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秋入鳴皋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2.74W

原文:

行香子·秋入鳴皋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行香子·秋入鳴皋

宋代:許古

秋入鳴皋,爽氣飄蕭。掛衣冠、初脱塵勞。窗間巖岫,看盡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

細數閒來,幾處村醪。醉模糊、信手揮毫。等閒陶寫,問甚風騷。樂因循,能潦倒,也消搖。

譯文

秋入鳴皋,爽氣飄蕭。掛衣冠、初脱塵勞。窗間巖岫,看盡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

蕭瑟的秋風吹入鳴皋山中,涼爽的月夜飄揚着悠揚的簫聲,脱去了那身骯髒的官服,剛剛離開混濁不堪的官場中,憑窗遙望遠山景色盡收眼底,朝暉夕暗氣象萬千變化無窮,夜晚暮色朦朧籠罩大地山峯彷彿變低,晴日明麗一望無際彷彿山峯只在眼前,清早晨霧散去朝陽彷彿從山頂升起,山峯顯得更加挺拔高峻。

細數閒來,幾處村醪。醉模糊、信手揮毫。等閒陶寫,問甚風騷。樂因循,能潦倒,也消搖。

細細地計算一下,悠閒無事曾經喝了多少村民的美酒,沉醉後模模糊糊,信手揮毫揮發着詩情,隨意信筆而寫,管什麼體裁格式平仄押韻,樂得這樣長期寄情山水,能夠忍受寂寞貧窮,也算逍遙自在快樂萬分!

註釋

秋入鳴皋(gāo),爽氣飄蕭。掛衣冠、初脱塵勞。窗間巖岫(xiù),看盡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

行香子:詞牌名。雙調小令,六十六字。鳴皋:山名,在今河南嵩縣東北。掛衣冠:指辭官歸隱。塵勞:人世間的煩勞,此指官場的應酬。巖岫:山洞,山穴。

細數閒來,幾處村醪(láo)。醉模糊、信手揮毫。等閒陶寫,問甚風騷。樂因循,能潦倒,也消搖。

醪:酒釀,此處指釀酒之處。陶寫:即寫作。風騷;此處指詩文的諷怨寄託,亦即其政教功利。樂因循:意為安於山水之樂。能潦倒:意為甘於淡泊寂寞。

賞析:

古人説:“詩本性情。若系真詩,則一讀其詩,而其人性情,人眼便見。”(明·江盈科《雪濤詩評》)這首詞正是如此,它首先展現了一位瀟灑閒適、任真自然、不拘形跡的詞人自我形象。這位剛從繁宂的官場生活中解組而投入大自然懷抱的詞人,其心情是愉悦的“初脱塵勞”已流露出對官場的厭倦和離開之後如釋重負的感受;而憑窗倚欄,細觀峯巒,由朝至暮。看盡明暗變化,不僅表達了詞人對大自然的喜愛,同時也表現了其凝神專注之態和閒適自得的雅緻。

“看盡昏朝”,就宛如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境界,這裏不僅是寫山,更是襯人。正因為詞人觀察得入微,故能有“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的感覺。這三句是前面“看”的註腳。夜黑山影模糊,故有低感;晴天山色明朗,所以覺得如在目前;清晨霞映雲繞,因此給人高感。其實還可補充一點,這三句不僅寫出了山,也寫出了觀山的人。詞人那種悠然心會、神與物遊的情趣,也是在“看”中隱約可見。

下片詞人的`自我形象表現得更直接、更突出。他得閒即出,遇村輒飲。“醉模糊”逼真地描繪出酩酊醉態,而且這三字是下片的關目,以下便由此生髮。因為醉,忘懷了一切羈絆,更顯出任真自適的個性。“信手揮毫”三句,表現了他毫無拘束,縱橫騁才的創作特徵,他揮毫只是為了抒發性靈,哪管什麼風騷之旨。最後三句既是其優遊生活的簡要概括,也是他思想志趣、情感性格的集中反映。

“樂因循”,説明他純任自然;“能潦倒”,表現他自甘淡泊,“也消搖”,傳達出他對閒適自在生活自得其樂的態度。“樂”、“能”、“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情操。據《金史·許古傳》載:“古性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間,留飲或十數日不歸。……平生好為詩及書。”可見此詞確是他個性的真實寫照。至於他為什麼會表現出這樣一種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緒,這實在和他身處日益衰落的金末季世及其仕途多舛有關。

其次就藝術特色看,信手揮灑,凝練自然,是這首詞較突出的特點。無論寫景抒情,均是“信手揮毫”,表現得流利暢達、無拘無礙。

全詞從入山、觀山和詩酒生活逐層寫來,都如清泉自然湧出,似不經意而出,一切都十分明朗真率。然而這信手揮毫又決非不加提煉、失於淺俗。相反,作者在用語上頗注意凝練。如“爽氣飄蕭”四字,就概括出秋日山中的總印象和觀感;“夜山低”三句則更是異常準確精練地描繪出不同時刻、不同條件下的山的特色;而下闋的“樂”、“能”、“也”三字也用得恰切精妙。看來作者在看似不經意中頗多錘鍊。這種雕飾而歸於自然的藝術境界,説明許古確有很高的藝術修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