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

來源:文萃谷 1.82W

進行創新教學

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認知心理學關於學習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學習主動性的本質是認識主體的主動建構。只有當認識主體意識到是其自身在影響和決定學習成敗的時候,生動建構才有可能實現。從認識論意義上看,知識總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將認識主體置於飽含吸引力和內驅力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昇華為興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教師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的情境性問題,併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通過精心設置支架,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產生認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認知衝突,從而促成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因此,在創造性的數學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應成為教學的主體。在一節數學課的開始,教師若能善於結合實際出發,巧妙地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身於“問題解決”中去,就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發現,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弗賴登塔爾曾經説:“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覆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

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於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於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於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探索事物的數量關係,變化規律的過程。

教學方法的更新

1.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因此,國小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和勇於創新的主體意識。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前提。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自己可親可敬的朋友。“親其師而信其道”,國小生往往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喜歡上這位老師所上的這一門課,進而對這門課程的知識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創新”心理基礎。如果教師教學不民主,就會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因而扼殺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時刻注意營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及同學之間和諧、友好、競爭、互助等良好的關係,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打好基礎。

2.注重培養學生的`疑問意識。“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習的過程就是圍繞着一個“疑”字展開的,有疑才產生問題,才能發人深思。質疑是問題的開始,是創新的基礎。只有當學生敢質疑、能質疑,會質疑,才有創新的可能。創新的意識來自質疑,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愛創新、才能創新。“學貴有疑”是學習進步的標誌,是創新的前提。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提問:“一年有幾個月,有多少天?”“什麼是平年,什麼是閏年?”“一個12歲的小朋友,只過了3次生日,這又是怎麼回事?”接着讓學生看書,鼓勵學生説説自學中發現的疑難問題。學生又提出了“為什麼一年有12個月?”“為什麼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月份中為什麼有大月和小月?為什麼十二月又叫臘月?”……教師緊緊抓住幾個重點問題,讓學生討論、釋疑,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被調動起來了。

3.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國小階段的學生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在課堂上提問怕挨教師的批評,怕同學們的笑話,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教師要給學生自信,不要畏手畏腳,在自信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去深挖教材、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善於提問。如:趣問法――把問題趣味化,或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把問題引出;追問法――在某個問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後,順着思路對問題緊追不捨,刨根到底繼續發問;反問法――根據教材和教師所講的內容,從相反的方向把問題提出;類比提問法――根據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質的相互聯繫,通過比較和類推把問題提出,多問幾個為什麼。例如在教學“約數和倍數”時學生提問:“約數與倍數為什麼是相互依存的呢?為什麼我們以後研究約數和倍數時不包括0呢?今天學的‘倍數’與過去的‘幾倍’一樣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漸漸地學生學會了主動思考,提出的問題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教給他們不同的提問方式方法。如對於在課堂上提問由於情緒緊張而説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繼續補問;對於不敢在大眾場合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對於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讓其把問題寫成文字後再提問。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誘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預習中認真去發現問題,為課堂上提問作好充分的準備。

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聯繫實際,進行學習目的教育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廣泛的應用。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聯繫實際,闡明所學知識的用處,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入淺出地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例如:教學一年級“元、角、分的認識”,可以介紹人民幣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產建設中的作用;二年級教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要使學生知道已學過的“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不能滿足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學習以及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經常用到。

二、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

數學教材中有很多插圖和應用題,教學時可以選擇富有教育意義、形象生動的插圖,有説服力的數據和統計材料,以及數學史料等內容,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例如:教學一年級“準備課”、“5的認識”、“10的認識”時,教師可利用插圖為媒體,將畫面編成數學小故事,通過對畫面的處理,使它由靜變動,由無聲變有聲,對學生進行愛學校、愛解放軍、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教育。中年級教學“讀數、寫數”時,可以有選擇地介紹一些本地有教育意義的數據,還可以介紹我國的地形概況。

三、溝通聯繫,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數學教材中各部分知識之間存在着縱向和橫向的緊密聯繫,這些都充滿着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例如: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在知識的縱向發展方面,可以通過數學知識的產生,揭示數學知識與現實生產、生活的關係,知道知識來源於實踐,服務於實際,滲透一些“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知識的橫向聯繫方面,可以圍繞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繫,通過“大與小、多與少、加與減、乘與除、積與商的變化、正比例與反比例”等內容,滲透一些對立統一運動變化的觀點。還可以通過一些應用題的改編練習,分數應用題的解答,應用題的一題多解,以及幾何初步知識等內容,滲透一些辯證統一的觀念,使學生在知識的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中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作業佈置及批改的新途徑

1. 數學作業的佈置方式

首先,分層次佈置數學作業。在全班中佈置相同的題目,雖然便於教師批改作業,但是卻不利於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數學教師有必要對作業進行分層次佈置,這樣不僅能夠提高作業的教學效果,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方法為:將學生按數學成績及平時表現分為優良、中等和較差三個級別,並將作業題進行相應的劃分。

例如:一般基礎較差的學生完成選擇題,因為選擇題的難度和信息量相對較少,這樣可以有效消除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自卑心理,在作業批改上對他們進行優先對待。其次,佈置多樣化的數學作業。傳統數學教學中的作業佈置較為單調,因此,讓廣大學生感到乏味,不但降低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作業的形式上實現多樣化, 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例如:自主型作業、實踐型作業和調研型作業等。

2. 數學作業的批改方式

國中數學作業的批改方法存在耗時多,學生處於被動等弊端,因此,數學教師必須對作業的批改方式進行改進。首先,教師可以採取當堂批改或面改的方式來增進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對解題有創意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其次,在班級內創建作業批改小組,發揮數學優秀學生的作用,對於需要當面批改的同學名單告訴小組長,批改任務完成後讓小組長把批改情況向教師進行彙報,這樣既能提高教師的批改作業效率,又能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和責任感;

最後,教師在批改作業時給予學生評語。這樣既能從情感上給學生以鼓舞,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提高其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注重作業的批改,特別重視作業評語的書寫。因為單純的勾、叉不能有效地刺激學生學習慾望,評語更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完成作業和數學學習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