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著作《老人與海》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8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海明威著作《老人與海》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海明威著作《老人與海》讀後感

海明威著作《老人與海》讀後感1

讀了《老人與海》,我便被主人公樂觀,勇敢與執着的硬漢形象所深深吸引。

主人公桑迪亞哥是位“背運”的老人,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第85天出海,經過兩天三夜的搏鬥,終於捕獲一條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歸航途中,多次遭遇鯊魚襲擊,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在這期間,老人以非凡的勇氣,驚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飢餓,疲勞和傷痛,一次次地超越人類的極限。但我們從中沒有看見一滴失敗者的眼淚,卻分明看到強者失敗時高傲的微笑,他是一個硬漢,是一個雖敗猶榮的英雄。

這是一場孤獨的歷程,一個人划着一條小船緩緩地駛向遠海,被大魚拖着在漫無方向,複雜的洋流中四處飄蕩,那種令人恐慌的迷失感,就像一個人在黑夜森林中尋找出路一樣,老人只能和自己對話,和魚對話,和大海對話。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被打敗的可以是肉體,但絕不能是我們的意志。最大的敵人永遠都是自己,當一個人的意志堅不可摧時,那麼便沒有任何事物會再讓你畏懼。

所謂的“背運”,從未在老人心裏起過一絲漣漪,他在大海上時刻面臨着生與死的挑戰,卻始終沒有產生退縮的心理。而反思我們現在所定義的挫折,磨難,難以跨越的荊棘,是何等的膚淺。或許,面對這些,老人的臉上只有淡淡的不屑。

儘管老人最終並沒有將大馬林魚安全地帶回家,不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老人難道就不是一個令人崇敬的勝利者嗎?因為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向大海,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他在精神上取得了雖敗猶榮的勝利。在暗潮洶湧的海面上,殘破的小船,冷冷的海風夾雜着濃烈的血腥味,也許這才是人真正害怕的,唯有不羈的靈魂,才能與大海對抗,與自然對抗,與命運對抗,這才是真正的偉大,即使他不曾成功過。

海明威著作《老人與海》讀後感2

“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貝多芬曾這麼説過。

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出海打漁,可他連續48天,毫無收穫,直到第85天,在那個幸運的一天,他遇見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可是老人從沒見過的,它是那麼大,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呢。這條魚很頑強,拖着老人的船漂流了兩天兩夜,老人在此過程中,絲毫不敢鬆懈,一直拉着釣線,儘管手是那麼疼,而自己是如此的累……終於,大馬林魚在魚__下結束了生命。

老人放鬆了些,可接踵而至的是更大的危險。是鯊魚!它們被馬林魚的屍體所吸引,爭相游來搶食,它們死死咬住魚,拖着,拉着,拽着,幾乎要把船弄翻,可此時儘管老人的體力已透支,他依舊堅持着,堅持着……最後老人拖着馬林魚的骨架回去了。

也許,老人並沒有勝利,可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這麼説。

但是我認為,他勝利了。雖然他只帶回了殘骸,但在他的帆上,已寫盡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與不屈不敗的氣勢。是的,他是勝利的,在精神上,老漁夫桑地亞哥是英雄,不管他挑戰後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勇敢頑強。

我不禁想到,我們和我們的祖國,不就像桑地亞哥一樣嗎?

我們遭受了苦難,南方雪災,汶川地震……災難,就像鯊魚一樣,撕扯着無數同胞的心,我們哽咽,我們流淚,我們眼看着同胞處在水深火熱中,傷心!痛心!揪心!

可我們不屈服,不害怕,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拽着生命的釣線,像老人一樣“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我們用盡一切辦法反擊,學老人,先用魚__,魚__被帶走了,再用小刀,小刀折斷了,便用棍子……十三億人的心凝結在一起,共同抗爭,堅持,堅持,再堅持……我們都是硬漢!我們都是強者!雖然我們的帆早已千瘡百孔,我們的船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大風浪,可我們依舊傲視朝陽,我們依舊有比天大的信心與決心,我們絕不向困難低頭!我們和我們的祖國的遭遇雖然讓人感到悽慘,但是我們的精神讓人佩服!我們那對待失敗的勇敢,接受挑戰的勇氣,是閃閃發光的勛章。在黑暗面前,我們和我們的祖國,是海上的桑地亞哥,我們拖着戰利品,儘管受到了摧殘與破壞,卻依然威風凜凜,向最後的港灣進發,因為,我們和我們的祖國是無畏的英雄!

海明威著作《老人與海》讀後感3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

也沒有大海,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沒有魚夫,同樣也就沒有折斷不凡的經歷了。正因為有了大海,才讓魚夫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卻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魚殺死,但又遭到鯊魚的襲擊,賊後的結局可想而知,這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一切的肉體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任人擺佈。但是誰又願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過是一堆毫無利用價值的骨架。

然而,一個悲劇性的故事裏,卻折射出一個“英雄人物”——老人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作為魚夫,捕不到魚,還能算是真正的魚夫嗎?而可貴的還是他卻能在第八十五天決心駛向遠方的大海去釣魚,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難道不令我佩服嗎?不論是魚叉,小刀,短棍。一次一次被鯊魚帶走,但他始終用盡一切手段進行反擊,什麼也無法摧殘他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夾雜在大海的咆哮聲中,迴響在我耳旁。一個人把生命都壓上去了,與敵人做殊死的博鬥,能不算英勇嗎?我想鯊魚正是宇宙間一切破壞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義的使者。在人的一身中隨時隨地都存在這股破壞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環着,喜劇的落幕,不就是悲劇的上演;悲劇的`落幕,也就意味着喜劇的再度登場。老人將大馬林魚殺死看似是完美的結果,但同時他也還在“醖釀”這自己的悲劇。鯊魚的襲擊,就是應得的報應。一個人活在世上總是有所追求的,無論追求的東西是好是壞,追求的手段是正義,是卑劣,也許能夠得到就是最好的結果吧。在充滿悲劇色彩的全之中,仍有一絲亮點,那就是孩子。孩子帶回了老人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沒一個人都擁有一份童心,一份天真,那世界不再總是灰色,就算當時你享有的是最後的晚餐,也不回忘記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了。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體嗎?人正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裏夾雜着一股血腥,也許真正害怕的可能是這些吧!

海明威著作《老人與海》讀後感4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老人與海》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位老人常年獨安閒海上打魚。有一次他掉到了一條大魚,但是在返回的路上碰到了成羣的鯊魚。老人使出渾身解數和鯊魚搏鬥,鯊魚把能吃的肉都吃完了。結果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魚骨架。

在生活中,我們碰到了困難,也許會迎難而上;但也會畏難止步。比如説張海迪阿姨,她小時候雙腳就已經殘廢,但是她並沒有向挫折屈服,而是以積極、樂觀、自信的態度去挑戰挫折。她天天把詞語貼在牀頭、牆壁上、廚房……經過張海迪阿姨的不懈努力,她終於戰勝了挫折,而且還獲得了榮譽,為祖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魯迅先生曾經説過:“偉大的胸懷,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迎接悲慘的命運,用自信的勇氣來應付自己的不幸。”是啊!當我們碰到厄運和不幸時,與其埋怨命運的不公,還不如鼓起勇氣,振作精神,以剛毅的態度與厄運抗爭。

老人不也是這樣的嗎?老人沒有被任何困難壓倒,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做不屈不撓的鬥爭。老人也説過醫生令我最難忘的話:“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當你碰到困難時,你一定不要被挫折壓倒啊!一個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失敗,但我們假如能夠從失敗中獲取有益的經驗,發現成功的曙光,把失敗看成是同鄉成功的必經之路。那才是從失敗中獲取的最大的收穫。毛澤東主席曾經説過:“失敗是成功之母。”曾任美國總統的林肯一生遭碰到

無數次失敗和打擊。然而,他英勇卓絕。他從1832年失業後,他經過了13次競選,然而有12次的競選是失敗的他在最後一次,也就是1860年的時候林肯終於當選為美國總統,他終於成功了,這是一件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

我們碰到挫折時,應該要勇敢面對,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我們有了這種奮不顧身、不怕困難的勇氣,就有了征服困難的精神力量。正如歌德所説的:“你若失去了金錢—你只失去了一點兒;你若失去了榮譽—你就失掉了許多;你若失去了勇氣—你就把一切都失去了。”

現在我們努力起來,他們永不言棄的精神感動並激勵着我們個個人吧!

熱門標籤