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費城故事個人感想彙集

來源:文萃谷 4.55K

費城故事是1940年由導演喬治·丘克執導的經典喜劇。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費城故事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觀看費城故事個人感想彙集

  費城故事觀後感(一)

《費城故事》講述了一個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稱為“好萊塢面對艾滋脖的影片。它標誌着好萊塢不再逃避社會現實,而正式向氾濫美國的艾滋病宣戰了。影片號召人們關心幫助艾滋病人,同時讚揚了艾滋病人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

它講述了一個名叫安迪的年輕律師被公司無理解僱,而開除的理由就是他患上了愛滋玻他在與病魔抗爭的同時,堅持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維護自己的尊嚴。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在電影中表現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動。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體形,他用節食的辦法將體重減輕了30磅,並親自與同性戀者、艾滋病人接觸,直接體驗生活;為了演出艾滋病人獨特的絕望心態,他每天都進行造型訓練,但回家後又得恢復自我,忍受着內心的煎熬。更可貴的是,他所演出的不僅是一個病人,更是一個堅強的奮鬥着的愛着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偉大角色。正因如此,湯姆?漢克斯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第4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

影片中的一男一女,都是極不幸的人,卻也是值得敬佩的人。他們遭遇了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也以最頑強的方式承載了這痛苦,最後在人世間的歌聲中飛昇而逝。

我們對愛滋病,對同性戀往往是一種有色的眼光看待,往往是懼懼恐慌,也許更多的是歧視。但從人性的角度講,愛滋病者,同性戀他們都享有與常人一樣的權利。正如片中律師喬所説的,他是厭惡同性戀者,可他更要的是法律。安迪與喬執着的法律精神感染着我們,告訴全世界愛滋病者們公平,正義還是存在的,同樣可以用法律,用自己的決心活的精彩。

一個人在頻臨死亡之際,為了人類的權利為了爭取世界的正義,個人的公正,不畏世俗眼光,敢於面對別人的不贊同,敢於與病魔做鬥爭,做他認為對的事,值得尊敬。

  費城故事觀後感(二)

在《法律與影視》這門課上,我接觸到了一部講述艾滋病與同性戀的影片,使我感受頗深。

《費城故事》講述了一位艾滋病人用法律維護自己權益與尊嚴的故事。主人公安德魯是費城優秀的律師,在事業上如日中天,也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可是當他的老闆從他臉上看到艾滋病的傷疤後,便以他“丟失文件”為由將他開除了。但安德魯並不服輸,他踏進了米勒的事務所,尋求法律的幫助,以非法解僱員工為由將老闆告上法庭,以維護自己的尊嚴及人權。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與鼓勵下,安德魯堅強地面對法庭及社會的非議,度過了一次次激烈的法庭答辯,但他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最終不能支持。官司贏了,安德魯卻帶着他的孤獨、堅持和家人的愛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費城——Philadelphia也被稱為“city of brotherly love”是“兄弟之愛之城”,是起草和簽署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草案的地方,是美國宣揚人權、自由、公正的城市。但就在這樣一個城市,歧視與不平等依然存在。影片中,經常能感覺到人們對艾滋病人的歧視、恐懼和對同性戀的偏見,如米勒不願為一個同性戀兼艾滋病的人打官司,他甚至在和安德魯握手的當天就找醫生諮詢、如米勒與妻子對話時的表現、如圖書館裏人們惶恐的眼神和管理員的態度、再如酒吧里人們的議論和老闆怒吼説:“安德魯把艾滋病帶到了公司、帶到了我們的洗手間、帶到了我們的家庭聚餐”……或許,不是因為自身的行為問題而染上艾滋病的人還可以得到社會的同情,但安德魯又是一位同性戀者,一位被看作是道德上有“瑕疵”的人,那就意味着他將徹底被社會拋棄,然而他又有什麼錯?他只是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缺乏關愛、充滿歧視的社會中生存而已,他沒有奢望得到社會的認可與理解,僅僅是希望得到平等的對待和法律上的公正以維護自己基本的人權和做人的尊嚴。“人人皆平等”、法律對待每一個人都應是公正的,這也是米勒最終為安德魯辯護的原因。在法庭上正義應無視於種族、教義、膚色和性取向而社會上對同性戀或艾滋病人的正義呢?“禁止歧視傷殘人士,只要他們能擔任工作,艾滋病也是傷殘,不僅因為病者身上的限制並且因為受到社會人士的歧視,在社會上被視作已死,這種歧視超過了身體的病痛……”這條法令充分反映了當時美國人對艾滋病的歧視,更何況安德魯還是道德上有“瑕疵”的人。

影片開頭的凌亂與快速和它的歌曲,讓我感覺到費城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地方,但到處都體現着人們的個性與貪婪。不斷地工作、拼命地賺錢的同時,卻忘記了人們心底的感覺,忘記了去愛和被愛,在快節奏的生活下,社會不再單純,人們變得麻木。雖然法律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我們並非生活在法律裏。圍繞在安德魯周圍的偏見,使他的眼神充滿了無助、迷茫和惶恐,但他對法律的熱愛和家人對他的關愛又給了他一份堅定與堅持,支持着他直到生命的終結。沒有這份熱愛與關愛,安德魯不會有勇氣走到法庭上追求自身的權益。患病或歧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世人拋棄,失去整個社會,失去愛。這部影片同樣提醒了我們應該關愛社會上的弱勢羣體,對待艾滋病人或其他的傷殘人士應給予與正常人一樣的幫助及愛護,對待同性戀者或其他怪癖的人應給與起碼的尊重和生存的權利。就像影片中的米勒一樣,他厭惡同性戀者,他對艾滋病有着恐懼的情緒,但他在與安德魯的接觸中,發現他們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他開始理解安德魯並融入他的生活,幫他完成審判,變得寬容與友愛。

影片在倡導關愛、尊重及人權的同時也頗具藝術色彩。米勒在法庭上的精彩辯論、法庭上濃重的火藥味和巧妙地拍攝手法,給人身以臨其境的感覺。而兩位主人公在影片中的成長也十分生動,米勒從對安德魯的排斥,對同性戀的偏見到對安德魯的認同、理解和敬佩、安德魯從對事業充滿希望到被人誤解時的迷茫與彷徨再到他的堅持與頑強都演繹得十分逼真。另外,安德魯外形上的變化也非常傳神,從他的漸漸虛弱到舉止再到表情與眼神甚至是呼吸,把一個飽受病痛及生活摧殘的艾滋病人兼同性戀者刻畫得十分生動。影片中最經典的莫過於安德魯聽歌劇的片段,他的枯黃的頭髮、瘦弱而蒼白的臉、緩慢的動作説明了他已瀕臨死亡,火焰的閃爍和燈光的明暗顯示出了安德魯內心的強烈的掙扎與不滿,他的言語表明了他的孤獨,他渴望被世人理解,他在飽受痛苦的同時仍然祈求着愛的到來,他依舊那樣堅定、勇敢,竭盡最後一刻生命的去批鬥社會的冷漠、謊言與譴責,爭取他的尊嚴與法律的公正,讓人們重識人性的關愛與包容,這是用愛和生命在狂呼。

影片結尾的一曲《Philadelphia》和安德魯兒時的玩耍情景,讓整個世界回到了純真的時代,沒有痛苦、沒有偏見與歧視,有的只是淡淡的訴説和眷戀,有的只是生命的不朽,愛的永恆。

  費城故事觀後感(三)

大二的第一節聽力課,老師讓我們去看一部電影,老實説,我的第一感覺是驚訝。不過,對於這位冷美人的出牌,我相信大部分同學還是可以接受得了滴。但是,對於費城故事這部電影呢?我看未必會全部人都能接受得了。

讓我來看,整部片子所透露出來的氣息是相當的前衞,裏面的主題——同性戀、艾滋病,即便是放在今時今日,依然讓人覺得很難以去接受。更何況這部影片是在1993年放映。片子是由一場官司貫穿其始終,不過,別忘了它可是叫做費城故事。一場官司就是關係到整個城市。它掀開這個城市的一層布,一個被刻意隱藏了的羣體在這場官司中浮出了水面,他們因為性取向的不同,或因為身患世紀絕症AIDS,所以而要受到這座城市的歧視。並且,影片的一開頭,就用略過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一羣生活在底層的人的狀態。不過,他們臉上的歡笑卻掩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辛酸。所以,這部影片公映時必定引起了一系列轟動。

由於,受於時間的限制,我並沒有看完了整部影片,直到離開那時,已經接近尾聲了。結局也應該不會超出預想。而在這個過程裏面,我也想起我們中國第一承認患上AIDS的女大學生朱力亞,這件事情,同樣引起了國人的關注,顯然其影響力是不能與這片相比的,其寫實的場景,在法院上的雙方的辯論直挑戰當下的'價值觀,挑動着每一位保守者的神經。我承認,我也是像裏面的大多數人那樣,感到了恐懼。而誰不能恐懼呢?

而未來,我想大多數人會像裏面的正派人物喬那樣,先是經歷一個過程,由抵制再到接,再到幫助。但是,這需要時間。讓我們再來看看喬,或許,他才是代表這座費城的未來,他有完整的家庭,有新生兒。而且,作為黑人的他有一份正當且高收入的律師職業,象徵費城正一步一步地邁向自由平等。

  費城故事觀後感(四)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是愛,是一分鐘都不能缺少的感情和安慰。愛和感情像陽光和空氣一樣,讓一個活着的人獲得生命,獲得成長的力量和勇氣……

——題記

前幾天看了一部想看很久的影片《費城故事》,先前就聽説過它是講關於同性戀方面的,但我對於此類類主題並不是大感興趣,而真正地原因是在於其獲得過奧斯卡大獎及其主演是湯姆。漢克斯,恰巧我又是喜歡看電影的人,所以便抽出空來去學校禮堂瞧了一瞧,因為這場電影是為了紀念世界艾滋病日而專門放映的,感興趣的人不是很多,所以空位不少,隨便挑了一張椅子坐下,可這一座,便是90分鐘……

主人公安德魯是費城一位非常傑出的律師,他畢業於名牌大學,思維敏捷,精通法律,原本在事業上一帆風順,可由於他同時是個同性戀,和其他“同志”一樣,不時地出沒於各種專屬於同性戀者的場所,到那裏去尋找只屬於自己的快樂。不過非常可惜,他因此患上了艾滋病,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種致命的病毒,死亡率很高,而在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因為自身的某種“不良行徑”而患上這種病則還有另一層含義:你將被社會所拋棄。因此當他的上司從他臉上的傷疤知道他患有艾滋病之後,便使用詭計將他開除出了公司,安德魯當晚知道他被開除的真正原因,可以預見其當時的絕望心情,但他並不服輸,隨後在走訪了9家律師事務所都沒能如願找到幫他打這起非法解僱員工案子的律師之後,他踏進了喬(我們的男二號)的事務所。不過同其他多數人一樣,喬對於艾滋病(尤其是因為“同性戀”引起的)一開始也是十分反感。他看不起同性戀者,認為他們是社會的異類,是不潔身自好的臭蟲,並不肯為其打這場官司。於是安德魯只好絕望的離開,但是當鏡頭長時間地給到其出門後在大街上好似四處尋覓的雙眼時,我開始意識到我錯了,他的眼睛裏閃現的並不是絕望,而是“堅韌”,是希望。

影片到此已經是很吊觀眾的胃口了,觀眾急於想知道主人公將怎樣處理這一絕境的,不出意料,安德魯的確是個不肯輕言放棄的人,他隻身坐在圖書館中查閲有關保障同性戀權益的法律條文,或許在他心中始終有一個不變的信念:我與其他人一樣,沒有任何的不同。另外,我想影片之所以把背景設置成為費城——《獨立宣言》的簽署之地,應該是有意為之的,而主人公恰是一位律師——美國司法界的一員,更是有想對美國司法界説點什麼的意思。

事實上這起案件重點並不是經理對員工的解僱是否非法,而在於他的上司是因為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才將其解僱。真正令我感動的也並不是艾滋病患者的權益最終被保護,而是主人公最後真的可以説一聲“I’mready”。他深知自己也許活不到庭審結束就會死亡,但是他依然不屑的努力,去爭取自己的尊嚴,這種信念與堅持,正式打動我最深的地方。影片並沒有將筆墨過多的放在主人公的個人情感上,也沒有過多的描寫如何去打贏這場官司獲得賠償,相反地,這些情節僅僅是一筆帶過,重點是突出了安德魯之所以能坐下去的原因。

那麼安德魯的信念來自何處呢?回答很簡單:愛。並不僅僅來自於他的“伴侶”,更來自於他的家人,他的父母、兄弟姐妹……

沒有他們的支持與鼓勵,安德魯就不會有勇氣走到法庭上,去追求自身的權益。愛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也是導演想要將他融會到社會問題中去的原因,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患病後被人拋棄,失去愛的感覺。當世人對你不予理睬,當你失去了工作,當你被人誤解時,來自家庭、愛人的情感將支撐你走向最後。影片結尾的一曲《Philadelphia》以及背景上孩童時期的安德魯玩耍時的情景意境幽遠,寓意深刻……

那麼就請相信愛的力量,因為他會帶給你生活的勇氣。

擁有愛,天塹終會變通途;喪失愛,你將寸步難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