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心靈》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23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人的心靈》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人的心靈》讀後感

《中國人的心靈》讀後感1

看完《中國人的心靈》,説實話,好像吃下一塊超級壓縮餅乾,吞下去了,但什麼時候能消化,就不得而知了,仝宇的《中國人的心靈》讀後感。多少年來(書上説三千年),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學成就,外加一大堆各種各樣的中國文人,濃縮到一本377頁的書中,真的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

應該説,本書不僅是一部文學史,它還涵蓋了中國社會變遷的方方面面。由於本書內容過多,我在本文中只選擇我對書中所反映出的中國文人的生存狀態發表一些看法。

看了這麼多文人或喜或悲的人生,我覺得中國文人似乎大多具有一種共同的價值觀。這價值觀包括:忠君、愛民、追求仕途。看起來,這三條沒什麼不好,不過事實上正是這三條與時代一起造就了一個個可敬有可憐的中國文人。

先説忠君。中西方文明都把"忠誠"看做一種崇高的品格,但這兩種忠誠卻截然不同。西方人的忠誠,如騎士對國王的忠誠,更多出自一種自身的榮譽感,很大程度上是獨立於忠誠的對象的;而中國文人對君主的忠誠卻出自他們對君主手中權力的依賴,因為他們總是要依附於某個君主才能"有所作為"。當這些人被君主所棄時,其表現如同女子為人所棄時一樣也就不足為奇。(個人認為屈原被貶時以美人自比大發哀怨有點人格與自尊崩潰的成分,讀後感《仝宇的《中國人的心靈》讀後感》。)更糟糕的是,這種忠誠後來演變為一種對權力和掌權者的盲目崇拜,讓一些人喪失了自己的骨氣,進一步毒化了我們的民族精神。

再説愛民。看起來"愛民"是一件很好的事,但它至少有兩點問題。首先,愛民者自己不是"人民"的一部分,他們總是居高臨下以一種同情者的角度來觀察百姓,把自己看做統治階級的一分子(雖説他們不一定是)。這樣,這些文人在政治上的所為往往脱離實際,根本起不到改善民生的作用,至多幫些倒忙。其次,"人民"這一集體名詞淹沒了組成"人民"的一個個個體,使得中國的傳統對個人的基本權利、尊嚴、自由意志完全忽視。董卓曰:"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改一下就成了:"我為人民服務,那一兩個人算什麼?"

最後,説説中國文人對仕途的追求。一直以來,直到現在,仕途一直是很多中國知識分子的終極追求,而在古代仕途是絕大多數讀書人的唯一出路,是他們實現自己抱負的唯一途徑。正是因為如此,中國的統治者們非常方便地聚攏了華夏的人才(雖然很多時候他們不會用),並且控制了人們的思想(配合從識字開始的全面洗腦)。應該説,這是造成中華文明最後一步步僵化,最終被西方一擊即潰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一些人盲目復古,孔子和其他先賢的雕像又在各處豎起,中華文化身上埋藏千年的基因缺陷似乎又在起作用。警醒!警醒!

《中國人的心靈》讀後感2

記得在某個周的閲讀課,我偶然在書架上找到了一本黑封皮的書鮑鵬山的《中國人的心靈》。我把它從書架上抽出來,來到座位上。當我看完第一章時,我就被鮑鵬山老師獨到的見解所打動。雖然一節閲讀課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鐘,我也只看完了第一章,但我卻仍深深地陶醉其中。這本書的第一章在短時間內給我了極深的印象,引領我感性的世界詩歌。

《詩經》是我國古代“四書五經”其一,孔子也説過,“不學詩,無以立”,可見《詩經》地位之高。但鮑鵬山老師指出“作為詩經,卻一直不肯降為歷史”。他認為,《詩經》是反映周代廣闊生活的“一面鏡子”。我和鮑老師同感。《詩經》雖是商周時代的產物,但它更多的描還是表達願望。比如:《詩經》的周南、召南,及“十五國風”的許多詩篇,都和男女的愛情有關。不同於封建社會,甚至如今,他們之間的追求、傾慕,對於如今的倫理來説,是很大膽、露骨,近乎瘋狂的行為。在《關雎》中,男子願“鐘鼓樂之”、“琴瑟友之”取悦愛人,“求之不得”就“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子衿》中,女子為愛人的“青青子衿(佩)”而着迷,甚至“一月不見,如之月兮”,頗有“相思成災”的意味。比起封建時期家長控制的,利益捆綁的,討好他人的強迫的婚姻,《詩經》傳達的'情感,是純潔的質樸的,沒有浮華和粉飾,只有人性的純粹。

鮑老師認為《詩經》“終究是詩,而不是歷史,它是經過心靈的過濾的”。雖然《詩經》在歷史的角度,有許許多多的謎團,如今也無法解決。諸如它的來源,它的作者,它的收集者,它的創作意圖,已無從知曉。但是,我們不妨以一種無知來試圖接近它。如同一位絕世佳人,我們醉心的,是她的容顏和品質,並非她的身世和背景。正如《詩經》一樣,我們不需且不必對《詩經》進行深入的考究和解剖,我們只要欣賞這個大勞動人民願望和情感的結晶所透出的美。《詩經》的美,在於她的撲朔迷離,如夢如幻,如同幻影一般,無法觸及。或許,我們可以沉浸於《詩經》的夢幻,大可不必過於較真地研究《詩經》,這就是感性的世界。

感性的世界,是人們本真、純潔的情感交錯縱橫而成的世界。鮑老師説:“純潔的愛是沒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學欣賞也可能正是沒有學術的”,他認為,文學欣賞是否發生,是我們是否被文學感動、感染。這就是真理至上的理性世界和真摯純粹的感性世界的差異所在。對於感性世界來説,理性是刻板的,蒼白的。感性世界是多彩的,它是人們情感的熔爐,這是人們真性情的交匯處。在《詩經》後的漢唐宋等朝代也湧現出無數優美的詩篇,它們的優美,在於詩人們情感的迸發、融合,昇華。如果感性是區別我們這個維度的另一個維度,那麼詩歌,則是連接兩個維度的橋樑。

《詩經》,是詩,我們要把她當作詩來讀,鮑老師也指出,“只有這樣,才能挽救被過度學術化弄得面目全非的古代詩歌的清譽。”詩是聖潔的,不允許被玷污。人生自有詩意,每個人都有詩心,在我們人性中,堅守的是那份純粹。“讀詩使人靈秀”,詩是我們的寄託,我們不妨在百忙之中,欣賞美麗的詩篇,給內心一次洗滌,褪盡鉛華,重煥生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