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7.82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1

心想,事有可能成嗎?

有人會説,難道“空”想就會事成嗎?其實,在我閲讀《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之前,我會説,心想不會事成。但現在,我會説,心想,事有可能成。

我們心中所想的那些事,就好像是一個美麗的花骨朵,而所成之事,則似那已然綻放了的鮮花,由花骨朵至鮮花,這一過程,必將經歷些什麼,對嗎?

那麼就讓我們靜心思考,跟隨着我的腳步,慢慢來感受這由花骨朵至鮮花的生命領悟和成長的過程吧。

首先,我們要想,那花骨朵終將會綻放成何等的鮮花,那鮮花是否會是我們想要的,而不是經歷重重考驗後還是那“美麗的花骨朵”。就比如説,你心想之事是做一名教師,因為那樣可以教育別人,但你本身確是一名警察,你每日都需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維護正義,那麼此時的你是不是就是在教育別人不可以逾越法律所限制的事呢?那麼你心想之事和你現在所做之事又有何區別呢?這樣豈不是回到了原點嗎?這樣大費周章,還有意義嗎?

其次,我們要想,我們為什麼會想成那件事,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想,真正的原因何在。

曾經聽説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他餓得快要昏死過去時,看見了上帝,上帝見他很可憐,便和他説:“你隨便許一個願吧,我會讓你實現的。”那窮人想都沒想,回答説:“謝謝上帝您的救助,我希望我能成為一位富人,過着吃喝不愁的生活,我就心滿意足了。”上帝隨即便滿足了他的願望,他真的成為了一個富人,他的日子確實很衣食無憂,但時間久了,這位富人便厭倦了這樣的生活。他想到過去他的生活雖然拮据,他雖然生活在窮困之中,但是很有意義,所以,他每天都很快樂,直到將死之時,他都不曾有遺憾。現在呢,他每天都渾渾噩噩,不知道做什麼,沒有目標,懶懶散散,過着這種“衣食無憂”的生活,這不也是他自己選擇的嗎?

所以説,我們在發願之時,就要問清自己,到底為什麼發願,不要以後留下遺憾,讓自己後悔。

這便是重要的發願,它就像是攀登雪山時必要帶上的工具,就像是鮮花綻放時必要補足的露汁,就像是駕駛汽車時必要繫好的安全帶……

那麼,發願結束了,我們又該做什麼呢?

這下一步我們就應該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那些影響鮮花綻放的不利因素,我們要把它們羅列出來,然後把它們從心中抹滅掉,從而讓它們變成自己在這領悟過程中的有利因素,這樣就會更加推進“事成”。曾經聽一位名人説過:我們要把我們的缺點變為我們的優點,讓這些所謂的“缺點”在我們的人生路上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如果,那些不利因素——自己本身的不足,使得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的話,我們也可以朝着願望的本質,重新確立我們的“所想之事”。比如説,我們想要樂於助人,夢想着像那些富人一樣去樂善好施,舉辦慈善會,但眼下我們沒有這麼多的資金,而那些窮苦的百姓也是急着需要救助,我們也只能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為他們捐點錢,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這也不違揹我們的初衷,我們仍然是在樂於助人,對嗎?用當下的流行話説,我們也沒有必要在同一塊石頭上被栽倒無數回吧。

做到了以上幾點,仍然不夠,我們還應該學會自信,要相信自己能行,夢才可能實現。

這相信後,便是“接受”。

當我們做完以上的事後,我們就要學會放手,不能成天想着那個至少現在還是虛幻的“夢”,否則這就會讓我們功虧一簣的,我們的情緒則會變得很着急,着急着這個夢為何還未實現。這時,我們為何不選擇靜觀其變,等待着好的機遇,再牢牢抓住它呢。這樣我們就很有可能心想事成,實現我們的夢。

是的,只要我們做到以上這幾點,離我們的夢就不遠了。

所以,讓我們朝着自己的夢去努力,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讓我們去征服這個世界,去征服我們的夢,讓夢想成真,讓心想事成!

同學們,讓我們相信自己,相信夢,跟着我的腳步,去尋找那個美麗而璀璨的夢的結晶吧!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2

20xx年7月,這是我來到實驗的有一個暑假。

為了在暑假期間不斷充實老師們的生活,學校給我們佈置了“三個一”工程:讀一本書、到企業鍛鍊、寫一篇教學或管理的論文。

讀一本書:《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書中通過一個神話故事,給我們講述關於心想事成的提示、探索、引導等。故事大致內容是關於一個農夫阿南為迎娶公主踏上了一段尋求“祕密”的旅程,在一個神祕學院學成“心想事成”,之後又遇見了“心想事成”的創始人“王子”,在“王子“的`指引下,他最終學會了心想事成的真正的祕密,而他也明白了,其實他真正所愛的人其實並非公主,而是那個對他無微不至的宮女。

心想事成,我想是每個人的願望吧。要如何使人相信,真的可以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呢?我帶着這個問題看完了全書以後才知道,這個心想事成的方法,是不能轉讓的,要本人親自去實踐。一邊看,我一邊將這本書與我自己所有的知識(包括宗教、哲學,甚至武學等知識)融合貫通在一起,用多個不同的角度去聯想和分析,嘗試以自己最易接受的途徑去理解這裏所闡述的觀點。

  一、認同的觀點:

書中從科學的角度講到萬物之間頻率共振和宇宙中正負能量的吸引原理,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有形的世界也受到無形的世界的掌控,這個無形的世界,有其內在的運作規律。因為宇宙萬物都有各自不同的頻率,頻率相近的事物就會產生共振,正面的能量能聚集吸引過來,負面的能量也互相吸引,所以掌握了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趨吉避凶”了。

對於張德芬老師的這一觀點我很贊同。

  二、聯繫實際:

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行為,行為影響我們的結果,所以心想事成就要先改變我們的思想,更深刻地説應該是先形成我們強烈的信念。這個信念必須是正面的積極的,正面的東西才能產生正面的能量,向宇宙不斷地發放這個強烈的信息,將美好的事物吸引過來,通往心想事成之路。凡是我們所關注的,一定會因我們所聚焦的能量而擴大、增強,凡是我們所抗拒的,亦會更加地持續,因為抗拒而賦予了它能量,它的能量會因我們的抗拒而增強,形成一個像鈎子一樣的東西,從周圍招引這些事物來到我們的生命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明明很不喜歡某種負面情緒,但卻一直在生活中招惹到它的原因。嫉妒、怨恨、怒氣等都是負面的能量,當我們升起負面能量時,其實會讓我們想要的東西離自己更遠。消極負面的思想只會吸引到不良的人和事到我們的身邊,我們身上積壓的情緒是一種堵塞的能量,它們會阻礙宇宙的能量流向自己,因此,我們要關注所有正面的事物,時刻保持積極的思想。

20xx年是我剛剛來到實驗,我所任教的班級都是高一的新生。剛開始覺得他們挺聽話的,可是慢慢的發現他們的本性越來越明顯了,上課的時候偶爾也會給我製造點小麻煩看見我生氣了就會以另一種方式讓我無法生氣,真是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慢慢的自己也摸索到了一點小規律,他們要是跟不聽話的,我就用眼睛瞪着那個製造麻煩的當事人,知道教室裏邊的安靜為止。不管我多麼厭惡他們的吵鬧,我都不能表現在臉上,對於他們做的任何事情都一微笑對之。這一年的工作讓我收穫了很多之前從來沒有接觸到過的,漸漸地他們也喜歡上了我的課堂,雖然在教學方法上自己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學生們能夠每天都擁有一節與眾不同的課堂。

  三、反思重構:

在實驗短短的一年時間了,有過成功的時候,也有過失敗的時候,正如張德芬老師所説的,我們要正確看待自己,認清自己負面的觀念和情緒,並取而代之以積極的信念和情緒。這是心想事成的前提,因為負面的態度是實現願望的阻礙,只有清除了這一阻礙,“心想”與“事成”之間才能一路暢通。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3

我用三天的時間就看完了《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主要是因為想和書中的主人公阿南一樣,儘早找到心想事成的祕密,可以早日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吧。

全書以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懷疑的阿南為線索,因為見到美如天人的月葉公主,一心想得到她而走上了尋找可以讓人得到永恆幸福的鎮國祕密為引線。

德芬老師依次安排了各個人物出場,逐漸引導阿南找到心想事成的法則。無論《遇見未知的自己》還是《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德芬老師想闡述的理論條理清晰地逐步鋪展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更好地瞭解自己,看清小我,進而在生活中練習,讓自己活得更加自在、快樂。勿容贅敍,書中充滿了睿智,充滿着正能量,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閲讀、認真思索的兩本書。

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能量組合而成,我們的思想、意念也一樣是有能量的,當它們發生振動的時候,根據吸引力法則:振動頻率相同的東西,會互相吸引引起共鳴。我們的正能量振動頻率很高,當我們把它散發到宇宙之後,就會吸引振動頻率相同的充滿正能量的人、事、物來到身邊,反之亦然。

因此,我們所思所想這些無形的東西就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日常的情緒,以致於進一步影響我們採取的行動,最後導致了結果。但我們不應該糾結於結果,而是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所做的只要感恩就好。

但在看完之後,回過頭去看第二遍的時候,卻變得越來越混亂,有時候甚至像亂麻一樣,沒有半點頭緒。難道真的因為心想事成的後面藏着祕密的祕密嗎?

我覺得不是,而是因為人生有許多的無奈,並不是因為你努力了,你做得有多麼好,就會有成功有收穫,也因此才會説不應該糾結於結果,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吧!

我理解的是真正讓自己得到心想事成的結果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然後把成敗都付與笑談中,成亦感恩,敗亦感恩。只有經過不同的結果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堅強起來,睿智起來,我們的人生才會像陳年的醇酒一樣發出醉人的芬芳。

看過漁夫的心想事成,就覺得很費人思量,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像漁夫一樣活着,我也一樣。漁夫原本很滿意他的生活,每天早上在湖邊和朋友聊天、打漁;中午回家吃飯,和老婆睡個午覺,曬曬太陽,做做家裏的事;傍晚孩子放學回來,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卻因陌生人的一番展望而動了心,求教於王子,王子問:“那樣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呢?你辛苦了半天,兜了一個大圈,還不是回到原點。”於是就把他打回了原形,依然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這樣滿足於現狀就算達成心想事成了嗎?

但在若干年後,當他老了,回過頭來不會因為年輕時沒有奮鬥卻甘於平庸而留下遺憾嗎?

如果陌生人點燃了他的夢想,並且付諸於行動,雖然會辛苦,而且也不一定會成功。但我卻認為他若成功,生活環境會得到質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到更好的教育,實是可喜可賀;但若沒成功,身為父親,已經盡力,儘管事與願違,畢竟努力過,奮鬥過,也給孩子做了榜樣。

確實,心想事成必須腳踏實地,而不應該好高騖遠,異想天開,否則也不會有“不配得的情結”,但也不該緊抓不放原有的人生模式,必須重新設定自己的信念。無論如何,社會都是因為一羣“不滿足於現狀的人”而在飛速發展中。

既然心想事成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為什麼我們不去努力達成呢?雖然真正能夠達到的又有幾人?

確實,很多人都困在自己設置的陷阱中。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外界各種各樣的思想、言行的影響,經年累月的集聚,不知不覺中影響着我們的反應和行為,從而形成很多錯誤的人生模式。我們應該從迷霧般的思緒中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才能找到真心想要的,從而付諸於行動。

很多時候,失敗和平庸也不過是一種習慣,常常會制約着我們,讓我們甘於平庸,屢遭失敗。因此要想達到心想事成的彼岸,必須破繭而出,重新審視,塑造新的人生模式,建立新的信念,這是尋求心想事成的第一步,其實這也是最痛的一步。

《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4

  一、認同的觀點

1、心想事成的第一步就是清除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2、當你向宇宙宣佈你的願望時,你必須要非常相信你會得到它,甚至已經得到了。所以,你要散發出去的,應該是已經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的感覺。

3、感恩會從情緒中帶動出正確的行為。因為有感恩的心,所以我們會去關注生活中對我們目標有幫助的點點滴滴,並且以相應的行動來呼應。

4、所謂接受的原則,就是:能量是來去流動的,要接受之前,一定要有付出。

5、所謂付出,除了是要虛位以待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幫助別人。你想要什麼就給別人什麼。

  二、聯繫實際

生活給予我挫折的同時,也賜予了我堅強,我也就有了另一種閲歷。對於熱愛生活的人,它從來不吝嗇。要看你有沒有一顆包容的心,來接納生活的恩賜。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試着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體會,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人生。不要因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對春天的希望。我們感謝上蒼,是因為有了四季的輪迴。擁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你就沒有了埋怨,沒有了嫉妒,沒有了憤憤不平,你也就有了一顆從容淡然的心!

學會"感恩",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教師教育學生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讓學生懂得感恩。

付出是一種快樂,我們享受其中。懂得付出的人是最懂愛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讀後感《《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讀後感(二)》。一個人要想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回報,就必須先對別人付出。沒有付出,哪裏來的別人對你的回報?人們常説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然,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對別人的付出也是有限的。人常説"窮則獨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們不是百萬富翁,我們也不是慈善家,我們沒有充足的資本去幫助眾多的人,我們只能根據我們的實際能力,盡我們的最大努力去幫助別人,去付出我們的愛心。常常聽到一些人在發牢騷,抱怨自己的工資待遇低等等。每至於此,我不禁想問:你到底為單位付出了多少,為單位做出了多大貢獻?因為一個人不能老是想着別人對自己有多少回報,我們首先應該無心自問,我們到底為別人付出了多少?我們應該知道,沒有付出就沒回報這個淺顯的道理。你既然付出了,該是你得到的,自己總會得的,不是你自己的,你想的再多也沒有用。

  三、反思重構

付出愛的過程是甜美的,付出愛的道路是艱辛的。我也曾為學生不學習而大動肝火;曾為作通學生的思想工作而絞盡腦汁;曾為學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淚。我猶豫過,消沉過,有時候問自己,自己是不是太累了。但是當看到學生們體會到老師的苦心奮起直追,成績進步時;當生病時看到學生關切的目光,聽到他們親切的問候時;當經過自己和同學們努力班級取得成績時,一種感動和自豪就會油然而生,原來付出就有收穫,愛的付出就有愛的回報。每當這時我就又燃起了對工作的熱情,又充滿了對事業的執着,因為我心裏一直堅信有付出有回報。

感恩是一種心情。感恩的心情能帶來一種良好的人生感覺,使我們感受到愉悦和温暖。心存感恩,生活中就會少些怨氣和煩惱;心存感恩,心靈就會獲得寧靜和安祥。心存感恩地生活,就會敬畏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珍愛大自然一切的惠賜,時時感受生活中眾多的"擁有",而不是缺少。感恩是一種心情,更是一種素質。感恩是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關係的正確認識,併產生的一種責任心情,使人與人、人與社會自然形成和諧。在這種和諧氛圍中,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一件事做起,平心靜氣地對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