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來了》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6.38K

歲月如歌(常青)

《婆婆來了》觀後感

在以婚姻為載體的家庭生活裏,婆婆媳婦間的和睦相處是人們對幸福最高的期望值,尤其對那些與婆婆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的年輕夫妻來説更是如此。

年輕的夫妻間鬧點矛盾是小事,俗話説:夫妻沒有隔夜仇,牀頭吵架牀尾和。但如果加上婆婆就會使問題複雜很多,因為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就意味着對老人不僅要聽從,有時甚至是要屈從,做不到那肯定就會麻煩不斷。

《婆婆來了》講得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婆婆王美琳看到兒子王傳志大學畢業並考上了公務員,而且是在北京當公務員,認為自己的兒子將來是要有大出息的人,以後當大官是沒跑的了,所以在兒子結婚後,並不徵求兒子媳婦的意見,直接轉讓了家裏的土地,然後拿上二十萬元的轉讓費舉家來到了北京。她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一家人能夠生活在一起,在北京發展並一起創造全家人的幸福生活。這種想法有錯嗎?本來沒有錯,關鍵是機會嗎?卻也不是什麼機會。

到了北京的婆婆王美琳用她那農村特有的質樸與直率的性格直接插手兒子的這個家,支配着這個家。於是婆媳之間兩個不同時代的、都有着獨立性格與主見的女人就不斷地爆發出各式各樣的衝突。

婆婆認為這個城裏長大的媳婦不是過日子的人,只有自己的兒子才是家裏的頂樑柱,而媳婦能花錢、愛購物、不找工作,除了漂亮之外,幾乎沒有哪點能入婆婆的法眼。何況這位北京女孩脾氣還那麼大,聽不得一點"指教",受不得一點委屈,一生氣動不動就跑回孃家,兒子卻拿自己的媳婦沒辦法。在拿媳婦沒轍的時候,背後就只有教育自己的兒子,能有點男子漢氣概,使兒子也開始跟自己的媳婦鬧對立。

這一鬧可不得了,本來可以通過商量能夠解決的事情,逐漸鬧成了一種僵局。兒子的心裏因為揹着要報答一家人供自己上大學的情債,所以寧可委屈自己也決不願自己的母親與哥嫂受半點委屈,他只有當母親與自己的媳婦發生衝突的時候無原則地站在母親一邊,讓媳婦一起跟自己受委屈,他的潛意識裏覺得夫妻間的傷口好彌合,卻沒有考慮到這樣做是否有自私的嫌疑,是否會造成對夫妻感情的傷害,是屬於一廂情願。

其實婆媳之間的衝突,完全是兩種文化意識和兩種生活觀念的衝突,是城鄉間兩種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所造成的矛盾。當媳婦何琳為大哥大嫂找到工作全家一起高興的'時候,對方因不久又失去了工作埋怨都最終落在了何琳頭上,當何琳因聽到婆婆與別人議論自己家人的"不是"衝突起來捱了丈夫打的時候,不知內情的丈夫總是把錯歸結到妻子一邊,這種不被理解、甚至誤解、曲解的行為是那麼深地傷害到一顆同樣善良的城市女孩之心,使何琳一度絕望決心走上離婚之路。

難道婆婆真的希望自己的兒子媳婦離婚嗎?當然不是,不然的話我們就無法理解她的質樸和善良是否真實。在兒子媳婦的婚姻關係出現危機的時候,婆婆是主動站出來承認錯誤,進行撫慰、規勸和挽留的人。她突然表現出的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和對媳婦的好,讓兩顆同樣善良的心於一刻間實現了包容、關愛與感恩

如果説從《婆婆來了》最初的矛盾與衝突中,大兒子因打人而失業,女兒因做買賣而債台高築,二兒子因心不寧造成工作失誤公務員被辭退,從而我們把矛盾的根源歸結為婆婆決策失誤和一廂情願的話,那婆媳間的和好甚至彼此尊重,我們是否該把功勞歸結為彼此認識的提高和心地的善良所致?

婆媳間矛盾的和解其實來源於一種角色的轉換,婆婆最終理解媳婦其實很愛這個家,她為這個家也在做着種種努力,包括給自己其他的兒女找工作,雖然他們因為做不好或者期望值太高而沒有取得成績甚至失敗了,這都怨不得別人。而媳婦對婆婆的理解是因為婆婆能從對立面站到了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當媳婦懷孕的時候,婆婆在不被理解的情況下,仍在堅持不懈地為媳婦熬湯來補充營養,當大兒子和媳婦失業以後,她去賣煎餅來貼補家用,當兒子要把房子賣了去還債的時候,是她站出來反對,要求必須爭得媳婦的同意,當二兒子公務員被辭退的時候,她解決了家庭的債務危機和感情危機,併為大兒子買下菜攤,找到了一家人和睦相處才是福的正確生活之路。

這就是生活,儘管可能出現種種波折和坎坷,儘管可能因相互缺乏理解而不和,儘管可能因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值太高而失落,但都不足以阻擋生活的腳步,只要我們夠堅強,能夠明白生活和幸福的真正意義,就一定能把失去的幸福重新尋找回來,一家人其樂融融。平凡怎麼了?平淡又怎麼了?雖然缺乏奢華和人為的浪漫,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