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2.3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相約星期二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

在韓國電影《奇怪的她》裏面,有個老人咖啡廳,一位老奶奶總是悉心打扮,努力表現自己,要贏得一位老爺爺的歡心,而那位老爺爺,一直默默呵護、追求着另一位奶奶,他也不會在女兒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聽結束美國遊學的朋友講述她的體悟,最難忘的是她説見到一位“烈焰紅脣”的時髦老人,自信地從她身旁走過。在日本旅行,我常常會有“偷拍”的慾望,那種時刻通常在我遇見一位穿着淺色系襯衫或裙裝、抹着口紅、描着淡眉的老奶奶時發生,“偷拍”不成,我就乘坐車的時候,仔細端詳她們,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者可以如此賞心悦目。

這些關於“美麗老人”的場景與認識在我以前的見聞裏是未曾出現的,在我們的.文化裏,“老”通常是“年老色衰”,是“累贅”,是“恐懼”,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俗語也不常聽人提起。想想等到自己到了黃髮之年,如果也被視為“負擔”,或是自怨自艾,等着生命逝去,甚是悲涼。年輕時努力善待自己的我,如何善待年老的我?

試着享受做嬰兒的過程吧,試着告別二十二歲的淺薄,享受衰老帶來的成熟吧。《相約星期二》的莫里教授用他一生的閲歷,在死亡將至時,優雅地展示出一位長者的智慧。因為知死,所以懂生,因為想要看到六十五時豐盈的自己,所以才在年輕時認真過活得充實而有意義。

渡邊淳一在耄耋之年時疾呼:請將經歷了漫長人生和歲月磨礪,心靈深處潛藏着光芒的人們稱為——“白金一代”!並喊出白金一代的誓言:我們,不被世俗左右,充滿好奇心態,追求人生所愛;不惜讚美他人,不忘自賞自愛,優雅灑脱有點“壞”!他自己便是“優雅老去,愛到一百歲”的踐行者,77歲時仍在戀愛。

不以年老為桎梏,不因年老生偏見,生命之火未熄滅,生活的權利就不該被丟棄。誠然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白金一代”的價值體現有其經濟依託。我們的社會“恐老”也是在恐“養老”。但我還是相信,如果不想象另一種可能,怎麼能讓今天有所改變,哪怕只是變好一點點呢?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2

我還沒有把整本書讀完,因此只能就已經讀過的部分寫一點感想(在我的書中,莫里正在給米奇教授"愛的永恆"這一課)(那麼,如果讀完了,你必須還有更深的思考!)

俗話説:人老多情.莫里教授,也到了這個時刻,人一生最輝煌的時刻,他此刻該做的就是站在人生之巔,回憶往昔,俯瞰人世.

此時,他的雙眼前所未有的明亮,他看破了世間紅塵,看穿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世態炎涼,他超越了空間與時刻,他的心已經不是他那病懨懨的身軀所能束縛的,他的心也許早已在宇宙的盡頭翱翔.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14個星期中給米奇講的`話字字珠玉,正因這些都是從死神那一點一滴地搶過來的,他談到了生命的價值,金錢,權利等等,我比較關心的是生命的價值這一部分.我國從古至今也有不少關於生命的名言,"生命或輕與鴻毛,或重於泰山."這樣的絕句層出不窮.朱子清(朱自清)説的好:我赤裸裸的來,又赤裸裸的去.人死了,不能帶走塵世的任何東西,金錢也就不那麼重要了,但人究竟為什麼而活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就我而言,我認為,人的一生就是發奮的做好此刻的事,並且爭取做好更多的事,讓更多的果實留給後代,我並不一樣意別人講的演好自己的主角,這畢竟有消極的一面,試想,如果所有人都發奮地做好當前的事卻只會安與現狀,那麼當疾病或者災難來臨時,我們何去何從?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3

《相約星期二》內容涉及生命和生活,家庭和感情,世界和自然,婚姻和文化。《相約星期二》,是“一個來自美國的聲音”,一個充滿智慧的靈魂,是一個幽默的精神導師。

看着自己的身體漸漸衰敗,主人公莫里卻以特有的樂觀和達觀,痛苦而清醒地面對,並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光作為教案,展現着一個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過程中的樂觀,幽默、痛苦、掙扎以及坦然。

回顧我們的現狀,生活在上海這個大都市,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做着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做着美好而奢華的夢。每天鍥而不捨地追求,時間悄然逝去而我們卻渾然不覺。我們有太多的藉口,為了父母,為了自己,為了家庭,為了活着……因為這些都是構成我們生命的元素,所以我們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但所有的這一切,都抵擋不住時間的腳步。當歲月流逝,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有勇氣以坦然的心去面對。於是,我們不知不覺地陷入了了迷茫,開始浪費生命……

直到有一天,我們突然意識到了什麼,開始珍愛身邊的一切。但到了那是,我們已經到了莫里那個時候了,我們便懺悔、哭泣,可是誰都不會像莫里那樣達觀、坦然……

所以,我們現在就應該珍惜生命,珍愛生活,讓自己過得充實有意義,不要等到生命的終點在回頭感歎,那是哪怕你表現得再樂觀、再豁達,結局都不會是完美。《相約星期二》還告訴了我很多……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4

沒人能否認死的必然性,就像沒人能否認地球是圓的一樣。

ALS一種殘酷的絕症,這種病從腿部神經麻痺開始,一點點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時為止——靈魂將眼睜睜地看着軀體一點點死去。當然時刻還在繼續,地球還在轉,不會正因一個人的痛苦而有所改變,陷入黑暗的只有你一個。莫里教授不甘就這樣枯竭下去直到消亡,他決定勇敢地去應對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四個星期他與米奇一齊探討人生。他們並沒有説多少很深奧的東西,只是生活,很真實,很有好處。(真理其實都是樸實而簡單的!)莫里老人在臨死前還是幽默風趣,他不會自憐自哀,頂多早上醒來時想起自己的病流下幾滴眼淚,起來後就恢復了活力。書中並沒有個性着重地寫莫里是怎樣可憐,更讓人覺得被人照顧很好,如同回到了出生時。像孩子那般被關愛。莫里老人與米奇的課上充滿了人間温情,米奇和莫里曾談輪到輪迴轉世,莫里説自己想要做一頭羚羊,那麼優美,那麼迅捷。這個想法和他的身體比起來是那麼格格不入,但這也是有他喜愛跳舞的因素吧。但是誰又能説真的有輪迴呢?

“死和太陽一樣不可直視,儘管掉轉頭不去看他,卻還是知道它的存在。”但莫里卻能正視他,他們談論遺憾談論死亡。人都會死,活着的人懼怕死亡,然而死亡來臨時又不會感到痛苦了。在某個夜晚莫名地斷了氣,會有什麼痛?留下的只有親人的思念。突然覺得莫里教授的活着的葬禮是無比的明智。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5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寫在封面上的一句話。這句話言簡意賅,是畫龍點睛之筆。而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屬於莫里與米奇的人生課,更是我們應必修的一門課。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絕症後,他把他的學生米奇叫來,在他最後的一段日子裏,給米奇上了最後的課程,相約在星期二上課,他們談論的話題有很多:有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怎麼做?這是米奇在莫里臨終前幾天提到的問題。對於我們,可能要回答:“當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懶覺。”而莫里的回答讓人們無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論他們的'問題,談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顏色,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的睡上一個好覺。”現在我明白了,莫里為什麼能在最後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種健康向上,樂觀的心態,通過他的回答,我已明瞭。

而我們,能否向莫里學習。不要對自己的得失那麼關心,不要對金錢那麼在意,當我們仍沉溺於追夢的幻想中時,多少時光偷偷的從我們身旁溜走,而我們卻渾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裏寫的那樣:“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户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是否能夠仔細地思考一下現在,努力把握現在,只有現在,才是成功的關鍵。只有把握住現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來。

而莫里與米奇談論的,不僅僅只是這些,還有更多的人生話題需我們仔細思考……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6

曾聽説,有一本叫做《相約星期二》的書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我慕名看了這本書。沒想到,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其實很簡單,作者米奇,像許許多多有事業心的人一樣,努力工作,拼命賺錢,逐漸在對金錢的慾望中迷失了自己,直到他遇見了大學裏的教師,已身患絕症的莫里,兩人相約於星期二,共同繼續從前的課程。

莫里老人用瀕臨死亡者的內心體驗,指導着人們如何面對生活。他説,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與生活講和;愛是人類一生都該追求的最高感情;最完美的一天並不要怎樣的奇異、奢華,而是簡單、輕鬆和快樂;他還告訴人們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的'真實感情

我不知道怎樣形容我的感受,我只是覺得在看多了江湖中的恩愛情仇,催淚彈似的偶像書籍後,這本書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受,我開始明白了這本書為什麼如此受歡迎。因為現實社會有時候太浮躁了,人們都在忙碌、彷徨,為功名利祿而奔波,忽略了內心深處真正的感受,所以內心空虛卻又不知道為什麼,而莫里的生活恰巧填補了他內心的空擋,所以莫里與他的人生觀,就開始被人們接受和喜愛了。

而且,莫里也給我們帶來了對生命的反思,真正的智者不僅僅勇往直前,還要不時停下腳步,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反思一下從前的生活。莫里也説,很多人在忙着工作,他們有了錢、房子、車,可是他們在精神上卻一貧如洗。

書的高潮以莫里的去世而結束,人雖然已去,而話語猶存,這本書讓我知道怎樣在平凡中尋找快樂,讓我知道如何在繽紛的世界裏永遠保持一顆純潔而寧靜的心。

莫里已去,但我知道他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我想,我會用自己的一生去學習、去感受。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7

也許是人生的卷軸剛剛翻開的緣故吧,我總是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着?”、“人生的意義在哪裏”,“為什麼我活着,有的人卻死了?”這是十幾歲歲左右的人最愛問的問題。到了爸爸媽媽的年齡,人們大多已經為家庭奔波的不成樣子了,不屑或不敢再問這樣的'問題。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時刻,它還會悄然從心底冒出。這千古之謎,有誰能説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仙答”卻並不解決我們凡人的問題。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通過他的學生,向我們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當時買這本書時,並不是因為寫着餘秋雨的推薦做序,而是這個問題深深地吸引了我,人生剛開始,更渴望瞭解人生。

有的人在突如其來的災禍中死去,或在某個黑夜裏靜靜地離開,中國人會面無表情地説地説:好,好,至少不是在開膛破肚時去的。但是,當得知了自己在某一天會離開這個充滿眷戀的世界時,這時他的心理大概可想而知,有人顫抖,有人飲泣,有人崩潰,有人在痴痴的笑,也有人未服從命運的安排,自己在大限之前解決了自己。因為,人們所説的“受罪”不僅是病痛的種種折磨,更是等待死亡的種種心態,因為等死的時候,心裏永遠比死的一剎那更痛苦。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及的因果報應,如果有個人此生成就了種種善舉,那麼他最好的結局就是“無疾而終”。

當我們兩隻腳踏上人生的起點時,終點就是死亡。無論偉人還是凡人,終究是會死去的。後來莫里老頭兒很瀟灑地走了,而他為了學生做的備課內容還沒有教授結束,他在天國看着人們,看着人們是否在翻看他的備課筆記,也在看着人們是否接受了他教授的精神。

所以,這本書的最後一句,作者留下的文字是:

“這門課仍在繼續。”

“我已經踏上了最後的旅程——人們要我告訴他們該怎樣打點行裝。”莫里説。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8

讀完《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又看了兩遍同名改篇的電影,看完後,我最大的感觸是時光飛逝,只有面臨即將離世的時候才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只有直到那時才真正知道如何生活才不會虛度光陰。

一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與世長辭。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纏綿病榻的十四周裏,每週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這位老師的醒世箴言不僅給予作者米奇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也藉由米奇的妙筆,感動了整個世界。

歲月的腳步如此匆匆,如白駒過隙,昨天的操場還在炙熱的高温下冒出濃濃的.刺鼻的味道,今天的校園卻早已瀰漫着淡淡的桂花的清香。

人生的無常如此巨大,如天地之隔,喬布斯已悄然離開我們,投入了上帝的懷抱,而蘋果的發明依然深受眾人的追捧和瘋狂的摯愛。日子一天一天地過,昨天和今天似乎沒有區別,明天也似乎不會有什麼不同。

可是你發現了嗎?

時間一去不復返,生命一日不可重複!

老去的青春不可挽回,新生的力量亦不可阻擋!

洪水、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已讓人類受到重創,

地溝油、動車追尾、陷入絕境的“見義勇為”等等又何苦給人類自己平添這樣的人為的災難呢?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9

人總是傾向於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在看到別人談論深刻的或者自己不願意接受的話題時,總會滋生出此人站着説話不腰疼的想法,而這一切,也許只是自己缺乏改變的勇氣,我們的教育教授給我們的並不總是正確的,只有堅強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絕接受,而我無疑是個懦夫。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為了以後的車子、房子、票子,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從來不會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過去的兩年裏,日子過的渾渾噩噩,毫無意義可言。

關於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狹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對他們毫不關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愛,這個話題過於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愛,也許這並不是我失去了愛的能力,而是我處於愛中而不自知。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也許是該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未知的世界。

關於自憐只有你覺得可怕時才是真正的可怕

每個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評判,都必須自己選擇,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決定。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0

如果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麼我想在有生之年,能夠為他人做一點小小的付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就足以讓你的生命綻放華彩!一位臨死的老人,就應是智者,他教會了我這一道理,並且還遠遠不止這些......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所在,沒有必要羨慕別人的地位,正因你同樣重要,或許你自己並不瞭解,但是這並不代表你沒有價值,怎樣正確的看待自己,是真正的關鍵所在。就像此刻的我,在班級這個大羣眾中,不是最優秀的,不是主角,但是我依然扮演着我的小主角,一部完整的戲也用樣需要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主角,這樣才能使這部戲更加的完美!(演好自己的主角!這已經是了不起的覺悟了!)

我們總是斤斤計較那些小利益,不肯讓自己吃虧,如果把心胸放寬,多謙讓一分,淡然的去看待,我想自己的情緒也必須會得到釋然吧。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好正因這些小事所生氣,破壞了一天的情緒,為何不看開些,調整姿態,用微笑去應對晨光呢?!

死亡----一個人們永遠忌諱的話題,我想只有在這位即將離去的老人面前,有着深厚人生閲歷的老人面前,才能夠得到破解,他的坦蕩,他的豁達,令任何一個人驚歎!是呀,何必那麼懼怕死亡二字呢,這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道路啊,只是早晚的問題,我們要把眼光放在如何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好處。如果説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如果説每一秒都是最後一秒。這樣我們會怎樣度過呢?!

這只是我看完整本書的感想,或許正因人生閲歷的關聯,有些問題還不是看得太透徹,但是我想我此刻所領悟到的這一切,就足夠使我受益終身!(值得一生閲讀的書!你也能夠向你的父母推薦呀!)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1

我還沒有把整本書讀完,所以只能就已經讀過的部分寫一點感想(在我的書中,莫里正在給米奇教授"愛的永恆"這一課)(那麼,如果讀完了,你一定還有更深的思考!)

俗話説:人老多情.莫里教授,也到了這個時刻,人一生最輝煌的時刻,他現在該做的就是站在人生之巔,回憶往昔,俯瞰人世。

此時,他的雙眼前所未有的明亮,他看破了世間紅塵,看穿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世態炎涼,他超越了空間與時間,他的心已經不是他那病懨懨的身軀所能束縛的,他的心也許早已在宇宙的盡頭翱翔.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14個星期中給米奇講的話字字珠玉,因為這些都是從死神那一點一滴地搶過來的,他談到了生命的價值,金錢,權利等等,我比較關心的是生命的價值這一部分.我國從古至今也有不少關於生命的名言,"生命或輕與鴻毛,或重於泰山."這樣的絕句層出不窮.朱子清(朱自清)説的好:我赤裸裸的來,又赤裸裸的.去.人死了,不能帶走塵世的任何東西,金錢也就不那麼重要了,但人究竟為什麼而活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就我而言,我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努力的做好現在的事,並且爭取做好更多的事,讓更多的果實留給後代,我並不同意別人講的演好自己的角色,這畢竟有消極的一面,試想,如果所有人都努力地做好當前的事卻只會安與現狀,那麼當疾病或者災難來臨時,我們何去何從?

我想,人的一生,只為了一個信念:不做第二給(個)誰,做第一個自己.這樣才能活得精彩,活出自我,雖然這是個沒有英雄的年代,但是,只要心中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主角,一定能讓世界矚目,讓世界為你讚歎,而不白費了人一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2

最近在看中國古代的喪葬文化?還一知半解又有點震撼?沒有一種統治能如思想統治這般強大從恐懼、茫然、自我懷疑到現在的慢慢釋然,只有你想明白死的問題以後,才能好好地活,我們都害怕死亡,究其原因,是害怕自己還沒有愛夠,怕自己還沒來得及去愛,來不及去道歉,來不及償還,來不及看看未來。相信沒有人會説是因為我還沒來得及去賺錢和玩手機吧。

很顯然,我們曾想破腦袋的生命價值,其實就在於和愛的人建立聯繫,共同生活。物質名利是基礎和保障,也是一個虛榮心,甚至是一個逃避責任的藉口罷了。當死亡來臨時,你會發現一切都那麼可笑。

這本書十天前看完的,一直沒寫書評,現在是時候了,我想,最好的.直面死亡的辦法,是做好現在該做的事,無愧你可能會説,就這麼簡單?這算什麼答案。就這麼簡單,也很難。無愧於自己,意味着剋制自律又要取悦自己,讓自己保持快樂積極健康的生命狀態。無愧於別人,意味着對所有人坦蕩,時刻尊重温柔相待,從不敷衍。對自己很好很好,每天都會有感恩;對愛的人很好很好,每天都坦坦蕩蕩;哪怕有一天,有些人要離開,也不會太遺憾。人生就是一班觀光車,到了某個地方,一些人就下車了,不捨但無悔,就足夠了。

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他們從此一直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話。

最好的直面死的方法,是今日無悔,這也是最好的直面活的方法。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3

這個暑假沒什麼事做,就打算像老師説的開始來沉澱自己。起初,拿到《相約星期二》,應該在必然之中吧,因為它在網上被評為教師必讀的書籍之一。

我特意選了星期二來讀這本書,早上看了五頁就困得要死,於是睡覺了。直到下午,周圍安靜下來,我又毫無睡意就又拿起這本書來讀。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一本講述人生的書.作者米奇.阿爾博姆在畢業以後忘記了曾經的夢想,也忘了自己在畢業典禮後曾答應莫里教授要保持聯絡的諾言。在畢業後的十幾年裏不斷地工作,不斷地做兼職。直到有一天,在廣播裏聽到曾經熟悉的名字,知道莫里教授的時日不多了。於是前往莫里教授家裏探望,兩人相約在莫里教授活着的.每個星期二,兩人見一次面,由莫里教授親自授課,學生是米奇,課的內容是討論生活的意義。

他們一共度過了十四個星期二,但並不是每個星期二談論的內容我都有感觸,可能是我的經歷還不夠,未能貼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莫里教授對死亡的態度真的很讓我敬佩。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想到如果我在這美好年紀要怎樣面對死亡。如果我離去,沒有愛人,沒有朋友知道我離開,沒有過孩子,沒有過努力,甚至可以説我還沒有見識到社會就已經離去,是會有遺憾的,因為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一點的體會。而書中講到的最後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然後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我還在羊皮卷裏讀到過相似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天,這些智者都選擇過最平凡的生活。最平凡的生活,正是很多人都忘了的生活,人們總是在追求着一些東西,覺得如果沒有了追求生活就回歸於平淡,就是一種躲避,於是我們沒有問問自己這是我們想追求的嗎?還是人云亦云?在盲目的追求過程中漸漸地忘記了更重要的東西。在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繁華褪盡,迴歸真我,原來平凡的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4

一位身患重病(漸凍症)的社會學教授即將離世,與學生約定每週二再進行一次教學,教學內容是人生,畢業典禮即葬禮。一位即將離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哪怕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軀體,仍然希望自己有所價值,他希望自己是終身教師。看完全書感動之餘也有一些收穫。

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學生問。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在思索是什麼呢?失去生存的能力和依靠?看到老人的回答:“和生活講和。”覺得自己想的太膚淺,不知道是否該慶幸這份膚淺。的確和生活講和是最困難的事,如果能完成這個最困難的事,相信也沒有難以克服的事了。這是一門畢生的修煉課。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人們思考真正的大問題,而是吸引人們關注一大堆實利瑣事。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結婚、貸款、抵押、買車、買房、裝修……層層疊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總是企圖按照世俗的'標準活得像樣一些,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

我決定活下去——至少盡力去那麼做——像我希望的那樣活下去,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

許多人過着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庸庸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

超脱並不是説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應該完完全全地投入進去。然後你才走得出來。

在這類小事情上我能遵紀守法。但在大問題上——如何思想,如何評判——你必須自己選擇。你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社會——來替你作出決定。

我認為逃避並不是解決的方法。你應該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在生命的中途,我們同樣需要別人活着。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

有人説:“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是在這本書中的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説出的話又何止只是“善”?莫里在他生命垂危時,繼續完成作為教授的最後一課。

如果,你説,這只是一本書,那麼就大錯特錯了,準確的説這又何止是一本書、一堂課。這是莫里教授與心靈的對話,這十四節課又何償不是對於人生的一番徹底醒悟?他無私的把這些分享給了我們,在他的面前,我們都是人生這門課程的'學生!(對!我們都有幸成為這樣的學生!)死亡永遠讓我們恐懼,當我們知道生命快要結束了的時候,又會做些什麼呢?也許現在我們無從得知。但是顯然莫里教授選擇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帶着樂觀和笑容繼續活下去!

面對他我們是多麼的渺小,甚至到現在還有那麼多人拼命想結束這看似毫無意義的生命,這種人是可恥的、無知的,他們從來不會感恩,從來不會學會去愛別人,這種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麼意義?就這樣結束了,他們想過家人的感受嗎,以為以這種方式結束就可以擺脱一切嗎?不,當看到家人悲痛欲絕的時候,你逃得了心靈的譴責嗎,面對生命與愛,這一切都太渺小了。

莫里依舊活着,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上着這個關於人生與死亡的大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