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騎象人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2.46W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

第1章 分-裂的自我

我所聯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裏握着韁繩,只要動動韁繩,我就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者往前走。但是隻有在大象沒有它自己的慾望時,我才指揮的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麼,我根本鬥不過它。

總的來説,騎象人所扮演的是顧問的角色,也是一位僕人,他不是國王,也非能緊控韁繩的馬伕。騎象人是加扎尼加所稱的“詮釋模塊”,它是有意識的、控制後的思考。相反,大象則是騎象人以外的一切。大象包括我們內心的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這些都是自動化系統的組成要件。

兩個人意見相左時,其實是感覺在先,後來再編理由反駁對方。就算你駁倒對方,難道對方就會改變心意,接受你的論調嗎?當然不會,因為你駁倒的並非對方真正的立場,他的立場是在他有了判斷之後才臨時編出來的。

有人針對道德問題爭執不休時,你不妨仔細聽聽兩邊的説法,有時你會聽到很讓人意外的理由:其實是大象在控制韁繩,應到騎象人,是大象在決定何者對何者錯,何者美何者醜。內心的感覺、直覺及當下的判斷都是自動自發地即時發生,但只有騎象人能拼湊出語句,把自己反駁的理由告訴對方。

我們發了一大推聲明、誓言,下了無數次的決心,但老是意外地發現自己執行的意志是那麼軟弱。有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在跟自己的潛意識、本我或者動物本能對抗,但其實這都是我們整個心理的一部分。我們即是騎象人,也是大象。

第2章 情感風格

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過我們自己對事件的`詮釋才能影響到我們,所以只要我們能控制自己對事件的詮釋,我們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動物界某些共同特徵甚至橫跨不同的物種,所以我們稱之為“物種設計原理”。其中一個設計原理是,對壞事的反應要比對好事的反應來的強。動物對威脅以及討厭事物的反應,要比對機會及喜好事物的反應來的更快、更強烈、更難以剋制。這項我們稱為“負性偏差”的原則,充分反應於人類所有心理層面。一如富蘭克林所言:“一點點病痛,我們就能感覺得到,而健康的活蹦亂跳,我們卻毫無知覺。”

個人的情感風格是指個人的趨近系統及逃避系統兩者之間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標示在你的額頭上。個人平時的心情愉悦的程度有50%~80%可歸咎於基因,而非生活經驗

第3章 互惠的本能

人類以外三類具有超強羣居性的物種,其共同特徵就是:以基因為導向、為了家族的生存願意犧牲自我。羣居性超強的動物進化出家族性超強的特性,家族性超強的動物則自動衍生出高度合作的行為模式與大規模的分工。

一報還一報,以牙還牙,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怎麼對待對方。這種策略是在雙方第一回合互動時產生。在和善地對待對方之後,則是依據對方在第一回合對待你的方式來回應對方。這種“一報還一報”的對應模式,讓人類走出“犧牲自我以利家族”的限制,開啟我們與陌生人互助合作的契機。

“知恩圖報”及“有仇必報”這兩種心理可説是一體兩面,兩者缺一不可。一個知恩圖報但卻不會報仇的人,和容易會變成被人利用的犧牲品,而一個有仇必報但卻不知感恩的人,則很快就會遭到所有人的排擠。

所有關係一開始時,都處於非常微妙的階段,付出過多(似乎給人一種不顧一切之感)或付出太少(好像有點冷漠且拒人千里之外),都會毀掉彼此的關係。健康的關係來自平衡的施與受,尤其是適當地互送禮物、互相幫忙、互相關心、互吐心聲,都是培養那個彼此關係的重要技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