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優秀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52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風箏優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箏優秀讀後感

風箏優秀讀後感1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自己兒時殘酷地將小兄弟的風箏弄壞的事情。魯迅先生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來揭示舊的倫理道德下的社會面貌,從“我”對兄弟家長式的管理,反映出神聖的長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殘忍,愚昧無知。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為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為是“笑柄,可鄙的”

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着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着”,最後“絕望地”留在小屋裏。

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為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敍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為中年後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為守規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作者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遊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每一個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讓他自由自在,就像藍天下飛翔的風箏,不要扼殺兒童的天性。

風箏優秀讀後感2

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敍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敍事為主,但深深地融匯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鍊的語言,作了畫龍點晴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

例如,文章開頭我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一二風箏浮動着,引起了一種驚異和悲哀。為什麼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這段文字不僅敍述了故鄉早春的景象,而且在這一景一物的描寫中,都凝聚我對故鄉的讚美之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我現在在那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廖別的故必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裏還不單純是為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繫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想起幼時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這裏進行了反思。

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深刻反省認識到這一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沉重。

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進軌跡明晰了,我的複雜心理狀態顯示了,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當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而感到驚異與手法,幾筆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傳神地勾畫出來。例如描寫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着、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為別人放的風箏驚呼,跳躍,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潑可愛、喜歡遊戲的性格表現了出來。

當他私自做風箏的祕密被發現後,作者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這樣寫道:'他向着大方登,從大小登;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着。作者在這裏寫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狀態,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這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其深層原因更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依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