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本質》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9.46K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習的本質》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1

最近讀了《學習的本質》,總體感覺很頭大,裏面專業名詞比較多,讀起來比較繞,趣味性差了一點。但是堅持讀下去還有有不小的收穫的。

根據書籍前面的閲讀指導,我覺得目前我最需要的是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因此我選擇從書的第三部分——學校和文化機構的轉變開始閲讀,中間偶爾回到第二部分查看一二,瞭解為什麼會以另一種方式進行教學和媒介化。

本書的第三部分裏面包含了很多可以直接指導教學實踐的方法,是我受益匪淺。在這一部分中重點闡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先有概念”。

所有兒童和成年人都通過自己的先有概念來理解世界、解碼信息。不過,先有概念是多種多樣的。與學習者個人、其周邊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有關的一切都有相應的先有概念。也就是説,先有概念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已經存在於腦海中的經驗和認知。由此可見,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先前基礎的確很重要,但是學不好也不能僅僅歸因於基礎弱底子薄上。同時也要考慮學生其他的先有因素,比如對英語學科的先有認知因素,內心裏認定了它很難學不會;或者先有的學習方式已經不適合現階段的英語學。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瞭解學生的先有概念,不能一味地歸咎於以前基礎不好,重點應該放在找到學生的癥結所在,並對症下藥,幫助學生學好英語。

先有概念是學生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存在,要想打破先有概念進而接受新概念是一件困難且耗費時間心力的事情。要理解新事物,必須在相關領域內擁有一個成型的參照框架,還必須對這一框架進行操作,讓意義浮現出來。在此,也就體現出教學中設置情境的重要性了。學生需要在一個情境中建立先有概念和新概念之間的聯繫,而非憑空想象,這也是一再強調情境設計要貼近日常生活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老師還可以利用激動、驚訝的情緒和適合孩子年齡的情節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或是讓他們產生問題。我認為這一點這是我所欠缺的。課堂上老師的情緒起伏,表情變化,音調的變化都對學生有較大的影響。而反觀我自己的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學生勁頭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我自己的情緒太平,沒有起伏,學生可能不是故意不配合而是真的沒有興趣去配合。因此,在以後的課堂中不要太刻板,適時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活躍下氣氛,效果會更好。

總之,《學習的本質》這本書使我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學習,從而,從自身出發,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2

作為一名剛剛步入講台的新教師來説,看着全班四五十個孩子,卻只有一半的孩子在真正學習,這的確是讓老師焦急的一件事情。只有一半的孩子在學習,那就意味着全班有一半的孩子正在浪費着他們的大好青春在聽你講一些和他們並不相關的東西。更糟糕的是,這種持續性的無聊會讓他們不僅對自身的學習失去興趣,而且會對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產生負面影響。那麼,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呢?為什麼有的學生能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和高效的學習效率而相反有的學生就完全不能呢?

作為英語老師,我寧願把自己看成是一名語言老師而不是某個科目的老師。如果把語言當做一門科目來學習,那麼我想這是世界上最枯燥的學科了。因為學生需要掌握的所有語法和固定搭配都是機械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習材料,難免枯燥。那可能學生學習的興趣僅僅來自於極少數學生的對語言極強的敏鋭。我認為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產生的有意義的聯繫。這在語言教學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比如,學生之前已經掌握了一些水果名稱,再學習Iike這個句型,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多了一個意義構建——那就是學生可以表達表達自己對水果的喜好了。但是學習在發生之後還應該保持一個持續鞏固的過程。鞏固的過程也是學生表達技能形成的過程。在語言學習中,我們不僅要帶給學生關於語言的基本知識,也需要賦予學生一些語言技能。否則學習完之後卻沒有施展自己技能的地方,學生也會降低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我之前告訴學生,學習不應該僅僅是發生在課堂裏的事情。學習無處不在。尤其是語言學習,我們就應該隨時留意身邊的語言學習素材。把課外觀察到或者學習到的東西帶到課堂上並結合課內知識,又把課內知識不斷用於課外實踐。也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對於完全沒有學習興趣的人來説,你在原有基礎上講的知識對於他來説完全是支離破碎的。因為她腦海裏並沒有你所説的原有基礎,比如就算你一直在強調動詞後面用賓格,可是學生並不知道什麼是動詞,什麼又是賓格,更不知道賓格又有哪些形式。那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説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了。所以,如果可以,語言類學科的確應該小班教學才能使這個問題得到改善。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3

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躋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苗壁偷光”、“畫灰練字”、“頭懸樑,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後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倒是有了,但這朝三暮四,不專心致志的態度,到頭來怕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兩耳不聞面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專一”並不值得肯定。當今社會,一日千里,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於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穫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駕馬,似一心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4

拿到真本書,我在想,學習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怎樣學習。書中告訴我們答案:在學習之前先要弄明白為什麼學習,這個因人而異。有的是技術需要,我們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有的是一樣天性,純粹的愛好。如果我們的身份是一名老師,那麼就有更高的要求,我們的學習要實用、要高效。我想起去年參加《師德報告會》,這對我來説試一次精神的洗禮,現把學習感受摘錄如下。

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會有牴觸的情緒,要週末來聽報告。但是這次我沒這麼覺得。更不像有的人為了能逃會,竊竊自喜。身邊確實有很多優秀的榜樣,在向榜樣看齊的時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查照和反省。今天的感受就是兩個詞和一句話:情懷、平台、不要做手電筒。

我一直覺得,在農村執教是遠一點,但是很舒服。我可以把對學生的愛,按照我的方式給學生。不用受學校的條條框框的約束。滿身滿心的都是學生。事實也確實是這樣。上去發言的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也都是講奉獻的。他們把自己的閒暇時間都給了學校,明面上、暗地裏給了學生很多的幫助。尤其是姚仁山老師,着實刷新了我對老師的認識。現在社會上評價老師都是工資多少、假期長短。姚老師穿着樸素的衣服,衣衫寬大、褲腿很短,像吊鐘,一雙布鞋,儼然衣服清潔工的模樣。從民辦教師到現在的高級職稱,姚老師是付出很多的。就像我公公説的,在家待久了想學生。可能在老輩人那裏,真的是愛孩子。但如果讓我一輩子都這樣,我好像又不滿足。

上去發言的老師,我能明顯的感覺到,每個老師都是有情懷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有平台的。271集團的老師除了情懷,還有集團逼迫或者主動成長起來的專業知識。這種專業的成長必須要有平台。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無論是上課還是演講,都需要一個良好的平台。這個平台可以逼着自己去成長,走向更專業的道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自己必須成長起來了,做勤娘,不做懶人。

最後領導在總結的時候,講不要做手電筒,就是那種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人。這也值得我反思。推己及人吧。做好自己,儘可能的幫助每一個可以幫助的人。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堅持每天寫作,用寫作完善自己的邏輯。

《學習的本質》讀後感5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先自己弄明白學習的本質,讓學生知道怎麼學習,為什麼學習,才能盡好自己的責任。

首先,“教不是學”。只有學習者個人才能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傳統的思想認為老師好好教課,學生好好聽課就能很好的學習,其實並不是這樣。學生不可能完全吸收老師教授的東西,甚至會導致學生因先前經驗不足而脱節,使學生失去批判思維、創造思維。這種思想忽略了學習者的首要地位。因為學習這並不是單純的學習的參與者,而是學習的創造者。

關於怎樣學習,首先,學習還要以學習者的先有概念為出發點,但是如果學生能夠改變原有的心智結構,打破先有概念,改變頭腦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學習;其次,每種思想都有利弊,其實我覺得並不能用一種模型囊括學習的所有方面,每種模型只是針對某一方面,關注的點不同而已。另外,學習需要大腦的配合。學習時大腦皮層的各種神經元都處於興奮狀態,手腦並用,學習效果會更好;最後,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種力量,一種衝動,一種慾望。我想,一個有動機的學生,他會具有一種維持計劃目標進行到底的一種支持,有源源不斷地精力去實現它。而一個沒有動力的學生,他可能會感到學習吃力,看不到學習的價值,更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怎樣去學習,這樣的學生可能會採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關於為什麼學習,現實一點講,現在的學生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升學,找個好點的工作,掙錢養家餬口。這樣説或許有些膚淺,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是真的想去學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大多數學生有這種比較現實的想法,所以有時候他們也會迷茫,我學這些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維持生活,一旦他們發現有些東西的學習與他們以後的生活沒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就不願意去學習了。其實,學習並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麼表面,它是一個神祕的東西。

學習是一種尋找,對不同的人來説,它可能是一種樂趣、一種熱情、一種願望、一種冒險、一種執着,又或許是他們的不同組合。尋找到學習本質的意義是一個巨大又益處無窮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時時刻刻在學習,擁有知識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本來像山一樣龐雜的東西也會變得簡單,那會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