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地理知識總結

來源:文萃谷 1.9W

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4.1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國中地理知識總結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主要知識點包括四中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線“三橫五縱”、轉換靈活的交通運輸樞紐以及選擇合理的交通運輸方式等。…

《中國的經濟發展》——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知識框架

知識點彙總

1、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交通運輸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把交通運輸形象地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交通運輸: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現代的交通運輸是指使用火車、汽車、船舶、飛機等工具的運輸。

運輸工具:火車、汽車、船舶、飛機等。

運輸方式:公路、鐵路、航空、水運和管道。

現代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歷史上的四大米市:無錫、九江、蕪湖、長沙

原因:①雨熱同期的氣候使得這裏的農作物以稻米為主;②這裏位於長江干流和許多支流以及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水運條件非常優越;③長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區,有很大的市場。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主要知識點包括四中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線“三橫五縱”、轉換靈活的交通運輸樞紐以及選擇合理的交通運輸方式等。…

2、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線

我國交通運輸的分佈特點:分佈不均,東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鐵路運輸。

我國主要鐵路線: “三橫五縱” (P91中的圖4.6我國的鐵路幹線分佈)

其中,京哈—京廣線是我國南北最長、經過省會最多的鐵路線,隴海—蘭新線是我國東西最長的鐵路線,也是第二亞歐大陸橋重要的組成部分。

3、轉換靈活的交通運輸樞紐

在若干條交通運輸線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分為單一型和綜合型。

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在若干交通運輸線交叉或銜接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為旅客、貨物辦理中轉、發送、到達等業務。如北京、上海、鄭州、武漢、徐州、蘭州、成都、株洲等。

4、選擇合理的交通運輸方式

客運:根據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進行選擇。

貨運:①貴重或急需的貨物且數量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②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程可由公路運送,遠程而又數量大的可用鐵路上的專用車;③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儘可能利用水運或鐵路運輸。

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一般原則

除了考慮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外,有時還要考慮人的出行目的、貨物本身的性質和數量,以及當地交通狀況、時間要求等因素。

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3.2中國的水資源【人教版】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水資源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主要知識點包括水資源的構成、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特點等。

《中國的自然資源》——水資源

知識框架

知識點彙總

1、寶貴的資源

水資源的構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資源絕大部分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餘大部分是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3%。

之所以説水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因為①水是立國之本,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②人們的生活生產離不開水;③可直接利用的水資源僅佔總水體的0.3%,十分有限。

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淡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另外,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水污染和水浪費嚴重,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2、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

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從空間分佈看,南豐北缺,東多西少;從時間分配來看,夏秋多,冬春少。

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際變化大。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於我國水資源地區分佈不平均,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必要興建水庫、跨流域調水等工程(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

空間分佈不均:南豐北缺,東多西少。特別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我國水、土資源的配合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

解決措施:

①解決季節分配不均——興修水庫。

②解決空間分佈不均——跨流域調水。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南水北調等。

③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南水北調工程的三條計劃線路

①東線方案:在江蘇揚州市把長江水抽進京杭運河,用閘控制,逐級提升,過黃河後,自北自流,沿途供水,直達天津市。

②中線方案:首先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到華北平原,第二步在三峽巨型水庫建成後,利用高峽出平湖,築渠輸水自流進漢江。

③西線方案:計劃提高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的水位,再開鑿一些巨大的隧洞,把長江水引入黃河上游,補充西北的水源。

3、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原因: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人口增長,工農業用水量大大增加;不合理用水,浪費、污染現象嚴重。

解決途徑:節約用水(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家庭節水),科學用水,保護水資源,是解決缺水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還要加大污水處理力度,發展節水農業,開展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或杜絕水的浪費。

“世界水日”每年3月22日;中國水周3月22日至28日

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配合狀況

我國水土資源配合欠佳:中國南北方地區水土資源搭配不盡合理。北方土地資源佔全國的60%,而水資源佔全國20%;南方地區土地資源佔全國的40%,而水資源卻佔80%。就全國而言,華北地區最為缺水,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積廣大,水資源卻很少,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河流徑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廣大,工農業生產用水量大。

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3.1中國的土地資源【人教版】[1]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以及土地資源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的自然資源的分類及特點、土地資源的利用、特點以及土地資源的分佈特點等。…

《中國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

知識框架

知識點彙總

1、自然資源與我們

自然資源:是指存在與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物質和能量,如土地、陽光、礦產、森林、水和水能等。

自然資源的分類:

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能夠循環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對於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合理利用,並注重保護和培育,以實現永續利用。

非可再生資源——用一些就少一些,短時間內不可更新和再生的資源,如礦產資源。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2、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

我國的基本國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徵:總量豐富,數量大,種類多;人均資源人均不足、相對短缺

人口與資源的矛盾突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還在不斷打量增長;人們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高,自然資源的小號也持續增長;我國資源利用不當,保護不利,破壞和浪費現象嚴重。

對策:節約資源、保護資源

《中國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

知識框架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以及土地資源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的自然資源的分類及特點、土地資源的利用、特點以及土地資源的分佈特點等。…

知識點彙總

1、土地資源的利用

利用類型: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其中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土地資源的特徵:①我國國土遼闊,土地資源總量豐富,而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②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而且各類土地構成比例不盡合理:耕地、林地少,難以利用的土地多;③ 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土地資源利用類型

2、土地資源分佈不均

北方旱地與南方水田的差異: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為主。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存在的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等。

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我國主要土地資源利用上存在的問題及採取的措施

為什麼要保護珍惜土地

①土地與人類息息相關;②耕地林地是我們發展農牧林業的物質基礎,只有利用合理注意保護,才能永續使用;我國土地資源國情要求我們珍惜土地;③水土流失、破壞嚴重:年表土流失50億噸以上,居世界之首;土地沙漠化速度驚人,年增加1000多Km2;草場資源普遍超載,擠佔挪用土地資源嚴重,所以必須珍惜土地。

怎樣保護珍惜土地:

①樹立“土地是立國之本”的全民意識;②依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進行土地資源的管理;③因地制宜,和利用地;④加大農田基本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入;⑤禁止亂佔土地。

我國的土地日,1991規定:每年6月25日為我國土地日。

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2.3河流和湖泊【人教版】[1]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河流和湖泊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中國屬於“金磚四國”之一,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眾多的河流湖泊、黃河及其治理情況、長江及其開發情況等。

《中國的自然環境》——河流和湖泊

知識框架

知識點彙總

1、眾多的河湖

外流河、外流區:最後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外流河,所在的區域為外流區。

內流河、內流區: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內流河,所在的區域為內流區。

我國外流區和內流區的比較

外流河與內流河水文特徵的比較:

注:①外流河大多分佈在東南部外流區內,受季風氣候影響,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來越短,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結冰現象。②內流河分佈在西北內陸,水量較小,季節變化大,河水主要來源於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我國最大的內流河是塔里木河。

京杭運河是世界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全長達1800千米,自北向南經過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主要的湖泊

我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鹹水湖。

我國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中國河湖之最

我國長度最長、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外流河——長江6300Km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區、我國最大的湖區——青藏高原湖區

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內流湖、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

世界最早、最長人工運河——京杭運河1800km 汛期最長的河流——珠江

我國最長、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最大的內流湖區——青藏高原

最大的淡水湖最大的外流湖——鄱陽湖 最大的淡水湖區——長江中下游

河流結冰與不結冰的分界河——淮河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黃河

結冰期最長的河——黑龍江 位置最北的大河——黑龍江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河流和湖泊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中國屬於“金磚四國”之一,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眾多的河流湖泊、黃河及其治理情況、長江及其開發情況等。

2、黃河的治理(P48中的圖2.32)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上的雅拉達澤峯,穿越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四大地形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千米,流域面積75萬km2,我國第二長河第三大河。幹流像個巨大的“幾”字形。源頭至河口是上游,舊孟津至入海口是下游,中間中游。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洮河、湟水等。

黃河,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是華北平原的主要塑造着之一,它還塑造了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它藴藏着巨大的水能資源,已實行梯級開發,建成有龍羊峽、李家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等重要的水利工程;還建有許多引黃灌溉工程澆灌着流域內的廣大的土地;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所以説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黃河,中國的憂患:由於黃河中游流經土質疏鬆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原,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匯入黃河在下游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上沉積下來,使河牀至今仍以每年10釐米的速度升高形成“地上河”,一遇暴雨,下游人工河堤隨時都有決口的危險,所以成為中國的一大“憂患”。 凌汛是黃河又一大憂患。黃河—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最難治理的河

治理黃河的關鍵在於治沙,根本在於保持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具體途徑是①造林種草打壩淤地、修築梯田,使土不下坡,以減少入河的泥沙;②修建水庫,治沙防洪並舉。

3、長江的開發(P53中的圖2.36)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河流和湖泊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中國屬於“金磚四國”之一,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眾多的河流湖泊、黃河及其治理情況、長江及其開發情況等。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峯,穿越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巫山、長江中下流平原等三大地形區,流經青川藏雲渝湘鄂贛皖蘇滬等11個省市區,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流程流量世界第三;水能資源世界第二。流域面積1800Km2,年流量1萬億m3,是我國流程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水能資源最豐富的第一大河第一長河。源頭至宜昌為上游,湖口至入海口為下游,中間中游。

長江的水能資源佔全國的1/3,一半可以利用;水能資源集中在上游河段,上游又集中在源頭至宜賓。長江深切巫峽形成舉世聞名的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江,已建有葛洲壩、二灘、龔嘴丹江口等眾多的重要水利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長江有“水能寶庫”之稱。

長江干流橫貫東西,江闊水深,四季可通航,干支流通航7萬多千米,佔全國總航程的2/3,與多條鐵路幹線相交,溝通水陸沿海的交通,是我國重要的 “黃金水道”。

長江北邊的主要支流:漢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雅礱江;南邊的主要支流:贛江、湘江、沅江、烏江等。南北支流起着調節幹流流量的作用。

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長江的“九曲迴腸”——荊江河段,有長江的“地上河”之稱。

長江的防洪和灌溉:我國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自然因素,流域廣支流多汛期長水量大;人為因素,森林破壞嚴重。防洪措施:加固大堤,建設蓄洪工程,治理荊江河道,營造中上游防護林,建設三峽大壩。長灌溉的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2/3。

黃河與長江的各項對比

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2.2氣候多樣季風顯著【人教版】[1]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中國屬於“金磚四國”之一,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的南北氣温的差異、東西乾濕的差異、中國的氣候特點及其影響等。…

《中國的自然環境》——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知識框架

知識點彙總

1、南北氣温的差異

冬季氣温分佈特點:冬季南北氣温差異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氣温就越低。

原因:主要受緯度影響,北方比南方獲得的太陽熱量少,氣温低;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而南方由於山嶺的阻擋,受到的影響較小。

一月0℃等温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佈。

夏季氣温分佈特點: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全國普遍高温,大多數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緯度影響,南北獲得的太陽熱量差不多。

我國氣温分佈特點

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龍江的漠河鎮;夏季最熱的地方:新疆的吐魯番。

我國温度帶的劃分

①依據:農業生產的實際;將≥10℃持續期內的日平均氣温累加起來,得到的氣温總和,稱為活動積温,它是劃分温度帶的主要指針。

②五個温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P33中的圖2.15)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中國屬於“金磚四國”之一,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的南北氣温的差異、東西乾濕的差異、中國的氣候特點及其影響等。…

會考知識擴展

冬夏季氣温分佈特點及原因

1月冬季氣温分佈特點及原因7月夏季氣温特點及原因

中國温度帶的劃分及分佈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中國屬於“金磚四國”之一,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的南北氣温的差異、東西乾濕的差異、中國的氣候特點及其影響等。…

2、東西乾濕的差異

年降水量分佈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我國降水最多地方是台灣省的火燒寮;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係,可劃分為四類乾濕地區類型(P36中的圖2.17)

3、我國氣候特點

季風氣候顯著①季風: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

②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③季風氣候的特徵:冬季吹偏北風,寒冷乾燥;夏季吹偏南風,温暖濕潤。

④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其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P39中的圖2.21)

⑤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區別:季風區降水豐富,主要集中於夏季;非季風區夏季風難以到達,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較乾旱。

⑥我國東部地區主要的降水形式:鋒面雨。

氣候複雜多樣(P42中的圖2.26)

①東部: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温帶季風氣候。

②西北部:温帶大陸性氣候。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區):高原山地氣候。

4、我國氣候的影響

①氣候複雜多樣,有利於發展多種農業經濟,使我國的農作物和各種動植資源極其豐富;

②季風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徵是雨熱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時候,也是氣温最高的時候,這時也正是農作物生長時期,雨熱搭配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③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冬季風活動強烈,會爆發寒潮;夏季風活動不穩定,也會導致水旱災害的發生;

主要災害性天氣:主要有寒潮、颱風、旱災、洪澇等。其中乾旱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佈範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

會考知識擴展

氣候特點: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

氣候類型

氣候影響因素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氣温主要受緯度位置影響,南北差異大;降水主要受海陸位置影響,東西差異大;地形指地勢高低和山脈走向的影響,地形多種多樣使我國氣候複雜多樣。

冬夏季風的比較

我國氣候的特點及影響

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2.1地勢和地形【人教版】[1]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地勢和地形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中國屬於“金磚四國”之一,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的地勢、地形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山脈的介紹等。

《中國的自然環境》——地勢和地形

知識框架

知識點彙總

1、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西部多為山地、高原和盆地,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三級階梯概況(P22中的圖2.2)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對我國氣候、河流、交通產生的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降水。

②對河流的影響: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入海洋;河流從高一級階梯向低一級階梯流動時,落差大,產生巨大的水能。

③對交通的影響: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繫,但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2、地形複雜多樣(P24中的圖2.4)

四大高原的特點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廣佈、雪山連綿。

黃土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廣的黃土分佈區,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雲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廣佈,地表崎嶇不平。

內蒙古高原:我國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蕩、一望無垠。

三大平原特點

東北平原: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地勢坦蕩,黑土廣佈。

華北平原:我國最完整的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佈,著名的“魚米之鄉”。

四大盆地特點

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盆地,有我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我國最大內流河——塔里木河。

準噶爾盆地:我國面積第二大盆地,相對濕潤。

柴達木盆地:我國地勢最高的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四川盆地:也稱“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積較大的成都平原,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地勢和地形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中國屬於“金磚四國”之一,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的地勢、地形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山脈的介紹等。

主要山脈(P26中的圖2.6)

①東西走向的三列

北列:天山——陰山 中列:崑崙山——秦嶺 南列:南嶺

②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中列:長白山——武夷山 東列:台灣山脈

③西北——東南走向的三列

北列:阿爾泰山 中列:祁連山 南列:巴顏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

北列:賀蘭山 中列:六盤山 南列:橫斷山區

⑤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其主峯珠穆朗瑪峯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峯,位於中國和尼泊爾邊境。

⑥中國五嶽:東嶽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南嶽衡山(湖南),北嶽恆山(河北),中嶽嵩山(河南)。

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我國的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1)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東部平原可以發展種植業,高原地區可以發展畜牧業等。

(2)山區面積廣大,使我國耕地資源不足,而且山區地勢起伏大,交通不便,制約着山區經濟的發展。但是,山區在發展林業、副業、旅遊業和採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

3、山區面積廣大

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當2/3。

山區的開發利用

有利條件:山區在發展旅遊、採礦和農業多種經營等方面優勢較大,森林、礦產、生物資源、山區水能豐富。

不利條件:地形崎嶇,交通不便,易發生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開發利用山區時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的發生。

會考知識擴展

四大高原地形區比較

四大盆地地形比較

三大平原地形比較

主要山脈

山脈兩側地形區

山區的開發和利用

八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1.3多民族的大家庭【人教版】

文章摘要: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多民族的大家庭小節的知識點總結,中國屬於“金磚四國”之一,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的民族及民族分佈等。

《從世界看中國》——多民族的大家庭

知識框架

知識點彙總

1、56個民族

人口數最多的是漢族,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2%;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4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各民族有獨特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傳統的體育活動,如漢族的端午節、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維吾爾族的開齋節、彝族的火把節、朝鮮族的長鼓舞等。

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

2、民族的分佈(P19 少數民族的名稱、人口和主要分佈地區表格)

民族分佈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

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

部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