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類》精選讀後感(通用21篇)

來源:文萃谷 1.0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異類》精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異類》精選讀後感(通用21篇)

《異類》讀後感 篇1

《異類》這本書於我來説最好的地方在於它通過科學嚴謹的邏輯分析,將一個個傳奇人物的成功經歷抽絲剝繭,還原成一堆看似不相關的隨機事件,最終直指本心,將玄之又玄的成功學還原成可以進行科學分析的條件組合,即:出生的時代,所處的文化環境,生長的家庭背景,個人後天的努力等不確定因素,正如書中所説:所謂“異類”從來就不是異類,書本有效的衰減了人們對“異類”的盲目崇拜。

其次在於該書中不同於以往雞湯文過分強調努力的意義,似乎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讀多了反而個人發展不利。該書傳導的理念是:一個人的成功不單單是努力的結果。“10000小時法則”也只是説明了努力是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不然同樣家庭背景,社會背景,同樣機遇的人在整個全球範圍內不知道海到哪裏去,最後成為“異類”的也是寥寥無幾。總結一句話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

其三,成功多數時候並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結果,往大了説社會文化背景是上千年曆史的沉澱,往小了説家庭階級背景是幾代人奮鬥的積累。所以對於個人努力與成果不成正比方面完全可以稍稍放平點心態,畢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何妨不在歷史長河中來下一盤大棋?

《異類》讀後感 篇2

請認清現實,成功除了個人的不懈努力外,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

《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看書名會誤以為這本書要揭示某項成功祕籍,可能是我太笨,沒有get到任何一個 只要這麼做你就能成功 的觀點,相反,第一感覺,這是一本反成功學的書。因為書的本意只是換個角度審視“成功”背後的規律,但這些規律大部分是天註定,根本不可能通過個人努力來改變。

舉個例子,你能改變自己的出生年月、家庭、社會環境嗎?不可能?很不幸,那恰恰是影響你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影響成功的5個要素

1. 勢能——馬太效應

本書開篇就以加拿大冰球隊選拔為例,那些天才球星們,大多出生於1-3月,因為這個國家的冰球隊員招募年齡是按每年1月1日劃分的,所以同年1月出生的孩子要6月以後出生的要多了半年的發育期,他們總日常訓練中會有一些微弱的體能優勢,從而讓教練更關注他們,得到更多訓練和指導機會,球技得到進一步提升,又進一步獲得關注,如此反覆:優勢 => 機會 => 更好的優勢 => 更好的機會。

所以,一個人一開始的“勢能”,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微弱優勢,讓他在每次決絕種勝出,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可以進一步把他塑造得更強。

就好比在中國國小入學年齡是9月1日前,那麼理論上來説生日是9月1日後的孩子只能等到次年(真實年紀7歲時)入學,相比於班裏大部分6歲的兒童來説,他的智力、體能都會更突出,從而成績會更好,好成績會得到老師更多關注,從而有更多提高自我的機會,與班裏其他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公司也一樣,剛入職時,比別人多一點點的勢能,是你日後更高成就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2. 家庭

家庭因素主要有兩方面,先天遺傳(智力)和後天培養。

智力優勢是有極限的,並非越高越好,和身高一樣,女孩喜歡高個子男孩——那2米怎麼樣?恐怕沒幾個女孩能接受吧。所以高智商是優勢,但太高了並不一定有用。諾貝爾獎得主並非都是天才,相反他們智力水平不如天才,但是在人際關係、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跳躍方面要更突出,而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才是獲得成果的關鍵。

所以,能夠比大部分人聰明,這就足夠了,非要比所有人都聰明,其實對成功的意義不大。同時,有一個聰明的腦袋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你生在一個糟糕的家庭,這顆智慧大腦很可能就此埋沒。

良好富裕的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傾向於“協同培養”,深度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成長當中,從孩子的身體到心理全面培育。相反,貧窮家庭,家長對待孩子基本是高度一致的“散養”,認為教育就是校方的事情,他們工作太忙了,沒空關注孩子的成長。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會變得封閉,表現欲不強。所以一個人的道德、價值觀、心智成長,他的家庭如何栽培,幾乎取到決定性的作用。

書中講了一個天才隕落的故事,一個智商190的天才兒童(愛因斯坦160),從小活在母親改嫁(4次)、家暴、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的環境下,上學、打工、社會體制的遭遇都對他的成長極為不利。他從小就不能獲得自我表達的機會,長大了便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終日守着農場,碌碌無為,而他自己也習慣了過着與世無爭的生活。

3. 機遇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機遇分為兩種:偶然的運氣和時代的機會。

偶然的運氣包括關鍵時刻貴人相助、名額剛好多處一個而且給了你、一次意外致使你更好的完成某事等等,個別人在特殊時刻遇上的好事。

而時代的機會包括某個行業的崛起、國家高速發展、某種體制改革等等,在特殊年代特殊地點出生的人所遇上的好事。

機遇對於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成功的企業家背後,其實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歷史契機,而不單單是他們回憶中的那些艱苦歲月。

4. 文化

文化影響可能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個成功因素,因為它太習以為常了。 就像猶太人會經商,江浙滬人更懂得做生意,這是民族/地區文化影響的典型。一個人生來看到,同學、朋友、親戚等都在從事類似活動,而從小被灌輸的道德價值觀等也會“迫使”他走向類似的道路。在這些人眼裏,走南闖北才是天經地義的,我在家鄉朝九晚五反而被當作不務正業。

再如,為什麼中國學生數學更好,因為中文對數字的發音更簡短—— 6 0 8 5 7 3 6 ,隨便7個數字對應中文是7個發音,而英語的話前兩個數字就佔了6個發音,能比麼?再有, 3/5 這個數,中文念五分之三,而英文念做三個五分之一??。所以數學方面,美國學生先天就弱於中國。

另外,中國常年稻米耕種的歷史,讓這個國家乃至整個亞洲圈,都認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互幫互助”等勤勞、和睦相處的文化思想。在農耕時代,中國農民每年的勞作時間差不多是西方遊牧民族的三倍。所以到西方的亞洲留學生只需要“正常作息”,就能讓老外感歎:“他們太用功了!”老外眼裏亞洲學生幾乎就等於好學生。

5. 勤奮

10000小時定律,當你專注在某個行業或領域持續實踐一萬小時以上,你就會成為該行業的專家。但需要注意一點,這裏的勤奮更多來自於實踐者自身的興趣,驅使他全情投入。

比爾蓋茨、甲殼蟲樂隊、冰球隊明星球員、著名律師,在他們成名之前,務必要明白,他們早就通過超乎常人的苛刻,把自己打造成了該領域的專家。

書中還説了個有趣的例子,很多音樂家們,在別人眼裏他們是天才。但實際情況是,那些“天才”音樂家背後往往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他們的父母有足夠的經濟讓他們在成年後都不用工作,專注練習音樂。總之,相比於二流音樂家而言,一流的才子其實是因為他們的練習時間要比常人多太多了。

《異類》讀後感 篇3

讀完之後感覺特別悲觀呢,家庭出身不好,所以人生有固定的路子,這不就是媽媽之前説的命嗎。之前母親常説的就是要人命,你信命嗎?我從來都是回答,我不信命,我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活了30年,我也只能承認,我自己只掌握了部分的命運。但是我如果可以成為作家、知名醫生、知名政府官員,會是很難的。我只能做一個還算不錯的白領,能在北京買房,那我也就改變了命運了,起碼我的孩子的命運被改寫了。

可是人生短短百年,而且前25年都是在懵懂中度過的,我怎麼能利用這麼短的時間來改變從農村家庭出身的背景呢?

我的職業生涯也有了瓶頸,我不知道該如何提升自己?我的方向在哪裏?我如果去讀MBA,會不會被人認為是華而不實,一個普通的農民孩子花那麼多錢去鍍金值得嗎?如果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孩子去讀MBA那是非常正常的,一點都不浮誇,但是如果是我去讀,就顯得浮誇了。性價比高嗎?我讀完後會得到什麼呢?

我的家庭,我出生的地方,大部分的決定了我會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遇到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最終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但是我還是不甘心的,我希望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希望我可以過得比別人好,也希望給父母帶來好的生活。不過現在我如果能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已經很不錯了。

總之,讀完這本書,很喪氣。

也更加堅定了,要留在北京買房子。

《異類》讀後感 篇4

讀完了《異類》,這本書用大量的數據,去證明一個道理,那就是特別突出的成功,其實除了人本身之外,還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不論是馬太效應,還是10000小時的付出邏輯,或者是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等等。

看的關於成功,關於人性的分析,越是發現,其實很多道理,都是通的。馬太效應,就是生活中説的,越努力,越幸運;10000小時的邏輯,就是付出與收穫的一個曲線關係,可能會有臨界點,但是大部分達到臨界點之前,一定是越努力,收穫越多;而環境對人的影響,更是無時無刻的,不用作者論證,我都能明白這個道理是多麼的正確。而讀完這本書,只是讓我更加明白,這些社會現象,我深受影響,但是卻沒有深刻意識到。我沒有能力去預估整個時代背景下,哪個前景比較好的行業或者會賺錢的門路,我也不知道那些機會會在什麼時候垂青於我。但是我越發堅定,努力一定會有收穫,讓自己越發有價值是一間很有意義的時間。它或許就是某個時機我的機會,或者某個時機我的人生轉折。

現在的很多人應該都很焦慮。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思考,開始迷茫,自己的能力差距,自己的財富差距,自己未來的價值在哪裏。我也是一樣,雖然剛工作沒幾年,社會經驗不算豐富,也看不到未來的機遇在哪裏,所以開始想怎麼實現自己賺錢的目標,似乎很遙遠。我沒有了努力的動力,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因為他們都不能再當下變現。而這樣的想法,其實就是惡性循環。可是我越發堅定了,無論如何,我應該努力,這不是由我當下能收穫什麼決定。只有努力之後,我才應該思考,繼續前進的方向。而不是永遠停留在想,卻什麼都不做。享受當下的辛苦,享受不斷強大,豐富的自己,不着急未來看不清楚。前段時間聽過一段話,覺得説的特別好,大致意思是:辭職你可能會丟失身份,但是不會丟失能力。共勉。

《異類》讀後感 篇5

領導給推薦了《異類》這本讀物,花了一些時間終於讀完了。本書定位在講述一種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通過很多篇幅在證明,個性作用,並非個人成功的決定因素。當然作者做到了,只是可以再概括來説,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本書並沒有講如何成功,他給人更多的感觸是,通過這些成功給我們哪些啟示,書中有很多觀點,給我留下很深印象。

1、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換句話説,獲得特殊機遇的人,他們最終取得更大的進步;富有的因為減税而更富有,成績優異的因為獲得更多老師指導而更優異;冰球隊孩子中年紀稍大者因獲得更多指導和訓練而變得更優秀。這在社會學領域叫做"優勢積累"。

個人對這些社會學接觸的太少了,但這種現象的確存在。比如如果你是警察,你破獲的案子越多,人們越願意給你更重要的案子讓你破。於是通過優勢積累,你越來越具有破案的優勢了。對於一個公司,當你全身心扎入某個領域時,你在這個來領域越來越有建樹。對我們個人而言,不要一味的依據木桶原理,補充自己的短板,而是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更具有競爭力。

2、10000小時法則: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想這也是本書核心觀點之一。成功沒有捷徑,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也不存在勞苦命。領導讓我們看本書,也是更看重這一觀點,我在做自己的產品10年之久,沒有成為該領域專家實在慚愧,其實還是積累不夠,沒能量變引發質變。不過,這10年來,在公司裏學到的東西很多,除軟件開發本身外,到後期的項目管理、部門管理;從對該產品沒有概念,到對核心算法研究;從以前只到過幾個地方,認識一方人,到去了10幾個省份,接觸了不同的人。這些變化都是隨着公司的成長在成長的,但是領域很多,方向很多,所以不是沒有成功的機會,而是精力分散,努力不足。所以最好找出自己的優勢方向,鑽研下去。

3、"弗洛姆"的啟示:因出身問題,被"白鞋公司"拒之門外,於是做起了"白鞋公司"不值得一提的企業收購案子。但十幾年過去,這個領域變得炙手可熱時,他們早已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弗洛姆的成功有那麼多因素導致的。如果不是出身問題,可能他會加入白鞋公司,如果不是後來併購案增多時局改變,他仍然在一個小公司接各種案子,但歷史恰恰讓他成功了。

記得剛剛加入公司時,市場上很多人對我們的產品沒有概念,更談不上認可。而我們公司一直在堅持着。當市場打開時候,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這不也是很好的例子麼。所以説,公司發展到現在,有自身努力的結果,也有時運成分在裏面。

4、令人滿意的工作:自主性、複合性、付出與回報的關聯性是任何一份稱得上令人滿意工作所具備的屬性。

無論是在創業還是管理,能把握好這些都很難,但的確非常有效,因為這些是人們做事的內驅動力。從管理上看,自主性就是充分放權,讓員工真正感覺到自己就是企業的主人,在為自己做事,這樣即使在身心疲憊,也會為那一點點成功而努力追求;複合性就是將工作與意志力和想象力結合,就是工作中具有創造性和挑戰性;付出與回報關聯性就是勞有所得,個人努力能得到認可。能賺多少錢並不是使我們快樂的最終源泉,使我們快樂的源泉是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讓我們實現自我。

5、飛機失事的族裔理論,作者原意是説飛機失事與不同族裔文化差異有關,如航班飛行員之間、及飛行員與塔台間通話,對權利距離指數的認識不同。在這個故事裏,我更傾向從這個角度去看,空難的很多時候是一系列人為的小失誤、機械的小故障累加的結果。

我們做產品也一樣,當用户説不好用時候,可能不是某一個功能不好用,也不是某一個bug引起用户感覺不好。而是眾多"小失誤"引起用户體驗不好所致的。喬布斯的蘋果會紅,還是因為他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

6、稻田文明與數學:因為語言結構的差異,意味着亞洲兒童學習數數要比美國兒童快;因為環境不同西方農業採用"機械導向型"而中國和日本則使用"技術導向型"。文化不同引發人們行為方式不同,亞洲人更具有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質。稻田文明就是通過努力工作,在巨大不確定性和貧窮中尋找人生的真正價值。

我目前還沒有那麼大的視角去審視這種文化差異,但對努力工作的精神還是非常認可。正如比爾蓋茨還是孩子時候就沉迷於電腦;甲殼蟲樂隊花數千小時在漢堡練習演出;弗洛姆在機會降臨前,已經在不入流的併購訴訟生意上打拼多年。我們需要提前準備着,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才能抓得住,成為那個時勢造就的"異類"。

最後,如書上所説,"異類,他們都是歷史與環境的產物,是機遇與積累的結晶"。我們需要了解,所謂的異類,從來就不是什麼異類。

《異類》讀後感 篇6

聽着很炫的名字,繞了一圈之後,回來還是一樣的結論:自己爭取+運氣,是做到‘成功’的基礎。

關於這點,書裏的原話是:他們處在優勢與文化傳承的網絡中央,有些是與生俱來的,有些則是後天養成;有些是自己爭取的,有些則僅僅是因為運氣——但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們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説到底,所謂‘異類’從來就不是什麼異類。

OK,既然是這樣,異類確實並不特別。但是,從種種‘自己爭取+運氣’、‘自己努力+機遇’、‘自己拼命+命運‘…等等這些公式裏,我希望找出可能性更大的那一個。

運氣,機遇,命運…看上去都是那麼的不可琢磨、不能把控,而不可琢磨的和不能把控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得在裏面找到那些可以琢磨、可以把控的部分。

回到前面的公式:‘自己爭取+運氣’、‘自己努力+機遇’、‘自己拼命+命運‘…似乎有些部分,是一致的:自己爭取、自己努力、自己拼命……淺顯易懂,’自己‘,也是那個每個公式裏面都存在的部分,相對於’運氣,機遇,命運…‘,’自己‘明顯是更容易琢磨和把控的部分了。

好吧,那我就來看看怎麼個琢磨和把控的方式,更好。

每個人,都是一個變量數量巨大的複雜系統。而這些數量巨大的變量當中,存在着很多‘蝴蝶效應‘的可能。這因為如此,人生,才是我們見過的,最不可預測的發展趨勢和軌跡。世事無絕對,但是,從概率上看,依然有高低之分。而這個高低分別的根本,在於自己,在於自己的努力。

簡單説,像普通人一樣正常度日,我們假設在某個方面你能做好的可能性是萬分之三,你比普通人努力一倍,那麼,你的可能性就是萬分之六…如果你能比普通人努力10倍(放心吧,普通人並沒有多努力,哪怕10倍,也不是什麼多麼大不了的事情),那麼你在某個方面能做好的可能性就是千分之三了。是的,從概率上看,你能做好依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和普通人比,你和他們已經不在一個量級上了。

好了,算術題做完了,怎麼選,還是由我們自己。

我打算以聖經的一句老話結尾:“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異類》讀後感 篇7

第一遍看這本書是剛畢業的時候,那個時候剛出來工作,特別不適應。雖然在設計公司特別苦和累,但是心中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那時候即將考研,自信必上,覺得小小的設計公司不過是我的暫棲之地。所以那次看這本書就像看故事書,一讀而過,並沒有留下什麼值得回味的思考。

工作了三個月後,漸漸發現,每天日夜循環,感覺單調乏味,找不到意義,看不到希望。於是重新想起此書。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裏,成功就是高智商加勤奮,畢竟愛迪生也總結道:成功等於天才加汗水。而本書中給出的成功模式總結起來就是:成功=社會(機遇,文化)+家庭(見識,實踐智力,社會資源)+個人(智商,勤奮)。

看完這個結論,想起了今年北京狀元採訪中説的話,想起幾年前的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並重新讀了一遍。閲完三者,感覺脊背發涼,深感自我實現之難,階級跨越之難。深恐自己此生碌碌無為。

1.關於社會

簡而言之是文中的機遇。在論述這個因素時,作者舉的例子是加拿大冰球隊隊員,甲殼蟲樂隊,比爾蓋茨,奧本海默,喬弗洛姆等。現挑幾個典型的説説。世人(意識到機遇的重要性的人)大多認為,比爾蓋茨是抓住了機遇才在科技浪潮中脱穎而出,喬弗洛姆是抓住了機遇才使世達律師事務所聞名於世。但是在他們成功之前,他們並沒有看到有什麼機遇,然後去把握機遇取得成功;也就是説,比爾蓋茨國中起就學編程,喬弗洛姆畢業後開律師事務所都是遵循自己的興趣或者説原本的生活狀態(即沒有意識到機遇後的轉變)。只是最後在同行業中成功的是他們,所以就説是他們抓住了機遇。其實在每個變革的來臨時,人們依然遵循既有的生活方式做着自己的事,但是在這個變革中(美國經濟的轉型期,計算機革命,律師行業變革),總有少部分人成功,不是這個人就是那個人,反正會有那麼一定數量的人。而且只能是一小部分人成功。於是這部分人被説是抓住了機遇。而他們的成功確實是碰到了一系列的機遇,但是並不是他們抓住的。

結論便是,機遇是成功的因素中個人無法把握的。

再説文化,從書中的"大韓航空失事的族裔理論"以及"稻田與數學"這兩個例子來看,文化比機遇更加無法控制。可能稍微幸運的是,文中的例子都是拿羣體分析,或是拿特例分析,並不具備個體上的意義,也不是普世原理。

2.關於家庭

關於家庭條件,這方面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可以説依然是機遇,因為你無法選擇出生在怎麼樣的家庭中。從你出生到你成長的這段時間,你的家庭條件是不太可能發生躍遷的,如果發生了,那也算作是碰到了機遇。

父母的言傳身教時時刻刻都在塑造你的人格、品行、見識,也是你的實踐智力的最主要來源,而家庭經濟條件則決定了你能上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培訓班、去哪裏旅遊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實踐智力,用原文的話説就是該在什麼時候向什麼人説什麼話,怎麼樣説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種實踐智力彷彿完全是家庭環境決定,至少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前。

在意識到實踐智力、人格品質等因素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後,這幾個方面是可以有意識的改變的,雖然説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前這些因素都是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中成長的,意識到之後則可以有意識的做出自我改變。

結論:家庭方面的因素,除經濟因素之外,其他的幾項在意識之前無法控制、無法把握,在意識到之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把握。

3.關於個人

在個人方面主要是智商和勤奮兩大要素。先説智商,智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同等條件下,智商高的人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智商低的人強,特別是在智商差距較大的情況下。但是智商有門檻效應,當智商達到某個臨界值時,智商在成功的作用中就驟減。

僅談智商,則其不可控。但勤奮是可控的,這本書中那麼多理論,就這個10000小時理論比較鼓舞人心,因為即使是比爾蓋茨、喬布斯、莫扎特等名人在成名之前都經過10000小時臨界值的訓練,雖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但是在意識到關於勤奮方面的10000小時理論的重要性之後,假如説不考慮時機和時間的話,勤奮也是可控的。

綜上所述,結論如下:成功=機遇,文化傳承,智商(不可控)+實踐智力,社會資源(半可控)+勤奮(可控)。

階級弱勢羣體如何自處,如何獲得發展?這個問題作者並未論述,但是看完本書後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在無解的情況下,唯有多點勤奮和行動,少點空想。

《異類》讀後感 篇8

在讀異類之前,辦公室的夥伴就問過我們一個問題,你們都是幾月份出生。問完這個問題後,他就説他兒子3月份生的,本應該跟同齡人一同入學,他卻打算要讓他兒子晚一年入學。當時還跟辦公室另一位小夥伴跟他爭論,不能這樣子為兒子做決定,我們讀書時看到同齡人中比自己大一歲的都會疑惑為什麼會比自己大一歲還在跟我們一起讀書,這種狀態會讓他兒子造成一種自卑的心態。而且確實回想自己從國小到國中到高中到大學,身邊的同學基本上都跟自己一樣95年的,稍微有個94年都會有所疑惑這是不是留級生。大學寢室5個人,1個93年的、2個94年的,2個95年的。果然我更願意跟95年那個人玩的更好,心裏就覺得這才是我的同齡人。其他人都是“異類”。

這也就是我開始看異類到結束成為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小故事。根據馬爾科姆的説法,他如果晚一年入學,將擁有比別人早得多的起跑優勢,而這種領先優勢很可能成為他未來成功的機遇。我竟然在懷疑了,如果我晚一年上學,我在同比我小一歲的學生中更具競爭,可能現在我已經走上人生巔峯了……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援引《新約·馬太福音》裏面的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什麼意思?就是你從一開始就具有先發優勢的話,後面通過優勢積累,你可能多年以後就會成為人生贏家。起七年級點優勢,就會被命運逐漸放大,最後各項優勢積累而形成了最終的成就。所以,什麼時候出生,真的很重要。我開始支持那位同事了。而且看了一系列數據對比確實有優勢。

但綜合整本書,我總結出的道理卻是:成功=智商+社會資源+情商+勤奮+機遇。對比一下我們舊的公式:成功=智商+勤奮,我們發現以往的意識缺失的是對社會資源、情商和機遇的關注。為什麼我們會遺漏掉它們呢?因為社會資源與機遇不為我們的意志所控制,人們總是傾向於避諱自己無法把控的事物。至於情商,則關乎於歷史,在西學東漸浪潮中人們只專注於能直觀促進社會變革的知識。實際上,中國傳統的儒道佛三家理論都富含情商的養分,只是於近、現代不為人們所吸收罷了。

《異類》讀後感 篇9

看了《如何閲讀一本書》後,看書速度大大加快了。本書主要講成為異類的影響因素:

1、一萬個小時刻意練習能讓人優秀。比如運動員刻苦訓練成為卓越人物。

2、機遇:出生年代月份有無別人幫助等影響人的成功。出生在合適年代有可能讓你跨越式發展。比如比爾蓋茨創立維酸改變世界。出生月份影響你的刻意練習時長。如果你小時候因比別人年長几個月而具備優勢,那麼你很有可能一路優秀下去。

3、文化背景影響人的行為方式:比如東亞農耕文明需要勤勞才能吃飽飯,所以我們的文化推崇勤奮。勤奮能讓人優秀。而西方種植小麥玉米,土地貧瘠。所以他們講求休養生息。但自從他們加長在校學習時間後,學生也迅速成長起來。

一個家庭祖先的文化背景也對後代影響深遠。

過分囿於權力、等級觀念,缺乏有效溝通會讓我們陷入毀滅。如飛機墜機是因為副機長不敢直接提意見使用緩和語氣暗示無效。

4、原生家庭對人影響大:原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對人的成長有重大影響。

5、發生在祖輩父輩的偶然事件也影響重大。

如果你不具備機遇,沒有原生家庭帶來的優勢,沒有很好的文化背景,那就多付出時間來學習吧。努力,刻意練習一萬個小時。

《異類》讀後感 篇10

通書看完,其實這本書就是為了告訴我們,天才從來不就是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他們的努力,以及各種不同的因素造就而成的。從來就沒有什麼天生的天才,他們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中的一個。

所以俗話説得好,成功等於99%汗水和1%的天賦。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這1%的天賦,包括了很多的方面的因素。有點老調重談的意味,只不過換了個新穎的説法。

書中的第一部分,就是告訴我們,除了我們常説的一萬小時定律外,天才的成功還包括他們的人生機遇,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一系列因。

對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是時代的因素,時代的機遇,比如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人都是在電腦計算機這個新產物剛誕生時,崛起的時代人物!

那麼在計算機發展到今天這個時候,又是什麼新的時代人物會產生呢?我們現在老是説萬物互聯,這當中會不會又產生一些新的時代人物呢?拭目以待吧。

還有,第一部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實踐智力,其實也就有點像我們常説的社會適應力,但它有點非常不同的是,它加入了説服力,它是使會運用它的人達成他的目標。

書中就説了奧本海默在大學時曾試圖謀殺導師,卻在後來的人生際遇中,被委任為曼哈頓計劃首席科學家。這當中就是他的實踐智力幫了他。

書中的第二部分,還説了文化傳承對各個事件的間接影響,當中舉了挺多例子,大家如果想了解一些世界文化可以好好看看。

比如等級觀念嚴重的文化間接造成了比較多的飛機事故,中國數字的發音短,使中國人能在20秒內記住更多數字,這樣就使得我們國家的小孩在學齡階段普遍比其他國家的小孩學習數學學得快得多。不錯的優勢對吧。

好了,我就介紹這麼多了,大家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這本書哦。

《異類》讀後感 篇11

比起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精英自身的天賦、努力對於成功的作用,這本書關注的是社會的影響——文化、族裔、家族等非個人因素。“這本書的主旨不是討論個體的樹,而是討論整個森林”。

【從出生就輸在起跑線?】

從加拿大頂級冰球隊的例子引入,作者認為,球隊獲勝的根本原因在於球員的出生月份構成。出生越往前,説明生理成熟度越高,比如1月出生的孩子要比12月的發育得更好,從而在競爭中具備優勢。因此,球隊中1月出生的孩子越多,就越有可能成功。

其實,這背後還有一個規則在起決定性作用:加拿大冰球隊按年齡分組依據的分界線是1月1日。即從1.1日到當年12.31日出生的球員會被分到一組,12個月的年齡差距背後是12個月的成長髮育差距,這將為他們後面的競爭帶來巨大影響。

聯想到學校教育,出生在年末的孩子會比出生在年初的孩子存在生理髮育上的劣勢,因此有可能在競爭中處於下風。更可怕的是,這些劣勢可能並不會隨着年齡增長而很快消失,反而因為“馬太效應”(《新約·馬太福音》裏“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而越來越失敗。相反的,由於生理髮育早帶來的優勢也會不斷積累,不斷帶來的正反饋讓孩子更加自信,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但,假如劃分年齡的界限不是1月1日呢?比如很多國小規定,以當年9月份為線,年滿6週歲才可以入學。這樣的話,出生在同年8月和9月的孩子便有了不同的命運,8月孩子由於不滿6週歲只能推遲一年入學,而9月孩子正好踩線入學。

現實也許是,9月孩子的家長心裏正暗自高興,因為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根植於我們腦海的一個觀念就是“成名要趁早”,做什麼都要先入場,從而獲得先發優勢。人們互相攀比的是誰家孩子那麼小的年紀就上學了,真厲害,在將來畢業、找工作、婚嫁等要求年齡的重大人生節點上,他們永遠比別人早一年。想起來早入學就是隻賺不賠的好事呢。

但是有什麼事是絕對的呢?生理髮育的不成熟意味着可能帶來後面一系列不可擋的劣勢。因此,作者斷言“很多制度甚至過早地將一部分人劃入失敗者行列,阻礙了這些人成才”。

而且,將眼光放長遠一些,但你退休時,是不是也比別人晚一年呢?

【10000個小時法則】

強調刻意練習的10000小時法則,看似在説個人努力的重要性,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所謂10000小時法則就是指:一個人要達到頂級水平,必須一遍又一遍的刻苦練習,最小時長的臨界量是10000個小時。

然而作者卻發現,10000小時的確是大量的訓練時間,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很難依靠自己去達到這個要求,他需要父母的鼓勵和支持,需要參加訓練課程等。總而言之,你不能太窮,不然兼職打工賺取學費是無法擠出這10000個小時的',你最好還得有財富和認識上的支持,讓你有錢去報名專項技能訓練班,讓你在年幼無知時就能有目的的訓練一技之長。

作者從甲殼蟲和比爾蓋茨的成功經歷中驗證了10000小時法則,並進一步做了分析,人類有史以來最富有的75人中,有20%出自同一個國家同一代人——美國的19世紀30年代。在1860-1880期間,美國經濟步入歷史上的轉型期,如果生在1940s(在黃金時代才20歲),你就太年輕以至於無法把握機遇,出生在1920s,你就太老以至於思維固化在內戰前的模式。同樣的,1975年是個人電腦大爆發的時代,如果在這一年,你恰好20-21歲,即出生在1954-1955,你就能趕上時代紅利成就個人。正好,蓋茨和喬布斯都是1955年生人。

因此,作者強調,他們的成功並不僅僅是自己努力練習10000個小時的成果,更是獨特的時代和成長環境促成的結果。

【門檻效應】

智商存在門檻效應,並不是智商越高,就越成功。二者之間只有一定的關聯關係,一旦超過某個數值(比如智商120),此時更高的智商並不能轉化成更多的現實優勢。通過進入職業籃球隊的球員身高、獲得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本科所在學校等例子,作者佐證了這一推論。

一旦超過一定的門檻,這個門檻因素的影響力就會大大下降,兩個人之間不能再通過此因素作出明顯區分。就像是考上985,不管是頂尖985,還是一般985,你都登上了這趟“社會認可高校”的列車,不管是坐在一等座還是二等座,你們同樣可以到達目的地。

那麼,區分同一趟列車上人們差異的方法是什麼?請往下看。

【實踐智力】

如果説人們通常所説的智商是普通智力的話,那麼情商或許就是作者所稱的實踐智力。實踐智力包括“知道該向什麼人説什麼話,該在什麼時候説,怎樣説才能達到最好效果”,也就是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從而調動別人的資源為其所用,從社會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

實踐智力更多的來源於家庭階級的影響。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家長悉心的培養下,“學會如何舒服的與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時候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與他人協作完成任務,學會在複雜的組織機構中應付自如”,而勞動階層家庭的孩子“無論在什麼環境下,他們都不知道如何為打到良好願望制定策略(customize)”,他們是“疏離、疑慮和有強迫症”的。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的觀點與此處不謀而合。一羣剛畢業入職的職場新人,通過觀察他們與領導相處的方式就能判斷家庭是否富裕。有錢人家的孩子碰上領導的狀態是鬆弛的,會自然、主動的跟領導交談,而窮人家的孩子則是畏縮的,戰戰兢兢、安靜順從,從不敢直視領導。這種差距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也發生過,當時豆瓣網紅南笙和歐陽娜娜同時登台,南笙已經憑自己的能力與歐陽娜娜站在同一個舞台上,論美貌誰也不能説她更差。但是當兩個人與主持人和其他嘉賓互動時,你就能發現,家庭的階級優勢所帶來的影響多麼巨大,一個落落大方,一點都不怯場,一個扭捏瑟縮,眼神閃爍。

可是作者並沒有給出如何避免家庭帶來的悲劇影響的指導,或許,這種影響如何也避免不了的,如果有,大概就是成年後的自我再教育吧。

《異類》讀後感 篇12

讀完之後感覺特別悲觀呢,家庭出身不好,所以人生有固定的路子,這不就是媽媽之前説的命嗎。之前母親常説的就是要人命,你信命嗎?我從來都是回答,我不信命,我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活了30年,我也只能承認,我自己只掌握了部分的命運。但是我如果可以成為作家、知名醫生、知名政府官員,會是很難的。我只能做一個還算不錯的白領,能在北京買房,那我也就改變了命運了,起碼我的孩子的命運被改寫了。

可是人生短短百年,而且前25年都是在懵懂中度過的,我怎麼能利用這麼短的時間來改變從農村家庭出身的背景呢?

我的職業生涯也有了瓶頸,我不知道該如何提升自己?我的方向在哪裏?我如果去讀MBA,會不會被人認為是華而不實,一個普通的農民孩子花那麼多錢去鍍金值得嗎?如果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孩子去讀MBA那是非常正常的,一點都不浮誇,但是如果是我去讀,就顯得浮誇了。性價比高嗎?我讀完後會得到什麼呢?

我的家庭,我出生的地方,大部分的決定了我會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遇到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最終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但是我還是不甘心的,我希望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希望我可以過得比別人好,也希望給父母帶來好的生活。不過現在我如果能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已經很不錯了。

總之,讀完這本書,很喪氣。

也更加堅定了,要留在北京買房子。

《異類》讀後感 篇13

異類,何為異類?辭典這樣解釋道:思想、行為不同於一般的人,他/她即為異類。《異類》講述的是一種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通過很多篇幅證明,成功的決定因素,主要有機遇(天時)、社會環境(地利)、個人努力(人和)、才智,與中國先賢智慧不謀而合,書中講了很多故事來説明社會環境、機遇,對一個人成功的重要作用。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往往將努力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環境因素。中學時候,我們拼了命想考一個好學校,不就是看重好學校有好的環境嗎?現在社會,有很多父母,只知道督促孩子努力學習,但自己卻起不到榜樣的作用,整天無所事事,錯誤的教導孩子一生。

我看了這本書的大部分之後,深刻覺得,只有將“天時、地利、人和”發揮到極致,才能獲得不一樣的成功,成為時代的異類!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震撼之處,在於它顛覆了大部分人對成功的認識,對如何成功的理解,對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思考。

本書,開篇講到了馬太效應,凡是有的,我們還要強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現在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因為此話出自《馬太福音》,所以這條效應也被稱為馬太效應。

就好比,在各個國家,越優秀的學生越容易獲得更好的資源,從而變得更優秀。書中先是講了加拿大冰球運動員出生月份的關係,揭示了成功其實和出生月份有很大關係,因為這受這個國家選拔球員時間所限制。再加之推廣,講到了計算機時代的比爾·蓋茨,比爾·喬布斯。這其中,揭示了他們的成功,是和機遇有關的。

再之後就講到了,眾人皆知的10000小時定律。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書中還講了很多很多例子,其實重點不在於這些例子的優劣,而在於我們看書本的同時,能看透多少書本背後的道理與邏輯。成功的人,都是一樣的。失敗的人各有各的失敗。我們身邊的“成功人士”,沒有一個是不喜歡看書的,也沒有一個不是典型的自律者。

我還想説一個我高中時候認識的好兄弟,捷哥(紀捷)。他高中還沒畢業就去當兵了,憑藉着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部隊裏獲得過“優秀標兵”。退伍後,自考大學,學習攝影,學習修圖,他也一直在不斷精進自己!他的優秀,也是靠着強大的自律。

或許,騰哥和捷哥就是我身邊的異類。在某些時刻,某個階段,用全身心的勁來充實、改變自己。因為我的身邊有你們這樣優秀的好友存在,所以,我也時刻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昨晚看了《圓桌派》第一季中的第一集。竇文濤、樑文道、餘世存、馬未都,四個人坐在一起,看似閒聊,但是我從他們的話語中,能夠看出那份對知識和生活的感悟。我邊看又邊在思考,現在的我,還是沉澱不夠。離自己的目標還有太遠的距離。

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自己優秀的人,還比自己努力!

《異類》讀後感 篇14

前兩年,成功學大行其道,是蜂擁而至的追捧者和憤世嫉俗的鍵盤俠重點關注的話題。印象最深的還是歡樂頌中安迪對沉迷成功的邱瑩瑩指點的名場面。且不辯對錯,這着實引發了我的好奇,尤其是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成功是否有跡可循,有法可依?

有問題,找百度。我在百度百科中搜索成功學,出來的是這樣一段話:成功學的起源是為了完善自我和培養他人,促使人們積極進取,推動社會完善進步而自然產生的學問。實際上是一門關於自我管理的學問,是理想信念與目標行動教育方面的內容,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哈哈,那些市面上把致富和成功劃上等號的書籍真的可以拿去燒掉了。財富是在你到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得到的自然而然的回報。我不否認現在掙快錢的方式有很多,但是那種要麼生命週期過短,從你發現商機的那一刻它離落敗也不遠了;要麼挑戰底線,在法律或道德的刀尖上跳舞,很是危險。而且在眼界或能力還不能與所用的財富匹配時,確定能守得住麼?

我發現大部分人都是追尋成功的,或者更直白地説,是希望自己不斷變優秀的。而他們對成功對方法論諱莫如深,這本身就十分矛盾。就像是這本書裏提到的,人們似乎已經預設的前提,就是一個人的成功關鍵是他的天賦,他的機遇,他讓人羨慕的偶然性。而刻意忽略其他我們可控條件的影響。而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一點,就是他用類似於數據調查的呈現手法,列出來許多能讓我們有跡可循的影響因素。比如馬太效應,10000小時定律,文化背景等等。

抓住機遇是我自己對於成功一直以來的觀點。人的一生中可能出現很多機遇,而這不是日常努力就能獲得的。它是不經意的靈光乍現,偶然間的好奇心驅使。它不像是努力,需要靠量變才能達成的質變,機遇本身就是一個質變。因此在面對機遇時,每一個選擇都顯得尤為重要。而且越是長大越發現,兩難的選擇哪有什麼對錯,不讓自己後悔就好。像是書裏提到的大環境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而大環境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四捨五入是不是代表,成功其實是我們不斷選擇出來的。

突然對拿破崙希爾,本傑明富蘭克林以及戴爾卡耐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日後會看一些他們的書籍。

《異類》讀後感 篇15

作為芒格所推薦的書籍,《異類》提供了對成功的另外一種解讀。

本書以羅賽託人的健康祕訣開始談起,一個專注於內因(即羅賽託人的飲食結構、基因等方面)的研究無法解釋羅賽託人健康長壽,只有將羅賽託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才能夠發現這些人健康的原因來源於社團的文化(如大家庭的氛圍,和睦的羣體文化),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在很多時候,我們在專注研究成功人士的成功原因時候,卻往往忘記了這人成功的時代背景和他與這個時代背景的鍥合程度。例如,作者發現,大部分成功的IT行業領袖都出生於1955年左右,如微軟公司的兩位創始人、SUN公司的創始人比爾喬伊、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而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緣自於1975年1月是個人計算機的元年,這些人恰好在這一年到達學習創新能力的頂峯,所謂時勢造英雄而已。從微觀上面説來,作者發現加拿大麴棍球隊的成員大多出生於上半年,而這些則源自於挑選隊員時的卡線年齡是從1月1日開始算起的,這就使得元月份出生的孩子要比12月份出生的孩子佔據一個更有利的競爭地位。此外,還可以發現美國某個年代出生的嬰兒成功率更高(如大蕭條時期出生的嬰兒由於出生率降低導致競爭減少,同時年齡過小不用上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

在具備先機之後,馬太效應和一萬小時標準就發揮作用了。在起步階段的一點小小的優勢,會通過自我暗示而強化,強化之後會導致更為努力的工作,並經過一萬小時的發酵,這種優勢會逐步擴大。例如,兩個孩子,元月出生的孩子因為跑步快0.01秒被選入曲棍球預選隊後,就會由於這種自我暗示而更家努力的發展這一強項,在經歷一萬小時的努力之後,也許一個會成為國家隊成員,而另外一個確實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這種差距由於自我強化會成為天壤之別。

那麼,除了這種先機和一萬小時的努力之外,是什麼造成了成功和失敗的巨大差別呢?作者花了數章來闡述這個問題。這一本質就是情商、傳承、文化。作者指出,“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真正聰明的小孩,那就完全沒有必要知道他的IQ是多少。”因為更高的IQ並不説明更成功的經歷。如特曼人(具有非常高智商的人)的差異表明,智商的作用有一定限度,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之分。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是他的“實用智商”——為了達到最佳效果,知道自己應該在什麼時候,應該怎樣和他人説出自己應該説的話。本質是實踐性的:它不是解釋自我的能力,它是一種讓你正確認識自身處境,並且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例如,蘭根和奧本海姆的故事,蘭根具有更高的智商,但是由於無法為自己爭取權益,最後大學無法畢業,只能做農場工人;而奧本海姆,儘管他曾經試圖毒死自己的導師,可是仍然為自己爭取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沒有被大學除名、獲得負責曼哈頓計劃)。這種差異來源於二者情商的不同,並歸根結底,則來自於家族的傳承。作者在調查了不同家庭背景(富人、窮人和中產)下高智商孩子的發展經歷表明,富人孩子更早接受權利觀念教育,通過從小的訓練和培養,會通過追問、磋商、以放鬆的心情開着玩笑的方式把權利向自己方向傾斜,會與權威溝通而贏得機遇和權益;而窮人的孩子不相信權威,會很快向權威低頭,獨來獨往,對於社會的規則一無所知,等到成年會對於社會性事務疲於應付。這種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家族性的馬太效應的產生。《紅樓夢》裏借冷子興之口曾經有句話,叫做“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最後,更本質的則是來源於文化的區別,如華人的勤勞文化導致的子女在學習成績上的優異性(從種稻谷中來看)、韓國的等級文化導致的飛機失事(由於韓國機長的崇高地位,其他人員即使在發現問題是也採取含蓄的方式提醒,導致由於缺乏足夠的時間糾錯而墜毀)。

在某種程度上來説,公司的發展也遵循着類似的道理。機遇、刻苦和優勢的自我強化、企業文化和傳承是優秀企業的三個法寶。機遇讓一個企業脱穎而出,刻苦和優勢的自我強化讓一個企業成為行業的領導者,而只有文化和傳承才能夠讓一個企業經久不衰,基業常青。這三者就是公司、好公司、偉大的公司的區別吧。最典型如IBM,通過一個打孔機成立,而長期致力於電子設備方面的研發,使得企業能夠不斷的在這個行業中成長併成為行業領導者,而真正使企業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則來源於IBM對行業趨勢的研究(總是能夠預先做出大的戰略變化)、對創新的追求(基本上大的發明都來自於IBM,甚至出過諾貝爾)、以及大象跳舞的靈活。這種企業文化才是這個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企業分析來説,只有企業的文化才是長久和永恆的。

《異類》讀後感 篇16

書本介紹

書本正如其名,“異類”表示的是一羣和普通人不一樣的特殊人羣。書中所舉的例子,引用了世界頂尖人物作為論證對象,對於成功人士為什麼能成功給出了最直白的答案。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的認知世界裏對於優秀成功的人,總是抱有羨慕的心態。對於學霸,工作成功人士,我只知道在背後默默的觀望。我往往會用慣性思維去理解他們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他們能成功僅僅是因為他們厲害。

讀完全書,我才知道我每次羨慕優秀的人,是因為我只看了他的表面,而他們成功優秀的過程往往被我忽略了。到現在才認識到,原來我忽略的過程其實是導致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你也好奇身邊優秀的人和成功的人是如何做到的,那麼這本書會是一個絕佳的解答。

精華提要

全書主要內容分為兩個部分,即告訴讀者一個人的成功需要機遇和文化傳承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這裏首先提出兩個概念:“馬太效應”,“10000小時理論”。

“馬太效應”:用通俗的話理解就是好的會越來越好,差的會越來越差,或者可以用“窮者越窮,富者越富”來理解這一概念。

“10000小時理論”:即在任何領域裏,刻意練習10000小時後,你必將在這一領域裏取得一定的成就。

書中第一部分描述了機遇會是影響人們成功的主要因素。這裏的機遇包括:時代背景,出生環境,優勢疊加和個人努力。第二部分描述了一個人的成功還需要優良的文化傳承,這裏指的是基因遺傳因素。(我們很難改變基因,所以在這裏就不過多陳述。)

機遇

寒門難出貴子,這個階級性話題如今在社會中仍舊議論紛紛。難道寒門和貴門中所生育的孩子會有差異嗎,是不是貴門裏的孩子更聰明?

作者從時代背景,出生環境,優勢積累和個人努力四個角度分別去論證機遇給一個人帶來成所造成的影響。

1.時代背景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若你能脱引而出獲得成功,也許是因為你碰上了一個好的時代。

馬雲説如果他沒有出生在一個和平時代,那麼他也不會遇到互聯網使他達到今天的成就。網紅世界裏,若他們沒有遇到強大的互聯網發展環境,他們也不會擁有今天的成功。自媒體個體賬號若是沒有遇到微信平台,可能他們的今天又會是另外一個結果。

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説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時勢造英雄。這個自古以來的箴言,流傳到今天仍然適用。

2.出生環境

“馬太效應”——你的出生環境決定了你的起點。

書中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實驗:研究人員將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分成了兩組,他們在同等時長的暑假裏進行試驗對比。

研究人員發現,在暑期結束後,窮人家的孩子閲讀數量大大低於富人家的孩子。原因是窮人家的孩子沒有可以用來閲讀的資源,甚至還需要幫家人外出幫忙做農活。而富人家的孩子家庭背景大都是工薪階級,父母多少具備教育的意識。在孩子培養過程中,會有一個好的環境讓孩子學習。

從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智力發育同等條件下的小孩,只是因為出生在了不同背景的家庭中。到他們長大後,這種潛移默化的點滴也深深的影響了他們的未來。(當然這裏描述的是大部分人,窮人家孩子成功的人當然也有)

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我們國家將上課的形式調整為線下,需要在學校上課的小孩在今年“被迫”延長了假期。今年六月份正好趕上中大學聯考,在同樣的智力的發育的情況下,很多同學欠缺的是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這一點,從她出生的那一刻就輸給了出生優良家庭的同學。

命運共同體之下的人類也可能因為疫情而改變命運,可想一個環境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之大。

3.優勢疊加

成功不是突如其來的突變,而是從量變到質變過程中的蜕變。

這裏就需要用到“10000小時理論”來解釋了,比爾蓋茨先生在沒日沒夜的在電腦面前輸入與輸出,甲殼蟲樂隊在夜店酒吧裏無數次的敲打演奏樂器,奧本海默做了20年被稱之為沒有意義的律師工作。

這些人到最後都成了世界頂尖人物。你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喜歡做那件事——這是他們的優勢。他們還實踐了一定的時間,這種優勢積累在碰到好的時代背景時,成為了他們成功路上的助推劑。

我們常説的“專業”,其中也是有“10000小時理論”的影子在其中的。一件事情只有做到了極致,它才會給你帶來可觀的結果。否則無論有多少個差不多或無所謂,最後都只能換來平庸失敗的結果。

4.個人努力

書中前部分一直在強調的一個論點就是:“我們常常以為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是因為個人的努力”。這一觀點被作者確實得到了論證,但也只能説明個人努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

在令人心動的offer裏,柴律師問李浩源:你覺得天賦和努力之間的關係是?

李浩源説:天賦是基礎,天花板一樣的東西,但是你沒有努力一輩子都夠不到天頂。

柴律師説:如果我碰巧就完全沒有天賦,但我很努力,你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特質嗎?

李浩源説:這總比躺着好。

一言以蔽之,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機遇和文化傳承的。這個機遇往往是和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出生環境,優勢積累和個人努力所左右的。而文化傳承是我們改變不了的基因遺傳因素,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讀後感:

在如今變化莫測,發展迅速的社會中,我們平凡普通的人生需要怎麼做才能像“異類”一樣成功呢?

保持平靜的內心,踏實生活不浮躁。聽隨內心的聲音,認真真誠的做好一件事情。找到自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10000小時理論”系統的工作。在堅持的路上找準自己的定位,善於發現那個所謂的“機遇”,在碰到它時迎面而上即可。

接下來,就是“盡人事聽天命”的環節了。

讀完書本讓我對成功有了深刻的理解——成功不是一觸而就的,也不僅僅是努力就能獲取成功的。成功需要艱苦的個人努力,加上一個好的時代或好的出生環境。也許離成功僅僅差的是一個機遇,但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你平庸。

《異類》讀後感 篇17

每月一書的本月書單是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翻開書本之前,我想到了上個月《如何閲讀一本書》中所提到的檢視閲讀,於是我先翻看了《異類》的目錄以及護封上的簡介、名人鑑語等內容,看到李開復老師對書中所想表達的結論作出了簡要有力的等式概括:才智+社會環境+機遇+勤奮=成功。這不禁讓我想起中國的一句古話:天時地利人和。帶着這些所看所想,我翻開了這本書。

書裏講到了很多成功的故事,也穿插着一些失敗的故事,成功的人為什麼能獲得成功,而失敗的人又為什麼失敗?這本書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了敍述。

成功需要很多要素,首先,要有一個合適的環境,通過引言中的羅塞託之謎,可以看到,想要成功地獲得健康,生活環境的因素比其他都要重要得多,而環境其實又分為很多種:社會環境、文化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每一樣都對是否能成為一個成功人士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如果本身所處環境不夠理想,想要成功,就該努力地去創造、追尋好的環境;其次,需要非凡的機遇,可能就需要一些運氣,讓人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做對的事;獲得了機遇,更要學會把握,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只有刻苦磨練,才能獲得把握機會的能力;最後,我覺得也是最重要的,是後天努力。

書中説到,當人的智商達到一定水平,智商上的差距將不再體現在成就上,比如智商140的人和智商190的人,他們是否能夠成功,不再取決於智商的高低,而是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後天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各自領域成功的人,到他獲得成功為止,他在這個領域中所花費的聯繫時間不會少於10000小時,所以只要達到一定門檻,成功與否,就取決於努力程度了。

都説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其實想要真正獲得巨大的成功,天註定與人打拼都是一絲一毫都不能缺少的,正是要滿足天時、地利、人和這所有的條件,才能叩開成功的大門,如果環境很好,那就努力奮鬥,讓自己獲得成功;如果環境不盡如人意,那就努力奮鬥,改變所處環境,再努力奮鬥,讓自己獲得成功。

《異類》讀後感 篇18

重新來看《異類》,我就第一部分機遇的前2章“馬太效應”和“10000小時法則”整理一篇讀書筆記。作者並不是簡單的將成功歸納為天賦、勤奮、運氣,而一言蔽之,而是對成功者的成長年齡、經歷和成長環境挖得很深,我的理解為一個成功者需要剛好在幸運的年齡碰到10000小時這個機遇。

正如第一章作者説能進入頂級球隊的球員肯定比你我都具備運動天賦,如果你的這段10000小時的經歷可能因為你的年齡小几個月的原因而比別人起步晚一些,而錯過了領先優勢,正是這種領先優勢造就了天才們輝煌的成就。

換句話説,成功者就是獲得這些特殊機遇的人,他們因此最終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減税優惠從而變得更富有;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獲得了更優秀的老師的指導,更多的關注,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冰球對9歲至10歲間的孩子中年紀稍大者獲得了更多的指導和訓練,從而變得更優秀,在社會學領域來説,所謂成功就是“優勢積累”的結果。

孫子兵法説: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成功之路上,天時地利人和為三要素,涵蓋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時是成功之路的伯樂、機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環境、條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綜合實力。

無論是比爾.喬伊,還是比爾.蓋茨都在他們幸運的年齡碰到了計算機行業剛好起步,計算機編程剛好是他們的興趣愛好,又處在單純的年輕時候,時間足夠,讓他們在這個特長方面能夠訓練自己10000小時。從心裏學家的角度,天賦的作用其實很小,而後天努力的作用其實很大。

將冰球明星、甲殼蟲樂隊、比爾.喬伊和比爾.蓋茨的故事串起來,我們便能拼出通向成功更加完整的路徑。先在肯定他們的深具天賦、才華橫溢的同時,但是,使他們如此出色的不是他們的非凡才能,而是他們的非凡的機遇。如果甲殼蟲沒有在漢堡的歷練,比爾.蓋茨沒有讀湖濱學校的機遇,他們不可能成為“異類”,本書所有列舉的“異類”都是某種獨特機遇的受惠者。

《異類》讀後感 篇19

機遇對成功的重要性

(1)優勢積累效應:最初看似微小的優勢,會慢慢積累,直到最終變成巨大的鴻溝。加拿大冰球隊按年齡分組訓練,導致頂尖球員幾乎都集中在一二三三個月份。

(2)一萬小時法則:如果想成為某個行業內的頂尖高手,掌握某項複雜的技能,就要完成一萬個小時的刻苦訓練。當然,這一萬個小時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完成的,因為它必須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才會有效果。

(3)階級優勢:當智商達到一定的水平,不成為拖累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之後,一個人能否成功主要取決於實踐智力。而實踐智力的獲得則主要來自於家庭。中產階級的家庭會通過協同教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獲取自己的權利,懂得怎麼跟複雜的社會溝通,並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窮人家庭的孩子則沒有這個條件,有時候甚至會浪費掉自己的才華。

(4)社會變革:社會變革是巨大的力量,有時候後會讓一個羣體的劣勢變成優勢,從而後來居上。

文化傳承

文化是影響我們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每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文化傳承決定了他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為模式。就拿權利指數,也就是人和領導之間的關係來説吧,大韓航空公司就因為等級觀念太重,副機長不敢對機長的錯誤操作發表意見,曾經引起過嚴重的飛行事故。

啟示

(1)異類的形成靠的絕對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而是需要很多因素共同塑造。

(2)針對不公平的制度造成的問題,要從改變制度開始,不要人為地讓某些優秀的人失去機會。

(3)想在普通的工作中出人頭地,就必須尋找自己擅長的領域,並做高質量的一萬小時練習。

(4)想要抓住社會變革的機遇,就要有超前的眼光,像馬雲那樣。

《異類》讀後感 篇20

關於成功學的書籍和講座,我在網絡上確實看的很少,認識的層面也相對匱乏。傳統的思想讓我生來對成功的定義就很清晰、明確。但是我卻從未思考過成功人士背後的故事。《異類》一書或者讀的微微有些晚了,但是我很慶幸我讀到了它。

成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取得的。這完全取決於你的預見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機會的把握能力。這是書中的原話。當我看到這裏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一次和同事的談話。我們在討論80後和90後步入社會的適應能力和自我價值的體現,以及面對社會壓力是所作出的反應。她強調的是80後這個羣體很務實,也很具有創新精神,在面對挑戰和困難面前都很具有果斷的決策力,並且在未來的10年中,將會成為整個社會的中流砥柱。這些我都不否認。但是她對90後的看法,確實讓我有些微微的不適。因為我們是負責給公司招聘的以及一些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事宜,接觸的最多的人羣就是即將畢業,或者剛剛畢業的90後大學生們。這個羣體給我們的整體印象確實不好。他們極力關心自己的薪資待遇,卻從不關心自己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這份工作能不能為未來的時間裏給他帶來益處,對他的今後的職業生涯產生怎樣的影響。還有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需要就業指導,因為這會顯得他們很無能,他們不願意在別人面前顯得自己很無能,所以他們總是將我們這樣的一個善意的行為拒之門外。這是獨生子女的一個通病。我的同事很懷疑這樣的一代,在未來究竟能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價值,啃老族是不是就這樣一直下去,直到生命的結束?結論很有意思,90後是垮掉的一代。我本身就是個90後,我對同齡人的理解絕對要遠超我80後的同事。都説三年一代溝,時代的鴻溝無法逾越,能講述90後故事的人,還得是我們自己。

首先,我強調了80後有了一個很好的時代機會。他們那個時代雖然生活條件很苦,但是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加大,對外的貿易聯繫越來越豐富,市場經濟的空前發展,待開發的行業還未成型,加之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在等待80後這樣一代人去完成。而其結果似乎也很近似《異類》中對成功人士們的時代定義。這是一個宏觀的環境,我們無法改變,80後趕上了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環境,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他們不僅僅有個性,特立獨行,還為社會增添了各種傳奇,這種傳奇還有理由讓你仰頭去觀摩。我承認的80後為社會作出的貢獻,這不代表着90後從此就會垮掉。我強調了我是90後的事實,我的努力我相信認識我的人,都能看得見。但是我絕非90後的特例,我也不是鶴立雞羣的佼佼者。相反,我覺得我失去了太多的機會,我用來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少,我的視野還不夠開闊。我可能只是90後中很笨的一隻小鳥,所以我要先飛。而持有這樣的觀點的中國人,絕對佔大多數。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是這樣的,這種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的將這樣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融入了我們的骨中,以及思維之中。對於一些為什麼90後步入社會比較慢,工作中怕辛苦,挑剔,散漫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為90後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思想轉換,這只是個時間的問題,而且90後就業的熱潮,還未拉開序幕,目前只是零星中的點點。因為我看得見和我一樣同為90後的同學以及朋友們的努力。以偏概全的點評一代人,還為時尚早。

另外想分享的就是一萬小時成功法則。我們是否在一件事情上做到了一萬小時的時間,尤其是對於21歲之前的大學生們。有沒有一件事情是他們願意付出一萬小時的時間去做的呢?我個人目前花費時間最多的事情莫過於打電腦遊戲了。從小時候的小霸王的其樂無窮開始,到現在普及的電腦,我花費在遊戲上的時間要已經遠遠超過了兩萬小時。尤其是在《dota》,《魔獸世界》中,我所花費的時間就更多。從高中開始,接觸了類《dota》遊戲《真三國無雙》,我就開始了RPG遊戲模式的生涯。如果説更早些的時候,《LT3C》才是真正算是我的RPG遊戲生涯開始的話,那麼我玩類《dota》遊戲的時間確實達到了八千分鍾。尤其是在大學的時候,我的遊戲技術,可以説達到了一個自我的巔峯。由於不能繼續和高手過招,我的技術越來越平穩,思維的跨度越來越沒有創造力,以至於工作了之後,偶爾玩一玩,都無法玩到讓自己滿意的水平。説了這麼多,其實我想説的是,無論這個事情有多麼小,或者多麼大,你堅持了五千小時也好,八千甚至一萬小時也罷,如果你不能繼續從事這件事情,隨着時間的推移,你也終將失去你之前累積的時間優勢。所以,請珍惜你的專注,請堅持你的信仰。

《異類》讀後感 篇21

《異類》這本書,我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讀完了,不是我閲讀的很快。我必須要承認,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從前讀書也有過這樣的感覺,這種感覺我們中國人叫做忘我,而外國的心理學家們稱之為心流。心流所到之處,盡是收穫的麥田,你會發覺在不知不覺間,利用閒暇的時間竟然可以讀完一本書。這也很讓我感到驚奇。這又讓我想起了一本書《幸運絕非偶然》。這也是一本為你講述環境對人成功的影響的書籍,有句話是這樣説的,成功絕非偶然若此話當真,對於某些人而言成功是一種必然,是不是有種天命所授的封建迷信了?我們承認成功的人確實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但是那絕對不是必然。努力後沒有成功的人數,我相信他們遠遠比成功的人要多的多,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可能只是差在了環境或者時代中。還有,我們是通過什麼方式定義的成功呢?成功若是一門學問,那麼是不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了就都會成功呢?顯然不是的。這也讓我對所謂的成功學產生了嚴重的懷疑。

每每我的文,到了最後都會有一個很爛尾的煽情結束段落,請大家諒解傳統教育對我深深的迫害。90後們,時代的大權即將落入我們的手中,請抬起你們高昂的頭,面對面試考官時,從容且自信地説,我可以!這個社會需要我們的力量!也謹以此,對我已經畢業的國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們加了個油!不要讓你們身邊的人,看輕你們,看輕我們90後這樣一代人。雖然我們身處更加平和的社會,但也因此少了更多的機會,可這不是我們失敗的理由。此文僅用於警示自己以及我們90後們,請勿對號入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