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18W

忽略讀後感

1.

夕陽照應在潔白的鏡子上,反襯在我們的身邊,泛出點點光輝,我們這才發現我們多了許多東西,其實並不是,而是我們以前忽略了許多 ——題記

初讀《忽略》這篇文章我感到有些吃力,但是待我再讀上幾遍,不經被這僅僅二十來行的文章吸引,“難道一位年長的母親連一個幾歲的孩童都不如嗎?”

我不禁想起我們的現在社會的某些忽略:“我是一名學生,自然而然的比誰都在意分數,高分低分對於我來説是最重要的,因為這代表着我們的好壞,而誰又會去在意能力呢?”

雖然知識就像高樓大廈的地基一樣,只有把地基打好大樓才能越來越高,培根也説過:“知識就是力量。”但是能力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啊!現在的人往往只注重知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所以才造就了一批批只會讀書的“書呆子”。

掌握了知識並非是掌握了能力,趙括“紙上談兵”不也是一次忽略嗎?由此可見,只知道紙上談兵結果只有全軍覆沒,血染長平的下常阿拉伯一則寓言講述的好:一艘小船在湍急的河流中行駛,一位哲學家問:“你知道政治﹑歷史嗎? ”船伕笑道:“不知道”。政治家又問:“你知道數學嗎?”船伕還是不知道,“那太可惜了,你失去了半條生命!“不一會兒,風把小船吹翻了,船伕問:“你知道游泳嗎?”“不知道”“那太可惜了,你失去了整條生命。”

哲學家知識是淵博的`,但在生死的緊要關頭他沒有游泳的能力,就只能“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可見能力是不可忽略的。

老師們,知識是根,能力是樹幹,分數是果實,只有根牢牢吸收知識樹幹才能粗壯,才能結出甜美的果實。所以,知識﹑能力和分數任何一樣都是缺一不可的。

2.和作者一樣,有種説不出而又怪不自在的感覺。因為忽略,而沒有給予那孩子想得到的關愛;因為忽略,而沒有體會到孩子給予自己的那份關愛;因為忽略,傷心了那孩子,更傷心的是自己的失敗。

真的,忽略“真是一咱慢性毒藥,在我們小心偏愛和不小心偏見的時候,深深傷害着愛你或可能愛你的人,遺憾的是,我們卻渾然不知。”其實,真正感觸的是,忽略更應該是一種社會問題。偏愛與針對,又何嘗不是身為師者,普遍存在的問題呢?自己也是如此。

往往,我們會因為某某表現不好,而針對於他,就會因此而忽略了他。好既成了壞,壞則更壞,這樣就傷了他。往往,我們會因為某某表現極好,而偏愛於他,也會忽略了他的不是。好亦更好,不好也亦成了好,這樣也是害了他。

想想,真是可怕極了。忽略有如此大的潛在危害,忽略會影響着人與人的關係,忽略易激起矛盾與衝突,忽略會無意傷害了對方,忽略真得在我們的生活中減少“誤差”,雖然不能避免。

作品故事回放:奇奇因為前任老師的一句“這孩子很不招人喜歡”而在作者眼中有了最初的印象,後又與器材室老師發生爭吵,形象有了下滑,最後竟以拾到一枚“假”釦子交給丟失釦子的老師,而一敗塗地。後來,歡送會上,奇奇沒有出現,“我”的問起,學生們“嘰嘰喳喳”的討論,把所以不好的印象的根底掘了出來,全因我的忽略而誤下了結論。原來,奇奇是為了幫我換凳子而與器材室的老師發生爭吵,奇奇為了我袖口上丟失的扣子,一個人跑到鎮上去買相仿的。奇奇都是因為關心“我”而“犯”下了一系列的“錯誤”,卻一一地被“我”給忽略了。

作者當時的心情是:“臉上忽冷忽熱起來”,“頃刻化為愧疚與不安”,“後來我專門寫信給他道歉”。

讀後心情:沉重而又感到悲哀,不知道是這樣的忽略而傷害了孩子,還是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種錯誤傾向。忽略,使多少像奇奇一樣的孩子,身受傷害。愛不但不得到肯定與回報,反而蒙受了痛苦的忽略。

讀完篇文章後,我深有感觸,常常地體會到,日常教育工作中,我們應該關心每一個孩子,注意細節,留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聊天,説説心裏話,爭取了解每一個孩子,知道每一個孩子的不足與優點。

其實,留意在你面前飄落的每一滴雨,也許它正孕育着彩虹的美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