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義甲的歷史淵源-古箏義甲的材質

來源:文萃谷 1.94W

作為中國傳統撥絃樂器的古箏,手指彈撥是其演奏過程中的決定性環節,大量詠箏詩歌都把焦點集中於演奏者的手指上,如盧綸《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忽然高漲應繁節,玉指回旋若飛雪。”張祜《哀箏》“十指纖纖玉笱紅,雁行輕遏入雲中。”那麼演奏者的手指與箏音、與箏音的載體——琴絃是如何結合的呢? 這就涉及到箏的彈撥法問題。

古箏義甲的歷史淵源-古箏義甲的材質

古箏彈撥方式有兩種:肉甲(真指甲)觸弦和義甲(仿製指甲)觸弦。肉甲觸弦是以真指甲的指蓋兼指肉撥絃,使演奏者手指與樂器直接接觸,出音渾厚温和,音量較小;義甲觸弦是演奏者戴上仿造真指甲蓋的假指甲撥絃,出音華麗清脆,音量較大。在古箏演奏史上,這兩種彈弦法一直交替並行,直到今天。

  一、歷史淵源

關於肉甲彈撥和義甲彈撥的淵源,並無定説;在此,試從古箏起源的角度進行推論。古箏的起源,學界有多種説法,一般認為它並非古琴那樣的“原創”樂器,而是由其他樂器演變來的。主要有源琴説,源築説,源瑟説,比如,源瑟説來自舜帝二女爭瑟,破瑟為箏的傳説。琴以肉甲彈撥,如果能確證箏的源琴説,則很有可能先出現肉甲彈撥,後來由於人們追求音色的變化、音量的擴大,而發明了義甲。若從古箏源築説或源瑟説看,則可能先出現義甲彈撥。築以竹片擊弦,《釋名》雲:“築,以竹鼓之也。”而瑟的演奏也稱為“鼓”,當屬以工具敲擊琴絃的奏法。可以推測,義甲很可能源於演奏者手中用來敲擊琴絃的工具,或竹棒竹杆竹片,或木棒木杆木片,《演繁露》:“箏,鼓弦竹聲樂也,今箏未有以竹為之者。”而箏的“後輩”——軋箏,亦以竹片擊弦來演奏。

由於棒、杆、片體積較大,敲擊動作幅度也大,隨着演奏技術的發展,快速技巧、和音、和絃的使用越來越頻繁,以致礙手的棒杆片也越來越難以適應此琴瑟類多絃樂器演奏;於是,古人把它們削短削細,漸漸地,演化為縛在指頭上的義甲,後來,人們乾脆去除義甲,直接用肉甲彈撥。這令人聯想到西洋樂器鋼琴的演奏法之演變:隨着古鋼琴“進化”到現代鋼琴,手指運動也由動作較大的撥絃轉化為動作較小的觸鍵。

根據史料,可推斷古箏義甲出現的下限在樑代,中國第一部音樂百科全書——宋·陳餳《樂書》記載了我們今天所能知道的最早的古箏義甲。其《鹿爪箏》一目雲:“樑羊侶素善音律,自造採蓮歌,頗有新。致妓妾侍列,窮盡奢靡。有彈箏陸大喜者,著鹿骨爪,長七寸,古之善箏者不獨此也。”可知宮廷清樂箏的演奏使用義甲。《舊唐書·音樂志》:“軋箏,以片潤其端而軋之;清樂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陳餳《樂書》之《五絃箏十二絃箏十三絃箏》雲:“而唐唯清樂箏十二彈之為鹿骨爪長寸餘代指,他皆十三絃”。我們知道,十二絃箏在漢代已出現,一直為魏晉南北朝所用,並延續到隋唐之世。可以作一個假設,若十二絃箏就是清樂箏,並如陳餳所言,唯其使用義甲,那末,古箏義甲至少在漢代就已出現。

  二、材質

古箏義甲是1毫米左右厚薄、2釐米見長、1釐米見寬的橢圓形或長方形片狀物,它的質地是音色變化和演奏優劣的先決條件之一,對其選材和製作工藝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材料的硬、軟、脆、綿,均會不同程度影響音色。

1、古箏義甲的質材,在古代就已有骨、竹、銀、玳瑁等。

①鹿骨爪:前文中樑朝箏人陸大喜戴鹿骨做的義甲,唐代宮廷所用的清樂箏也用鹿骨甲,不管它們出音是否悦耳,卻是一種昂貴難得的奢侈品和高貴身份的象徵,與宮廷貴族的用樂相配套。

②竹甲:《古今圖書集成》之“箏部雜錄”雲:“《資暇錄》:今彈琴或削竹為甲以助食指之聲者,亦因眼公也。棄真用假,舍清從濁,人蓋靡知其由也。至如箜篌之與秦箏,若能去假還真,其聲宛美矣。”作者對使用竹甲持批評態度,認為這是一種造作的行為,或可推想此類竹甲很可能質地不宜、做工粗糙,彈奏效果並不怎麼樣。

③銀甲:《丹鉛總錄》:“妖女彈箏,銀甲日義甲”。這是歷代詩詞曲賦出現最多的義甲名稱,用以形容古箏演奏之音樂美、形態美。喬夢符金雜劇《揚州夢》第一折專門描寫主人公“銀甲輕”;張羽有“先輩曾將舊曲傳,纖纖銀甲更堪憐”;元朝薩都刺《贈彈箏者》:“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應行偏”。這裏,“銀甲”可能是用來虛指彈箏女子手指之白皙潔淨,但也許就是確指銀製的義甲,有李商隱《無題·二首》的詠箏詩為證:“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玳瑁甲:玳瑁是一種珍貴海龜的甲殼,很堅硬,有琥珀色斑紋,非常美麗,古今中外都把它作為珠寶之一, 並磨製為梳子、髮夾、鈕釦等物,集使用、裝飾、收藏為一體。浙江箏派、客家箏派傳統上都使用玳瑁義甲,可能與近海的地理條件有關。

④象牙甲:過去,唐傳El本十三絃俗箏採用象牙制甲,現在則多用塑料代替,也許中國唐代是有使用象牙甲的。

2、現代的義甲常用材料有:

①金屬片:包括銅片、鋼片、銀片等;

②化學片:包括賽璐珞片、滌綸片、硬尼龍片等;

動物角、甲、骨片:包括牛角片、玳瑁片、象牙片等。

這些義甲各有特點,適合各種風格、各種演奏者的要求。如鐵義甲,由於質地脆硬,出音特別亮麗,多用於山東箏派、河南箏派,更加突出了其流派的音樂特色:柔則清麗可喜,如《鳳陽歌》;剛則堅勁豪邁,如《蘇武牧羊》。而化學片較柔軟,可塑性強,出音不費力,造價低廉,非常適合初學者和兒童的使用。又如牛角片,出音柔美温潤,在文曲演奏中多用。然而,它們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金屬堅硬,難以控制音色,對演奏者的功力有較高要求,否則出音極易“嘔啞嘲哳難為聽”;化學片易磨損易折斷,彈出的音色也一般;牛角片易開裂;象牙片、玳瑁片昂貴難得,又有危害珍稀野生動物之嫌。一般説來,現代更加常用的是玳瑁片,經科學測定,玳瑁制甲,柔韌度好,抗壓力,不易折,手感佳,容易控制,出音更具彈性,幾乎適合所有箏曲、所有年齡段演奏者的使用。一付小小的玳瑁甲,卻可以用十年以上,磨損率極低。而且近年來玳瑁作為經濟動物進行人工培育,使玳瑁甲加工者和使用者擺脱了破壞野生動物生態的惡名。

使用義甲長度因人而異,一般不超過手指的第一關節線,以超出指尖0.5釐米左右為合適,用醫用布質膠帶縛住。戴甲位置有兩種,一是貼於指肚,一是貼於指面(真指甲面),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現在多數人貼指肚戴。大指義甲尖有彎度,皆因大指指肚側向掌心,所以只有把呈彎度的甲尖反着掌心方向縛於和大指成70度左右的地方,才能使大指以合適的角度觸弦,一般來説,就是指尖與琴絃垂直接觸;而其餘各指義甲只要與指尖角度相同即可。義甲的數目,一般三個,即右手大,食,中各戴一個;也有人戴四個,即右手大、食、中、無名指各一個;隨着現代箏技巧的擴展,多聲部演奏大量使用,僅右手戴甲已不適應音樂的要求,所以讓雙手都帶上義甲,即兩手大,食,中,無名指各一個。這些要依每人的演奏習慣和需要而定。義甲彈奏與肉甲彈奏相比,各有優劣。肉甲彈奏由於演奏者手指直接與樂器接觸,動作比較靈活自然,彈出的音色具有義甲難以替代的柔和渾厚,有的古人批評義甲演奏“棄真用假,舍清從濁”。傳統上有一種用肉甲演奏的大指搖,“託”(大指朝掌心內方向撥絃)、“劈”(大指朝掌心外方向撥絃)連續不斷反覆奏出。這種搖指奏出的音點可疏可密,可強可弱,音色透亮卻不失温厚,特別搖彈要求有固定節奏點子的旋律,確實具有義甲無法奏出的.韻味,它的歷史悠久,河南,山東傳統箏曲裏使用得尤為普遍。然而,肉甲撥絃的缺點也有不少,試舉出以下幾個方面:

1、真指甲的厚度不夠,撥絃後音質單薄,尤其在低音區音質輕飄。撥絃角度受侷限,難以修整出最佳角度,影響了音色和技術的發揮。

2、常留指甲,不雅觀,不衞生。

3、容易斷裂,練習無保障,演出不可靠而這些正是用義甲彈奏最易避免之處。不論用義甲彈奏還是用肉甲彈奏,都要依彈箏者的習慣愛好、樂曲的內容技法風格流派而定,二者似乎並無優劣之分。“重要的是練習中應仔細琢磨,在箏弦上找到最佳的觸弦角度和深度,儘可能的發揮出曲調與音色的長處,以獲得優美動聽、韻味獨特的古箏音色。”演奏特點古箏義甲在演奏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增加了古箏的演奏技法,豐富了古箏的音色,使古箏表現力得到很大發展。義甲撥絃所受摩擦阻力小,出音響亮,非常適合彈快速密集的音型,如琶音、輪指、指序技巧等,令手指靈巧,彈出的音點毫不含糊,均勻飽滿。許多指法,非戴義甲不能彈。如搖指(大指搖、食指搖),由於義甲厚而硬,並使手指的長度得到延伸,以手腕為軸、大(食)指義甲尖端為觸弦點的均勻快速撥動就有了可能。這種技法普遍運用在現代箏曲中,能夠搖奏大段一氣呵成的抒情旋律,彌補了彈撥樂器缺乏連貫氣息的缺點;也可以作色彩性演奏,模仿風雨聲、馬蹄聲、嘶殺聲、哭泣、鳥鳴……且在強弱變化上能夠揮灑自如,作強奏弱奏、漸強漸弱、突強突弱……從搖指還派生出雙搖,和絃搖,扣搖,掃搖。

搖指的運用,使箏的傳統彈奏技藝發生了巨大變化,是一次革命。又如歷音(手指連續划動數根琴絃),應用義甲,音色則更為清麗明亮,具華彩效果,並且能很好地適應各種速度要求,達到自居易《箏》中“急奏轉飛蓬”的藝術境界。而在厚、重音和長音的演奏上,義甲彈出的音色也更為雄渾有力。許多箏藝名家,都善於發揮義甲的演奏功能,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倒、剔、正、打,是河南派古箏特有的指法,因用中指向掌外方向彈而得名。河南箏派名家曹東扶使用這種指法,把鐵義甲夾戴在指縫裏,使彈奏更方便更強勁有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