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地理知識點一覽及相關練習題

來源:文萃谷 1.44W

大學聯考地理綜合題的解題思維障礙分析

大學聯考地理知識點一覽及相關練習題

06年文綜(全國卷Ⅰ)36題:沙塵暴是指強風從地面捲起大量沙塵,使大氣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的特殊天氣現象。圖5示意我國沙塵暴主要活動路徑和強沙塵暴多發區;圖6圖7依次表示1464-1913年華北地區沙塵暴按月份累計次數和逐年統計次數。分析圖5、圖6、圖7,回答下列問題。

⑴西路沙塵暴先後影響的兩大盆地是:____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盆地

⑵西北路沙塵暴先後影響的地理區域有:___________盆地、河西走廊、內蒙古高原、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__平原。

⑶説明圖5中強沙塵暴多發區的地表環境特點。

⑷指出圖6所示的沙塵暴季節分佈特點。並説明其自然原因。

⑸在圖7顯示的450年間,沙塵暴發生次數的變化呈現出___________的規律。在明王朝滅亡時,沙塵暴約發生了___________次。

[答案]36、⑴塔里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⑵準噶爾盆地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⑶乾旱、半乾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黃土),植被稀疏。⑷沙塵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疏鬆(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風天氣較多。⑸(一定的)週期性(起伏、節律、振盪、波動等);12。

從06年文綜(全國卷Ⅰ)36題來看,主要以簡答題和填空題的形式出現,試題以沙塵暴為中心提供材料設置情境,重點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試題的設問不難不偏,題目雖不難,但體現着對地理知識“活學活用”的思想,此題能很好地考查學生掌握和理解所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程度和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36題第⑶和⑷小題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能夠把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充分地重現出來,因而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學生思維能力的深淺度和思維過程的合理度,從學生對36題的答題情況可以看出,思維品質的優劣已經成為制約考生得高分的瓶頸。心理學研究也充分表明,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思維品質的差異上,因此思維品質的差異已經成為學生解題的重要思維障礙。從36題的答題可以反映出學生在思維品質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的思維廣度拓展不夠,造成綜合分析能力差。

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善於從多角度、多層次來思考問題,思維要展得開,要有一定的廣度,這樣才能全面、綜合地分析問題。由於學生在思維時表現出很大的侷限性,從而造成要點不全面。例如,對於第3小題學生在敍述我國強沙塵暴多發區的地表環境特點時,沒有從“乾旱、半乾旱(氣候)、沙漠(土壤:荒漠和黃土)分佈、植被”等方面來全面分析,從而答題不全,造成丟分。

二、學生的思維深度挖掘不夠,造成分析鑑別能力差。

地理上有許多相近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識,它們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具有不同的本質屬性。由於學生對地理概念、地理知識區分不清,理解不透,因而容易把詞語形式相似的概念混為一談,從而混淆地理概念,形成分析鑑別時的思維障礙。例如,第4小題“指出圖6所示的沙塵暴季節分佈特點”,一些學生沒有把“季節分佈特點”和“空間分佈特點”這兩個概念區分清楚而造成答題錯誤。

三、學生的思維變通不夠,造成靈活思維能力差。

學生經過長時間的複習和訓練,都已經形成了一套切實有效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並已經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但是形成的思維模式往往會成為學生牢固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對學生在解題時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施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例如,在回答第4小題“圖6所示的沙塵暴季節分佈特點”時,有一些學生由於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對“季節分佈特點”的理解侷限於“分佈特點”,誤認為“分佈特點”就是“空間分佈特點”,由於在解答時學生的思維變通性不夠,從而造成試題的誤答。

四、學生的思維邏輯不夠,造成文字表達能力差。

36題的第3、4小題是簡答題,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思維邏輯和條理性,但是由於許多學生的思維邏輯不夠,而造成文字表達的能力弱,從而出現文字表達不簡潔、層次不嚴密、條理不清晰、語言不精練的現象。如36題第4小題,學生在文字表達時沒有抓住沙塵暴季節分佈特徵的關鍵詞如“春季”或“冬末和春季”,不能用最精練、簡潔的語言來回答問題,從而在答題中造成不必要的丟分。

學生在大學聯考答題時所反映出來的思維障礙,值得大家的重視,為了有效克服思維障礙,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在今後的學習中,應該認真地反思出現問題的種類,並深入地研究和剖析思維障礙產生的根源,採取有一定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及時糾正思維過程中的錯誤偏差,並且在學習中不斷鞏固和提高地理思維品質。

高中地理必背考點(人口與城市)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

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發展模式:

4、人口發展模式地區分佈:

人口一億以上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階段 人口問題

發展中國家??增長減緩階段-—過渡模式--過渡型——人口壓力大

發達國家??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經濟壓力最大的國家是兒童與老年人比重大的國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於農村的原因: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突出

6、人口遷移遷出區: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農村,發達國家的城市中心區。

人口遷移遷入區:發達國家西歐、北美、西亞(中東),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

7、環境人口容量:即環境承載力,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資源、人口消費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地域開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適度規模,一般要小於環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的不同進程:

③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根本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過度集中)

④城市化問題解決途徑:(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措施)

a.建立衞星城,開發新區;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c.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10、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①工業化是推動城市化促進力量。

②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高中語文??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工業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經營→個私企業→工業化、城市化;

蘇南模式??大城市擴散→鄉鎮企業發展→工業化、城市化;

邊貿發展的雲南德宏模式;靠資源開發促進城市化發展的東北模式。

11、城市地域結構

不同等級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務種類和服務範圍

高中地理知識重要分界線彙總

1.各洲的分界線:

(1)亞洲與歐洲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2)亞洲與非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3)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4)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5)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6)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德雷克海峽。

(7)歐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丹麥海峽。

2.世界大洋分界線:

(1)太平洋與北冰洋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2)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分界線:通過合恩角的經線即從火地島沿德雷克海峽西端到查理斯角連線。

(3)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分界線:沿馬六甲海峽北端、蘇門答臘島西岸、爪哇島南岸、新幾內亞島(伊裏安島)南岸,澳大利業大陸、巴斯海峽、塔斯馬尼亞島,再大致沿146°52'e到南極一線為界。

(4)大西洋與印度洋的分界線:通過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經線(東經20度)。

3.我國人口密度大小的分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衝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我國地勢階梯分界線:

一、二級階梯界線: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二、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5.我國氣候分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乾濕區的分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着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分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分界線

1月0℃等温線(亞熱帶與暖温帶分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温帶與中温帶的分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6.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區、貧乏區分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7.我國四大海域的分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東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mdash 高中數學;—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鼻。

8.我國水文分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9.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分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分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分界線: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10.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分界線:

(1)東北温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温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日平均氣温大於等於10°c積温32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温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温大於等於10℃積温45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日平均氣温大於等於10℃積温7500℃等值線。

11.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分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12.我國綜合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分界線。

它是亞熱帶與暖温帶的分界線、最冷月均温0°c等温線的地方、大於等於10°c積温45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地方、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温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鈣質土與酸性土壤如紅壤的分界線、小麥與水稻的分界線、農業旱地與水田的分界線、農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或三熟的分界線、地形較完整(平原、高原為主)與地形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為主)的分界線、河流汛期長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線。

世界十大平原

名 稱 高中歷史

面積(平方千米)

所屬大洲

亞馬孫平原

5600000

南美洲

東歐平原(俄羅斯平原)

4000000

歐 洲

西西伯利亞平原

2600000

亞 洲

拉普拉塔平原

1500000

南美洲

北美大平原

1500000

北美洲

圈蘭平原

1500000

亞 洲

恆河平原

450000

亞 洲

印度河平原

300000

亞 洲

中歐平原

300000

歐 洲

松遼平原

250000

亞 洲

高三地理逆温現象訓練習題

逆温現象訓練習題(附答案)

形成沙塵暴的條件主要是乾旱、大風、沙塵、較旺盛的上升氣流(有利於沙塵揚起)。若大氣對流層中出現逆温現象,可抑制沙塵暴。結合所學回答1—3題。

1、若右圖中B處(1000M)為?10℃,當A地氣温降到多少度時,開始起到抑制風沙的作用。

A.4℃ B.0℃ C.-4℃ D.-6℃

2、根據右圖中氣温變化曲線判斷該地最有可

能出現沙塵暴的時段A.① B.②C.③ D.④

3、一年中,綜合考慮風力和地面氣温及空氣對

流因素,我國北方沙塵暴天氣以何季節為多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讀“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C/100米)時空變化圖”,回答4-6題。

4.該日此地發生大氣逆温現象的時段是( )

A.8時~16時30分 B.17時~23時

C.16時30分~7時 D.23時~5時

5.發生大氣逆温現象的最大高度約為( )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6.當某地大氣發生逆温現象時 ( )

A.空氣對流更加顯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擴散

C.有利於大氣成雲致雨 D.減少大氣中臭氧的含量

對流層中氣温出現“下冷上熱”的情況,稱為“逆温”。讀“某地春分日氣温垂直分佈圖”,完成7~11題。

7.圖中對流層底部逆温現象容易出現在

A.多雲的夜晚

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後

C.晴朗的白天

D.多雲的白天至日落前後

8.此地終年乾燥少雨,其氣候類型可能是

A.温帶沙漠氣候 B.高山高寒氣候

C.熱帶草原氣候 D.熱帶沙漠氣候

9.下列哪一現象的產生與逆温有關

A.清晨,炊煙裊裊,籠罩着山村 B.“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C.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D. “陰雨霏霏,連月不開”

10.該地為利馬(12.5°S,77°W),其近地面逆温層最厚時約在北京時間(逆温層最厚時為氣温最低時)

A.6時前後 B.11時前後 C.14時前後 D.19時前後

11.假設此逆温層常常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頂終年有雪,則此山海拔至少在

A.3000m以上 B.4000m以上 C.6000m以上 D.5000m以上

12.讀某城某日清晨低層大氣剖面圖,回答:

(1)圖中氣温分佈異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 ,判斷的理由是 。

(2)該城市工業高度集中,汽車數以百萬計,當天發生了重大的煙霧事件,造成這一事件的人為原因是 ;氣象原因是 ;地形原因是 。

(3)在商業區、居民區、近郊工業區、農田區域中,煙霧濃度最大的是 。

13.讀中緯某地氣温垂直示意圖,分別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地區正受 天氣系統的影響。若P處出現降水,則其降水形式應為 。請在圖中適當位置畫出該天氣系統的剖面示意圖(包括天氣狀況)。

(2)P是工業高度集中的城市。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大量的煙塵和酸雨氣體等,則:①工業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對降水的影響是 ;

②降水的影響是 。

(3)若圖示天氣系統向A方向移走,則P處空氣質量是否會明顯改善?為什麼?

1-5CCACC 6-10BBDAD 11D

12.(1)② 氣温隨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層)

(2)汽車尾氣與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 出現逆温層,大氣污染物不易擴散;盆地地形,易出現逆温現象

(3)商業區

13.(1)冷鋒 降雪

(2)煙塵充當凝結核,促進水汽的凝結;

酸性氣體隨降水落到地表,使空氣變得清新

(3)空氣質量不會改善,一定時期內還會惡化。原因:鋒面向A側移走後,P處上空受暖空氣影響;而P處盆地中的冷空氣難以移走,從而使P處空氣出現上暖下冷的逆温現象,抑制空氣對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響,使大氣污染物難以擴散。

1-5CCACC 6-10BBDAD 11D

12.(1)② 氣温隨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層)

(2)汽車尾氣與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 出現逆温層,大氣污染物不易擴散;盆地地形,易出現逆温現象

(3)商業區

13.(1)冷鋒 降雪

(2)煙塵充當凝結核,促進水汽的凝結;

酸性氣體隨降水落到地表,使空氣變得清新

(3)空氣質量不會改善,一定時期內還會惡化。原因:鋒面向A側移走後,P處上空受暖空氣影響;而P處盆地中的冷空氣難以移走,從而使P處空氣出現上暖下冷的逆温現象,抑制空氣對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響,使大氣污染物難以擴散。

1-5CCACC 6-10BBDAD 11D

12.(1)② 氣温隨高度增加而上升(逆温層)

(2)汽車尾氣與工業廢氣的大量排放; 出現逆温層,大氣污染物不易擴散;盆地地形,易出現逆温現象

(3)商業區

13.(1)冷鋒 降雪

(2)煙塵充當凝結核,促進水汽的凝結;

酸性氣體隨降水落到地表,使空氣變得清新

(3)空氣質量不會改善,一定時期內還會惡化。原因:鋒面向A側移走後,P處上空受暖空氣影響;而P處盆地中的冷空氣難以移走,從而使P處空氣出現上暖下冷的逆温現象,抑制空氣對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響,使大氣污染物難以擴散。

中國區域地理南方與北方知識梳理

複習方法:同學們邊看圖邊看講義進行復習。平時用閒暇的時間對中國地理進行復習,通過對每個區域進行五個追問:“在哪裏”(地理位置)“有什麼”(有哪些地理特徵,主要從自然和人文兩大方面考慮)“為什麼”(主要是對地理特徵成因的分析,重點是要掌握此地的自然地理特徵,而在自然地理特徵中,氣候是最關鍵的特徵,因為氣候既是自然地理特徵,同時又是影響其它地理特徵的主要因素,因此掌握氣候特徵,分析氣候特徵的成因是區域複習中的重中之重。如:東北區雖然屬於温帶季風氣候,由於東北平原距離冷氣團源地近、緯度高,加上地形較封閉(高山阻擋),與華北區(也屬於温帶季風氣候)相比其冬季更加嚴寒漫長。這種深入的氣候成因分析有助於對此地其它地理特徵---包括存在的地理問題的分析與理解。)“怎麼樣”( 有哪些優勢和存在哪些問題)“怎麼辦”(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來建立複習的線索,同時還別忘了每個區域中的典型小區域單元(如華北地區的黃土高原地區的相關情況進行研究和分析)。

第一節 北方地區

複習要點:黑土地和黃土地(東北高原、黃土高原);稠密的鐵路網;重要的工業區(環渤海工業帶遼中南、京津唐);北方人民的生活;脆弱的生態環境與綜合治理。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位置和範圍

1.位置:大部分位於35°N-50°N和105°E-135°E之間;其相對位置為渤海、黃海以東;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

2.範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

2.主要地形區:主要地形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遼東丘陵和山東丘陵等。

地質災害:多火山,如長白山地區、太行山地區等。

2.土壤:黃土(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地區,土質疏鬆)和黑土(東北地區,土壤肥沃)

(三)氣候和植被

1.氣候:以温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部分屬於半濕潤地區,但黑龍江沿岸和長白山地地區為濕潤地區。常伴有寒潮、低温、洪澇、春旱等自然災害。

■(思考:氣候類型成因?)

2.植被:華北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東北地區以寒温帶針葉林為主。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圖們江、鴨綠江、遼河、永定河等。

水文特徵:水文特徵南北差異大;水量北豐南少、水位季節變化南大北小、汛期北長南短、含沙量南多北少、結冰期北長南短。(思考:為什麼是這樣的水文特徵?)

(提示:水量大小和水位季節變化大小主要取決於流域內氣候因素特別是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強度、降水季節變化和氣温高低;汛期取決於降水量多少、雨季出現時間和長短(外流河)或氣温的高低(內流河);含沙量多少取決於河流流經地區的植被覆蓋狀況、土質狀況和地勢狀況;結冰期取決於河流流經地區緯度的高低。)

(提示:思考黃河和松花江流域凌汛現象出現的河段和成因分析。)

2.湖泊:興凱湖、長白山天池、鏡泊湖、松花湖、洪澤湖等。(提示:天池的成因?)

(五)資源

1.礦產資源:大慶油田、中原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大同煤礦、朔州煤礦、撫順煤礦等;本溪鐵礦、鞍山鐵礦;招遠金礦。

2.化學資源:長蘆鹽場(思考:長蘆鹽場曬鹽的時間和有利條件?)

3.其他資源:東北地區土地和森林資源豐富(提示:思考其成因?)。

二、人文地理概況

(一)農業

1.主要農產品及分佈

(1)糧食作物:冬小麥(華北,why?)春小麥(東北,why?)水稻(長白山地灌溉地區和黑龍江沿岸,why?)。

(2)油料作物:花生(華北);(3)糖料作物:甜菜(東北,why?)。

(4)經濟作物:棉花(華北)穀子(黃土高原)大豆(東北、華北)高粱(東北、黃土高原)等。(5)纖維作物:亞麻(東北)。

(6)水果:蘋果、葡萄和梨(華北和遼寧)桃、杏和柿(東北)等;

(7)畜牧業:山地放牧業和家禽圈養 (8)水產業: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

2.耕作方式和熟制:旱地農業為主;華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東北(一年一熟)。

3.在全國農業的地位: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和林業基地,農業機械化程度高;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最大的棉麥產區;黃泛區是全國最大水果帶。

4.農業生產條件(提示:運用農業區位理論和北方地區概況,理解分析)。

A.有利條件:①以温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氣温高,降水多,雨熱同期,水熱配合條件好。②平原廣闊,土層深厚。東北地區,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農荒地多。③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歷史悠久。

B.不利條件:①東北地區,熱量不足,生長期短,受寒潮影響大;西部受風沙影響大。②黃河中下游地區春旱、夏澇突出;水土流失和鹽鹼化嚴重。

☆思考:試評價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地區農業生產條件有哪些?

(二)工業

1.工業帶(區):環渤海工業帶,其包括:遼中南和京津唐工業區;隴海-蘭新線工業帶。

2.工業特點:工業基礎好,重工業突出。

3.工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問題:①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②生產技術落後;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產品類型單一;⑤淡水資源不足。

(2)解決措施:①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②加強技術改造;③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④增加產品類型;⑤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4.工業發展條件:①農業基礎好;②鐵路網最稠密,交通便利;③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森林資源豐富。

(三)風俗習慣、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麪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麪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2.傳統民居特點:東北地區注意防寒保温;黃土高原特色民居窯洞;

3.民族:漢族佔絕大多數;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等。

(四)交通:鐵路、公路網稠密(注意:查地圖冊,熟記華北和東北地區的主要鐵路線)。

(五)主要城市:北京、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等

(六)生態環境

1.東北地區:黑土流失和沼澤地(濕地)破壞。(提示:要總結其成因及解決措施。)

2.華北平原:易受旱澇、鹽鹼、風沙威脅。(注意:分析其出現季節、成因及解決措施。)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注意:分析其成因及其解決措施;特別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

第二節 南方地區

複習要點:魚米之鄉;亞熱帶、熱帶經濟林木和水果;水運發達;沿海和內地的工業發展;治水與治土;南方人民的生活。

一、自然地理特徵

(一)位置和範圍

1.位置:主體部分位於20°N-32°N和100°E-120°E之間;其相對位置位於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東,東至東海;南海以北,北至秦嶺、淮河一線。

2.範圍: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包括省級行政區瓊、港、澳、台、粵、桂、雲(滇)湘、鄂、贛、浙、滬、閩的全部和川、皖、蘇、豫、陝、甘的部分。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特徵: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佈;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

2.主要地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江南丘陵(我國最大的丘陵)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之稱)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喀斯特地貌廣佈)和橫斷山脈。

▲(思考:橫斷山脈大致為東西走向的成因?)

3.土壤:以紅壤為主(酸性較強、貧瘠),平原地區還有水稻土和紫色土。

☆(提示:注意紅壤的改良措施有哪些?)

(三)氣候和植被

1.氣候:以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濕潤)。常出現颱風、風暴潮、伏旱和洪澇等自然災害。

(提示:一定要總結歸納出該地氣候類型的成因?該地上述自然災害的分佈、成因、危害及解決措施?昆明準靜止鋒和江淮準靜止鋒的成因及影響?“巴山夜雨”的成因?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四川盆地夏季高温及冬季温和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2.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南部沿海地區有小部分季雨林。(思考:該植被成因?)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長江、贛江、湘江、岷江、淮河、京杭運河、珠江、錢塘江等

(切記:勿忘歸納該地河流的水文特徵?淮河洪水氾濫的成因、危害及解決措施?)

2.湖泊: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日月潭等

(五)資源

1.礦產資源:有色金屬礦產豐富,如:攀枝花鐵礦(煤礦)箇舊錫礦、平果鋁土礦、大餘鎢礦、銅仁汞礦、大冶鐵礦、德興銅礦等(建議:查地圖冊,落實到地圖上)

2.水資源和水能資源:淡水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豐富,水電站較多,如:長江中上游地區的二灘、龔嘴、三峽、葛洲壩、安康等;珠江水系上游也有較多水電站。(建議:查地圖冊,落實到地圖上)

3.化學資源:鶯歌海鹽場(海南)布袋鹽場(台灣、東南鹽倉)。(提示:查找位置,並掌握其形成的有利條件?)

二、人文地理

(一)農業

1.主要農產品及分佈

(1)糧食作物:水稻(why?);

(2)油料作物:油菜(長江流域地區);

(3)糖料作物:甘蔗(台、閩、粵、桂、雲、川);

(4)經濟林:竹、茶葉、油茶、油桐、橡膠、劍麻、蠶桑等;

(5)水果:熱帶水果作物,如: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等;

(6)畜牧業:山地放牧業和家禽業

(7)水產業:淡水養殖、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思考:舟山漁場的形成條件有哪些?)

2.耕作方式和熟制:水田農業為主;一年兩熟或三熟;

3.在全國農業的地位:重要的商品糧(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蠶(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糖料作物(台、閩、粵、桂、雲、川)油料作物(長江沿岸地區)棉花(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黃麻、亞熱帶作物(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出口農產品(太湖平原、閩南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淡水漁業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查地圖冊,落實其位置)。

4.農業生產條件(提示:運用農業區位理論和北方地區概況,理解分析)。

A.有利條件:①氣候:以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濕潤(少雨),雨熱同期,水熱配合條件好。②地形、土壤和水源: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網密佈,既灌溉便利,也有利於淡水養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橫斷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樹種多,人類影響小,利於發展林業生產。③農業基礎: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生產水平高。

B.不利條件:①氣候:旱澇災害頻繁,江淮地區伏旱期,氣温高,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易對水稻生產產生影響;南部沿海地區夏秋季颱風影響很大。②土壤:長江以南地區為紅壤分佈區,土壤酸性強,土質黏重,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③地形地貌: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土層薄,地表水缺乏,不利於農業發展。

☆思考:試評價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農業生產條件有哪些?

(二)工業

1.工業帶(區):長江沿岸工業地帶(如:滬寧杭工業區)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地帶(珠江三角洲工業區、閩南三角工業區)西南地區綜合性工業區和環北部灣經濟圈。

2.工業特點:工業基礎好,輕重工業都比較發達。

3.工業發展條件:①農業基礎好;②鐵路、公路、內河航運和沿海運輸密切配合,水陸聯運條件好,交通便利;③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東南沿海地區缺乏煤等。

(提示:歸納總結滬寧杭和珠江三角洲工業區工業生產條件、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分別是什麼?長江沿岸工業地帶和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地帶工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補充:(1)西南地區綜合性工業

A.優勢:水能、礦產、農林牧資源豐富;

B.表現:該地區已形成綜合性工業基地,鋼鐵、電力、有色金屬冶煉、機械、煤炭、紡織工業發展迅速。

C.主要工業中心:重慶、成都、攀枝花、貴陽等。(提示:通過查找地圖冊,歸納各工業中心主要工業部門生產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補充:(2)環北部灣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①地理位置優越;②海洋運輸便利;③資源豐富;④勞力廉價且豐富;⑤巨大的互補空間。

補充:(3)南寧發展的區位優勢:

A.地理位置優越,南寧地處我國大西南出海通道;其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是直接進出東南亞各國的“水陸門户”、“橋頭堡”。

B.交通條件優越,海洋運輸和鐵路交通便利;

C.資源條件優越,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

D.勞動力條件優越,勞動力豐富且廉價;

E.與周圍國家和地區互補空間大,且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為南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條件。

(三)風俗習慣、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大米

2.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四)交通

傳統-船舶;現代-船舶、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注意:查找地圖冊,進行落實)

(五)主要城市:上海、南京、廣州、深圳、杭州、福州、武漢、長沙、重慶、成都等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1.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旱澇災害頻繁。(注意:歸納該災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2.低山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注意:歸納該災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3.紅壤:(1)特點: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壤黏重。

(2)改良措施: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茶樹、杉木、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流失等。

海水中的核能

自從20世紀科學巨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導出了那個著名的公式:E=MC2,用以闡述質能互變的原理之後,人類從此明白了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關係,認識到世界上每一種物質都處於不穩定狀態,有時會分裂或合成,變成另外的物質,物質無論是分裂或合成,都會產生能量,所以,核能將成為人類未來最有希望的能源。

人類利用核能的方式,以當前的技術水平而言,主要有重元素的裂變與輕元素的聚變。重元素,如鈾的裂變,已進入了實用階段。其基本的原理是採用人工方法轟擊鈾的原子核,使之分裂,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1千克的鈾裂變時所釋放出的熱量,足可相當於2500噸優質煤燃燒釋放出的全部熱能。原子能的功效是如此巨大,於是就有了原子能發電,原子能電站也開始分佈於世界各地。

目前,全球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原子能發電站已逾千座。在原子能發電蓬勃發展的同時,整個世界對燃燒鈾的需求也隨之猛增。然而,鈾這種物質在陸地上的儲量並不豐富,適合開採的鈾礦只有100餘萬噸,即使連低品位的鈾礦及其副產品鈾化物一併計算在內,總量也不會超過500萬噸。按目前消耗速度,僅夠人類使用幾十年。

然而在那浩瀚無際、神奇莫測的海洋中,卻溶解有超過陸地儲量幾千萬倍的鈾。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海水中鈾的總量雖然巨大,可分佈卻遠不及陸地上那樣集中,海水中含鈾的濃度很低,1000噸海水中僅含3克鈾,從海水中提煉鈾,需要處理大量的海水,這從技術上來説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現在,人們已經實驗過的提煉方法有吸附法、共沉法、氣泡分離法和藻類生物濃縮法等幾種。

重元素的裂變所釋放的能量已叫人歎為觀止,那麼輕元素的聚變又會有什麼樣的情況呢?答案是:核聚變,例如氘、氚都是氫的同位素,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的原子核可以相互碰撞聚變成為一種新的—氦核,同時將藴藏於其中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一個碳原子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時,能夠放出的能量為4電子伏特,而氘—氚反應時所產生的能量則為400萬電子伏特。根據計算,1千克氘燃料,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鈾燃料或者10000噸優質煤燃料。

氘在海水中分佈甚廣,儲量巨大。海水中氘的含量為十萬分之一,即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的氘。這個數字看起來未免有些微不足道。然而,就是這微小的氘,在核聚變時產生的能量足可與300升汽油相抵。更何況,海洋總體積為1.37×1018立方米,稍做計算,就可知道,海水中氘的總儲量竟達幾百億噸,數量之大,可為人們提供上億年的能源消費。而且,氘的提取方法簡便,成本也較低,核聚變堆的運行也十分安全。所以,氘、氚的核聚變為人類解決未來的能源消費問題展現了十分廣闊的前景。

當然,同重元素的裂變一樣,輕核聚變也是一項十分複雜的技術。氘—氚的核聚變反應需要在幾千萬攝氏度、甚至是上億攝氏度的高温環境下才能進行。目前,這種反應已在氫彈的爆炸過程中得以實現,至於用於生產目的的受控熱核聚變在技術上還存在着許多困難。不過,相信隨着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總會有成功之時。

1991年11月9日,歐洲14個國家聯合出資,成功進行了首次氘—氚受控核聚變反應的實驗。反應時,發出1.8兆瓦電力的聚變能量,持續時間為2秒,温度高達3億攝氏度,20倍於太陽內部的温度。核聚變比核裂變產生的能量效應高出600倍,比煤要高1000萬倍。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的成功,在人類開發新能源的整個歷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科學家預測,核聚變技術和海洋氘—氚提取技術在最近20年內將有望獲得重大突破,這給人類擺脱能源危機的前景帶來了無限生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