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的孟子讀後感以及書評

來源:文萃谷 1.67W

孟子是亞聖,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傑出的代表人物。

向善的孟子讀後感以及書評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後學者一直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傅佩榮先生經過研究認為,孔子、孟子都沒有認為”人性本善”。而實際人性並無善惡,只有“善的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種傾向,説明人生是開放的,永遠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且此種要求由內而發,不是由外在給予的,因此,人生的價值就在於實現自我向善的本性。這就不難於理解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為何總是不辭辛苦,以天下為已任,周遊列國, 不可為而為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並以此為樂。他們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巔啊!傅佩榮先生總説,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經由不斷的努力奮鬥,使自己越來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來越高,這才會享有真正的快樂,最大的快樂。

我們要學習孟子的“浩然之氣”。我們都知道孟子的幾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價值當然是由內而發,但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環境,不可忽視環境的因素,人的價值必須落在人際關係的網絡中才能得以實現。孟子宣揚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孟子從未言棄。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話兩千年來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對於我們凡人來説,工作學習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細節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長,等到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擔大任的一天,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孟子的豁達。孟子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而不得志,沒有機會來實現自己的“仁政”思想,但卻非常自信灑脱。孟子説,“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所以孟子的快樂來自於自信。孟子又説,“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所以孟子的快樂也來自於“強吮“求仁”的`向善之心,做一個真誠的人,生命的快樂根源在內不在外。因此,當我們反省內心,發現自己誠懇,可以對得起自己,那便是無比的快樂了。

2.

《孟子》讀後感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於説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説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孟子説:“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説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説:“不會。”孟子説:“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埃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埃”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説的諫臣,孟子所説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後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後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説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羣眾又怎麼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羣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

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這句知看似現在的社會分工關係。想想看,遠在古代的人就能有這種思想,能讓人不敬佩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