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大綱

來源:文萃谷 4.12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大綱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這部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的國學教育中的經典,雖字數不算多,但短短的360句話,卻包含了古代儒學所提倡的孝、謹信、泛愛眾、親仁等主要思想,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有餘力,則學文”,對於我們來説,可能更多的就是“有餘力,則孝悌”。首序説的好:首孝悌,次謹信。也就是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孝敬(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理解他們;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上當受騙,要講信用,對他人的承諾一定要按時做到,不可以把諾言當作是在開玩笑。父母在我們身上付出的辛苦與愛,遠比對他們自己付出的多得多;我們有時候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管我們管得太多了,太嚴了,如此這般那樣。可,一句話,不管他們錯了,還是沒錯,我們都不能忘了,即使是錯了,他們對你做的哪一件事不是為你考慮過的?錯可以改,愛卻不能回。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自我修養的過程,也是一個讓人思想昇華的過程,而這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道路是必要的。愛周圍人,愛這個世界,這所到之地,便會多一份寬容和仁愛。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為清代康熙是山西絳州人李敏秀所作。我早對這本書有所耳聞,當時,,我只知道“弟子規,聖人訓”這六個大字,直至今日,我才得知我所知的那六個大字,僅僅是《弟子規》中的一些皮毛而已。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誦讀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程的。此書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

《弟子規》第一章:總敍講的就是作為學生,就要有學生的言行規範。今天,我主要讀了《入則孝,出則悌》這一張讓我深有感觸

本章主要講孝,古代聖賢的教導,首先就是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本章讓我明白父母生我養我談何容易,就是這些,也夠讓我們感激涕零。我們那還能不孝順他們呢?從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在,不學習為大。我們就算是不為自己,也為他們的養育之恩,就這些,我們難道不該報答他們嗎?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我正在大聲讀《弟子規》一書,感悟裏面的精華所在。

《弟子規》是一本寫道德禮儀崇孝上進的書。在這本書中,每一段話都配有一個相關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藴涵着一個道理,而這些道理就是這本書的精華。

我最記憶深刻的就是“對飲食,勿揀擇,食可適,勿過則。”

這句話的意思是:吃飯的時候,不要挑食,否則會營養不良;吃東西還要適可而止,不要暴飲暴食,吃飯過量就會損傷身體。我身邊正好有一對例子:我有兩個朋友,一個從小嬌生慣養,愛挑食,假設有一盤帶有葱的菜給她吃,她能用筷子一個一個把葱挑出來再吃;另一個特別能吃,只要有好吃的她就一口氣吃完,所以肥嘟嘟的。而我正好,不挑食也不暴飲暴食。

讀了這本書後,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與孝敬父母的道理:“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有愛心,與有道德的人親近,多學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教育我們出回要先通知父母,不讓他們擔心;“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是説借別人的東西要及時還,別人向你借東西,若有就借出去,不要小氣……

《弟子規》還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簡練。此書把內容容納概括為三字,讀起來流暢而壓韻,真實精妙絕倫啊!

我愛讀書,愛讀《弟子規》,愛它的每一個道理,讀完後,我自然也會用實際行動來崇孝,做一個孝女。

弟子規讀後感5

國學,是我們中國智慧的寶藏。《弟子規》這本書,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屬於智育修養。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兩句,他們告訴我:事情雖然很小,但不可以擅自做主。自己有什麼喜歡的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能自己偷偷藏起來。有一次,我和媽媽去水果店裏買水果,我們挑好了後,媽媽正在買單,我偷偷拿了兩顆提子吃掉了,當時我還很不以為然。後來讀了《弟子規》裏的這兩句話,再想到那天吃的兩顆提子,突然有如鯁在喉的感覺,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它告訴我要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有一天早晨,我六點多就起牀了,爸爸説:“早上這麼好的時光,你讀會英語吧!”當我正要磨蹭找個藉口不想讀時,忽然想起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於是馬上動身,拿起了英語書,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以前早上我都要七點多才起牀,現在每天我都會六點半左右就起牀了,這樣可以讀半個小時的書呢。

《弟子規》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怎麼做事,更教會了我們怎麼做人。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源遠流長,更是博大精深。身為當代的國小生、未來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我一定認真品讀《弟子規》,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倚欄軒。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後感7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最近,我讀了《弟子規》,令我受益匪淺。“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我最喜歡這一句。它講的是:子路聽説城中發生了大事,就駕車到城內,他衝在最前面,卻被敵人的武士砍斷了一條胳膊,帽子也掉落在地上,他大聲説道:“等我把帽子戴好,再來殺!”説完,子路拾起帽子,戴在頭上,然後從容而死。

它的意思是: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鈕釦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繫好。放置帽子和衣服應當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順手亂丟放,以免弄皺弄髒。

它讓我明白了:儀表是一個人美姿的展示,是心靈的窗口,國小生要培養自己良好的儀表習慣,就要從穿衣戴帽做起。“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它的意思是: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擅自為所欲為而不稟告父母;如果任性而為,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的行為。

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來據為己有;如果真的私藏了,品德就有了缺陷,父母知道了,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它讓我明白了:生活中很多小事情,我們不能為所欲為,而不告訴父母,要不然就會讓父母擔心難過。

我愛讀書,因為讀書可以長知識,我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

弟子規讀後感8

暑假的最後15天,我讀完了由錢文忠解讀的《弟子規》,讀完了這本書,我心生愧疚。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中的總敍。其中,“首孝悌”對我感觸很大。

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誰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指的是父母叫你,你的回答不能遲緩,父母叫你做的事情,你得立刻去做。生活中,父母叫我去拖地,我嘴上説“馬上馬上”,人卻呆在原地,若無其事地看看書,時不時寫幾個字,非要媽媽大動肝火,才去幹。《弟子規》還要求我們,就是親人不喜歡我們,也要恪守孝道,孝順父母。父母有錯,要提出讓他們更改,説的時候要和顏悦色,不可以漫罵長輩。

之後是“出則悌”。“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意思很明確,吃飯、落座、走路時,長輩要在前面,小輩要在後面,這樣才是對長輩起碼的尊重,生活中,我總愛逞能,跑得快,把長輩甩在後面,穿衣、吃飯也搶先,總以自己為中心,這樣做是不對的。“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指你拿一個容器,空的也要把它視為滿的;進入一個房間,沒人也要視為有人。這樣才能時時刻刻鞭策、警醒自己,使自己不容易犯錯。

《弟子規》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受益終生,我會讓它時刻鞭策我,使我言行一致。

弟子規讀後感9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弟子規》

我從中讀到了無論説話,還是辦事,都應實事求是。

下面介紹一個實事求是的典故。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十四個兒子中的一個。封在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一帶)為河間王,死後諡獻,所以稱“河間獻王”。他一生酷愛藏書,曾從民間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並且整理得整整齊齊。他腳踏實地,刻苦鑽研,使很多讀書人深為讚歎,都願意和他一起進行研究。劉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價收買來的,因為自從秦始皇焚書後,古文書籍比較少見。他不僅收藏古舊書,而且進行認真地研究整理。因此,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了“傳”,並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讚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説,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後,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

現在,人們運用這個成語,一般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繫,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也有指説話、辦事符合實際情況,既不誇大,也不縮小。

我們老師在説話、辦事時也應該實事求是。在學習時,我們有不懂的就要不恥下問,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和學生交往時,説一就是一,不能出言而又反悔。在與別人打交道時,不浮誇,不説謊。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敬重你。

弟子規讀後感10

暑假裏與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和孩子明白和學會做人的許多道理,如何去學習,如何講究文明和禮貌。字裏行間那小小的三個字,卻藴含了許多大道理,讓我深有體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孝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行好的人打交道,遠離那些品行差的人。父母生病時,要日夜守在身邊照顧,湯藥要自己先嚐,然後讓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稟告父母,回來時也要和父母打聲招呼,以免父母牽掛,要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通過讀《弟子規》希望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品悟出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對照它,我們應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這雖然是一本並不起眼的小書,但是它卻包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懂得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要辜負作者的一片苦心。

弟子規讀後感11

上個學期,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弟子規》,我從中得到了一些收穫,也悟出了許多道理。例如: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嚴於律己……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説:我們出去做什麼事情時,要提前告知父母一聲,在徵求他們同意後再出去,這樣以免他們擔心。我們外出回家中之後,要立即通知父母一聲,以免他們牽掛。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南昌老家探親,就發生了一件事令我終生難忘的事。

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和表姐正在她家裏玩,姑姑正好有事情要出去,就叮囑我們在家裏玩。我和表姐在家裏玩了一會兒,覺得沒什麼意思,表姐就提議説:“我們出去玩吧。”就這樣我們兩個人就跑到大街上去玩了。就在我們兩人在外面吃着各種美味的小吃,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姑姑回到家不見了我們倆的蹤影,大吃一驚,趕緊打電話到奶奶家問:我們倆人有沒有去那邊。我爸爸和奶奶聽説我們倆人不見了,也十分着急。大家等了一會兒,見我們還沒有回來,爸爸就趕到姑姑家,準備和姑姑一起出去找我們,後來在姑姑家樓下碰到我們倆回來了。爸爸和姑姑嚴厲地批評了我們倆人:只顧着自己出去玩得開心,一點也不考慮大人們會擔心。我和表姐不得不低頭認錯,表示以後出去玩一定會和家裏人打招呼,以免引起大家不必要的擔心。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會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貫徹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裏,這樣我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弟子規讀後感12

暑假,我閲讀了一本書名叫《弟子規》,它描述的是一本聖人對晚生的教導,是學生學習的準則。

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這句話講道:爸爸媽媽叫你時,你要立刻答應一聲,讓你做事情時,你的行動不能懶惰。記得週末的一個早上,媽媽吩咐我起牀後疊被子,我假裝沒聽見,一聲不吭地繼續做我的事情,結果媽媽狠狠地將我批評了一番,從此後我長了記性。“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它告訴我們:吃飯時不應該挑三揀四,不要飢一頓飽一頓。我呀從小都不喜歡吃青菜,印象中有一次全家人在吃午飯的時候,爸爸給我碗裏夾了一口青菜,我立刻將其夾給了奶奶,生氣的爸爸吹鬍子瞪眼睛,又給我碗裏夾了更多的青菜,一直看到我將其吃光光才罷休。“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這句話的意思是:犯了錯誤,能夠及時改正,就等於沒有犯錯誤,如果犯了又沒有意識到,並且還給自己找藉口,那就是錯上加錯。記得5歲那年冬季,我將媽媽的手錶不小心掉到了水盆裏,媽媽問是不是我乾的,我害怕的搖了搖頭,撒謊道:“不知道,不是我!”後來還是被媽媽知道是我幹得,於是我被“雙打”啦!(我的家規:如果撒謊,爸爸媽媽同時會揍我的)

《弟子規》這本書值得我學習一輩子,它時刻教導我要努力成為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少年。

弟子規讀後感13

在《弟子規》這本書中,我又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有講信用的宋濂、有孝敬父母的王祥、有尊敬師長的孔子、還有為他人着想的孫叔敖……從他們身上,我又得到了許多知識。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講一個孫叔敖殺蛇的小故事吧。

孫叔敖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國相,他從小就非常勇敢,心懷民眾。

小的時候,有一次孫叔敖到外面遊玩,突然他看見一條兩頭蛇,他很害怕,剛轉身想跑時,又心想如果這兩頭蛇去害別人怎麼辦?於是他就拿磚頭把那兩頭蛇砸死了並把蛇給埋了,然後才哭着回家。

回家後母親問他哭的原因,孫叔敖回答説,我聽説,見了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剛才我見了它我肯定會死的。母親又問蛇現在在哪兒?孫叔敖又説,我害怕別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他的母親説:“好孩子,你這是替別人做好事,上天會給你福氣保佑你的。”

等到孫叔敖當了楚國的國相,他還沒開始治國,但是楚國人就已經相信他是一個仁義的人了。

讀了孫叔敖殺蛇這個小故事,我想讚揚一下孫叔敖:孫叔敖,你真是一個善良,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呀!我要向你學習。

弟子規讀後感14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虛心向他學習,在和眾人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讓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的多有道理啊!我們應該在生活中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記得在弟子規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時候摺紙折的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的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她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但是小珍卻沒有來,小珍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也沒後悔,她説:“小珍雖然沒來,但是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了人們的愛戴。所以我們應該向宋慶齡學習,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不然就是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後感15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這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超多,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幹什麼嘛。”媽媽説:“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裏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遊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説:“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這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後悔。尤其是有看見後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説“父母叫我們,就應及時回答,不好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此刻,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