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千陽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7.44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燦爛千陽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燦爛千陽讀後感
燦爛千陽讀後感1

高中時我偶然間打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便愛不釋手,於是我就關注了它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系列作品。終於,在今年漫長的寒假中,我開始閲讀這位作家的另一部長篇小説--《燦爛千陽》。

這次胡塞尼將關注焦點放在阿富汗婦女身上,小説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婦女的不幸故事,個人要忍耐飢餓、病痛的約束。家庭要承受戰爭的創傷、難民的流離失所。這是一部阿富汗國家忍耐的歷史。這本書同時標誌着胡塞尼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在讀這本書時,我時常會想起瑪格雅姆,她小時候的泥屋,她的娜娜,那個經常會被妖怪附體、説她是小哈米的娜娜,還有那位被稱為父親的扎裏勒汗。她和拉希德的生活,是她一輩子無法突破的黑暗。每次看到《燦爛千陽》這四個字,總有一種刺痛神經的感覺。這是一種對陽光的渴望,一種從黑暗走向光明時的感受。瑪格雅姆和拉希德的生活,就如同無底的黑洞,那種無時無刻的被欺負,讓我幾乎看不到了希望,我無法想象一個女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是有着怎樣的堅韌和生活的慾望,才能日復一日。而在有了阿茲莎之後的生活,有一絲的陽光掃進她的世界裏,她有了笑臉和大愛,或許她也不明白,她內心其實有着一種信念慢慢地發芽、成長。我無法想象,她殺了拉希德後的沉穩,或許這也是她自己認為的,這一輩子這是她第一次不聽從任何人的命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她走的時候,應該是安靜的、沒有恐懼的。其實剛開始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這個女人,總覺得她逆來順受的性格太讓人生氣,但或許在那樣的國家,那樣的環境,那就是女人的生活。因為沒有教育,沒有文化的滲入,作為女人,一般情況下都是穿着布卡,做到不反抗、不抱怨。

再説萊拉和塔裏克,他們的重逢是我一直揪心的事情。當人們經歷了殘酷的戰爭,尤其是萊拉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失去雙親、失去塔裏克,而且被迫與拉希德生活到懷孕生下阿茲莎,這個小姑娘經歷了什麼樣的絕望與掙扎才能與塔裏克重逢,而這樣的重逢是多麼的悲傷與歡喜。

其中萊拉的經歷與堅定,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她再次懷孕的時候,我竟在想“如果不放棄這個小生命,或許拉希德會對她好一點”,而萊拉卻堅定的作出了最終的決定,她那麼決然而平和,是她明白不需要去等待或者祈求別人的給予,而是要自己去爭取自己的生活。於我而言,萊拉的堅定如同一面鏡子般時刻提醒自己,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要勇敢的去追尋,不期待別人的給予,不等待天降祥瑞,而是心平氣和的接受並挑戰這條路上必須要經歷的困難與付出。汗水與堅持過後,即使沒有結果,也是一種最好的結果。

最後想説的是,這本書讓我都覺得重新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苦難。經歷過戰爭的人,眼睛裏都有着一種嚮往和平的、温暖的光。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能活着,一切都是美好的。經歷了20xx年年初的這場肺炎疫情,讓我們更是懂得珍惜,懂得用生命去感恩,去感受這每一天的美好。於我而言,每一次的燦爛千陽之行,都是一次內心的洗禮。(梅雨亭)

燦爛千陽讀後感2

《燦爛千陽》之讀後感《燦爛千陽》以兩個女人的一生作為主線,講述了在動亂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讓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裏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慘命運。萊拉是幸運的,從小在開明的父親呵護下無憂無慮地成長,隨着房子被擊中父母離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卻又被希拉德設下的圈套誤以為塔裏克已經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發現自己有了塔裏克的孩子,為了這個孩子她違心地嫁給了希拉德。但是經歷了種種磨難她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與塔裏克還有孩子們在一起。瑪麗雅姆作為一個“哈拉米”(私生子)從出生便註定了一生的不幸,從那麼期盼父親的到來到去找父親結果被遠嫁到遙遠的地方,離開了家,母親因為她的出走而自殺,希拉德是個殘暴專橫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萊拉。曾經與母親娜娜在房頂看月亮,在樹下看落葉,在河邊釣魚的日子只能是美麗的回憶,快樂只屬於過去。最終,她選擇自己一人承受殺人的懲罰不肯與萊拉共同離去。命運讓萊拉與瑪麗雅姆相識,並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從最初的敵視到後來的親密如母女一般,萊拉在瑪麗雅姆的幫助下(與希拉德對打中打死了他)脱離了苦海,而瑪麗雅姆卻被執行了死刑。但是瑪麗雅姆在最後是平靜淡然的離去,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得到了萊拉與萊拉孩子真心的愛,她用自己的最後力氣幫助了她們,她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值得的。而當萊拉回到瑪麗雅姆生活的小村莊,見到了瑪麗雅姆生前喜愛的毛拉之孫,並打開了瑪的父親留給她的東西與信,萊拉哭了,瑪麗雅姆的父親扎裏勒的懺悔與道歉來得太晚了,一切都成為了遲到的愛。

此書之前,我先看過了作者的前一本《追風箏的人》,印象頗深,那裏的人們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於是便買下了這本《燦爛千陽》,這已經是第二遍閲讀。書引領着我用眼用心去領略這個國家的風景、人物、事件。沒有機會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書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這個井底之蛙能夠讀到並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經歷過的體驗。也許我還是不能更深刻的領會書中的內涵,還是無法想象那裏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對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膚淺的認知,但是,這已然為我打開了一扇窗,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與更紛繁複雜的命運。初看《追風箏的人》與《燦爛千陽》兩書的名字,我錯以為應該是輕鬆快樂的故事,當翻開書,一頁頁一字字地認真讀過之後,便發現我真是大錯特錯了,雖然作者為這兩個故事設置了還算不錯的結局,但其中間的波折、痛苦、欺騙、暴力、水深火熱卻更讓我記憶深刻。不知道燦爛的千陽是否能夠最終照耀在他們身上,不知道風箏是否最終能夠快樂地飄揚,只有祝福、只有祈盼。當經歷瞭如此創傷的人們重新看見燦爛的太陽與舞動的風箏,那將是一幅更加美好與幸福的景象吧。雖然此書的內容已經瞭然於心,但是不會妨礙我的再次閲讀。每次的閲讀都會有新的視角、新的感悟,每長一歲心智也會隨之增長,對事物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所以,一本好書是可以看許多次而不厭煩的。

燦爛千陽讀後感3

讀這本書,是因為一個律師的推薦。同時這本書也是《追風箏的人》的作者胡塞尼的作品。

這本書描寫的故事發生在阿富汗。

  一、女主人公瑪麗雅姆

女主人公瑪麗雅姆是一個私生女,被當地人所忌諱和厭惡。他的父親扎裏勒很富有,有三個太太,10個孩子(不連她)。他的母親因為她的出走尋父,而選擇了自殺。而他的父親為了名聲,拒絕了與她相見。最後為了不與她同處一個城市,在她15歲的時候,將他嫁給了一個大她20多歲的鞋匠。

她的丈夫拉希德是一個專橫跋扈的人,脾氣暴躁,喜歡發號施令,並且經常無理由家暴,重男輕女,認為女人天生就應該服從男人,不喜歡女孩,並把瑪利亞姆當成奴僕一樣在驅使。

瑪利亞姆認為自己作為一個私生子,是一個羞恥的人,害死了母親,被父親拋棄,走到哪裏都將會被人唾棄和指責。她結婚之後7次流產,一次次遭受着丈夫的暴力,忍氣吞聲,過着沒有尊嚴的日子。

  二、女主人公萊拉

萊拉的父親是個知識分子,接受過好的教育,卻因為戰爭,父母雙亡。在被拉希德的欺騙下,他誤以為她的情人塔裏剋死亡。為了在戰爭的環境下,保護自己肚子裏的塔裏克的孩子,忍辱負重嫁給了當時已經將近60歲的拉希德。在生下塔裏克的孩子(女)阿拉茲之後,她為拉希德生下了一個兒子。儘管她也經常遭受拉希德的家庭暴力,但是她會反抗,並且經常敢於和他爭吵。

  三、歧視婦女的制度

在第一次策劃逃跑付諸於行動時,因為國家規定女人外出必須有男人跟隨,他們的行蹤被暴露,沒有成功逃跑。不得不感歎於阿富汗歧視婦女的制度,女人像是男人的附屬品,不能獨立外出,設置各種關卡。

  四、不可能的友誼。

瑪利雅姆和萊拉身為拉希德妻子,看似他們之間不可能存在友誼,但是因為他們共同處於拉希德的控制下,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兩個人之間有了深厚的友誼,相互做家務和吐露心聲。在拉希德幾乎要掐死萊拉的時候,一直以來懦弱、膽小的瑪麗雅姆殺死了拉希德,讓一切苦難從此結束。但是也因為此,瑪麗雅姆一人承擔了拉希德死亡的責任,最後被處死,成全了萊拉的幸福。

塔裏克最後回來了,真相也浮出水面,拉希德當年為了讓萊拉死心,編造了塔裏剋死亡的消息。塔裏克沒有忘記萊拉。他帶着萊拉和兩個孩子離開了……

  五、印象最深刻

"如果一個國家的女人沒有接受教育,那這個民族將無法進步。"可見受過教育的女人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當一個女人處於暴力環境下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反抗和自強。男女平等才會有幸福的未來。

燦爛千陽讀後感4

阿富汗是一個會被人們淡忘的國家,關於的新聞基本都跟戰爭有關,屬於他們的似乎永遠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燦爛千陽》這部小説還是蠻震撼的。是書中的時間的讓我震撼,將近20xx年,離我們這麼近,但卻像不屬於我們80後時代的中國,甚至可以導致於中國的清朝時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説,是經某人推薦的《追風箏的人》,看後還是挺震撼的,兩個小男孩之間的純真友誼,以及阿米爾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輩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內心救贖。《追風箏的人》高潮和轉折點應該是哈桑被侮辱那次,總體而言,整體小説還是趨於平淡細膩的發展的。

《燦爛千陽》給我的衝擊遠比《追風箏的人》強多了,它描寫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劇,兩個女人的悲劇,不是三個人,不,或許是那時整個阿富汗婦女的悲劇。有時想想我們總抱怨現代的社會不好,但我們慶幸我們所在的時代,這個中國,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數的我們不用擔心温飽問題,不用擔心隨時而至的炮火取走我們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通過途徑捍衞我們正當的權益。

小説一開頭,就渲染一個女人的悲劇,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兒瑪麗亞姆和萊拉,她還是幸運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個時代,讓一個女人爭取權利,不現實,尤其是一個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瑪麗亞姆14歲被逼嫁人,一生無(讀書筆記)子女,她自認為這是她害死娜娜該有的報應。整部小説,我認為最悲劇就是瑪麗亞姆,萊拉受過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瑪麗亞姆從來都是逆來順受。是不是一個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傷害,所以我覺得一個女孩子還是潑辣點好,太温柔遷順,到最後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愛自己。

萊拉這個角色是我比較喜歡的,她敢愛敢恨,在那麼一個環境,她應該算是個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後,知道塔裏克並沒有死,一切不過是個悲劇,她浪費那麼多的青春。不過小説對於她的結局還是完滿的。也讓我們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這部小説以女性的視角展開的,女權問題我覺得是每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必然問題,在中國對於女權現狀可是説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個世紀阿富汗還處於那麼一個封閉的情況,總覺得他們戰火不斷,但思想其他應該跟我們處於同一水平線,果然是自己視野狹窄了。

在我心裏,一個完美的女人,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經濟能力,有一個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夢想的愛人,一個完整的家庭。有強大的包容性,但原則問題從不退縮。為這個目標好好努力。

燦爛千陽讀後感5

《燦爛千陽》以兩個女人的一生作為主線,講述了在動亂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讓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裏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慘命運。

萊拉是幸運的,從小在開明的父親呵護下無憂無慮地成長,隨着房子被擊中父母離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卻又被希拉德設下的圈套誤以為塔裏克已經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發現自己有了塔裏克的孩子,為了這個孩子她違心地嫁給了希拉德。但是經歷了種種磨難她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與塔裏克還有孩子們在一起。

瑪麗雅姆作為一個私生子,從出生便註定了一生的不幸。從那麼期盼父親的到來到去找父親結果被遠嫁到遙遠的地方,離開了家,母親因為她的出走而自殺。希拉德是個殘暴專橫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萊拉。曾經與母親娜娜在房頂看月亮,在樹下看落葉,在河邊釣魚的日子只能是美麗的回憶,快樂只屬於過去。最終,她選擇自己一人承受殺人的懲罰不肯與萊拉共同離去。

命運讓萊拉與瑪麗雅姆相識,並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從最初的敵視到後來的親密如母女一般,萊拉在瑪麗雅姆的幫助下脱離了苦海,而瑪麗雅姆卻被執行了死刑。但是瑪麗雅姆在最後是平靜淡然的離去,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得到了萊拉與萊拉孩子真心的'愛,她用自己的最後力氣幫助了她們,她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值得的。而當萊拉回到瑪麗雅姆生活的小村莊,見到了瑪麗雅姆生前喜愛的毛拉之孫,並打開了瑪的父親留給她的東西與信,萊拉哭了,瑪麗雅姆的父親扎裏勒的懺悔與道歉來得太晚了,一切都成為了遲到的愛。

《燦爛千陽》引領着我用眼、用心去領略這個國家的風景、人物、事件,沒有機會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書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這個井底之蛙能夠讀到並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經歷過的體驗。也許我還是不能更深刻的領會書中的內涵,還是無法想象那裏的人們的生活狀況,對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膚淺的認知,但是,這已然為我打開了一扇窗,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與更紛繁複雜的命運。

初看《燦爛千陽》的名字,我錯以為應該是輕鬆快樂的故事,當翻開書,一頁頁一字字地認真讀過之後,便發現我真是大錯特錯了。雖然作者為這兩個故事設置了還算不錯的結局,但其中的波折、痛苦、欺騙、暴力、水深火熱卻更讓我記憶深刻。不知道燦爛的千陽是否能夠最終照耀在他們身上,不知道風箏是否最終能夠快樂地飄揚,只有祝福、只有祈盼。當經歷瞭如此創傷的人們重新看見燦爛的太陽與舞動的風箏,那將是一幅更加美好與幸福的景象吧。

燦爛千陽讀後感6

故事,從主人公瑪麗雅姆的十五歲生日開始。

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作為一個私生女,她從小就受盡人們的鄙視和辱罵。隨着母親的自殺,本來定期探訪的父親也彷彿陌路。為了面子,狠心的父親將她嫁給了咯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為妻。誰料上天不公,瑪麗雅姆七次懷孕卻七次流產。動盪年代下又加了家庭暴力,使得她永遠走不出生活的陰影。

十八年過去了,戰亂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萊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毀。她青梅竹馬的連任塔裏克舉家搬遷,兩個哥哥在戰爭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彈,送她父母上了天堂。無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給了此時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於是,瑪麗雅姆與萊拉,這兩名阿富汗女子,帶着屬於不同時代的悲慘會議,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壓,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曾經,為了一個並無良心的丈夫,她們水火不溶;卻在經歷無數磨難之後,締結了情誼,相濡以沫。

然而,最終拉希得發現,萊拉的女兒竟是塔裏克的孩子。而萊拉亦發覺,當年告訴她塔裏剋死訊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並僱傭的。於是,他們爭吵、打鬥。殘忍拉希德竟欲掐死萊拉。危急時刻,瑪麗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卻毀滅了她一生的舉動——殺死拉希德。

整本書的語調悽哀,色彩陰暗,當名字卻叫做“燦爛千陽”。以前我不明白為什麼,但現在我明白了。

這是怎樣的一副巨大的絕望與微弱的希望共存的、堅強、悲劇的生命畫卷啊!

同樣是人,與生活在戰亂中的阿富汗人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想要什麼,幾乎就有什麼。如此多吃多佔,我們平日裏卻從未想到要為那些不幸的人們做些什麼。在社會底層,陰暗的角落裏,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在苦苦掙扎。也許只是為了一滴水,也許只是為了一粒米,但那卻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希望啊!雖然上天不公平,雖然它無數次地摧毀他們的希望,但堅強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反抗。面對動盪的社會,殘忍的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拯救自己,拯救他人。很多人,像瑪麗雅姆一樣,有着並不幸福的生活開端,和無比悲慘的結局。但請永遠記得,她們曾經為之付出,努力。她們沒錯,錯的是這個世界,是我們!

想起萊拉父母一生的願望:住在海邊聽海浪的聲音,觀日出日落,僅此而已。想起瑪麗雅姆的願望:再回到童年的泥屋,再聞一次那綠草的芳香,再回池塘邊釣一次魚。這麼簡單的願望,卻從來都沒有機會去實現。我不忍,也無法想象,當火箭彈爆炸在身邊的一側,萊拉父母在想什麼;當他舉起槍,要殺死瑪麗雅姆的時候,她在想什麼?

能想什麼呢?

希望?

是永遠的絕望吧!

祝,在天堂安息!

燦爛千陽讀後感7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同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歎。不過,兩者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為《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美好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己相愛的人相守,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為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説是丟棄於人更為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可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擇,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為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杴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為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面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蜕變呢?

看完,你能説《燦爛千陽》只是一個故事嗎?

小説最後,萊拉和塔裏克捨棄了巴基斯坦穩定安逸的生活,毅然選擇了回到戰後的祖國,回到破爛的喀布爾,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大團圓式的理想主義,更是一種憧憬吧。

燦爛千陽讀後感8

阿富汗是一個會被人們淡忘的國家,關於的新聞基本都跟戰爭有關,屬於他們的似乎永遠都是不平和。但看到<燦爛千陽>這部小説還是蠻震撼的。是書中的時間的讓我震撼,將近20xx年,離我們這麼近,但卻像不屬於我們80後時代的中國,甚至可以導致於中國的清朝時代。

第一次看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説,是經某人推薦的<追風箏的人>,看後還是挺震撼的,兩個小男孩之間的純真友誼,以及阿米爾為自己的那次懦弱一輩子的良心不安,以及一直追逐自我內心救贖。<追風箏的人>高潮和轉折點應該是哈桑被侮辱那次,總體而言,整體小説還是趨於平淡細膩的發展的。

<燦爛千陽>給我的衝擊遠比<追風箏的人>強多了,它描寫的完全是一部完全是一部悲劇,兩個女人的悲劇,不是三個人,不,或許是那時整個阿富汗婦女的悲劇。有時想想我們總抱怨現代的社會不好,但我們慶幸我們所在的時代,這個中國,它是和平的。至少大多數的我們不用擔心温飽問題,不用擔心隨時而至的炮火取走我們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通過途徑捍衞我們正當的權益。

小説一開頭,就渲染一個女人的悲劇,娜娜,但比起她的女兒瑪麗亞姆和萊拉,她還是幸運的吧!至少她有自由,那個時代,讓一個女人爭取權利,不現實,尤其是一個本就地位低下的女人。瑪麗亞姆14歲被逼嫁人,一生無子女,她自認為這是她害死娜娜該有的報應。整部小説,我認為最悲劇就是瑪麗亞姆,萊拉受過教育,至少她的思想一直是自由的,但瑪麗亞姆從來都是逆來順受。是不是一個女人太善良就是意味着被傷害,所以我覺得一個女孩子還是潑辣點好,太温柔遷順,到最後自己都麻木了,女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愛自己。

萊拉這個角色是我比較喜歡 的,她敢愛敢恨,在那麼一個環境,她應該算是個勇敢的女人了。看到最後,知道塔裏克並沒有死,一切不過是個悲劇,她浪費那麼多的青春。不過小説對於她的結局還是完滿的。也讓我們看到了阿富汗的希望。

這部小説以女性的視角展開的,女權問題我覺得是每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必然問題,在中國對於女權現狀可是説欣慰,但不是完美。我不敢想象上個世紀阿富汗還處於那麼一個封閉的情況,總覺得他們戰火不斷,但思想其他應該跟我們處於同一水平線,果然是自己視野狹窄了。

在我心裏,一個完美的女人,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經濟能力,有一個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夢想的愛人,一個完整的家庭。有強大的包容性,但原則問題從不退縮。為這個目標好好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