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代銀票歷史淵源

來源:文萃谷 3.44K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銀票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銀票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銀票——“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銀票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銀票。

淺談古代銀票歷史淵源

“官銀票”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範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銀票發行1256340貫,備本錢360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準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銀票”的流通範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銀票”為“錢引”,改“銀票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銀票”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銀票為錢引。“錢引”與“銀票”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鑑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兑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到了元代,進一步完善了銀票制度。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後,發現了元代使用的銀票,於1298年撰寫的《馬可波羅記》中,詳細介紹了中國銀票印製工藝和發行流通的情況。從此,歐洲人瞭解了銀票。美國學者羅波特·坦普爾説:“最早的歐洲銀票是受中國的影響,在1661年由瑞典發行。”

清朝末年,清王朝經濟困難,國庫空虛,為籌措軍需費用,不得不一改長達二百年不印發銀票的初衷,於咸豐三年(1853年)印製了清王朝建立以來的首種銀票户部官票。此次發行的户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分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五種。票面正中上方用滿、漢兩種文字額書,户部官票;四字。中書,準二兩平足色銀壹兩。票面下方有註文楷書;户部奏行官票凡願將官票兑換銀錢者與銀一律並準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項偽造者依律治罪不貨。户部官票的背面,在市場流通中依次簽字花押。

清代發行的銀票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兑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兑換銅元)、銀兩票(可兑換白銀)、銀元票(可兑換銀元)四種。發行銀票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清代的銀票,除政府印發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寶鈔之外,清末官私銀錢行號和私營銀錢店也在印發鈔票。其中私營銀錢店又有錢莊、錢鋪、錢店、銀號等多種稱謂,是一種地方性的金融行業。其業務主要是兑換銀錢和印發錢票銀票。起着配合制錢和紋銀、發揮支付手段的作用。

私人錢莊印發的銀錢票,印刷質量更為簡單粗糙,票面金額數字多用手書寫,缺乏必要的防偽措施,使得當時的幣制更加混亂。大清銀票本為中國古代清朝時期用於流通的銀票,這種銀票有輕巧便攜的.好處,解決了銀子金子等貨幣不便大量攜帶的困難,因此被廣為使用。銀票的使用在中國始於宋朝,最早出現在當時的四川地區,被稱為“銀票”,但那時銀票還不太規範。到了清朝,銀票的使用規範起來,被廣為使用,清朝政府定其名為“大清銀票”。

自明清以來,晉商、徽商逐漸興起,民間的貿易十分頻繁。

山西的“日升昌”私營票號,經營的起因充分顯示了老一輩實業家們獨特的眼光。當時人們做買賣奔波於平遙與外地之間,由於隨身攜帶銀兩既不安全又不方便。於是,日升昌的創業者們便做起了匯兑的買賣。商人拿着銀票就可以到日升昌的各個票號換取銀兩,方便、安全。而兩地銀價的差異和銀兩成色的不同,則成為日升昌賺取的利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