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優秀讀書筆記心得

來源:文萃谷 2.41W

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變態的,它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自卑與超越優秀讀書筆記心得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一)

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終於把《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給看完了。《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闢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生的意義在於奮鬥,我贊成這一觀點。多少次生命處於低潮,是這一信念解救了我。於是埋頭苦幹,當我無意間抬起頭時,卻發現周圍的人漸離自己遠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弔的地步,同學越來越疏遠,舍友越來越隔閡。回顧三年前剛剛踏入大學校門時,我們以何等的熱情要建築一個温暖的大家啊!結果與願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們把奮鬥的目標定格為個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繭,而非大家共築一個巢。

當朝夕相處的同學處於困境之中時,我們熟視無睹或輕描淡寫的寬慰幾句;當同學取得一點點成績時,我們置若罔聞或冷嘲熱諷。沒有周圍人的關懷認可,我們感到孤獨迷茫,無所適從了,即而對生活的意義提出質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怎麼可能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生活充滿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體,融洽的關係,但有幾人為建築這氣氛而努力過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終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班級之中,我們與同學團結合作,為建築一個温暖的集體奉獻力量;在單位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作為一國公民,我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青春;作為人類一員,我們為人類的進步發展奉獻生活。奉獻就意味着犧牲,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實是很軟弱的,如果人類不合作,那麼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可以輕易的置人於死地,人卻成了世界的主宰,因為人是羣居且懂得合作。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團結合作來維持基本生存,但團結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沒有團體社會的認可,人會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當然,阿德勒對生活意義的詮釋,只是從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走出空虛孤獨的旋渦。人活着僅靠積極的態度是不夠的,還應有正確的目標,遠大的理想,但從構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講,阿德勒的觀點是科學的。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信心,取得成功。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二)

每個人都是在別人的文字中讀自己,這話一點沒錯。上面這段文字對我而言,是深刻而意義深遠的。

作為一個細膩敏感的女孩,在軍人父親的否定式教育、言語羞辱等多重嚴厲管教下沒有感受到我需要的父愛和關懷,戰戰兢兢的生長,最激烈的青春期曾經一度輕生,沒有繼續的願望和勇氣。大學畢業只要不回老家,去哪裏我都無所謂,只希望離傷害遠一點。

在別人眼中我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可在自己眼中,我卻是個傷痕累累隨時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或一句話語而受傷流淚或激烈防衞的異類。現在我必須承認自己有很強的“受害者”情結,很久以來我都非常不解為什麼我會遭遇這一切?特別是在自己做了母親以後,更加無法理解我的父親當年怎麼會那樣去解讀和對待一個幼小可愛的孩子?尤其無法接受任何人對我曾受傷痛的忽略和否定,彷彿否定了過去就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讓我更加無法找到自己。

當然也會因為自己對父親的憤怒和怨恨與傳統的孝道衝突而痛苦不已,直到有天看見了這樣的話:“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有時不要好心規勸他人接受或放下,做不到接受是因為他感覺受傷、不被愛,這個時候叫他接受或原諒只有加重他不被愛、不被接受的痛苦。只需理解他、安慰他、接受他的狀態,給他時間去面對、釋放傷痛。接受、放下就自然發生了。”當我真實地接納自己的感受,釋放曾經的傷痛,我驚喜地發現自己的憤怒少了,我可以接受父親內心裏肯定是愛我的只是愛我的方式不是我所需要的了,我可以慢慢放下了。

“兒童只要度過了嬰兒期,便足以證明他已經受到了某些照顧和關懷。”看到這句話更給了我力量,年幼的我已經得到了最基本的愛和關懷,否則我無法長大成人,我可以選擇不以父親當年苛求我的方式對待已日漸年邁的他,讓傷害停止,讓愛流動,雖然還不那麼習慣和自然,至少我開始願意嘗試。生命中遇到的問題,都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切經歷都是財富,每一個昨天都成就着今天的我,我很清楚自己身上有很多的不足是由過去而來,我亦深知每個缺點的另一端都有一個閃亮的優點也在我身上發光,由相同的經歷而來。歷史已無法改變,但未來在我手中。

“一個六歲的孩子他賦予生活的意義、他追求的目標、他趨近目標的方式、他的情緒傾向等等都已固定,以後他們雖然也可能改變,但在改變之前,他必須先從兒童期人格固定成型時所犯的錯誤中解脱出來。”這句話解釋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根源。成年人不是不能改變而是要解決今日的“果”往往需要找到當日的“因”,從源頭上調整歷史成型的錯誤目標能幫助我們更輕鬆的解決現在所面臨的種種困境。當我最終領悟每個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並走上自我改變的道路時,深切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這痛來自於對過去錯誤認知的推到重來,來自於對自己的重新認識解讀,來自於明瞭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多少個輾轉反側的不眠之夜,多少次與內心的傷痛、恐懼、焦慮、怨恨近距離直面,正因為很清楚習慣的力量有多強大和頑固,成年後再去糾正和調整有多痛苦,所以由衷地期盼自己帶給孩子一個美好的開始,讓她積極正面更有力量地去面對未來的困難,我會盡自己所能去做更好的自己,向孩子示範,更希望通過自己的正確引導讓她在幼兒期就養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我和她都不是完美的,她也會有自己的人生之路和自我救贖,所做的一切都只為了未來更美好一點。

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變態的,它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三)

初次看到書名就是吸引我翻開此書的動力和理由,相反而又遞進式的書名讓我有十分有興趣去閲讀並且學習怎麼克服自卑情緒,從而進行自我超越,自我成長。

毫無疑問,本書主要通過分章節闡述兩部分的內容:認識自卑以及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書作者將理論與例子相結合,以自卑和超越這兩個核心詞組貫穿全書。第一章和第二章引領讀者去認識和思考生命生活的意義,身——心——靈的簡單探討,第三章對本書核心詞組自卑和超越進行細化剖析,第四章到第十二章分領域分階段將個體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學術詞語融入進實際例子和實物中探究深化闡述。

本書雖然存在心理學科理論,相對於外行人的我而言也許會有一點難度,但由於自身對心理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平時也會涉獵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因此基本能夠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閲讀完本書後,我不得不被作者活靈活現,生動有趣的寫作功底和形式深深折服,每當看完一章都會有所啟發,是一本真正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自我修正自我成長的好書。

自卑感其實每個人都會存在且不可消除,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當面對自我的不足與他人的優點相比較時必然會產生落差感,從而形成自卑情緒。自卑本身而言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至於自卑帶來的影響在於個人和環境,尤其在於個人。於心態樂觀積極的人,自卑讓其認識自身的短板從而激發其潛力,挖掘侷限的潛能,從而完善自身,揚長避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長處;而於消極彷徨的人,自卑自然會使其加深自我不足的事實承認,意識形態不利於個人和家庭社會的發展。

本書對我的另一個啟發便是,個人與社會的聯繫和合作的重要性。個人追求發展,橫向的聯繫是交際圈行業圈的發展,縱向的聯繫便是個人身心靈的自我修正和自我發展,而無論兩者中的哪一方面的發展,終究離不開社會,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社會人,具有社會性,通過社會聯結人脈,資源,大自然也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因此人類的發展離不開社會,而兩者的關係則可細化到合作,我與世界,我與社會,我與他的聯繫。

總體而言,本書成為我認識自我不足和尋求人生意義的明燈,並且學習發揮自我潛能,超越自我,轉化意識態度,能夠讀懂作者的作品已經是一種幸福,而能夠於己而言有啟發有共鳴有學習和反思更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發現幸福,理解幸福,學習幸福,感謝作者的作品《自卑與超越》。

>>>下一頁更多有關“自卑與超越讀後感”的內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