月亮從江邊升起,水面漂盪着一葉孤舟 ,此時更激起了作客越鄉的孤苦愁緒。“微月”,寫出月光在江霧籠罩中,一片朦朧的景象,與孤舟相映,把羈旅之思表達得更為強烈;而下句中的“仍”字,説明作者駐留已久,獨夜鄉愁,難以忍耐。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的基礎上又深入一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逐步變化,為下文勾起無限的故人之思,作了充分的鋪墊和醖釀。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最後四句,寫對襄陽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它是前八句情、景的必然深化,也是全詩的題旨所在。這四句,作者不斷變換角度和手法,將思友之情,寫得淋漓盡致。“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詩人在月下吹起笛子,以抒發對故人思念的情懷,然而這笛聲只有長江對岸的京口聽得到 ,那關山萬里、遠在湖北襄陽的友人孟浩然是聽不到的。這兩句是從自己方面着筆,寫對襄陽故人的思念。“寒笛”二字,不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聲悽咽,思念故人的愁緒已顯。同時,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襯襄陽之遠,笛聲難達,情思難傳,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悵惘之情。最後兩句,“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又換了一個角度,從孟浩然對自己的.思念着筆,表現江、漢兩地的情思相牽。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賦詩以表達久別後的懷念之情,分處漢水(襄陽在漢水之側)和長江兩地的友人 ,彼此遙望。“詠思勞今夕 ”,表明了孟浩然的詩人身份,而以寫詩來表達相思還透露出文人風雅 ,特別是一個“勞”字,更體現出孟浩然對自己的思念之切。通過寫對方對自己的思念 ,而進一步表現出自己對對方的強烈感情,詩情婉曲而深厚 。“遙相望”三字,還留下了悠遠的餘味 ,詩人彷彿在説,我們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面啊!結句如裊裊餘音,留下了無盡的情思。全詩從寫景開始,到情、景交織,再到抒發懷人之情,層層深化而又聯繫自然,從容不迫而又變化多姿,充分體現了詩人的藝術技巧。

獨創性

但是,它比短札還多了一層詩歌所特有的詩情美和聲情美。詩為五古,在平仄安排上本可隨便,但其中如“ 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卻與律句較為接近,大致對仗,顯得音調和諧。全詩一韻到底,讀來自然流暢;前五韻為平聲,而最後一韻卻用仄聲,平仄相間,流暢中也有變化 。古詩句法本重散行,但從“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陽”八句,每兩句在文字上都大致對偶,初看好像排律,作古詩而又給人以整飭和謹嚴感,體現了詩人的獨創性。

揚子江原文賞析3

原文

過揚子江二首·其一

宋代:楊萬里

只有清霜凍太空,更無半點荻花風。

天開雲霧東南碧,日射波濤上下紅。

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

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

譯文

只有清霜凍太空,更無半點荻花風。

空中的飛霜使寒氣仍在,風平荻靜,江水無波。

天開雲霧東南碧,日射波濤上下紅。

雲開霧散,東南的天空一片澄碧,晨光映照得江面火紅一片。

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

昔日的英雄如飛鴻一去,渺然難追,只有壯美山川照應着雪霽晴空。

攜瓶自汲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

過江時攜帶着瓶子取一瓶江水,煮清茶一杯,在金山絕頂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

註釋

只有清霜凍太空,更無半點荻花風。

子江:長江在揚州到鎮江間的一段,古人稱為揚子江,因其地有揚子津和揚子縣。流霜:空中的飛霜。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葉子長形,似蘆葦,秋天開紫花。

天開雲霧東南碧,日射波濤上下紅。

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

英雄:這裏指岳飛、張浚等名將賢相。鴻去:語出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形勝:(山川)壯美。

攜瓶自汲(jí)江心水,要試煎茶第一功。

賞析

這首詩開頭寫江上景色。

首聯上句寫空中流霜,寒氣猶在,見其時為晨;下句寫風平荻靜,江水無波,狀其日為晴。

頷聯出句寫雲開霧散,天色澄碧,復狀其晴;下句寫旭日東昇,光芒似箭,又見其時為晨。若詩到此結束,那也不過描寫了清晨江面晴朗、平靜的景色而已,但緊接着的一聯,為全詩開拓了一個新的境地。

頸聯對句的一個“晴”字,將前兩聯的描寫作了一個概括。但與“六朝形勝”連在一起,其意就不止於描寫氣候的晴朗了。揚子江畔,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與南朝十分相像。此時宋金已締結和議,宋朝以屈辱的條件,換得了一個苟安局面,因此揚子江畔,這古戰場也漸趨平靜。這裏的“晴”字,除指氣候外,也含有形勢平靜之意。“雪”字與出句“鴻去”呼應。此處“飛鴻”,指“千載英雄”,也就是楊萬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絕句》中提到的岳飛、韓世忠、趙鼎、張浚等名將良相。昔日的英雄如飛鴻一去,渺然難追,空于山川形勝,照應着雪霽晴空。在山川形勝中寄寓了對英雄人物的感懷和對局勢的憂慮。

尾聯回到題上,“汲江心水”,正是過江之時,攜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時詩人正在迎接金國使者途中,將在金山絕頂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這兩句看似曠達,實則流露了對現實的無奈。

揚子江原文賞析4

原文:

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譯文:

被元兵扣留數日(相當隨風去北海遊玩過),終於脱險回到南方。

臣的`心好似一塊磁鐵,不指向南方誓不罷休。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文天祥在贛州知州任上,以家產充軍資,起兵抗元,入衞臨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軍談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後脱險南歸,率兵抗擊元軍。景炎元年(1276),他在從南通往福州擁立端宗以力圖恢復的途中,作《揚子江》一詩述志。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敗被俘,堅持了四年的獄中鬥爭,終以不屈被害。

揚子江原文賞析5

原文:

桂楫中流望,京江兩畔明。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

譯文一

船行到江心的時候抬頭遠望,只見兩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遼闊的水面上。

揚子驛蓋在樹林的開闊處,而對面的潤州城則矗立在羣山中。

海的盡頭岸邊上陰暗幽靜,江面上來自北方的秋風吹起了陣陣的寒意。

在楓葉掉落的淅瀝聲中,帶來了秋天的訊息。

譯文二

船行到揚子江中心四面張望,江面風平浪靜,兩岸景物歷歷在目。

船向前行,樹木從視線中移開,出現了揚子江畔的驛站;山峯漸漸退去後,顯現出潤州城。

江的盡頭入海口平靜安謐;秋深江水生寒有如北風生。

更聽到楓葉蕭蕭而落下的聲音,這就是淅淅瀝瀝的秋聲。

註釋

揚子江:流經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稱揚子江。因有揚子津渡口,所以從隋煬帝時起,南京以下長江水域,即稱為揚子江。近代則通稱長江為揚子江。

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槳。指船隻。中流:渡水過半。指江心。

空波:廣大寬闊的水面。明:清晰。

揚子驛:即揚子津渡口邊上的驛站,在長江北岸。屬江蘇省江都縣。

潤州城:在長江南岸,與揚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屬江蘇省鎮江縣。

邊陰靜:指海邊陰暗幽靜。陰靜:平靜、安謐。

朔吹:指北風。吹讀第四聲,原作合奏的`聲音解,此處指北風的呼呼聲。

淅瀝:指落葉的聲音。度:傳過來。

賞析:

這是詩人從長江北岸的揚子驛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懷之作。此詩寫的是秋景:船兒隨波漂流,晚秋的天空與水都很清淨,揚子驛在樹林中閃現出來,潤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岡之中,海邊和江邊都是寒意濃濃,楓樹葉落,傳來淅瀝之聲。從江北的“林開揚子驛”到江南的“山出潤州城”,讀者似乎看見一條渡船正由北向南開來,還分明見到了詩人立在船頭前後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寫船近江南,秋聲淅瀝,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寫出了岸上落葉聲飄過江面,送進船上詩人耳中的情景。全詩以“望”字貫通全篇,情文並茂,畫面清新,構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當年曹操在廣陵(今揚州市)看到長江水面遼闊,水勢洶湧,直呼為“天塹”,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陝西一帶,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尚少開發,所以常被視為邊陲地區,對做官的人來説,派赴江南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詩人也不例外。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還算平穩,沒有情緒上的反應,但是到了後四句情緒就開始波動了。他到了南岸,發現江邊是荒涼陰暗的,江風帶有寒氣,再加上落葉淅瀝的楓樹林,詩人突然感受到蕭瑟的秋天來了。其實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詩人在揚子驛的時候沒有察覺,而到了對岸就感受到這股秋意,這是有原因的。説起來他不是害怕節氣上的秋天,而是擔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觸景傷情,興起無名的煩惱,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