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本該如此》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63W

《世界本該如此》這本書的作者是我的同學,當聽到同學出了本書,心裏還是蠻驚訝和佩服的。因為,能出本自己寫的書,那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付出很多常人想不到的艱辛和勞作,他畢竟還有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之餘,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寫下洋洋灑灑的十多萬字的書並出版,值得我欽佩。

《世界本該如此》讀後感

用了兩天的業餘時間通讀了這本書,感慨頗多。全書是站在作者自己提煉的一個“人性是利己的”這個哲學觀點來“重解人類文明的基因”,雖然“重解人類文明的基因”口氣有點大,但作者敢於衝破固有觀念的束縛,敢於表達自己對人性的體悟及對讓在人性的角度上對世界的.重新認識,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讚賞和致敬的。

作者對“利己”做了自己的定義:“是指一切事物都力求使自己達到一種平衡或者説最舒適的狀態。這種平衡或舒適狀態會隨着事物的發展變化或者慾望的增加而打破,從而便會追求新的平衡或舒適,我把這種追求平衡或舒適狀態的意願和過程叫做利己。”,雖然作者對“利己”做了自己的定義,但一下子讓讀者接受這種定義,我覺得還是有很大難處的。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或者閲讀習慣中,“利己”一定是個貶義詞,看一下“損人利己”、“利己主義”、“毫不利己”等等,一定是對這個人的否定和批判,而絕對不是對他的褒揚。所以,“人性都是利己”的,先不説它定義是否準確,是否客觀,大部分的人看了,如果是在説自己,那一定是否認並先和自己瞥清,這也一定是很多人想和和作者辯論或者不辯論也不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説我“利己”,這傷害了我的自尊,雖然,可能我真的是利己的。所以,“人性都是利己的”這種表述,是不是換一種説法,如“人性都是趨利”的,或者“人性都不是利他的”等中性詞更為合適。

作者的很多觀念或者説“思考”,其實也是我曾經思考過的,只不過我有時思考不出答案來,就不再想它。但作者卻有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有些讓人茅塞頓開,有些讓人拍案叫好。當然有的讓人不可思議,有的讓人不屑一顧。

作者文筆老練,用詞準確,用作者的話是“沒有什麼文彩(應該是:文采),通通都是大白話”,但我卻認為真正的大家,不需要文采,能把一個道理用準確、通俗、讓人一看就明白的文字描述出來,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長期的生活積累。而真的把一件很複雜的事用“大白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才是本事,才算是把文字玩好了,作者在這方面的能力很強,是大家!

全書文筆幽默又不失辛辣,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從古到今,由中到外;引經據典,旁證佐引,顯示出作者寬闊的知識面和其娓娓道來的文風,閲讀此書,好像是和一個智者在進行時空對話,是和作者同時進行對人性的全方位思考。

但也有些觀點或者説法,實在不能認同,需要一吐為快。雖然作者文筆老道,但在表達某些觀點時,有些過激,如“喪心病狂”、“極為憤慨”這種表達激烈情緒的詞語很多,閲讀這些文字,讓我感覺前面站的是一個“青面獠牙”的糞青,而不是一個文文雅雅的書生,把這些激烈情緒的詞語用於表達類似人性等這種學術觀點中,這對於一個有着“重解人類文明的基因”這樣一個偉大抱負的人來説,顯然不“文明”。

“香港製造”在我們心中一直是個“正品、高質”的同義詞。但,看了由香港精英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本該如此》,讓我對“香港製造”產生了巨大的質疑。

一個文字水平再高的作家,在寫作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錯字、別字,甚至語法問題,所以,出版社在編輯過程中,會有一個專門的流程——“校對”,來糾正這些作者在寫作中或者在印刷廠排版時出現的一些錯誤,一般是要進行過“三校”,才能“對紅”簽字付印,讀後感《世界本該如此讀後感》。

但這本經過香港精英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書,我以一個讀者的身份用通讀的方式看了一篇,卻發現了近20處類似筆誤的錯誤,讓人大跌眼睛,以為我在看一本盜版書籍,如果説書中的一些觀點還可以討論、爭論的話,但這些不容討論的硬傷,卻大大地影響了整書的質量和讀者的胃口。如果以“校對”者的身份去推敲這本書的話,我相信還會發現更多的類似這樣的錯誤。

雖然作者本人對這些錯誤負有責任,但主要責任還是香港的“精英文化出版社”,因為他們可能就沒有經過“校對”這個流程,或者説有校對流程,那校對者也一定是個“三流”水平,在這裏鄙視他們一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