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2.8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間失格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間失格讀後感(15篇)

人間失格讀後感1

《蓄犬談》中,太宰治曾提到過,藝術家本應是弱者的夥伴弱者的朋友。太宰文學被譽為弱者的文學。懦弱,是太宰治的出發點,以懦弱為武器,對偽善社會的公開宣戰。

太宰治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出身豪門,立志文學,大學時積極投身於左翼運動,中途脱逃;生活放蕩不羈,卻熱衷於《聖經》;五度自殺,四次殉情未遂。一生的心理軌跡,勾勒出葉藏的三篇手稿。

生而為人,《人間失格》的主人公葉藏出身於封閉式鄉下家庭,周圍冷漠的環境中,他過分早熟地剖析着他人的內心深處。自少年時代起,就反覆經歷了對至美的憧憬和悲慘的失敗。完美無缺,或徹底破滅,糾集了太宰治一生的純粹與脆弱,青春的集中寫照,少年的敏感,也使得其被譽為永恆的青春文學。

《人間失格》,與其説是圍繞着主人公阿葉的私小説,不如將其視為太宰治的一本自傳。身為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孤獨寂寞的世界,感情漸漸麻木,亦至於連最基本的飢餓感都毫無概念。正如阿葉所做的,太宰治逐步把自己包裹進僅僅屬於他的世界,對待旁人,唯有唯命是從的敷衍和應付。

魯迅先生曾説過,精神的潔癖,讓像太宰治一樣的人容不得半點傷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麼,卻又沒有方向。他的痛苦在於他用心看着黑暗的世界。

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滿恥辱。《人間失格》的第一句,便是太宰治的親身感悟。在《二十世紀旗手》中寫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生而為人,卻對人類的滿腹恐懼,對人類的最後求愛,便是在生活中飾演的丑角,偽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把自己一步步徹底打磨成搞笑的畸人。

生而為人,究竟是否應該感到抱歉?降誕於世上,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人羣中,究竟是一種幸運還是不幸?活在世上,是不幸的,需要承受的東西,即使面對他人,也會無緣心生畏懼。活在世上,亦可以是幸運的,有着承擔一切的機會,不也是一種幸運嗎?

人間失格讀後感2

我太感性,近段時間偏於憂慮,應該是看了太宰治的書《人間失格》引起的。人啊,還是要多接觸積極樂觀的東西,不然就會陷入負能的情緒。不過,有點必須糾正,當第二次、第三次重温人間失格時,我卻斷然撕掉了它負能的標籤,重新認識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

太宰治本人經歷諸多磨難,先後多次自殺,最終也以自殺結束了他39歲的生命。他的作品一直都是穿透靈魂,表達自己內心對真實、信任、愛、自由的艱難追求,無奈現實中人性總是經不起考驗、世事也賴不住考究,最終他慘敗於自己的內心結論,選擇了頹廢跟滅亡。他的作品不是倡導大家集體抑鬱,對社會、對人性絕望,恰恰相反,他希望大眾都不要放棄自我的救贖,要為了活着一場好好生活。以下這段話就是力證。

“不要抗拒改變,這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覆的變,反覆的過程很容易讓人變得低落和沮喪,然而你再低落和沮喪,人生還是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改變所包圍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沒辦法控制的跑步機上,時間、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選擇跑的更從容一點,盡我所能的在這個被動的人生裏爭取一些主動,所以我很討厭‘抗拒’這個詞,很消極、很脆弱、很被動,如果我不能改變世界,好歹讓我改變自己,遵從自己的選擇。”人活着,比動物多了智慧,也多了憂慮。生而為人,就該承受為人的一切。作者在極力勸告大家,也是在告誡他自己,他沒能成功,但他對靈魂的敲打、拷問,都是在幫助更多的人正面審視自己的靈魂,找到生活的動力,發現生活的美好。

一定程度上,我更希望人不要太敏感、太聰慧,像作者這種小時候就能看穿一些世事,明白一些動機,並非好事。愚鈍點、糊塗點,每天為着那灑下的陽光、清脆的鳥語、盪漾的水面放空下,甚至陶醉下,就好了。日子簡簡單單,人際關係平平常常,享受當下就好。

人間失格讀後感3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走飯

你知道的,就是有人可以這樣輕鬆自然的談論死亡,彷彿在談論一日三餐、週末旅行。

生存並且不厭惡自己,並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這種東西,與生具來根植於一些人的心裏。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1948年,太宰治寫下《人間失格》後便跳河_,《人間失格》無疑成為天鵝之作。作為一部典型的自傳體小説,故事的主人公大庭葉藏是太宰治人生軌跡的復刻。大庭葉藏近乎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一個“邊緣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與女友相攜自己雖然倖存卻因為女友遇難而獲教唆_罪而鋃鐺入獄;他思想反動,參加非法的右翼社團;他終於靜下心與一個女子相愛並結為夫妻,卻因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吸毒,不時尋找短見。後來,大庭葉藏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拋棄了整個世界,然而卻也可憐地被世界拋棄。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並不知道來到這個世界的好處何在,但有些人在發奮中奮鬥中尋找生命的好處,有些人卻從很早就開始正因迷茫而放下,我不知道是上天怎樣的安排,令這個原本富有才華的男生,這個臨死但是才38歲的男生的一生竟是如此悲愴?好在最後,他最後自己做了一回主,跳河身亡,生而為人,他很抱歉,但是死去的太宰治並不知道,他會對更多的人抱歉,總是説是最不負責的選擇,就算是在宗教裏面,靈魂也是無法解脱的,而這些,不知道太宰治是否知道,他的靈魂又是否能夠逃脱那縱身躍下的冰河,每一世的功課總要做完,沒有做完的就算是想逃跑,大概也只是徒增留級的悲哀吧。

這是一個暴露負能量會被咪蒙小姐罵翻的時代,我們太需要顯現自己痴迷於讀書旅行健身的政治正確了,沒有人敢像《人間失格》一樣,把陰暗的自己撕碎了給別人看。可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在凌晨三點和太宰治來一次精神碰撞,那麼你不願意再佯裝幸福。談到人生的真實狀態,我在本書裏也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一句描述:

現在的我,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不幸。

只是一個談不上幸與不幸的存在罷了。何為生活?

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歡暢。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涼。

人間失格讀後感4

20xx年8月5日,我讀完了《人間失格》。

這本書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後記共五部分構成。其中序言和後記作者以第一人稱,訴説“我”看到了主人公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中間的三篇手札與照片對應,則是用葉藏的第一人稱來敍述了膽小懦弱的葉藏的經歷以及他為了逃避這個世界而終日放浪形骸,最終一步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自我毀滅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纖細的文筆,書寫對人生的哀歎與嘲弄。無奈與諷刺,憤懣與惆悵,陰鬱頹廢的毀滅美學的悲情演繹,表現了戰後日本人“精神”與“感官世界”雙重萎靡的傑作。

葉藏通過同學竹一,獲得了自己的信仰。他決心要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但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與批評,從小養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葉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種子還沒有發芽便已經死掉了。就連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屬於自己的愛情,也被這個社會所奪走了。當失去一切希望時,魔鬼便悄然來臨。葉藏最後還是敗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一生的演技也沒能讓他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人間失格》不是在描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它只不過借一個受害者的口吻來講述人類的醜惡,自私自利,好逸惡勞……我們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感受:我為什麼要活着?來到這個世界我能做什麼?《人間失格》問的就類似這樣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你的選擇是和作者太宰治一樣的道路,逃避殘酷的現實與自身的力量不足,須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轟轟烈烈地幹一番失業,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個普通人。

在太宰治的心中,葉藏並沒有失去做人的資格,而是沒有渾渾噩噩做人的資格。他的身上難得有着善良與真誠,卻無法得到救贖。人性的光輝終究沒有照亮當時的社會,反而被無盡的黑暗所吞噬……

最後的這句話,送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愈是敏感、愈是膽怯,愈會企盼暴風雨降臨得更加猛烈。”

人間失格讀後感5

“三張照片,三篇手記”,書不厚,若投入,三小時足矣!

電影版的《人間失格》我是很早就看過的,依稀記得是大二,只記得畫面陰鬱,似乎講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淪落生活,偽裝,不羈,放蕩,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寫,僅僅如此而已。

好現實的一番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從小的討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尋死,到後來的尋求救贖到救贖幻滅,他沒有解脱,他的結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從小養成,幼時的性格是天生如此還是家庭主導,這就人各執其詞了。

此外,可以説主人公的淪落和掘木有密切的關係,從罪→罰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這便體現的淋漓盡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見,但往往正是這些遇見影響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貫穿的主線,他通過這兩種方式麻痺自己,從中獲得慰藉,最終傷害他的也是這兩種,讓他看破了一切,他以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純潔能夠救贖他,然而,最終仍是悲劇收場,他的唯一希望破滅了,並非是良子的過錯,他並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賴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賴之心總會因為過於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污。

於是後來又開始重蹈覆轍,他是自我放棄了,他看破了親情,被友情也是傷碎了自尊,愛情的話,我覺得他從沒有愛過一個人,包括良子,良子對於他來説就是救贖工具,否則也不會最後拋下她,人其實愛的往往都是自己。

讀罷《人間失格》,文中有幾處印象很深,一處是靜子和繁子的對話,“為什麼要喝酒呀?”

“爸爸他啊,並不是因為喜歡才喝酒的。因為他實在是人太好了,所以……”

另一處是最後媽媽桑的一席話

“都是他的父親不好”,“我們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就算是喝酒……也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東西,酒並不是人們主動就願意去喝的,似乎,這是一個解脱方式,雖説是一個不高明的途徑,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痺自己的一種方式,如同阿葉説的,他一次都沒有想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於是他的解決方式便是傷害自己!

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生活會告訴你,哪有什麼一帆風順美夢成真,只不過遍體鱗傷後慢慢降低了對生活的要求,適者生存罷了!

人間失格讀後感6

其實我對作者太宰治並不瞭解,而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好像看到了他的生與死,或者我。據我瞭解,太宰治在寫完這本書不久之後,他跳海自殺,打算這樣來結束自己的命運。

我想這麼不對世界報懷希望的人,一定自殺了不止一次。而果不其然,是如此。20歲,第一次;21歲,有了第二次;26,26,29,他連又自殺了三次,而最後這一位早已對人世間不報以希望的人離開了我們。這裏我不禁想到這個人的內心到底對他所在的世界絕望往到什麼地步,才能下決心對自己如此狠心。他是“無”,是“風”,是“空”,他討好,恐懼,害怕被拋棄,無心的行文流露着太宰治內心深切的苦楚。而這本書的主人公則是他的寫照,另一個他。

可是他為什麼這麼喪?

這因為二戰,二戰以後的日本,動盪的社會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亂,可能是他們缺少了往日穩定的經濟消費吧。當時的日本人民落入心理性的虛脱狀態中,後工業社會帶來的人的異化。在這種精神荒蕪,自私偽善的黑暗社會,而太宰治的一部《人間失格》表達對當時那個偽善荒誕世界的控訴和反抗。從小缺乏家庭關懷,生性敏感,神經纖弱,厭惡家庭卻一生都在經濟上難以脱離家庭支持,這些都最終促使他徹底走向虛無。太宰治的小説往往刻意表現一種懦弱美學,不像大師般俯瞰眾生,太宰治對人間的凝視常含情意,連諷刺也寄予温煦,《人間失格》裏説:“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受傷。”所以不僅沒有勇氣奮起抗爭,而且連幸福,愛情也不明所以,往往承受不起。

《人間失格》主人公每日自責“苟活着就是罪惡的種子!我的不幸,是無力拒絕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絕,不論對方或是自己心裏,永遠都有一道無法彌補的白色裂痕。我被這樣的恐懼脅迫着。問問老天:不抵抗是罪嗎”,最後靈肉一起湮滅。因為不抵抗之罪,所以失去為人資格,這不抵抗之罪其實也正是驕傲:拒絕一切形式的妥協,以放棄抵抗來表示自己的立場。

我想肯定有人不太喜歡這本書,或這種自暴自棄的心理,因為我就是這樣,但回頭想想我就是這樣一個太宰治,敏感、孤獨又温柔的人。

人間失格讀後感7

一般來説,我們對他人、他物或者外部環境的感知,我們會叫它為”覺他“,對自我及身心變化的領會,則是”自覺“。而人類人類自覺的過程。其實就是人類循序漸進,自我發現和自我認知的過程。

覺是什麼?可以分為2類,一是覺察,二是覺悟。什麼叫覺察,就是你感覺到了,意識到了,發現了。比如,他人的言行舉止,髮型,眼神,等等變化了。或者對於片段,細節,瑣屑的,微觀的現象的洞察力。

覺察,可以是對自己的行為,或者對自己身體、自我精神的覺察

自覺有一個祕訣,你要做你自己生命的當局者,同時,是不是,抽身而出,試着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看自己。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自覺的方法。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特別厲害,第一種是,對別人像對自己一樣熱情,這樣的人很了不起。第二種人,對自己像對別人一樣冷酷,這也是很酷的。

如果我不是我,我會跟自己做好朋友嗎?我會跟自己有着很深的欣賞嗎?你會成為自己的終身知己嗎?如果你願意,説明你是真的愛自己的,你可以為你自己驕傲。

什麼是覺悟?越走越深,越走越深,發現了整棵大樹。覺察就像是福爾摩斯一樣。

自我覺察多了,就像中國哲學所説的漸悟跟頓悟一樣,量變到質變。你會發現原來我是這樣的!或者發現。我不是這樣的!就像剝洋葱一樣,原來這個是我,這個不是我。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你會越來越靠近那個真正的我,靠近自己的內核。這個過程叫做趣味成真,人很複雜,而生命只有一次,我們需要花心思,鄭重對待,説到底,就是發自內心的一片誠意,對生活的用心。

總結: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多和自己對話,多關心自己,多反思,反省,你會發現本來大腦緊繃着的,忽然放鬆。很多時候自己把很多事情梳理清楚了,心情就舒暢很多。其實覺察有點像清理大腦的垃圾,因為在覺察過程中,會發現很多無關緊要又一直消耗我們能量的事。所以啊,覺察事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希望大家一起行動起來。

人間失格讀後感8

實話實説,我後悔拿起這本書。

“失格”違背格式。“人間失格”違背做人的格式。

拿起這本書的原因,無非是它在圖書銷售網站的銷售量位居榜首,或是它的名字透露着哲理與詫異。書的內容是以作者的敍述為背景,以三張照片和三片手機為材料。講述了主人公葉藏一步一步墜落下去的過程。

“我這一生,盡是可恥之事。”這是開篇的第一句話,就因為這一句話、整個的故事背景便陰暗了下來。“我總是無法理清人類生活的頭緒”。自小,葉藏便對這個世界有不同於“世人”的看法,然而,事實的真相卻又會令他一次次地失望。他總是認為這個世界過於黑暗,過於絕望,認為“世人”是骯髒的,不堪的,於是他便盡力地滑稽搞笑,來掩飾他心中所想。

從幼時到青年,他的內心忍受着這種煎熬,是一種沒有來由的,卻使他倍感不幸的煎熬,他一生在這種煎熬之中一步步地墮落,一步步地放浪形骸,一步步地成為了他最討厭的“世人”的樣子,以至於,他只有二十七卻有着四十多歲的外表,“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誠然,他就是這樣的一個膽小鬼。

整本書的基調給人一種灰暗,無力,絕望感,作者那些傷感,無望的語句,即使讀者並不明瞭傷感的原因,但這些語句並未使人覺得無病而呻,這些話彷彿將自己內心中的陰暗一面完全揭露了出來,既讓人產生共鳴又使人惶恐,既對主人公葉藏的墮落感到惋惜又驚懼着自己的將來是否會成為像他那樣的人。葉藏求死了兩次,均未成功,第一次的代價是他失去了一個他“愛”的人,第二次的代價是他被送入了精神病院。

我不明白他為何會如此失望,不明白為何會如此墮落,不明白為何讀後會如此不寒而慄,可能是因為我對這個想世界始終抱有美好的念想,但書中的現實卻令我這份念想支離破碎,讀完這本書,我始終被籠罩在那種無盡的絕望之中。

縱然它銷售成績斐然,我還是後悔拿起這部《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讀後感9

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疊中,我們曾隔河望見:竹林七賢將自己困在他們的“邊界”內,“羣居終日,言不及義”,最終真正留名青史的卻寥寥無幾;我們親眼見證:EDG戰隊打破外界強加的標籤,不破不立奪得世界冠軍。

由此可見,我們當勇於執劍破界,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樣也有人反駁,認為邊界是個體成長的保護牆,不應打破邊界,每個人都應具有邊界感。

實則不然,打破邊界並非所謂邊界感的喪失,事實上,兩者並非相互對立的關係,是可以共存的。邊界感,是指對邊界的判定,而邊界並非都能保護個體成長,二者是必要不充分的關係。我們所做的是判定邊界的性質,並選擇對其的重視程度,就這種意義上來説,打破邊界甚至就是邊界感的一種體現。

何況,人非草木,沒有人能永遠活在自己的邊界內。

《人間失格》中的葉藏,厭惡並躲避着人類,試圖為自己製造一個邊界,無人可以進出,以此來“保護”自己,可這種行為卻被身邊的人視為“處事圓滑”,而葉藏最後的“失格”,也最終宣告,一味躲避在自己的邊界裏的人,無法找到苟活於世的意義。

所以,只有執劍破界,充分交流融合,才能長足發展,一如為了完善自我而做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義。

就科學技術領域而言,只有敢於質疑權威,衝破思想的邊界,才能超越前人,革故鼎新。於是有了普朗克堅定地提出量子假説,徹底打破了前人的思維定式,獲得了科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

豈止是在科技領域,世界萬物想要發展壯大,都離不開交流融合、吐故納新。蜷縮在既定邊界之內固守一隅,最終必然走向退化、衰亡。“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突破一定的邊界、開拓創新才是成事之法、進取之道。

但執劍破界也並不意味着,我們要打破所有邊界,也有邊界需要我們的絕對敬畏。他們包括但不限於自然規律、道德規範、法律法規。我們不能在破界中迷失,失去了對邊界的判斷,隨意打破不應被打破的邊界這才真正是邊界感的喪失。

而吾輩於時代洪流中,真正要做的,是保持邊界感,也就是對邊界的絕對判斷,打破僵化的邊界,破而後立,牢牢守住邊界的底線,如曲道奎所説的:“我們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劍開闢未來,一邊拿着傳統的藥箱給人類療傷。”

人間失格讀後感10

人間失格,失去的真善美的人格天性,人們虛偽和善的面具之下,扭曲的嫉妒、仇恨、憤怒的邪惡嘴臉,隱藏着內心的陰暗。在日本二戰走向戰敗衰亡的背景下,社會充斥着紙醉金迷的虛假繁榮,軍國主義的遺毒蠶食着年輕人的信仰追求,要麼一同戴上面具得過且過,要麼獨善其身堅守自我,要麼渾渾噩噩隨波逐流,遺憾的是,化身為主人公葉藏的太宰治,擁有與生俱來洞悉人性、聰慧敏感的天賦,卻在追究自我真實善良極致與對人性、對社會的恐懼中不得其解,最後選擇了另一條放棄的道路,自殺解脱。

出身官僚家庭的葉藏,完全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大學學業,修習繪畫技藝,憑藉父親的權利謀得一份穩定的工作,娶一個門當户對的妻子,即使戰後日本政府重組或倒台,也能依靠家族的積累安度終身,然而天賦異稟的他,精神世界早已成為天使與惡魔的戰場,在業火的燃燒中崩潰坍塌。他內心的焦灼鬥爭是對人性、對人與客體關係以及人在社會中存在意義的深刻反思,這種矛盾衝突不但是書中故事情節的焦點,也是作者以及每名讀者寥寥一生都困惑掙扎的焦點。

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內心的圓滿無暇,在生存的蠅營狗苟中很難不被玷污。葉藏兒童時期用小丑般雜耍的行為舉止來偽裝逃避對人性的恐懼,閉口不談真實的想法,即使身為小少爺,對女傭和僕人卑躬禮貌面具下的冰冷臉龐也顫若寒蟬。少年時期的他,心理人格分裂愈發明顯,甚至寄希望於繪畫妖魔,渴望獲取它們強大的力量來對抗恐懼,書中寫到:啊!給我冰冷的意志!讓我知道人類的本質吧,人就算踩着別人往上爬,也不算什麼罪,給我一個憤怒的面具吧!”隨着年齡的增長,深深感到真實的人心不過就是如此陰暗,自己殉情自殺未遂,愧疚於每一個善待自己的女性,擺脱不了對崛木依賴的軟弱無能,在酗酒、吸毒中獲得虛假的力量,從此臻至自我終極無果,也被傳統的家庭道德所不容,昭示着人性的悲哀。

人間失格讀後感11

我對《人間失格》的看法是雙面的:一面披露出人性貪婪與醜惡,一面消極低沉悲觀,抑鬱到人難以呼吸。

我對《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的看法也同樣是雙面的:他的曠世才華、高超的文筆令人驚歎不已;他的悲觀心態、自我放逐和對人生、世界的絕望令人唏噓不已。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其實是他悲觀人生的自傳和他近乎病態人格的寫照:主人公葉藏先是由對人類的恐懼再經歷一串串對他打擊巨大的絕望後,他想要離開世界的想法也愈來愈強烈後,葉藏少年華髮,精神空虛,筋疲力盡,已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當我讀完這本書滿滿"負能量”的《人間失格》後,感受只剩受到恐嚇一般的震驚,震驚。我震驚於此書的壓鬱至窒息,人性醜陋真實的面目,主人公葉藏精神的崩潰和瓦解。我得到了兩方面的震撼。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一個自殺者的迷茫無助與無盡苦楚。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每當我們聽聞有自殺事件時,先是惋惜,再是在心中感到疑問,抑或是指責他們不夠堅強,遺憾於生命之花就此調零。但或許我們都不曾瞭解過他們內心,不明白他們為何捨棄生命的動機和原由。書中的葉藏,對人生完全失望,但他的絕望彷彿又情有可原;他與生俱來對人生的恐懼和世界讓他看盡了人間醜態,嚐盡了世間絕望。自殺者若不曾體會過生的美好,就不存在對死的挽留.所以社會上有很多自殺的人,有自殺念頭的人,有心理疾病的人,有心理問題的人,往往都不是他們想要如此.所以請給他們多一點愛,不要做第二次傷害。

另一方面來看,上述的人或許並不佔多數,只因一念之差結束生命的也大有人在。從葉藏來看,他害怕愛是因為他渴望愛而又懂得去愛別人,把他拖入深淵的,也有他自己的因素。生命是野勁十足的,心存希望不懼挫傷的生命總能體現出勃勃生機。懷有希望和愛的人,再大的黑暗也壓不斷生命這根生氣十足的野草,它是會不斷生根發芽,生生不息。

悲觀的.人生是多因素的,但我們不做傷害,付出愛,是可以點亮一個人黑暗的心靈。愛別人,但更要愛自己。

人間失格讀後感12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簡單的一句,似乎就給葉藏的一生定下了基調,短暫而又漫長,虛假而又真實的一生,這是大庭葉藏的一生,亦是作者太宰治的一生。喪失了做人的資格的人,如何在世間尋求生的方式,又如何一步步走向寂滅。

“因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因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從掛着失真的笑討好所有人的童年,到掙扎於金錢與愛日漸絕望而倦怠的青年,葉藏於安樂時創作絕望之詩,於不如意時寫出生之喜悦,直率地可愛,卻又冷漠地可怕。他如是剖析:“我一直對人類畏葸不已,並因這種畏葸而戰慄,對作為人類一員的自我的言行也沒有自信,因此只好將獨自一人的懊惱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裏,將精神上的憂鬱和過敏密閉起來,偽裝成天真無邪的樂天外表,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徹底變成了一個滑稽逗笑的畸形人”。葉藏不僅傷害自己,還傷害了愛着自己的人,這樣的人只能説是個畜生。他的人生就是一個由人墮落成畜生的過程。可是,他真的只是個畜生而已嗎?

亦若文末,曾經的京橋酒吧老闆娘所説:“我們所認識的阿葉,又誠實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話,不,即使是喝酒……也是一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吶。”葉藏瀰漫着厭世的怯懦的心底,也曾埋着一種奇異的温柔。可他為什麼會墮落成畜生呢?因為他不能合羣?因為他交友不慎?或許真正的原因在於他“沒有自我”,他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對待生活只是隨波逐流,任何事情他只要遇到一點點困難就會放棄,他沒有克服困難的自我意志和勇氣。興許同葉藏一般,怯懦的靈魂在歷經原生的傷痛、曲折的成長、漫長的昏暗後,幸福與不幸福都不再存在,唯一可以視為真理的,僅是一切都將過去。

慶幸的是,我們所生活的是一個幸福可盼、有人可愛、法律可依和真理可循的強大的社會,可是格格不入的喪失人依然存在,誰又沒有經歷過在痛苦中掙扎的時刻。

所有可選擇的,被選擇的,合起來,便指向了一個人的生命軌跡。為軌跡奠基的,是面對人生的態度。存在即有意義,不論何種際遇,都必有其須經歷的因緣。與其凝望着深淵,不如懷抱温柔,明媚地活着。

生而為人,實為我幸。

人間失格讀後感13

從小像個小丑一樣捨去自己、用怪誕的行為與言語向他人獻媚一般地搞笑、在他們的笑聲中綦切地找到自己的價值一樣,重複着無意義行為的葉藏。

十分自卑,同時又十分自大;他自卑到以為自己一旦揭開丑角的面具就會被這世界拋棄,卻又自大到對那隨時可能拋棄自己的世界嗤之以鼻。

一個人從充滿希望到絕望再到撿回希望最後迴歸絕望的一生

葉藏的悲劇來源於他過於感性敏感的性格和那個討厭的時代,即便在世界的惡意與身為異類的壓力交織出的悲劇中,葉藏也努力地嘗試過融入這個世界,他的的確確想過好好地活着。

我們在某種時段都當過葉藏。

所以要學會保護自己呀,可以看透,但是不要親身經歷,不要對人有太多期待,就算深處地獄,也要自己走出一條道。至於手中的牌,自己去爭取。

不要喪失自我,時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成為別人的附庸,也不要對人有期待

經典語錄:

1.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我唯一願意視為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

2.生而為人,對不起。

3.“相互輕蔑卻又彼此來往並一起自我作賤——這就是世上所謂“朋友”的真面目。”

4.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

5.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裏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6.因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因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

7.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

8.日日重複同樣的事,遵循着與昨日相同的慣例,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9.我想到了一個招數,那就是扮演滑稽的角色來逗笑。這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10.“我們認識的葉藏,又直率又乖巧,要是不那麼喝酒的話,不,即使是喝酒……也還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呢。”

11.我問神,不抵抗難道是一種罪麼。

人間失格讀後感14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作者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理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中,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一個“充滿了可恥的一生”。

描寫了主角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等階段,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同時也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

很喪的一本書,看完了才明白人間失格的意思,裏面很多很多心裏障礙感覺是自己心理失衡場景的還原,好像有一個人直接把你心裏那個永遠的少年揪出來扔在你面前,沒有人想喪失為人的資格,當你處於或走向失格的時候不妨讀一讀,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警鐘

“懦夫,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會讓人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我要趁自己還未被傷害之前,急忙就此分道揚鑣,於是我如以往一般用搞笑來製造煙幕。”

葉藏的內心獨白是超世的,他能讀懂人內心骯髒的思想,但是他也能裝出世人所喜愛的樣子,儘管情非所願,儘管被當做小丑看待。他的一生完完全全是在走下坡路。

“我對這個世界漸漸地也不再小心翼翼了,認為世界再也不是令人恐懼的地方。”這或許是他內心的轉折,因為在他心目中,人,是恐懼的。他不再害怕恐懼,因為他也具有了傷害別人的手段,變得和人一樣。既然是同類,有何可懼?

“我失去身為人的資格了”

“我已經完完全全不是人了。”

這是葉藏內心最中肯的想法,已無路回頭了。是誰把我變成這樣的?是堀木?是父親?還是女人?

“我們所認識的阿葉是非常正直,相當機靈的,若是不喝酒的話,不,就算喝了酒,他也是個像神一樣的孩子。”

再此,送給我的朋友一句話:“無暇的信賴心是罪的根源,希望多年以後我們還是認識的我們。”

人間失格讀後感15

“1930年,他進入東大法文系就讀;1933年,開始用太宰治為筆名寫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一屆芥川賞候補;1936年,發表《晚年》後被推崇為天才作家,並於1939年以《女學生》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但始終與他想贏得的芥川賞無緣。他曾五次試圖自殺,最後於1948年在《人間失格》發表後,和情人山崎富榮於玉川上水投水自盡。”

初聞太宰治,大多數人第一印象大致都是“喪”。很難想象,一個喪到極致自殺許多次的人也會引起數多人共鳴,給予大家一些力量。

上次在圖書館讀書,偶然聽到兩個小女孩兒討論:“不敢讀《人間失格》,怕讀自閉。”不禁暗笑。若當真如此,這本書早在出版前就被禁了,怎還能傳到中國讓廣大讀者閲讀?在這裏,我想糾正下各位讀太宰文字時的心態:喪一下可以,但更要關注於作者想傳達給我們的正能量。如果只想讀書裝個樣子,想必太宰也會覺得不讀也罷。

《人間失格》,雖然也有被其中一些文字擊中內心,或許因為跨國界的審美差異,反覆讀了三遍,又特別看了伊藤潤二配文的漫畫,仍是不太能理解這種近乎病態的作品。

第一手札的第一句就是:回首前塵,盡是可恥的過往。既是主人公大庭葉藏的一生,也是太宰治的自畫。他膽小卑微,他把自己當成小丑去向世人求愛,想要被世人認可,認可自己也是世人的一部分。

“世間,人的集合。”

“所謂世人,不就是個人嗎?”

他沒有把自己當做是人,所以才會有經典的那一句“生而為人,對不起”,他是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物,文字就是太宰治掙扎的自我獨白。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兩句話是堀木對葉藏的數落以及葉藏的內心獨白。“再這樣下去,世人是不會原諒你的。”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世人是不會原諒你的。”我看不是世人,是你不會原諒我吧。“總有一天世人會葬送你。”不是世人,是你才對吧?

世人看見他多次求死,誰又知道當時的他是有多想拼盡全力地活着,成為世人的一分子,結果卻被世界一次次殘忍拋棄。不是對死的渴望,而是對生的執念。

為人罪惡,但沒有為之拼命前,又怎能輕談死亡與解脱?“不要絕望,在此告辭”,這才是太宰治真正想説的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