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之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01W

菊花之約讀後感

這是在網上容易找到的“菊花之約”故事版本,據説來自話劇《琥珀》:

很久以前有一個書生叫範巨卿,上京趕考不想忽染重病,躺在客棧裏動彈不得,店中主人怕他瘟疫過人,對他不聞不問,幸好客店裏住了另一個趕考的書生,名叫張元伯説:“生死有命,安有病能過人之理。”他親自為他精心調理醫治,不久範生痊癒了,卻耽誤了二人的考期,範生對此甚表內疚,二人就此結為兄弟。

後來範巨卿辭別張元伯返回故里,當時黃花紅葉裝點秋光,正是重陽佳節,便定下菊花之約,約定來年今日再相聚,把酒賞菊。 轉眼一年過去了,又到九月九,一大早起來,張元伯便打掃草堂、遍插菊花、宰雞備酒,家人説不必着急,路途遙遙必不定期而至,來了再殺雞也不遲。張元伯不聽,從早上等到中午,從中午等到下午,太陽落山了還不見範聚親的影子。家裏人都以為範巨卿不會來了,勸他吃了早點歇息。張元伯仍是不信,獨自等到半夜。

不久範生真的來了,二人相聚甚是歡悦,只是面對酒菜範生不食不語。張元伯問其緣由,範巨卿説,兄弟我其實是鬼。去年回到故鄉,考試未成便做起生意,日日繁忙竟忘了約會之事,到了九月九想起菊花之約,已經遲了,聽古人説,人不能日行千里而鬼可以,便拔劍抹了脖子,乘陰風前來赴約。

這個鬼魂之約的故事讓人淚下,然而真正為歷代所稱頌的範巨卿之事,卻並不如此。下面是摘自《後漢書.獨行列傳》有關範巨卿的記載: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也,一名氾。少遊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確定)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温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式仕為郡功曹,後元伯寢疾篤。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視之,元伯臨盡,歎曰:“恨不見吾死友。”子徵曰:“吾與君章盡心於子,是非死友,復欲誰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陽範巨卿,所謂死友也。”尋而卒。式忽夢見元伯玄冕垂纓屐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當以爾時葬,永歸黃泉。子未我忘,豈能相及。”式怳然覺寤,悲歎泣下,具告太守,請往奔喪。太守雖心不信而重違其情,許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快到)其葬日,馳往赴之,式未及到而喪已發引,既至壙,將窆(下葬),而柩不肯進。其母撫之曰:“元伯,豈有望邪?”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其母望之曰:“是必範巨卿也。”巨卿既至,叫喪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異,永從此辭。”會葬者千人,鹹為揮涕。式因執紼而引,柩於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為修墳樹,然後乃去。

《後漢書·獨行列傳》記載了範巨卿三個故事:與朋友張元伯的'生與死的約定;陳平子未見其人而託其後事;與孔嵩相見而不忘舊情。三個故事中以第一個故事流傳最廣,因為其靈異情節,《搜神記》收錄了此故事,東漢末的孔融也提到巨卿和張元伯之事,看來範巨卿重情重義的行為在當時廣為流傳。

真正的範巨卿後入太學,做過荊州刺史,卒於廬江太守任上。《琥珀》改寫之故事,源於明人馮夢龍的《喻世明言》第十六卷:範巨卿雞黍死生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