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章變色龍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12W

《變色龍》是契訶夫諷刺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884年,當時作家剛24歲,它表現了契訶夫的非凡的寫作才能。本站小編給大家收集了一些關於文章變色龍的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關於文章變色龍的讀後感
  關於文章變色龍的讀後感篇一

讀完契柯夫的《變色龍》之後,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因為現實生活中的“變色龍”並不少見。

《變色龍》講述的是一件發生在街上的小事。首飾匠赫留金被一隻狗咬傷了,奧丘梅洛夫警官在處理這件事。一開始,警官答應要處死這隻狗,嚴懲狗的主人。但一當人羣中有人説這是將軍家的狗時,警官立刻換了臉色,指責赫留金故意傷狗在先。後來又有人説那不是將軍家的狗,警官馬上又變了嘴臉,又説要嚴懲這隻狗和它的主人。這隻狗的主人到底是誰,人們觀點不一,警官的臉色也隨之像變色龍似的變來換去。

故事的情節與描寫頗為有趣,其中奧丘梅洛夫警官那變色龍似的兩面派嘴臉更是叫人難忘。有人説那不是將軍家的狗時,他擺出一副警官的威嚴;有人説那就是將軍家的狗時,他有“和顏悦色”,説小狗乖巧,赫留金惹事。井官表面上看似在不斷為自己開脱困境,實際上與小丑的滑稽表演沒有多大區別。遇到上級便“和顏悦色”,阿諛奉承的兩面派作風顯得是如此虛偽,像見了主人伸出流滿口水的舌頭,晃悠着尾巴裝出一副“可愛”相的狗一樣遭到人們的鄙視與嘲笑。

但可悲的是,兩面派的人並不是某個時代獨有的產物。以前在讀席勒的名劇《陰謀與愛情》的時候,就看到了十八世紀德國宮廷中的一些兩面的寄生蟲。對上,他們極力討好。以為王公夫人衣服上的帶子掉到地上,幾個臣僕立刻趴在地上焦急尋找,爭取第一個得到夫人的讚賞。對下,他們殘酷剝削。為換得一顆討好公爵夫人的鑽石,有人不惜賣幾千農奴去戰場當炮灰。即使在現代也不乏此類人。記得我還在上國小的時候,班上已有兩面派了。老師在時規規矩矩,老師不在時破壞紀律。雖説國小生的這種行為的性質不會很惡劣,但這種風氣一但養成便很不好。從小做事兩面派,長大還得了?在現代社會中,兩面派的人不僅會遭到周圍人的鄙視,還難以得到上級的信任。兩面派的人要麼為了“明哲保身”,要麼為了飛黃騰達,這些他們或許可以做到,但他們卻要為此扣上“偽君子”的帽子,難以得到他人的正視與信任。

不用説,《變色龍》是一出成功的黑色幽默,一出暴露小丑般的“變色龍”可笑嘴臉的故事。

  關於文章變色龍的讀後感篇二

《變色龍》是俄國短篇小説家契訶夫的作品,作品寫於1884年。那時正在實行窮兇極惡的沙皇專制主義。作品諷刺、揭露的不僅僅是一個沙皇專制制度的高傲警官,而是那個崇拜官爵的俄國社會,還有那些麻木,庸俗,愚昧的小市民階層。

這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説。在這篇著名的小説裏,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媚上欺下,阿諛奉承,見風使舵的走狗的典型形象。小説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裏取其會“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些類似奧楚蔑洛夫的人。

奧楚蔑洛夫先是仗着自己權力,不但沒收窮人的醋栗,還擺出官架子。他喜歡權勢,並且加以利用來滿足自己。本文主要敍述了一條狗咬了金匠赫留金的手指,奧楚蔑洛夫來判案。在判案過程中,他根據狗是不是將軍家的這一點不斷改變自己的對這件事的看法。先是假惺惺地裝作正義公正的樣子,聲稱要嚴懲那隻咬人的狗,但當人羣裏有人説那條狗可能是將軍家的,奧楚蔑洛夫的立場立刻改變了,説赫留金是自己弄破的手指,想要敲詐別人賠錢。但當小巡警説這也有可能不是將軍家的狗時,奧楚蔑洛夫就連連稱將軍家不可能養這樣的狗。人羣裏又有人説那是將軍家的狗,奧楚蔑洛夫就又説赫留金被咬是活該。直到將軍家的廚師來了,説那不是將軍家的狗,奧丘梅洛夫便説這條狗弄死算了。廚師接着説,那雖然不是將軍家的`狗,卻是將軍哥哥家的狗。奧楚蔑洛夫馬上換了一副嘴臉,好聲稱讚那條狗。廚師帶着狗走後,奧楚蔑洛夫又威脅赫留金,説早晚要收拾他。在此之中盡顯了奧楚蔑洛夫的變色龍本色。

作者通過描寫這樣一個滑稽卻悲哀的人物,把諷刺的利刃對準沙皇專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治權爪牙們的無恥和醜惡,把奧楚蔑洛夫比做一條變色龍,再恰當不過了,只知奉承權貴的奧楚蔑洛夫是沙皇制度下的產物,也是一面反映沙皇黑暗統治的鏡子。

當然有時我們也能從平時的生活中找到一些奧楚蔑洛夫的影子,但那只是一些極少數,我們應該不斷地重振社會風氣。

  關於文章變色龍的讀後感篇三

短短一篇《變色龍》,在一位語文老師的介紹後,仔細的品讀了一遍。其精彩,便在於沒有直接的詛咒、謾罵,而用簡單的幾個動作和語句,獨特的寫法,使人立刻感到了作者的那股怨恨的諷刺。

很普通的開頭,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背景和人物,又寫了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該輪到這個當官的奧楚蔑洛夫發話了,第一句話就揭露出了他內心的恃強凌弱:這條狗是誰家的?這裏也就開始為後文不斷爭論狗的主人而不依照法律進行相關處理進行鋪墊。

作者塑造出了一個很符合當時官場看風使舵的形象,又在一字一句中自然而又深刻的表現出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黑暗的批判諷刺。

然而,與此同時,遠在東方的中國,同樣是在黑暗政府統治下,為何卻沒有一篇獨具一格別出新意的文章?確實,中國的文章往往十分優雅,或是豪邁,或是清秀,然卻從來沒見過跳出邊邊框框的文章。唐詩自是固定的格式,必須得多麼整齊,宋詞卻又出來了詞牌名,雖然不是“長方形”了,卻還是按照固定的格式來寫,讀起來固然朗朗上口,卻經常不得其意,讀好幾遍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必須要結合當時的背景,和詩人的經歷,才能讀出來。如此一來,種種詩詞也只有文人墨客能夠看懂了。到了清朝,終於有了一些短篇文章,可注重的依舊還是作者的文采,總是在意字詞用的恰當與否,殊不知有時候一個精彩的情節,比一字一句更加重要,更能突出這種種情懷。

自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後,各類文章都是充滿了儒家學術,着重於文墨的深厚功底,追逐與用最恰當的字詞來表達心境,能看懂的,也就只有那些文學書生,充分表現了儒家“禮不下庶人”。故此,具有容易理解,情節精彩的短篇小説始終沒有登上中國的歷史舞台。而《變色龍》也只有西方作家能寫得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