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對話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97W

《與神對話》內容概要:本書以“我”和虛構的“神”展開對話的形式出現,沃爾什很巧妙地安排“我”提出了許多令人困擾的問題,並通過“神”來予以回答。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各種關於生活的真知灼見,以及教導讀者如何正確地對待生活的理念,比如愛和恐懼是所有人類行為的根本出發點、生命並非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痛苦是錯誤思想的結果,是你自己創造了這經驗等等……

與神對話讀後感

《與神對話》讀後感,來自卓越亞馬遜網友:這本書從第一次拿起它到第二次翻開閲讀相隔了近一個月的時間,而從第二次重新閲讀到把它一字不漏的讀完僅僅用了不到24個小時的時間。在逛書店的時候,這本書被放在了“宗教”一欄裏。而在我去尋找之前我就對其有所耳聞,我以為會在克氏或者阿瑪斯的旁邊找到它。很明顯,書店的銷售人員把這本書歸錯類了。與“神”對話只是本書的一個噱頭而已,它和宗教其實沒有太多關係。這麼説似乎也不太準確:它不只一次地否定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裏的內容,這讓它在西方的傳統宗教人士眼中與撒旦無樣,但只要你仔細並且耐心地讀下去,你就會發現,“神”説的似乎很有道理。而那些宗教早在很久以前就被統治階級利用,當成了一種統治工具,這在中學的《政治經濟學》課本裏就已經闡述過了。當然,這無疑是對“人天生就有罪孽”的基-督教產生了重大顛覆。在西方的世界觀看來,這是一次偉大的挑釁。而東方人也不必為此大快,因為它同樣動搖了現代中國人牢固的哲學根基(僅僅是現在中國人,古人們相比起來要明智得多)。從我們這一代(或者更早)開始,唯物論成為了唯一的哲學價值體系,不容疑義。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規律從小學一路考到了大學的試卷裏: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然而,這就是世界的真-相嗎?這是定論嘛?如今,當全世界的頂級科學家、哲學家都還在為唯物還是唯心的問題爭論不休,為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可靠程度存質疑的時候,在東方,這套理論早就在普羅大眾的腦袋裏根深蒂固堅如磐石了。而只要你對唯心哲學有一點基本的知識後,你並不會對唯物世界給予那麼肯定的確認。我們從小都只接受一面倒的紅旗教育。這是可悲的。哪怕我們知道的東西是正確的,那也是不客觀的。《與神對話》從世界觀和價值體繫上無論對西……

與神對話的讀後感,來自京東網的網友:本書與《追風箏的人》同是李繼宏翻譯。我有幸與李繼宏先生在網上取得聯繫,他推薦了這本書。這大約是半年前的事了,如今才買來讀完。雖然此書十多年前在美國是暢銷書,我仍然懷疑在中國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中國總體哲學都是更關注人,而不是神,求神拜佛也多是為了求得個人福祉,而非心靈啟迪。當下中國,經濟翻滾,人們的生活理念更為實用。因此哲學在中國目前成了個很尷尬的話題。人們大體分成三類:一類是不敢談哲學,生怕談多了會對當下的`生活產生懷疑,缺乏信心和恐懼兼而有之,甚至產生排斥心態,一聽哲學就避而遠之,我的很多朋友就是如此。另一類是遇到問題需要哲學,卻懶得多思考,於是乾脆找個東西鑽進去,這大多成了迷信,稀裏糊塗,人家怎麼説,就怎麼信。人家説的真道理未必聽得明白,人家説錯了也跟着來,這類人在各宗教的道場隨處可見。第三類人則是極少數,他們願意開放地討論和思考,願意並且有信心通過思考不斷改進認識和重新瞭解世界與人生。(那些把哲學當學術的我沒有歸類,他們拿哲學搞飯吃而已,對他們而言,哲學和鋤頭計算器沒什麼區別)本書作者當然屬於第三類。但他講故事的方法類似宗教,所以第一類的人不會看,第二類的人若看了此書,要麼不信,要麼就迷信,那也很糟糕。作者通過思考的確有很多收穫,我們分享他的收穫;但文中的矛盾和牽強也隨處可見,值得進一步探討。以下不妨簡單列舉和分析。1、作者説本書是神所寫,即寫作過程中神操控其筆寫就。這話也對也不對。如果你理解他説的神其實就是宇宙統一的東西,也包括你自己,那我們任何人寫作其實也都可以説是神在寫作,這樣理解就合理。但如果按神話小説的邏輯,那就錯得太多了。2、作者的邏輯融合了各個宗教和哲學,因此有所超越也有所混亂。所謂超越,是他沒有把自己放在太低的位置仰視,而是與耶穌、佛陀等古代先知們平視,因此他敢於指出他們並不十全十美,也敢於稱自己為神的使者,這不是神話,這是一種邏輯,我也有時候半開玩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