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有助大學聯考的知識點

來源:文萃谷 3.06W

蘭子獻技

各種有助大學聯考的知識點

文章摘要:《蘭子獻計》這則寓言故事寓意是一個只憑自己的喜怒來決定人的價值的昏君,在處理國家大事上必定是沒有原則的。如果憑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為他“識才”,那也是愚蠢的。

蘭子可以解釋為是一種蘭草,在古代,人們將那些身懷絕技雲遊四方的人叫“蘭子”。宋國有一個走江湖賣藝的蘭子,憑着他所懷有的絕技求見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見了他,並讓他當眾表演技藝。

只見這個蘭子用兩根比身體長一倍的木棍綁在小腿上,邊走邊跑,同時手裏還耍弄着7把寶劍。他一邊用右手接連地向空中拋出寶劍,一邊用左手準確無誤地去接不斷下落的劍。7把明晃晃的寶劍在他手上從左到右有條不紊地輪番而過,而空中則總有5把寶劍像一個輪迴的光圈那樣飄然飛舞。宋元君看了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絕技,非常吃驚,他連聲喝彩道:“妙!妙!”旁邊圍觀的人也無不拍手叫絕。宋元君十分開心,馬上叫人賞賜給這個賣藝人金銀玉帛。

不久,又有一個會耍“燕戲”的蘭子,聽説了宋元君賞賜耍劍藝人金銀的事,便前去求見宋元君。這一回,宋元君卻不但毫無興趣,而且大怒説:“先前那個有絕技的人來求見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雖然他的技藝毫無用處,但是我仍然賞了他金銀玉帛。今天這個蘭子一定是聽説了那件事才來求我看他表演的。這不明明是為貪財而獻技、希望向我討賞的嗎?這種人實在可氣!”

於是宋元君命人把那個會“燕戲”的蘭子抓了起來。宋元君本來打算殺了那個人,後來又覺得他並無什麼大的罪過,只把他關了一個月就放了。

《蘭子獻技》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環境和機遇是不同的,或許你能做到他所做到的一切,但是,他成功的路不一定適合你走,當各種條件和因素變化的時候,結果也許正好相反。

學習化學需培養的八大習慣

文章摘要:富蘭克林曾經説過:人一生的工作,精巧還是粗劣,都由他每個習慣所養成。學習化學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像把化學這一學科學好,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

No.1 培養合理安排時間有計劃地學習的習慣

在各門功課中要統籌安排好學習化學的時間,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的學習計劃,從時間、內容、程度幾個方面制定學習化學的初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按計劃去完成。

No.2 培養預習的習慣

預習時應對要學的內容設置提綱,標出重難點,認真研讀,理解並應用預習提示、查閲工具書或有關資料進行學習,對有關問題加以認真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

No.3 培養認真書寫的習慣

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化學現象標記、反應條件及化學計算等都是化學特有的語言。正確書寫是學好化學的前提關鍵,寧慢勿快、紮實基礎、理解記憶,單元過關、有錯必糾,是實現目標的有效方法。

No.4 培養上課主動答、思、問的習慣

中學生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可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創新意識的勃發。回答問題要主動,起立迅速,聲音宏亮,表述清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問的聯繫、與生活實際的聯繫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問”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還要虛心向老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

No.5 培養作筆記的習慣

在專心聽講的同時,要動筆做簡單記錄或記號。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關鍵語句進行“圈、點,勾,畫”,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記下來,如定義概念中的關鍵字眼、規律等。上課時在書中勾畫重要內容,在書上記有關要點的關鍵的語句,課下再去整理,就基本能掌握所學內容。

No.6 培養動手實驗操作的習慣

實驗操作是—種重要的能力,通過化學實驗,既鍛鍊了腦和手,又能幫助理解,使知識記憶深刻,還能培養觀察能力、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發現新問題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問題中去,在應用中“發現”知識,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對中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No.7 培養複習的習慣

課後一定要先對每一堂課中所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複習,歸納知識要點,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繫,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形成知識結構或提要步驟式知識結構,補上沒有學好的內容然後動手做作業,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注意進行交替複習。經過—段時間的學習,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單元、章節知識結構,在大腦中勾畫圖式。這是使知識系統化,牢固掌握知識,形成學科能力的重要一環。

No.8 培養認真做作業的習慣

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和自選作業,認真思考,認真書寫,一絲不苟,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尋找解決的辦法。作業寫完後,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徵和要點,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作業錯了,要及時改過來。不遷就,不諒解,不拖延時間。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在平常的化學學習過程中絕不比好高騖遠,一定要從細處着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一點一滴做起,注意積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化學學習的更好。

正確觀察化學實驗的注意事項

文章摘要:我們都知道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在化學知識中,許多知識如化學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質等,都是通過化學實驗而獲得的。因此,在化學學習中必須學會對實驗進行正確的觀察,並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從而掌握化學知識。

(一)明確實驗目的,確定實驗觀察的重點。

設置課本實驗的目的在與實現某一學習目的,實驗目的決定了實驗觀察的重點。只有明確重點觀察的內容,抓住本質的現象,才能有效地觀察,有效地學習。如在國中化學《序言》課的實驗,所設置的幾個實驗都是為學生順利理解和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設置的。因此,觀察的重點應放在反應前後物質是否發生質的變化,從而確定變化屬於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如鎂帶的燃燒實驗,觀察的重點是鎂在燃燒後的產物的性質和鎂帶有何本質的不同,確定反應是否新物質生成,從而判斷該反應是否屬於化學變化。而不能僅僅注意實驗過程中的“發出耀眼的強光,放出大量的熱”這一非本質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實驗的目的——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實質。

(二)明確觀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進行實驗的觀察。

對於實驗,特別是一些過於複雜的實驗,往往存在多個實驗觀察的要素,實驗過程中必須全面、有序地進行觀察,才能實現實驗教學的目的,從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學知識。

那麼,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觀察化學實驗呢?

第一階段(實驗前)

1、反應物的物理性質(如反應的顏色、狀態、氣味等);

2、反應條件(如是否加熱、通電等);

3、反應裝置(用什麼作反應器具、裝置有何特點等);

4、操作順序(如何組裝實驗裝置、添加藥品先後順序如何等);

5、其他(如藥品的用量、實驗注意事項等)。

第二階段(實驗中)

反應過程中的主要現象(如是否有顏色變化、是否有氣體生成、是否有沉澱析出、是否發光、放熱等)

第三階段(實驗後)

1、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2、新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等;

3、儀器拆分順序

4、儀器整理等。

隨着實驗的深入和知識水平的提高,越來越要求學生能夠深入全面地進行實驗的觀察,全面掌握化學知識。如果不能全面地進行實驗的觀察,往往會因為觀察的片面性而導致種種問題,如無法獲得全面的知識。更為嚴重的是在實驗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回導致失敗或危險,如加熱固體藥品時,試管口為向下傾斜,導致試管破裂;用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時,如果不遵循實驗前先通氫氣一段時間後再後加熱、實驗後先撤酒精燈一段時間後再撤氫氣的順序,必然導致實驗失敗和危險(爆炸)等。

(三)協調多種感覺器官。

實驗現象的觀察,往往不僅僅依靠眼睛觀察來完成。在很多實驗中,還需要藉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關於硫燃燒的實驗中,除用眼觀察之外,還需藉助鼻聞(二氧化硫的氣味)、用手摸(摸集氣瓶感覺熱現象)等。只要這樣,才能全面獲得感性的材料。

此外,實驗現象的觀察過程中,還要克服下列不良習慣:

1、只注意強烈刺激作用的現象,而忽視其他現象;

2、由於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了稍縱即逝的現象;

3、只注意觀察實驗過程中的現象,而忽略對實驗操作順序、裝置特點的觀察;

4、只觀察不思考等。

只要同學們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靈活運用以上三點,相信一定會大有收穫。

大唐盛世:眾族和同為一家

文章摘要:唐朝是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由於開明的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與之交往。那麼,同學們怎樣才能通過學習唐朝的歷史知識來更好地理解民族關係的發展呢?…

民族關係:

是指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本質上是涉及民族的地位、權益、感情的特殊社會關係。它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與之交往;在交往中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同時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和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邊疆各族發展迅速,各民族之間的聯繫和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加強,對邊疆開發、祖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唐朝民族關係取得重大發展的原因:

(1)經濟繁榮,國力增強,這是民族關係發展的物質基礎。

(2)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民族關係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3)唐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正確、開明,策略靈活,有利於改善民族關係,使不同民族和睦相處。

唐朝處理民族關係的表現:

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唐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

(1)和親: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兩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的重要力量,於是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嫁與吐蕃贊普。

(2)冊封:唐玄宗先後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南詔首領皮羅閣為雲南王等。

(3)會盟:8世紀末,南詔與唐會盟,重新歸附唐朝;9世紀中期,唐蕃會盟。

從唐朝和諧的民族關係看出,只有各民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才能戰勝各種困難,實現奮鬥目標,這對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來説,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的強弱與國家的發展前途是緊密相連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反覆告訴我們:“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當前,我國正處在國家復興的關鍵時期,沒有民族團結就難以實現建設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偉大目標。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為民族團結作出應有的貢獻。

熬豬油中的化學講究

文章摘要:化學是一門實驗的科學,同時呢,它又是一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科學。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無一不滲透着豐富的化學知識,而化學的各種研究最終也會轉化為生產力應用於生活。並不是只有一些先進的東西上才能看到化學的身影,即便是熬豬油這麼一件小事都與化學有着密切的聯繫………

熬豬油要加水?

你一定見過家裏熬豬油嗎?

媽媽把厚厚的板油洗乾淨,切成方方的一小塊,一小塊,放進預先加有一點水的鍋裏。

也許你會提醒媽媽,鍋裏還有水呢?

可是媽媽卻笑着回答説,水是有意加的。鍋裏先放點水,熬出來的豬油就會比較多,顏色也會特別潔白可愛,香味更濃。如果不放點水,乾巴巴地熬,熬出來的豬油,色香味都會較差。

你聽了也許會奇怪,在熬豬油這件事上,水到底幫了些什麼忙呢?好吧!讓我們先來看看,假如不先放點水,事情會怎樣?

化學專家來解答

在生豬油裏,豬油實際上是住在一間間小小的“房間”裏的。當生豬油放在熱鍋中以後,一受熱,豬油就熔化了,而且體積也變大了——熱脹冷縮嘛,結果有些“房間”被脹破了,豬油從裏面跑出來。這時候我們就看到豬油熬出來了。如果鍋裏沒有水,那麼大多數豬油還沒有熬出來。油就滾滾燙了。鍋上冒起了白煙,很快你就會聞到一股有刺激性的氣味,使你嗆個不停。原來這是豬油在高温下發生的一場化學變化。

化學家告訴我們,豬油是一種脂肪酸的甘油酯。它經不起高温的“考驗”,在高温下很容易“瓦解”,我們聞到的那股刺激味,就是豬油在分解時所產生的一種叫“丙烯醛”的物質引起的。

經驗告訴我們,乾熬時,油渣中殘留的豬油量也會較多。部分豬油分解了,部分豬油還沒有完全熬出,當然熬得的豬油就會少些。

如果先加點水,一方面免得豬油分解,另一方面水還會“鑽”到殘餘的細胞中,把那些賴着不肯出來的豬油擠出來,使熬得的豬油較多。

可是乾熬的害處,還不光是損失一些豬油。更叫人生氣的是,乾熬時因温度太高,部分油渣會熬焦,不但使豬油的顏色變得黃焦焦的,而且還帶有一股苦澀的味道。

水多水少都不好

熬豬油加水是要有一定的度的,加多加少了對熬出來的豬油的品質都會有負面影響的,所以一定要注意適度。潔白的熟豬油會有一股獨特的香味,是由於豬油中含有一些芳香的能揮發的物質。在長時間的高温煎熬下,這些香味物質散逸較多,冷後香味自然就會差些。可是如果在熬豬油時先放入一點水,情況就不同了。因為水的沸點比豬油的低,當油鍋的温度升到100℃以上時,水就先沸騰了。你知道,水化為蒸氣時是要吸收熱量的,這樣一來,油鍋中的豬油温度就不會升得很高,上面講的一些害處,也就不會發生了。當然,熬豬油時,加入的水也不能太多,大概1斤豬油放小半碗水足夠了。水多了,油熬好了水還沒有氣化完,這就不好了。因為水能加快豬油變“哈喇”。

同學們,現在你們明白了嗎?

對一朵花微笑

文章摘要:《對一朵花微笑》這是作家劉亮程善於發覺生活中的美感,讀者善於傾聽作者的素描,一種精緻的心理歷程。原來對着一株草微笑是一件高興的自然的事,在這個春天,我與無數株山茶打招呼,感覺自己像個怪人,卻樂此不疲的觀察植物的生長。…

我一回頭,身後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説了一個笑話,把一片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後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脣,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

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個人笑出聲來。

還有一次,我在麥地南邊的一片綠草中睡了一覺。我太喜歡這片綠草了,墨綠墨綠,和周圍的枯黃野地形成鮮明對比。

我想大概是一個月前,澆灌麥地的人沒看好水,或許他把水放進麥田後睡覺去了,水漫過田埂,順這條幹溝緩緩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終於等來一次生機。那種綠,是積攢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飢渴。我雖不能像一頭牛一樣撲過去,猛吃一頓,但我可以在綠草中睡一覺。和我喜愛的東西一起睡,做一個夢,也是滿足。

一個在枯黃田野上勞碌半世的人,終於等來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會不會等到我出人頭地的'一天?

這些簡單地長几片葉、伸幾條枝、開幾瓣小花的草木,從沒長高長大、沒有茂盛過的草木,每年每年,從我少有笑容的臉和無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氣?

我活得太嚴肅,呆板的臉似乎對生存已麻木,忘了對一朵花微笑,為一片新葉歡欣和激動。這不容易開一次的花朵,難得長出的一片葉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對一個卑小生命的歡迎和鼓勵,就像青青芳草讓我看到一生中那些還未到來的美好前景。

以後我覺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部分。真正進入一片荒野其實不容易,荒野敞開着,這個巨大的門讓你努力進入時不經意已經走出來,成為外人。它的細部永遠對你緊閉着。走進一株草、一滴水、一隻小蟲的路可能更遠。弄懂一棵草,並不僅限於把草喂到嘴裏嚼嚼,嚐嚐味道。挖一個坑,把自己栽進去,澆點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覺到的可能只是腿痠腳麻和腰疼,並不能斷定草木長在土裏也是這般情景。人沒有草木那樣深的根,無法知道土地深處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裏,埋得暗無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幹完,幹好,人就漸漸出來了。

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並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為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們。

文章摘要:《對一朵花微笑》這是作家劉亮程善於發覺生活中的美感,讀者善於傾聽作者的素描,一種精緻的心理歷程。原來對着一株草微笑是一件高興的自然的事,在這個春天,我與無數株山茶打招呼,感覺自己像個怪人,卻樂此不疲的觀察植物的生長。…

【解讀】

這是一篇很奇妙的文章。它看似寫花草之事,實則全篇寫人事。人就是路邊的一朵花,就是石頭旁的一棵草,就是地上的一片青苔。對一朵花微笑,就是對自己微笑。也許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也許我們現在還沒有到“出人頭地的一天”,但只要能從繁雜的世事中解脱出來,執著地去做好我們認為重要的、有意義的事,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像那片草地,在我們轉身之時,“身後的草全開花了”,燦爛而張揚。生命在時間的從容流淌中舒展開來,人像一株草、一粒麥穗一樣揚花結籽,經歷耕種與收穫,經歷生命的輪迴,經歷世間的風雨,最終定會贏來屬於自己的輝煌。

這篇文章的文字是樸素豐富、極富張力的,乾脆、清爽而優雅,那是經過鄉村之風滋潤過的語言,那是經過小溪之水淘洗過的語言,流瀉出一種生命的美。雖然我們並未真正懂得自然,但可以永遠親近自然,大自然把她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人類,又以深沉的愛撫慰着每一個受傷的心靈。她是人類心靈永遠的歸宿,是我們永遠的朋友,我們正是在和自然的對話中完成和自己心靈的對話。

新晴野望

文章摘要:《新晴野望》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鋭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新晴野望

【唐】王維新晴原野曠, 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 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 碧峯出山後。農月無閒人, 傾家事南畝。

【註釋】

⑴極目:窮盡目力。

⑵氛垢:氛,霧氣,雲氣;垢,污穢,骯髒。

⑶郭門:外城門,也泛指城門。

⑷南畝:《詩經》有“今適南畝,或耘或耔”句,指到南邊的田地裏耕耘播種,後來南畝便成為農田的代稱。

【譯文】

雨後新晴的原野格外開闊空曠,極目遠望不見半點霧氣塵埃。外城的門樓緊靠着擺渡的碼頭,村莊邊的綠樹連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銀白色的河水閃動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別明亮,青翠的山峯突兀出現在山脊背後。正是農忙時節沒有悠閒的人,農民們一家一家全都在田畝間忙碌着呢。

【鑑賞】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過天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詩的開頭兩句,總述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洗刷,空氣中沒有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淨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環境的特徵,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現出來,同時也將讀者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來。

文章摘要:《新晴野望》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鋭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峯出山後。”這四句描繪的是縱目遠眺所看到的周圍的秀麗景色,遠處,可以遙遙望見臨靠着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為雨後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峯巒突兀而出,峯巒疊現,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於層次感。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點。隨着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層次清晰,色彩明麗,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

然而,這樣一幅畫,還只能説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卻缺乏活力。王維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大師,自然不會忘記添上畫龍點晴的一筆。因而在最後兩句中,他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雖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增添了無限生機,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這樣一筆,整個畫面都活起來了。

這首詩格調明朗、清新,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鋭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不愧為山水詩畫的大師。

王維的詩歌創作道路大致以開元二十六年(738)張九齡罷相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詩作大都反映現實,具有明顯的進步政治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盛唐時代積極進取的精神;後期的詩作多是描山摹水、歌詠田園風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達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但情緒的主調卻是頹唐消極的。所以説,這首詩應該是王維後期的作品。

【評解】

詩人對自然的敏鋭感覺,使他看到了夏天最美麗的景色、最生動的場景。這首詩就像一幅水墨淡彩,它沒有刻意雕琢,沒有五彩紛呈,只是淡淡寫來,自然樸素,卻幽雅雋永,耐人尋味。從詩中,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熱愛自然、眷戀田園的情懷。純乎寫景,無一語言情,卻又充滿感情,這也是王維詩歌寫景藝術的高超之處。

文章摘要:《新晴野望》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鋭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